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在微信後臺收到了這樣一條特別的感謝消息。
這真是令人激動的大好消息,我們真的通過科普拯救了一個人的生命!但還有更多家庭,因為不夠了解,倒在了腸癌面前。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前任主任委員蔡三軍教授向我們介紹時,也顯得非常惋惜:
「大腸癌是個「富人癌」,我們吃的更好了,運動減少了,肥胖增加了,都會提高患大腸癌的風險,到了2015年,預估新發病例已經達到了430萬,死亡病例高達280萬,死亡率高達65%。」
在中國,癌症已成為疾病死因之首。其中,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
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在調查中,發現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16歲,確診為腸癌的僅23歲。30—40歲的腺瘤發現率高達22.1%。
不僅腸癌發病增速不斷上漲,中國的腸癌死亡率也非常高。統計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30%,而美國為64%,為什麼兩者差距如此之大?
原來,結直腸癌作為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致死癌症,早期沒有非常明顯的症狀,等到發現問題時,基本就是晚期,治癒率只有5%—40%。
多項研究均已證明,早期篩查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各國對於腸癌的早期篩查都有明確指南,而我國目前還無明確指南,公眾對於腸癌的認識度不夠。
美國大腸癌圓桌會議宣布到 2018 年,實現更大範圍的結直腸癌篩查(普及率達 80%),而中國腸癌篩查的普及率可能連8%都不到。
一項針對江浙滬和珠三角地區的調查顯示,作為我國近年來腸癌發病率顯著升高的地區,只有7.6%的調查人群了解腸癌早期篩查的重要性。
➤ 為什麼早期篩查對於腸癌防治如此重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中心主任張蘇展教授向我們介紹:「腸癌從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經歷10年左右的發展期。越靠近晚期,治療生存率就越低。早期的小腺瘤症狀不明顯,一經發現,完全可以直接切除,即使是I期的腺癌,只要發現及時,生存率也高達95%。但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II期、III期、IV期)了,IV期的5年生存率只有5%。」
但有調查顯示,在早期就發現腸癌的患者不到總體的10%,除了經常腹瀉、大便出血等症狀外,人們也很難辨定自己是否患病,早期篩查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抱著僥倖心理,到了年紀、甚至有了明顯腸胃不適的症狀,在醫生建議篩查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忍著不做篩查。殊不知,早期如果及時發現,相當於提前5—8年發現腸癌,幾乎百分百可以治癒。
而如果發展成晚期再治療,治療效果和痛苦程度不談,光是手術加化療費用,基本都在30—50萬以上,給家庭造成巨大的負擔。
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篩查一次
40歲以下人群每3-5年篩查一次
➤ 特別是以下4種情況,如果滿足其中的2種,建議儘早做一次預防性早期篩查:
1. 年齡在30歲以上,從未做過腸癌篩查;
2. 有經常腸胃不適、腹瀉、便秘、大便出血等症狀;
3. 家族中有大腸癌患者;
4. 本人有癌症史或者腸胃病史、腸息肉史。
我國目前推薦的腸癌篩查方案是把人群先用年齡來做區分,推薦40歲—74歲的個體先做問卷調查和糞便隱血檢測。
當患者初篩被發現有危險因素時,再進行全結腸鏡的精篩,它不僅可以發現早期病變,治療早期病變,同時還可以為癌症的診斷提出精確的部位。無視可以挽救生命的機會,這才是腸癌面臨的最大問題。
1975年-2000年,美國獲益於結直腸癌篩查,發病率下降22%,死亡率下降26%。大腸癌患者的生存率與診斷時機有直接關係。
就中國國情來講,要求所有人全部做腸鏡是不現實的,糞便潛血檢測是目前明確有效,成本低廉的大腸癌初篩方法,免疫法FOBT(iFOBT或FIT)提高了特異度,也不需限制飲食,被推薦並逐漸取代化學法FOBT用於篩查。
結直腸癌雖然可怕,但結直腸癌也是國際上公認的可以通過早期篩查預防的癌症之一。
糞便是反應消化道健康的「報警器」,不過,早期腸癌出血比較隱匿,糞便外觀無異常改變,肉眼和顯微鏡下均不能證實出血。所以需要藉助糞便潛血檢測來發現。
【專家推薦】
▼
噗噗管——便隱血自測器
做好早篩,不怕腸癌!
噗噗管是浙二腫瘤研究所 鄭樹教授科研團隊研發設計的糞便隱血檢測裝置,可一次性完成採便和隱血檢測,集糞便樣品定量採集、溶解、濾過、免疫試紙條檢測等功能於一身,因為無痛苦非侵入,非常適合40-74歲之間無症狀的風險人群,可排除70%罹患腸癌的風險。
▲ 使用操作演示
做好早篩,不怕腸癌!原價129元/份,現可享團購活動立減60元,每份僅需69元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