結直腸癌,靶向、免疫治療比化療「高大上」嗎?合理應用是關鍵!

2021-01-09 騰訊網

近些年,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和一些生活方式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也有人稱它是「富貴病」。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將近有40萬人罹患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

細胞內部基因的變化是觸發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針對基因的一些治療,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就要精準一些,顯得「高大上」,是不是比化療要好一些呢?

結直腸癌主要有5種治療手段,手術、放療、化療是其傳統的「三駕馬車」,手術和放療是局部治療方式,放療多應用於中低位直腸癌。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都有一定的適應症,並不是普遍適用,且多要聯合化療。

化療

化療無差別打擊癌細胞,直接損傷癌細胞的DNA、或幹擾其合成,也就有可能誤傷正常細胞。化療大概有三種方式,術前化療為新輔助化療,術後化療為輔助化療,不能手術時的化療為姑息性化療。

結直腸癌Ⅰ期,腫瘤浸潤深度在肌層及以內且沒有淋巴結、遠處轉移,推薦治療為根治性切除術,術前、術後不需要其它輔助性治療。若是一些切除範圍「縮小」的術式考慮輔助治療。

直腸癌Ⅱ期、Ⅲ期為局部進展期,經典的治療策略為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手術輔助化療,化療圍手術期總共6個月時間。

結腸癌Ⅱ期、Ⅲ期術前一般不考慮新輔助化療。結腸癌Ⅲ期術後推薦雙藥聯合化療,但是Ⅱ期術後要不要化療「複雜」一些。

結直腸癌術後要求常規檢測微衛星不穩定MSI/錯配修復基因MMR,不但有判斷預後的意義,而且對治療也有指導意義。微衛星不穩定性高表達/錯配修復基因缺陷的惡性度要低一些,輔助治療的強度相對也要「低」一些。

術後輔助化療還要考慮有沒有復發的高危因素,包括T4、組織分化差、脈管浸潤、神經浸潤、術前存在梗阻或穿孔、切緣陽性或情況不明、切緣安全距離不夠、淋巴結檢出<12枚等。

結腸癌Ⅱ期(不包括T4)微衛星不穩定高表達/錯配修復基因缺陷屬於低危,不推薦術後化療。

結腸癌Ⅱ期(不包括T4)微衛星不穩定低表達/錯配修復基因無缺陷,但也沒有復發的高危因素屬於普危,術後推薦單藥輔助化療。

結腸癌Ⅱ期微衛星不穩定低表達/錯配修復基因無缺陷、且也有復發高危因素,或T4(不論什麼情況)都屬於高危,術後推薦雙藥聯合化療。

靶向治療

目前結直腸癌的靶向治療藥物有兩類,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餓死腫瘤」和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治療。但靶向治療一般不用於腸癌術後輔助治療,而是針對復發、或轉移性腫瘤,或局部晚期不能手術轉化治療時才考慮使用。

腫瘤增長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自身就新生出很多血管,抗血管生成藥物作用的靶點在血管內皮上,阻止其生成,這樣就會「餓死」腫瘤。注射劑「貝伐」上市時間很久了,聯合化療可一線、二線治療。國產口服藥「呋喹」作為轉移性腸癌的三線治療選擇。

晚期腸癌推薦檢測RAS、BRAF基因,RAS包括KRAS、NRAS等。若腸癌RAS是野生型(50%的概率)可考慮使用抗EGFR治療,如「西妥昔」,聯合化療,若RAS是突變型則治療效果不好。BRAF野生型也有相應的靶向治療藥物,但國內沒有上市,有一些臨床研究可參加。

也有一些臨床研究顯示左側結直腸癌使用「西妥昔」的機率、效果要好一些,而右側結直腸癌使用「貝伐」效果要好一些。

免疫治療

結直腸癌免疫治療主要是PD-1/PD-L1抑制劑的使用,恢復免疫T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讓T細胞殺死癌細胞。適應於微衛星不穩定高表達MSI-H/錯配修復基因缺陷dMMR的結直腸癌治療,國內尚無此結論,國外的推薦,也可以參加一些臨床研究。

科學規範的治療才有可能使病人生存時間延長、生活質量提高。雖然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比較「高大上」,但是目前適應範圍有限、或二三線治療才選擇,不能替代化療,也不能說優於化療,合理應用才是關鍵!我是劉永毅醫生,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免疫治療面面觀之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也稱為大腸癌或者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1995年之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已趕上西方發達國家。
  • 【一網打盡】所有治療結直腸癌(CRC)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一覽
    貝伐單抗、阿柏西普、瑞格菲尼和近來獲批的雷莫蘆單抗在不同線治療結直腸癌時PFS和OS都有顯著的延長。自從貝伐單抗獲批結直腸癌適應症之後,很多個抗血管生成藥物都進入了臨床前或臨床試驗。這篇文章綜述了幾乎所有的新型的靶向抑制VEGF和它的受體的藥物的臨床研究結果,主要介紹正在進行的幾個臨床試驗。
  • 2019年結直腸癌治療進展盤點
    1.4 液體活檢ctDNA的臨床應用 ctDNA液體活檢是精準醫學應用於早期結直腸癌臨床實踐的典範:即甄別術後高復發風險患者,更早、更有效檢測腫瘤復發與轉移,並能開始治療。術後ctDNA持續陽性的患者,肯定是高復發風險,那麼對此進行個性化強化治療也許是進一步提高療效的方法。
  • 一文讀透結直腸癌PD1免疫治療神預測指標-微衛星不穩定(MSI)!
    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 結直腸癌作為全球發生率排名第二,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而且腫瘤的異質性很強,可謂是癌症家族中的「豪門」了,近些年,它跟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的糾葛已經不吸引大家眼球了,免疫治療後來居上,特別是「微衛星不穩定」的介入,這其中的愛恨情仇還是掀起了一層層的波浪啊,想知道其中的緣由,請聽我細細道來-------一、微衛星不穩定的家族大起底
  • 淺談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由於在臨床上80%的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已屬於晚期,其治療選擇也是全身化療,而靶向治療為患者增加了一種治療方式的同時,也有望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3、哪些結直腸癌患者適合靶向治療?靶向藥物治療給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帶來了希望,然而並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使用靶向藥物。
  • 結直腸癌患者必讀,接受靶向治療前需要檢測這些靶點
    一結直腸癌與腫瘤靶向治療概述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目前全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隨著對腫瘤認識的深入,尤其是近年來對腫瘤相關分子生物標誌物的研究深入以及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使得結直腸癌的治療從循證醫學邁向了精準醫學,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獲益程度。目前臨床上精準治療主要是根據腫瘤相關分子生物標誌物的檢測結果來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治療方案,從而提高治療方案的針對性,最大程度的延長患者的5年生存率。
  • 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腫瘤專家:規範合理用藥才是關鍵
    中國肺癌精準治療從此進入3.0時代。  2018年,我國首個肺癌PD-1單抗藥物上市,中國大陸開啟了免疫治療時代,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有望跨越5年生存期,肺癌轉變成為慢性疾病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那麼,這兩種治療方式究竟該如何選擇?  實際上,在與肺癌做抗爭的道路上,不少人關於肺癌治療仍然存在各種認識誤區,信息依舊魚龍混雜,如何做好正確選擇已成為當下關鍵。
  • 安進抗癌藥Vectibix治療化療耐藥性KRAS及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
    該研究中Vectibix所表現出的積極的總生存期數據,進一步強調了KRAS和RAS生物標誌物在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臨床治療決策中的重要性。該研究在377例化療難治性野生型KRAS(外顯子2)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中開展,將Vectibix與最佳支持治療(BSC)聯合治療與BSC單獨治療進行了對比。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結直腸癌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影響程度較大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四。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第4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但是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範圍內均呈上升趨勢。 目前,臨床治療結直腸癌仍以手術、放化療、靶向藥為主,但總體效果差強人意。
  • 結直腸癌最新療法,你必須知道的!
    結直腸癌的微衛星狀態 結腸癌與直腸癌合併稱為「結直腸癌」 (colorectal cancer,CRC),CRC是佔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首位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統計,我國85%以上的CRC發現已屬晚期。
  • 袁瑛教授:MSS/MSI-H BRAF突變結直腸癌,治療策略大不同!
    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為大家分享了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方向。 醫脈通:請您談下,免疫治療在結直腸癌中的治療地位如何,未來方向如何? 袁瑛教授:MSI-H/dMMR約存在於13%~14%的結直腸癌中,並不是主流患者人群,對於這部分患者,無論是單藥還是雙藥聯合,無論是後線還是一線,都已經獲得了比較確切的成果。
  • ...藥劑科主任李玫:晚期肺癌,該選擇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
    藥師有話說|吉林省腫瘤醫院藥劑科主任李玫:晚期肺癌,該選擇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晚期肺癌主要有三種藥物治療方式:一是化學治療,也就是常說的化療,老百姓通常會覺得其副作用比較大,治療過程痛苦。但實際上,化療依然是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二是靶向治療,它是定點靶向的治療方式,副作用較小,但是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只有確定特定基因靶點後才可以選擇針對該基因的靶向藥物。三是近兩年討論較多相對熱門的免疫治療。
  • FDA批准Pembrolizumab用於MSI-H/dMMR 結直腸癌一線治療!
    Pembrolizumab(Keytruda,派姆單抗,K藥,帕博利珠單抗)是一種結合併阻斷位於淋巴細胞上的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的治療性抗體。該受體通常負責防止免疫系統攻擊身體自身的組織; 它是一個免疫檢查點。許多癌症使蛋白質與PD-1結合,從而阻斷了自身免疫系統殺死癌症的途徑。
  • 發現早期腫瘤、判斷預後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在結直腸癌中的應用!
    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創辦了腫瘤科普公眾號「邱立新醫生(qiulixinyisheng)」。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發表SCI論文65篇,累計影響因子約300 分,其中第一或並列第一作者SCI論文40篇,累計影響 因子約180分。
  • 2020 CSCO│張濤教授:直腸癌免疫治療進展與探索
    張濤教授:直腸癌治療領域近年來取得了較多的進展。首先體現在放化療的模式上,過去的標準模式是長程同步放化療。近年來,歐洲的研究者發現短程放療後延期化療可以取得與長程同步放化療相近的療效,並且短程放化療還具備時間短、費用低的優勢。其次,新輔助化療被證實能夠提高治療的依從性、pCR率和器官保留率。
  • BIOPIC張澤民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文揭示結直腸癌靶向髓系細胞...
    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微環境,特別是浸潤髓系細胞類群首次進行了系統性的刻畫,同時利用小鼠模型,對anti-CSF1R抑制劑和anti-CD40激動劑兩種靶向髓系細胞的免疫治療策略潛在的作用機理給出了解釋。
  • 結直腸癌與微衛星不穩定的10個臨床問題
    對於老年、體質偏弱或擔心化療相關不良反應的患者,可以選擇定期觀察隨訪;而對於包含多個高危因素、相對年輕且治療積極的患者,在充分溝通獲益和風險後,我們傾向可以考慮行3個月聯合方案輔助化療。 06MSI/MMR狀態對Ⅲ期結直腸癌有預後及治療指導作用嗎?
  • ...Erbitux(愛必妥)獲批一線治療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
    )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或聯合伊立替康(irinotecan)用於對伊立替康化療無效的患者。西妥昔單抗:首個靶向EGFR的單抗,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結直腸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症、第二大常見癌症死亡原因。據估計,全球每年新發病例超過185萬例,每年估計有88萬人死於CRC,佔所有癌症死亡的9.2%。大約55%的CRC病例來自世界發達地區,男性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於女性。
  • 抗癌藥物發展的「三大革命」:化療、靶向治療、免疫療法
    抗癌藥物發展到目前為止,先後出現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的成功不僅革命性地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效果,而且會革命性地改變治療癌症的理念。相對來說,免疫療法是真正的抗癌革命,是解決癌症的最合理手段。
  • 2020 CSCO回顧 |李進教授:轉移性腸癌的免疫治療
    自KEYNOTE-177研究在2020 ASCO會議上敲開腸癌免疫治療的大門後,針對PD-1在腸癌領域的應用的研究更加火熱,在今年的2020 CSCO會議上,來自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李進教授在免疫治療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