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於中晚期。由於左右半結腸直腸癌的基因表達譜、分子通路、突變頻率、生物學特徵等不盡相同,同一腫瘤已不能簡單地作同一疾病處理。
精準醫療時代,分子標誌物是轉移型結直腸癌一線治療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2020.V1)NCCN 臨床實踐指南,2019 CSCO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等檢測共識與臨床指南一致推薦,對於轉移型結直腸癌應常規檢測 RAS, BRAF 和 MSI。
根據左半或右半的不同腫瘤部位,以及分子標記物的檢測結果,精確選擇不同一線、二線、三線治療策略,合理布局藥物應用,才能延長生存及改善生活質量,最大化患者獲益。
7 月 1 日 19:00 - 20:30,「精準 1v1 腸癌診療雲課堂-第一期」有幸邀請到江西省腫瘤醫院萬以葉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陳小兵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馬傑教授,江西省腫瘤醫院張慧卿教授以及河南省腫瘤醫院聶彩雲教授,為大家講述結直腸癌分子標誌物精準診斷與優化治療,更有真實臨床病例分享,傳授藥盡其用的經驗。在這裡你能聽到:
如何實現共識推薦的生物標誌物的精準診斷,RAS, BRAF 和 MSI 各有怎樣的意義?
NTRK、HER2、ctDNA 等新興生物標誌物不斷湧現,應當何時以及如何檢測?
RAS 野生型轉移型結直腸癌患者精準持續治療的治療策略應怎樣優化?
晚期結腸癌病例匯報,一線到三線治療藥物如何選擇,哪個藥物佔據核心地位?
將在直播開始前進行提醒
精彩內容不容錯過!
專家簡介
萬以葉教授
現任江西省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科主任,江西省抗癌學會靶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科化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 CSCO 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陳小兵教授
現任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姑息治療學組全國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
馬傑教授
現任河南省腫瘤醫院分子病理科副主任,生物樣本中心主任,國家衛計委病理質控中心分子病理質控組委員,中華病理學會分子病理專委會委員
張慧卿教授
現任江西省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副主任,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理事,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
聶彩雲教授
現任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主治醫師,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消化道腫瘤 MDT 分會委員,河南省抗癌協會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責任編輯:陳靜,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