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這裡

2020-11-25 澎湃新聞

結直腸癌

如何早期篩查

關注健康

預防直腸癌

√ 早發現 √ 早診斷 √ 早治療 √多鍛鍊

—— 國家數據統計 ——

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其中致死率前三名的癌症則是肺癌、結直腸癌、胃癌。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已被公認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徑!

高危對象

1. 45 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2. 40 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指有以下任意症狀持續兩周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4.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5.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6.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7. 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超過 20 歲。

篩查建議

1

符合1~5的「一般人群」篩查

(1) 大腸癌篩查從 45 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隱血(FOBT)檢測 ,每 10 年 1 次腸鏡檢查,直到 75 歲;

(2) 76~85 歲,體健者、預期壽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繼續維持篩查;(3) 85 歲以上,不推薦繼續篩查。

2

符合 「 有大腸癌家族史 」 直系親屬篩查

(1) 1 位一級親屬患有明確高級別腺瘤或癌(發病年齡小於 60 歲)、2 位及以上一級親屬患有明確高級別腺瘤或癌(任意發病年齡),40 歲 開始(或比家族最小發病者發病年齡小 10 歲開始)篩查,每年 1 次 FOBT 檢查,每 5 年 1 次腸鏡檢查;

(2)有一級親屬家族史的高危對象(僅 1 位,且發病年齡高於 60 歲): 40 歲開始篩查,每年 1 次 FOBT 檢測 , 每十年一次腸鏡檢查。

3

符合 7 的「遺傳性大腸癌」家族成員篩查:

對 FAP 和 HNPCC 患者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 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

(1) 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20 歲以後,每 1~2 年進行 1 次腸鏡檢查 ;

(2) 基因突變檢測陰性者,按照一般人群進行篩查。

4

關於篩查方法推薦:

(1) FOBT 檢測 + 問卷調查是篩查主要手段,證據充分;

(2) 血液的多靶點基因檢測可能有助於提高篩查準確度,價格較為昂貴;

(3) 有條件者,可聯合糞便和血液方法進行篩查。

預防建議

1.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鍊,避免肥胖;

2. 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3. 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和腸癌發生的風險,具體使用須諮詢醫生;

4. 戒菸,避免其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治療方式

結直腸癌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高位直腸癌的治療與結腸癌基本相同。手術是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癒方法。

但是低位直腸癌患者往往由於腫瘤位置距離肛門太近,受限於醫學技術水平,而不得不切除肛門,建永久性造口來治療直腸癌。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的劉忠臣教授2010年開始潛心研發、臨床攻關,歷經10年的艱辛與磨礪,發明了PPS低位直腸癌精準功能保肛術,改變了這一現象。其中核心器械——劉氏螺紋擴肛器,完美地破解了手術視野這一世界性的保肛難題,使得手術醫生能夠做到精準切除腫瘤,精準褥式縫合,讓95%原本需要切除肛門的患者保住「無辜」的肛門!連臨時造口都不用做!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低位直腸癌患者在PPS保肛術中受益,實現精準保肛,重拾人生希望!

PPS直腸癌保肛術案例分享

案例1

79歲的上海陳阿婆,因反覆便血被確診為低位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僅3cm。阿婆的兒女們幾乎跑遍了上海各大醫院,最終選擇了PPS保肛術。術後3月餘回訪:肛門功能恢復良好,可控制固體和糊狀大便。

案例2

45歲的Daniel是英國人,在上海工作。一年前出現無誘因便血被確診為極低位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僅1.8cm。當時國內及英國的醫院都認為保肛無望,心有不甘的Daniel在查找學術資料的過程中看到了劉教授的論文。Daniel一家立馬重返中國,經過詳細的諮詢與評估後接受了PPS保肛術。手術很完美,Daniel又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

案例3

60歲的河南人唐先生,腫瘤過大92*66,且離肛門只有2.8cm。戲劇性的一幕是:臨上手術臺前,妻子在今日頭條上看到PPS保肛術的介紹。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妻子當機立斷辦理轉院,接受了PPS保肛術。術後回訪:每天2次大便,都能控制住。

專家門診:周二上午

特需直腸癌保肛門診:周三上午

地址: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

原標題:《科普丨早期結直腸癌可以治癒!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這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杭州市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工作正在進行...
    杭州市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工作已在進行當中!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因素的變化,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態勢。據國家癌症中心相關數據顯示,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於我國惡性腫瘤中的第3位和第5位。   近年來,杭州市結直腸癌報告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收集了801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21例正常對照者血漿提取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從中篩選出9個可用於診斷結直腸癌的甲基化標誌物,以及5個可用於預測結直腸癌預後的甲基化標誌物。  循環腫瘤DNA是腫瘤細胞釋放到循環系統中的基因組小片段,是一種特徵性的腫瘤生物標記物,就像是腫瘤細胞留下的「指紋」。
  • 45歲,結直腸癌篩查年齡要提前了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建議所有無症狀,年齡在50-75歲的成年人應該根據檢查的需要接受不同時間間隔的結直腸癌篩查。對於年齡76-85歲的成年人來說,是否繼續篩查應根據個體的整體健康狀況和之前篩查史決定。
  • 結直腸癌篩查:過度診斷有危害
    在我國,結直腸癌(CRC)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結直腸癌發病數為37.0萬例,居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3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我國結直腸的發病率將會逐年提高。  開展結直腸癌篩查工作對結直腸癌前病變及早期結直腸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 篩查因人因地 重點關注40 49歲人群
    近期,《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發布。該共識意見由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牽頭,組織我國消化、內鏡、腫瘤、健康管理和內鏡質控等多學科專家,以《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年,北京)》為基礎,進一步細化並確立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
  • 結直腸癌篩查市場爆發在即,諾輝健康獲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未來可期
    從細分的癌症種類來看,結直腸癌是富貴癌,發病數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三,為中國排名第五的癌症死因,特別是近幾年在中國發病率的快速攀升,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諾輝健康作為一家以結直腸癌篩查為起點專注於癌症早篩的生物高科技公司,如何領跑這樣一個極具前景的賽道?
  • 結腸鏡檢查正常,結直腸癌的長期風險如何?
    現行指南建議在結腸鏡檢查結果正常(陰性結腸鏡檢查結果)後,間隔10年重新進行篩查,但支持該建議的證據有限,證據質量為「適度」。為了評估正常結腸鏡檢查後結直腸癌及其相關死亡的長期風險,該研究在大型社區環境中,對結腸鏡檢查結果陰性的個體與未篩查的個體進行了比較。
  • 結直腸癌篩查(Hb+Tf)開啟聯檢+定量檢測新時代
    結直腸癌的現狀結直腸癌(CRC)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過去幾十年裡,由於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我國城鄉居民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呈持續性升高。CRC目前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前5的惡性腫瘤[1]。CRC的症狀常表現為腹痛、便血、黑便,大便習慣改變及貧血等。
  • 鹿城開展結直腸癌免費篩查了!陽性對象將獲「500元財政補助」
    溫州網訊 近日,鹿城區對結直腸癌免費篩查工作再次加碼,針對鹿城戶籍居民推出「500元財政補助」,用於支持篩查陽性對象的結腸鏡檢查。這些病人原來都沒有症狀,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得了癌症,通過免費篩查及時發現,對患者本人及家庭的意義不言而喻。此次結直腸癌免費篩查主要面向50歲至74周歲的老人,凡浙江省戶籍常住鹿城的人員,均可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享受免費篩查服務。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因此,早期診斷成為大腸癌防治關鍵一環!其實對於可怕的大腸癌,如果在早期發現的話,病人的生存率是很高的,有些甚至達到90%以上。《柳葉刀》曾發表研究稱,一次腸癌篩查可以使發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並且可以挽救無數的生命。
  • 結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基因檢測,篩查和預防
    如果您有結直腸息肉或癌症的家族史,您自己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有強陽性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的風險甚至更高。父母,兄弟和姐妹等親密(一級)親屬的癌症最值得關注,但更遠親的癌症也很重要。有2個或更多患有結直腸癌的親屬比只有一個親屬患有結腸直腸癌更令人擔憂。如果您的親屬在比普通人更年輕的時候被診斷出患有癌症,那也更值得擔憂。
  • 出現結直腸癌症狀或篩查發現異常,還可以做哪些檢查進行診斷?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直腸鏡檢查 如果懷疑直腸癌,可以進行該檢查 活檢 通常,如果通過任何篩查或診斷測試發現疑似結腸直腸癌,則行結腸鏡進行活組織檢查。在活組織檢查中,醫生通過檢查鏡的特殊儀器移除一小塊組織。不太常見的是,部分結腸可能需要通過外科手術切除以進行診斷。
  • 怎樣進行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
    早診早治是降低負擔的有效方式,當前有多種醫療技術和手段可以診治惡性腫瘤,但許多老百姓對於如何進行早期篩查仍很陌生。今天就由東方內鏡的副主任醫師徐勤偉為大家普及一下消化系統腫瘤早篩的理念和方案。 徐勤偉東方醫院消化內鏡科副主任醫師從早癌預防的原理上來說我們進行早期篩查的重點是疾病的發病率,也意味著某地區生某種疾病的概率。
  • 結直腸癌的體檢篩查不只是腸鏡,還有高危因素評分、糞便檢查等等
    一方面是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率為消化腫瘤前兩名),一方面是大家對腸鏡檢查的恐懼與牴觸,這讓人們很糾結,尤其是出現結直腸癌的相關症狀時:如便血、長期便秘或腹瀉、肚子疼,尤其是便血時,自己希望是痔瘡,但又害怕是腸癌。那麼對於結直腸癌來說還有沒有其他是體檢、篩查方法呢,當然是有的,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
  • 腸癌篩查到底做不做?怎麼做?多少歲做?看張蘇展教授全面解答
    Q2:我身邊一些患結直腸癌的朋友普遍生存情況都不樂觀,這是為什麼呢?  張蘇展教授:結直腸癌早期「來無影」,患者確診時多在晚期,讓人恐懼,也讓人留下諸多遺憾。目前,中國結直腸癌高危人群早診篩查的力度和覆蓋率有待提高,而未能在發病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是造成患者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 結直腸癌早期4個「求救信號」你收到了嗎?為什麼越早發現越好?
    近年來,由於飲食結構的變化、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由於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隱秘,所以多數病人發現時已屬於中晚期,大部分患者在早期的時候不會被察覺,所以能夠早期發現結直腸癌的「求救信號」對疾病至關重要,那麼結直腸癌有哪些信號呢?
  • 北京抗癌協會發布《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
    「針對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我國一直缺乏全面的、權威的指南和共識。」(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杜鵬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消化腫瘤內科主任沈琳教授指出,「胃癌和結直腸癌在我國均為高發癌,此兩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近些年在全球範圍內也有明顯提升。目前,針對結直腸癌,除了常規的內鏡檢查,已有新的篩查手段,可以通過對糞便中生物標誌物進行檢測,早期精準地發現腸道病變。
  • 結直腸癌篩查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篩查是在沒有症狀的人中尋找癌症的過程。可以使用幾種檢查來篩選結直腸癌。這些檢查可分為兩大類: · 基於糞便的檢測:這些檢測檢查糞便是否有癌症跡象。這些測試的侵入性更小,更容易完成,但需要更頻繁地完成。
  • 80歲腸癌老人術後5天出院,專家教你觀察大便來發現結直腸癌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專家提醒,結直腸癌具有較強的隱蔽性,30%患者查出時已經是晚期。因此,早期篩查十分重要,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1-2年篩查一次,40歲以下人群每3-5年篩查一次。同時,日常也多觀察大便的顏色、形狀、頻率等,如發現異常,需及時就診。挑戰難度!
  • 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發布 推動早診早治規範化進程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發布,涵蓋結直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等高發癌種。今天,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新聞發布會在線上舉行,活動由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