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和一些生活方式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也有人稱它是「富貴病」。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將近有40萬人罹患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
細胞內部基因的變化是觸發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針對基因的一些治療,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就要精準一些,顯得「高大上」,是不是比化療要好一些呢?
結直腸癌主要有5種治療手段,手術、放療、化療是其傳統的「三駕馬車」,手術和放療是局部治療方式,放療多應用於中低位直腸癌。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都有一定的適應症,並不是普遍適用,且多要聯合化療。
化療
化療無差別打擊癌細胞,直接損傷癌細胞的DNA、或幹擾其合成,也就有可能誤傷正常細胞。化療大概有三種方式,術前化療為新輔助化療,術後化療為輔助化療,不能手術時的化療為姑息性化療。
結直腸癌Ⅰ期,腫瘤浸潤深度在肌層及以內且沒有淋巴結、遠處轉移,推薦治療為根治性切除術,術前、術後不需要其它輔助性治療。若是一些切除範圍「縮小」的術式考慮輔助治療。
直腸癌Ⅱ期、Ⅲ期為局部進展期,經典的治療策略為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手術輔助化療,化療圍手術期總共6個月時間。
結腸癌Ⅱ期、Ⅲ期術前一般不考慮新輔助化療。結腸癌Ⅲ期術後推薦雙藥聯合化療,但是Ⅱ期術後要不要化療「複雜」一些。
結直腸癌術後要求常規檢測微衛星不穩定MSI/錯配修復基因MMR,不但有判斷預後的意義,而且對治療也有指導意義。微衛星不穩定性高表達/錯配修復基因缺陷的惡性度要低一些,輔助治療的強度相對也要「低」一些。
術後輔助化療還要考慮有沒有復發的高危因素,包括T4、組織分化差、脈管浸潤、神經浸潤、術前存在梗阻或穿孔、切緣陽性或情況不明、切緣安全距離不夠、淋巴結檢出<12枚等。
結腸癌Ⅱ期(不包括T4)微衛星不穩定高表達/錯配修復基因缺陷屬於低危,不推薦術後化療。
結腸癌Ⅱ期(不包括T4)微衛星不穩定低表達/錯配修復基因無缺陷,但也沒有復發的高危因素屬於普危,術後推薦單藥輔助化療。
結腸癌Ⅱ期微衛星不穩定低表達/錯配修復基因無缺陷、且也有復發高危因素,或T4(不論什麼情況)都屬於高危,術後推薦雙藥聯合化療。
靶向治療
目前結直腸癌的靶向治療藥物有兩類,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餓死腫瘤」和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治療。但靶向治療一般不用於腸癌術後輔助治療,而是針對復發、或轉移性腫瘤,或局部晚期不能手術轉化治療時才考慮使用。
腫瘤增長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自身就新生出很多血管,抗血管生成藥物作用的靶點在血管內皮上,阻止其生成,這樣就會「餓死」腫瘤。注射劑「貝伐」上市時間很久了,聯合化療可一線、二線治療。國產口服藥「呋喹」作為轉移性腸癌的三線治療選擇。
晚期腸癌推薦檢測RAS、BRAF基因,RAS包括KRAS、NRAS等。若腸癌RAS是野生型(50%的概率)可考慮使用抗EGFR治療,如「西妥昔」,聯合化療,若RAS是突變型則治療效果不好。BRAF野生型也有相應的靶向治療藥物,但國內沒有上市,有一些臨床研究可參加。
也有一些臨床研究顯示左側結直腸癌使用「西妥昔」的機率、效果要好一些,而右側結直腸癌使用「貝伐」效果要好一些。
免疫治療
結直腸癌免疫治療主要是PD-1/PD-L1抑制劑的使用,恢復免疫T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讓T細胞殺死癌細胞。適應於微衛星不穩定高表達MSI-H/錯配修復基因缺陷dMMR的結直腸癌治療,國內尚無此結論,國外的推薦,也可以參加一些臨床研究。
科學規範的治療才有可能使病人生存時間延長、生活質量提高。雖然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比較「高大上」,但是目前適應範圍有限、或二三線治療才選擇,不能替代化療,也不能說優於化療,合理應用才是關鍵!我是劉永毅醫生,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