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腸癌老人術後5天出院,專家教你觀察大便來發現結直腸癌

2021-01-15 鮮果健康

近日,年過八旬的劉阿婆因心臟不適到醫院就診,原以為是心臟疾病,醫生卻意外發現已患直腸癌,需要儘快安排手術治療。可是劉阿婆年齡大,且患有心肺等多種慢性疾病,手術難度極大。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普外二科團隊的精心治療下,不僅為劉阿婆成功實施經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而且術後僅五天就順利康復出院。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專家提醒,結直腸癌具有較強的隱蔽性,30%患者查出時已經是晚期。因此,早期篩查十分重要,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1-2年篩查一次,40歲以下人群每3-5年篩查一次。同時,日常也多觀察大便的顏色、形狀、頻率等,如發現異常,需及時就診。

挑戰難度!為高齡腸癌患者行微創手術

今年9月,來自廣州的劉阿婆突然感到胸悶氣喘,因為長期心臟功能不好,家人認為是心臟病發作,急忙將她送至省二醫,檢查中發現劉阿婆心肺功能都有較大問題,包括冠心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給劉阿婆行CT檢查時,意外發現她腸道有腫瘤,醫生立刻安排腸鏡進一步檢查,結果證實了是直腸癌。

由於劉阿婆年齡大,基礎疾病多,病情相對複雜,手術風險及難度大大增加,為了確保安全完成手術,省二醫普外二科團隊組織了全院多學科會診。經過詳細討論後,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必須儘快進行手術治療,但必須處理好劉阿婆心肺等基礎疾病。普外二科團隊經過慎重考慮,在積極處理心肺等基礎疾病的同時,為劉阿婆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

「微創手術相對傳統開刀手術而言,痛苦少、康復快、併發症少、預後好。目前,科室結直腸癌的微創手術率近7成,2018年已成功完成100餘例結直腸癌的微創手術。」負責此次手術的普外二科副主任醫師鄭權說,劉阿婆的手術也取得成功,術後五天就康復出院了。

鄭權主任為患者進行康復鍛鍊(圖片為醫院提供)

鄭權主任檢查患者術後康復情況(圖片為醫院提供)

圍手術期少遭罪 ERAS管理是關鍵

在此次手術中,不得不提到ERAS(加速康復外科)管理。「由於劉阿婆高齡,並且心肺多項功能異常,她手術後可能存在較大風險,科室特地引入ERAS管理,幫助劉阿婆在圍手術期應用多項措施,快速康復出院。」鄭權介紹,ERAS是針對外科系統設計的既能降低患者術後併發症、住院日及醫療費用,又能最大限度利用有限醫療資源的技術,由丹麥外科專家Henrik Kehlet 教授於 1997 年首次提出,2007年,黎介壽院士首次將ERAS理念引到了中國,經循證醫學論證後針對患者制定個性化圍手術期加速康復的治療技術。

ERAS管理具體措施包括:術前讓劉阿婆用一周時間進行爬樓梯、吹氣球等康復訓練,最大限度的鍛鍊了心肺功能。術中實時監測體溫和心肺功能,並採取導向性輸液和多模式鎮痛方案。術後18小時指導劉阿婆下床活動。術後第一天開始進食流食。與此同時,繼續心肺功能鍛鍊。鄭權說,正是有了ERAS系統管理措施,通過術前、術中、術後的全流程科學管理,劉阿婆才恢復快速。

30%結直腸癌患者查出時已經是晚期

近年來,我國腸道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增高。據統計,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都高居所有其他腫瘤疾病第五位。

最新發布的《中國大腸癌預防和篩查白皮書》顯示,我國腸癌發病和死亡率從30歲開始,到40歲-45歲以後迅速上升。在調查中,30-74歲的高風險人群腺瘤發現率高達6.1%,相當於每16人就有一人有腺瘤或者息肉。

然而,結直腸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卻沒有明顯的症狀,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等到發現問題時,大部分已經是中晚期。有統計顯示,30%的患者查出時已經是晚期,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5%。尤其是30 歲左右的結直腸癌病人,認為自己尚年輕,通常警惕性不夠。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腸鏡是發現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檢查

由於結直腸癌的進展較慢,從息肉到腫瘤一般需要3-5年的時間,所以,早發現、早治療是防治結直腸癌的關鍵。目前,結直腸癌的篩查有多種方法,包括腸鏡、糞便潛血、直腸指診、血清癌胚抗原測定等。其中,腸鏡是發現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檢查。「腸鏡可清晰地觀察全部結腸的情況,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癌,還可及時切除早期癌前病變的病灶。而且腸鏡還能做到無痛。」

鄭權提醒40歲以上人群每1-2年篩查一次,40歲以下人群每3-5年篩查一次。如果是家族中有腸癌、腸胃病患者;本人有癌症史或者腸胃病史、腸息肉史;經常性腸胃不適、腹瀉、便秘、大便出血;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則需要每年做一次篩查。

學會觀察大便,發現結直腸癌「蛛絲馬跡」

鄭權說,結直腸癌分為「左半」和「右半」,「左半」包括降結腸、1/3橫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等,「右半」則包括盲腸、升結腸和近端2/3的橫結腸。區分「左半」和「右半」有什麼意義呢?這兩種的症狀有所不同,了解特點可有利於早期發現。

左半結腸癌主要表現為腸梗阻,患者的大便習慣、形狀、物質會發生改變。正常人每天1-2次排便,呈條狀的軟糞便,而左半結腸癌病人大便次數則一天好幾次,有時候幾天不排便;大便不成條狀或形狀變細變扁,或硬結乾燥;大便帶血。

右半結腸癌則大便呈水狀帶有粘液,大便混有血液、黏液和膿液,顏色變成果醬樣、瀝青樣等。晚期還會出現全身慢性消耗表現,例如,消瘦、貧血、乏力、腹水等。

相關焦點

  • 吸菸與結直腸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教你兩招防腸癌
    吸菸與結直腸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教你兩招防腸癌 2021-01-15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便隱血貧血 身體出現這5大信號警惕腸癌
    最近常常腹痛、拉稀的他,竟在南京市第二醫院肝膽胰外科被查出患有腸癌。 25歲小夥腹痛拉稀,竟患上腸癌 10天前的一個上午,作為司機的張先生陪著老闆來南京市第二醫院找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顧愛東諮詢,諮詢結束,張先生順便跟顧主任提了句:「主任,我最近老是腹瀉,大便稀,您看是什麼原因?」顧主任問:「多長時間了?」
  • 大便這樣就得小心腸癌
    大便能幫我們發現大腸癌,一定程度上可看出腸道的健康程度。我講課時常會用一個小孩趴在馬桶邊好奇觀察的圖,來體現觀察大便的重要性。  如果便血,大便變細或形狀不規則,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腹瀉、便不淨等情況,就應及時就醫。然而,由於都有便血症狀,很多大腸癌在早期易被誤診為痔瘡。
  • 17歲學霸檢查出直腸癌,醫生痛心告誡…
    ,成績優異,是衝刺北京大學的苗子,在沒有家族病史的情況下,突然被診斷出直腸癌,經過直腸癌根治術以及造瘻術後,患者順利出院了,準備進一步恢復後重返校園。 經過直腸癌根治術以及造瘻術後,小輝恢復非常順利,術後第二天便可以下床走路。 考慮到患者年紀小,而且面臨升學,術後練磊及其團隊儘量對他進行安慰與恰當引導,小患者在得知永久性造瘻後,情緒還是較為穩定。每天查房時,總是問醫生什麼時候可以回去上學。目前,小輝化驗指標均正常,已經順利出院。
  • 大便變細變扁、次數增多可能是直腸癌 排便習慣改變要留心(圖)
    我國大腸癌(直腸癌、結腸癌)發病率有顯著上升趨勢,甚至已經超過肝癌、胃癌、惡性腫瘤。臨床上很多患者都忽略了大腸癌早期信號而未及時就醫,數據顯示,大腸癌於早期前5年發現生存率可達90%以上。青島醫博肛腸醫院段振國主任提醒有以下症狀時需及時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 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這裡
    結直腸癌如何早期篩查關注健康預防直腸癌√ 早發現 √ 早診斷 √ 早治療 √多鍛鍊—— 國家數據統計 ——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5.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6.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7. 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超過 20 歲。
  • 體檢發現大便隱血「+」不當回事 半年後再做腸鏡已經是腸癌中晚期
    近日,65歲的章先生(化名)到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消化科複查,所有指標正常,去年手術切除的病灶沒有再出現。  回想起一年前發生的事,他心裡還有點後悔。去年上半年,他在體檢中發現大便隱血陽性+沒當回事,結果半年後腸鏡檢查卻發現,已經是腸癌中期。  我們需不需要做胃腸鏡檢查?是不是很痛苦?腸息肉到腸癌是怎麼個變化過程?
  • 腸癌來臨之前,上廁所時會有3種「不適」,能發現的人很幸運
    近年來,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嚴重,這種癌症非常可怕。然而,由於人們對結直腸癌的認識不足,加上自身對結直腸癌的極度恐懼,往往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另外,腸癌的早期症狀確實不明顯,不懂醫學知識的人真的很難提前發現疾病,導致疾病的延遲,使疾病越來越嚴重。因此,治療的時機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據悉他在發現腸癌時已經是三期,與疾病鬥爭了四年後終不能倖免。其實,在世界範圍內大腸癌已成為男性第3位和女性第2位常見惡性腫瘤。而在我國,由於近些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質、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和缺乏運動、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導致大腸癌發病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發病年齡提前的趨勢。
  • 大便不正常竟是腸癌徵兆 4個小症狀你要注意
    大便不正常竟是腸癌徵兆4個小症狀你要注意(供圖/華蓋) 北大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第三病區主任武愛文介紹,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佔60%,發病多在40歲以後,男女之比約為2:1。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而能夠得到早期確診的大腸癌患者僅佔全部該病患者的5%。在臨床上,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偏低,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對該病的早期信號沒有足夠的重視。
  • 這樣的大便,預示著大腸癌的來臨!
    陳老闆,今年40出頭,近半年多來大便越來越不正常,一天要去幾次廁所,偶有發現便中帶血,以為是痔瘡,並沒有在意,但腹瀉和便血症狀不斷加重,一直未見好轉,人也開始消瘦。最後在家人的勸說下決定去看看醫生,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不起眼的大便異常竟是大腸癌導致的。
  • 年年體檢,為何還沒能揪出腸癌?肛腸科醫生透露4個原因
    然而,腸道也有很多「軟肋」,比如腸癌。你有沒有這樣的疑惑:有的人年年體檢,還是沒能揪出大腸癌,這是為什麼?《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告訴你其中的真相,並送你一套國際公認的腸癌預防法。年年體檢,為何沒能揪出腸癌?
  • 46歲的她竟然得了腸癌,體檢發現大便隱血陽性怎麼辦?
    女:醫生,我最近一直拉肚子,每天4到5次,怎麼回事?我:一直?有多久了?以前好不好?大便什麼顏色?女:2個多月吧,以前都是正常的,有時候有點粉紅色。。。我:粉紅色?當時有沒有來月經?女:沒有。。。這兩天又是黃的了。聽到這裡,我心裡一驚,不會是那個吧,趕緊查個大便看一看。
  • 西安醫學院附屬胃泰消化病醫院專家解析:帶走《黑豹》男主離世的結...
    在這裡,除了對英雄逝世感到痛心和悼念外,更多的提醒大家,重視這個在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排名靠前、帶走了許許多多寶貴生命的結直腸癌。究竟什麼是結直腸癌?應該如何治療和預防?下面,西安醫學院附屬胃泰消化病醫院消化內科周再秋主任來為大家詳細講解。
  • 父子4人同時住院:兩個腸癌,兩個癌前!
    中國40~74歲的人群中,約有1.2億人都屬於腸癌高危人群。2013年,一項73.8萬上海居民參與的腸癌篩查活動,共發現腸癌高危對象12.1萬人,陽性率高達16.4%!化療、放療且不說,手術後很多患者都失去了肛門,需要在腹部造瘻(掛一個糞袋)解決大便問題,生活質量很差,甚至失去了人的尊嚴。
  • 結直腸癌晚期活了30多年,拉的是五彩大便,過的是七彩人生!
    突然想起曾遇到一位老太太,我遇見她時,已經 80 多歲了,但神採奕奕,如果不刻意提及,可能都看不出,她在30年前就被確診結直腸晚期。我們聽她講講她的故事。 一、腫瘤科醫生的夫人,竟然查出結腸癌晚期 「結直腸癌,是我嗎?」 「我怎麼就得癌了,我是醫生啊!」
  • 大便粘馬桶衝都衝不掉,是腸癌的信號嗎?
    ③ 還有一類情況,不屬於腸道本身原因,而是正常人體內幫助消化和分解大團脂肪的胰腺外分泌液和膽汁分泌不足,也可導致脂肪「抱團」,不能被分散擊破而吸收受阻,讓大便變得油膩,但比較少見。便便粘馬桶會是腸癌的前兆?可能很多人擔心「大便粘馬桶是不是腸癌的前兆」,於是就擔心是不是得癌了。
  • 為什麼都是腸癌,只有他們活下來?每年做對這件事,大大降低腸癌風險!
    其中,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在調查中,發現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16歲,確診為腸癌的僅23歲。30—40歲的腺瘤發現率高達22.1%。不僅腸癌發病增速不斷上漲,中國的腸癌死亡率也非常高。
  • 腸癌的前兆有哪些?
    原創 冬 39健康網「腸癌?怎麼可能?」家住廣州市白雲區的肖女士在做體檢時,發現了腫物,進而一查竟然是結腸癌。好在尚處於早期,及時手術後,肖女士恢復得很順利。一般來說,一天一次排便是最為理想的狀態,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飲食以及生活習慣存在差異性,所以次數不是關鍵,只要你沒有排便困難、明顯拉稀等情況,一天兩三次,或者兩三天一次,都是正常的。但是,注意:如果一周排便小於三次,則屬於明顯便秘,需提高警惕。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近年來,免疫療法在腫瘤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打開了新思路,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也成為研究熱點。 前期研究發現,結直腸癌基因分型對免疫治療效果有很大影響,大腸癌免疫治療主要獲益人群是基因錯配修復(dMMR)或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MSI-H)的患者,而這部分患者只佔結直腸癌整體人群的5%左右。因此,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仍需更多探索和突破,來使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