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順利召開。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為大家分享了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方向。
袁瑛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主任
教育部惡性腫瘤預警與幹預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常委、遺傳學組組長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轉移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
CSCO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遺傳專委會主任委員
衛計委2017版結直腸癌診療規範小組專家
浙江省醫學會腫瘤分會常務委員
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青委會主任委員
醫脈通:BRAF V600E突變結直腸癌患者整體預後不良,目前有何最新研究進展?
袁瑛教授:在腸癌中,BRAF V600E突變是預後最差的類型,其約佔腸癌的7%左右,對於這部分患者的治療,目前主要是進一步細化成兩類人群,一是合併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患者,約佔BRAF V600E突變的五分之一。二是合併微衛星穩定(MSS)的BRAF V600E突變人群。對於後者來說,已經有較多的臨床研究數據顯示,二線及後線治療可使用BRAF抑制劑+抗EGFR單抗±MEK抑制劑治療。而對於第一類患者即BRAF V600E合併MSI-H的患者,SWOG 1406和BEACH研究的亞組分析均顯示,這些患者使用VIC方案和BRAF抑制劑+抗EGFR單抗±MEK抑制劑方案均獲益有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是這類患者的主要選擇。
醫脈通:請您談下,免疫治療在結直腸癌中的治療地位如何,未來方向如何?
袁瑛教授:MSI-H/dMMR約存在於13%~14%的結直腸癌中,並不是主流患者人群,對於這部分患者,無論是單藥還是雙藥聯合,無論是後線還是一線,都已經獲得了比較確切的成果。值得指出的是,今年公布的KEYNOTE-177研究評估了帕博利珠單抗對比標準治療(化療±貝伐珠單抗或西妥昔單抗)一線治療MSI-H/dMMR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帕博利珠單抗組無進展生存期(PFS)優於化療組(中位PFS 16.5 個月 vs 8.2 個月; HR 0.60;P= 0.0002)。
KEYNOTE-177研究結果即將在12月初全文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對於MSI-H/dMMR患者,PD-1治療提升至一線治療,療效優勢明顯,且安全性和耐受性佳。個人認為該研究已然改變目前的臨床實踐和臨床指南。
而對於 MSS患者,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無論是後線治療、一線治療還是圍術期治療都處於探索階段,研究者仍在嘗試通過進一步篩選患者,以及聯合其他治療手段來提高療效。比如聯合傳統化療、靶向治療和抗血管生成等方法。臨床實踐中,臨床醫師更關注這部分患者的治療,因為大部分患者屬於MSS型,希望免疫治療能為這部分患者帶來突破。
可喜的是,今年ESMO大會上公布的KEYNOTE-651研究B隊列和D隊列結果均顯示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不俗的療效。隊列B、D分別為一線和二線治療隊列,帕博利珠單抗分別聯合mFOLFOX7和FOLFIRI一線治療和二線治療MSS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結果顯示,隊列B和D的ORR分別為60.0%和12.5%。而在後線治療中,PD-1抑制劑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的REGONIVO研究也進一步的探索了免疫治療在MSS型結直腸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