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是腸癌,只有他們活下來?每年做對這件事,大大降低腸癌風險!

2021-01-15 醫生開講


昨天,我們在微信後臺收到了這樣一條特別的感謝消息。



這真是令人激動的大好消息,我們真的通過科普拯救了一個人的生命!但還有更多家庭,因為不夠了解,倒在了腸癌面前。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前任主任委員蔡三軍教授向我們介紹時,也顯得非常惋惜:


「大腸癌是個「富人癌」,我們吃的更好了,運動減少了,肥胖增加了,都會提高患大腸癌的風險,到了2015年,預估新發病例已經達到了430萬,死亡病例高達280萬,死亡率高達65%。」


在中國,癌症已成為疾病死因之首。其中,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


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在調查中,發現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16歲,確診為腸癌的僅23歲。30—40歲的腺瘤發現率高達22.1%。


不僅腸癌發病增速不斷上漲,中國的腸癌死亡率也非常高。統計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30%,而美國為64%,為什麼兩者差距如此之大?



原來,結直腸癌作為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致死癌症,早期沒有非常明顯的症狀,等到發現問題時,基本就是晚期,治癒率只有5%—40%


多項研究均已證明,早期篩查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各國對於腸癌的早期篩查都有明確指南,而我國目前還無明確指南,公眾對於腸癌的認識度不夠。



美國大腸癌圓桌會議宣布到 2018 年,實現更大範圍的結直腸癌篩查(普及率達 80%),而中國腸癌篩查的普及率可能連8%都不到。


一項針對江浙滬和珠三角地區的調查顯示,作為我國近年來腸癌發病率顯著升高的地區,只有7.6%的調查人群了解腸癌早期篩查的重要性。




➤  為什麼早期篩查對於腸癌防治如此重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中心主任張蘇展教授向我們介紹:「腸癌從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經歷10年左右的發展期。越靠近晚期,治療生存率就越低。早期的小腺瘤症狀不明顯,一經發現,完全可以直接切除,即使是I期的腺癌,只要發現及時,生存率也高達95%。但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II期、III期、IV期)了,IV期的5年生存率只有5%。」


但有調查顯示,在早期就發現腸癌的患者不到總體的10%,除了經常腹瀉、大便出血等症狀外,人們也很難辨定自己是否患病,早期篩查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抱著僥倖心理,到了年紀、甚至有了明顯腸胃不適的症狀,在醫生建議篩查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忍著不做篩查。殊不知,早期如果及時發現,相當於提前5—8年發現腸癌,幾乎百分百可以治癒。


而如果發展成晚期再治療,治療效果和痛苦程度不談,光是手術加化療費用,基本都在30—50萬以上,給家庭造成巨大的負擔。


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篩查一次

40歲以下人群每3-5年篩查一次


➤ 特別是以下4種情況,如果滿足其中的2種,建議儘早做一次預防性早期篩查:


1. 年齡在30歲以上,從未做過腸癌篩查;

2. 有經常腸胃不適、腹瀉、便秘、大便出血等症狀;

3. 家族中有大腸癌患者;

4. 本人有癌症史或者腸胃病史、腸息肉史。



我國目前推薦的腸癌篩查方案是把人群先用年齡來做區分,推薦40歲74歲的個體先做問卷調查和糞便隱血檢測


當患者初篩被發現有危險因素時,再進行全結腸鏡的精篩,它不僅可以發現早期病變,治療早期病變,同時還可以為癌症的診斷提出精確的部位。無視可以挽救生命的機會,這才是腸癌面臨的最大問題。



1975年-2000年,美國獲益於結直腸癌篩查,發病率下降22%,死亡率下降26%。大腸癌患者的生存率與診斷時機有直接關係。


就中國國情來講,要求所有人全部做腸鏡是不現實的,糞便潛血檢測是目前明確有效成本低廉的大腸癌初篩方法,免疫法FOBT(iFOBT或FIT)提高了特異度,也不需限制飲食,被推薦並逐漸取代化學法FOBT用於篩查。




結直腸癌雖然可怕,但結直腸癌也是國際上公認的可以通過早期篩查預防的癌症之一。


糞便是反應消化道健康的「報警器」,不過,早期腸癌出血比較隱匿,糞便外觀無異常改變,肉眼和顯微鏡下均不能證實出血。所以需要藉助糞便潛血檢測來發現。


【專家推薦】

噗噗管——便隱血自測器

做好早篩,不怕腸癌!


噗噗管是浙二腫瘤研究所 鄭樹教授科研團隊研發設計的糞便隱血檢測裝置,可一次性完成採便和隱血檢測,集糞便樣品定量採集、溶解、濾過、免疫試紙條檢測等功能於一身,因為無痛苦非侵入,非常適合40-74歲之間無症狀的風險人群,排除70%罹患腸癌的風險



▲  使用操作演示


做好早篩,不怕腸癌!原價129元/份,現可享團購活動立減60元,每份僅需69元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定期吃魚」可降低腸癌風險?來看看最新的研究怎麼說
    《太陽報》報導:「定期吃魚可以降低腸癌的風險。」報紙報導了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研究了包括英國在內的整個歐洲近50萬人的飲食。他們發現,在研究開始之初吃魚最多的人,與那些很少或不吃魚的人相比,平均15年後被診斷出腸癌的可能性要低12%。特別是,對於脂質魚類的攝入也發現了類似的聯繫。科學家認為,由於在鯡魚和鯖魚等油性魚中發現的魚油具有抗炎特性,魚可能降低腸癌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每周吃一次或兩次魚是健康均衡飲食的一部分。
  • 同樣是腸癌,為什麼43歲的黑豹去世,66歲的安倍沒事?
    同為黑人演星, 威爾·史密斯就因為及時做了腸癌早篩, 摘除一塊息肉, 病理報告顯示, 這是腺瘤性息肉, 含有癌前病變組織。
  • 腸癌,發病隱匿,身體出現這3種跡象,及時做指檢,切莫拖延
    近年來,腸癌高發,並且越來越年輕化。 其中,多數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做過了最佳的救治時機。 腸癌,發病隱匿,身體出現這3種跡象,及時做指檢,切莫拖延
  • 腸癌的前兆有哪些?
    腸癌,近幾年的發病率是越來越高,可能和我們的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腸癌早期的時候症狀多不典型,甚至沒有任何症狀,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所以為了降低腸癌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今天小九就來介紹一下腸癌的基礎相關知識,以幫助大家做好防患工作。正常情況下,一天幾次大便才正常?
  • 腸癌逐漸年輕化?若符合這6種情況,及時做腸鏡,進行腸癌篩查
    而對於有以下6種情況的人,應該儘快做腸鏡檢查進行腸癌的篩查。二、反覆腸炎的人 腸炎雖然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但是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腸炎往往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俗稱的吃壞肚子; 慢性腸炎則是持續性的腸道不適,可能表現為持續性隱痛,如果長時間患有慢性腸炎,或者反覆患上急性腸炎,經常刺激到脆弱的腸道,就有可能增加癌變的風險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而大腸癌又是癌症中最笨的一種癌症,比較容易預防,因為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腸息肉惡化轉變而成的,只要我們可以發現腸息肉,做手術進行切除,就能起到預防和組織癌變的效果。這期間會有5-10年的時間,我們會有足夠的時間來發現息肉,而發現息肉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腸鏡檢查。腸癌的發病率如此之高,哪些人需要篩查腸癌呢?
  • 腸癌來臨,排便時多有4種異常表現,三類人尤其要注意
    然而,腸道疾病並不少見,小到腸炎,腸息肉,大到腸癌,在生活中,都是很常見的。 在我國,腸癌發病率一直在上升著,目前每年約有37.6萬人被診斷為腸癌,如果是早期,也許還能手術治療,一旦拖到了晚期,救治希望就十分渺茫了。
  • 父子4人同時住院:兩個腸癌,兩個癌前!
    考慮到直腸癌存在遺傳性,醫生為王大爺做完手術後,建議其直系親屬做腸鏡排查一下。王大爺的三個兒子聽了後,覺得自己沒有任何臨床症狀,腸道肯定沒有什麼問題。醫生耐心地告訴他們,腸癌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腸癌患者直系親屬患癌的風險比常人高了3至4倍。在醫生建議下,兄弟三人當即決定在消化內科二病區進行腸鏡檢查。
  • 腸癌真的難發現嗎 有這三個徵兆要小心
    在我國南方,習慣將腸癌稱為「腸老二」,這是因為腸癌的發病率已經位居各類惡性腫瘤的第二位,而且近年來還在不斷增長。這種癌症為什麼在近年來如此猖獗?有什麼方式可以有效遏制?下面為大家分析一番。研究發現,長期食用葷類食物,罹患腸癌的風險會大大增加。生活習慣改變現代人的方式發生了極大地改變,生活習慣也緊跟著發生了變化,晚睡、熬夜、酗酒、抽菸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常見;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極大地影響,增加癌症出現的風險。
  • 大便隱血貧血 身體出現這5大信號警惕腸癌
    原標題:身體出現這5大信號,警惕腸癌 25周歲的張先生,這幾天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顧主任看了看他,說:「保險起見,你還是做個腸鏡檢查一下吧。」張先生還有點不以為然,不想做,因為老闆和顧主任是好朋友,說:「你還是聽從醫生的建議吧。」 腸鏡結果一出來,大家都大為驚訝,距肛門65cm見一菜花樣隆起新生物,侵及四壁、管壁僵硬、管腔狹窄;病理提示結腸印戒細胞癌。
  • 腸癌篩查再也不用做腸鏡啦!深圳將開展腸癌糞便基因檢測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腸癌的新檢查方式——糞便基因檢測將於明年推行,屆時腸癌篩查可以不用再做腸鏡。&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委會成立 我市將開展腸癌糞便基因檢測&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8月30日,深圳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業委員會成立,成員涵蓋了外科、內科、放療等多個學科約
  • 26歲女子每天放屁30次,確診腸癌晚期!2種屁或是腸癌信號
    長此以往,腸道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率大大增加,從而發展成為腸癌。 而小敏經常放屁便是大腸內胺類物質過多的徵兆。胺類物質有兩種存在形態,液體以及揮發性氣體,當放屁次數不同尋常地多時,便要警惕胺類物質的存在以及腸癌的發生。
  • 大便這樣就得小心腸癌
    腸癌屬於下消化道腫瘤,一定程度上講,與吃得過好有關,因此也被認為是種「富貴癌」。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腸癌發病率略低,但增長速度卻比他們快。三四十年前,大腸癌在我國「癌症殺傷力排行榜」中,居第6位,如今已躍居第3位。廣州疾控中心數據顯示,10年間大腸癌發病率上升了50%;30年間,上海大腸癌患病人數也增加了5倍多。
  • 百年老藥阿司匹林,顯著降低消化道癌症風險
    由義大利米蘭Mario Negri腫瘤學部門癌症流行病學負責人Cristina Bosetti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經常使用阿司匹林(每周至少服用1-2片),可大大降低所有這些癌症的發生風險(頭頸癌除外)。
  • 經常放屁是腸癌的警示嗎?腫瘤科醫生說:這3個症狀才是腸癌信號
    引起腸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良的飲食結構、遺傳以及生活環境等,尤其對於高危人群來說,要定期去醫院做腸鏡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對於有腸癌家族史或者胃腸道息肉的家族史人群來說,25歲之後就應該定期去醫院做檢查。
  • 腸癌的症狀有哪些 了解腸癌的早期症狀
    腸癌,相信很多朋友並不陌生,腸癌只要發病還是因為飲食,生活規律還有遺傳導致的,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腸癌的症狀有哪些,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主要症狀1.腸癌初期以便血為主,其次是大便習慣改變,排便不盡感,裡急後重等,此外還極易引起梗阻現象,產生腸道刺激症狀等。腸癌有很多突出的臨床表現,患者還需多加小心。
  • 26歲女孩,腸癌晚期,告誡:這3種肉,少往嘴裡「塞」
    腸癌,作為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大部分都與飲食有關。 研究發現,腸癌高發,與吃肉太多有關,生活中,要管住嘴。 26歲的樂樂,就是因為自己的一張嘴,躺在了病床上,接受治療。
  • 驗便即可篩查腸癌風險 致公黨千份基因檢測惠民項目啟動
    活動將為煙臺市1000名腸癌高危人群免費進行基因檢測,幫助市民提前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腸癌風險。本次健康公益活動由致公黨煙臺市委會主辦,得到了煙臺市衛健委、煙臺市總工會、煙臺市婦聯、煙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煙臺市老年體協等有關部門的積極響應。
  • 雙免疫治療 MSI-H/dMMR腸癌見曙光
    以往這類患者的治療「前景」較差,不過近年免疫治療發展迅速,帶來多一枚可用的「子彈」,最新的「雙免疫治療」更大大提升治療效果。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饒家棟醫學博士表示,第一至三期大腸癌的治療方向多年來沒有大改變,「第四期治療近年開始有變化,約10年前我有份參與的COIN-B研究發現,KRAS腸癌患者接受化療加標靶藥可延長存活期,更有20%人可治癒。
  • Gut:2012世界腸癌統計數據——腸癌發病率與國家經濟水平
    Gut:2012世界腸癌統計數據——腸癌發病率與國家經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