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2020-12-05 中醫腫瘤張醫師

眾所周知,腸鏡檢查可以篩查腸癌,但是很多人都止步於腸鏡檢查。雖然現在也有無痛檢查,但是檢查的前幾天只能吃流失或者半流食,前一天只能吃一些豆腐、豆之類的無渣食品,正常人餓個三五天下來都有些難受了。而且在腸鏡檢查中,需要先排空腸胃,然後打氣把腸道撐起來,再放入儀器檢查。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大腸有彎曲的地方並不是筆直的,那儀器在通過這些區域的時候就會有疼痛感,雖然大部分人都可以忍受,但有一些人還是會覺得腹痛難忍。大腸檢查還會刺激到腸黏膜,在檢查過程中還可能會造成一些出血性的創傷。

腸鏡檢查這麼辛苦,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得不去做腸鏡檢查,因為大腸癌的患病率已經排名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是高居第二位。而大腸癌又是癌症中最笨的一種癌症,比較容易預防,因為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腸息肉惡化轉變而成的,只要我們可以發現腸息肉,做手術進行切除,就能起到預防和組織癌變的效果。這期間會有5-10年的時間,我們會有足夠的時間來發現息肉,而發現息肉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腸鏡檢查。

腸癌的發病率如此之高,哪些人需要篩查腸癌呢?

40歲之後的人

40歲之後是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的高發期,所以40歲的時候就建議做腸鏡進行腸癌篩查了,篩查如果沒有息肉,恭喜你5年之內都不需要再做腸鏡檢查了。

有腸癌家族史的人

如果有直系親屬患上大腸癌,像父母兄弟姐妹這些家人,尤其是大腸癌發病比較早的人群,患上大腸癌的機率會比別人高很多。這些人一定要儘早的做篩查,最遲應該在40歲開始檢查,甚至更早。可以在家人發病年齡段提前10年做篩查,這樣也能更好地起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有腸炎病症的人

如果你是腸炎病的患者,那你患上大腸癌的機率會比常人高很多。這就需要在患病8年後做大腸癌的篩查,篩查的頻率也要高於普通人的篩查。

有哪些方法可以篩查大腸癌呢?

糞便基因檢測

這種檢測方法比較簡單快捷,不需要限制飲食,也無需特殊的設備,可以直接通過糞便基因檢測來篩查腸癌,比較適合於無症狀人群。但是這種檢測方法的缺點是價格高,難以普及大眾。

大便隱血試驗

這種方法就比較便宜、簡單,幾塊錢就能化驗,只需要蘸取一點點的大便樣本就能進行檢測。但是這種方法缺點也非常的致命,沒有辦法發現早期的病變,也無法發現腸息肉。如果通過大便隱血試驗來篩查腸癌的話,建議每年一次。

CT仿真腸鏡

這也是CT的一種,通過特定的軟體,通過對腸道的掃描來構建腸道黏膜的三維圖像,這可以發現小到1cm左右的腸息肉,也能檢測到早期癌症。但是這種方法同樣的需要喝瀉藥清腸,並且操作複雜,費用昂貴,還有放射線的危害,可能會存在假陽性的情況,暫不建議普通人群用這種方法篩查。

結腸膠囊內鏡篩查

這種檢查只需要將一粒膠囊大小的內鏡吞進去就能觀察結腸,具有無痛、方便、快捷的優點。但是診斷結果不精準,還可能會出現操作失敗,甚至一些不良事件。因為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和檢查成本,暫時不建議國內人群使用此方法篩查。

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息肉和早期癌變的最好檢查手段

腸鏡檢查準確率高,而且發現病變之後能夠立刻進行活檢,也可以在腸鏡的幫助下直接切除息肉病變,幫助患者恢復健康,一次高質量的腸鏡檢查至少能管用5年。而腸息肉惡化轉換成腸癌最快也需要5年的時間,只要腸鏡檢查沒有問題,至少5年間不會受到腸息肉和腸癌的威脅。

但是腸鏡的缺點也非常的明顯,術前的檢查工作一定要做好,防止漏診,而且腸鏡檢查是有創性的,可能會出現穿孔、出血等風險,但是相對於預防腸癌來說這些都是小風險。高水平的場景也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減少生命威脅,幫助我們遠離腸癌。

相關焦點

  • 篩查大腸癌,只能做腸鏡嗎?有沒有無創的篩查方法?
    我們都知道,結腸鏡檢查是一種在直視情況下的檢查,可以清晰地觀察整個大腸,看輕易發現腸癌的前身——腸息肉,還能當即予以切除,以除後患; 可以說是預防、治療雙管齊下;因此,腸鏡檢查被認為是預防和篩查早期腸癌的金標準。
  • 腸癌逐漸年輕化?若符合這6種情況,及時做腸鏡,進行腸癌篩查
    而對於有以下6種情況的人,應該儘快做腸鏡檢查進行腸癌的篩查。 如果檢查比較健康,也應該保持每1-2年進行一次檢查,因為腸癌的發病往往比較迅速,定期檢查能有效避免忽視腸癌的發生。
  • 腸癌篩查再也不用做腸鏡啦!深圳將開展腸癌糞便基因檢測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腸癌的新檢查方式——糞便基因檢測將於明年推行,屆時腸癌篩查可以不用再做腸鏡。&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委會成立 我市將開展腸癌糞便基因檢測&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8月30日,深圳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業委員會成立,成員涵蓋了外科、內科、放療等多個學科約
  • 母女倆同時查出腸癌——有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提前腸鏡檢查!
    無獨有偶,我在去年也發現了一對母女同患腸癌的,詳情可點擊閱讀:媽媽確診腸癌,醫生勸女兒也做了腸鏡,結果也發現早癌...大約1/4的新發患者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大腸癌本身不是遺傳性疾病,但有一定的遺傳性。大約20-25%的大腸癌伴有家族聚集性。
  • 結直腸癌的體檢篩查不只是腸鏡,還有高危因素評分、糞便檢查等等
    CRC就是結直腸癌的意思,(0~1分:低危;2~3分:中危;4~7分:高危人群) 對於普通大眾的篩查,這可以篩查出高危人群,而對於高危人群來說,還是建議做一次腸鏡檢查的,畢竟腸鏡檢查
  • 腸癌篩查到底做不做?怎麼做?多少歲做?看張蘇展教授全面解答
    如果能在癌變前期發現「貓膩」,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100%,但如果在晚期才發現癌變,患者五年生存率則會顯著降低。  腸癌的發展過程其實很緩慢,大概10-15年,有很多檢測窗口期,我們收治的初次確診的患者大多已經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Q3:結直腸癌篩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 大腸癌早期檢測除了做腸鏡還有哪些方法
    早期檢測大腸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結腸鏡檢查,它可完整、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並對可疑病變取組織做病理檢查,那麼除了腸鏡檢查,還有沒有其他檢測方法呢? 先說說什麼是大腸癌的早期檢測或者稱早期篩查 大腸癌早期篩查就是在還沒有出現腸癌症狀的人群中,或者有腸癌高風險的人群中通過一系列的檢查來發現早期腸癌的方法。
  • 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22種情況必須查個腸鏡!
    「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不是在開玩笑,而是京東中美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吳勇給患者檢查時真實發生的,吳勇醫生回憶了當天整個過程。「作為一名消化內科醫生,幾乎每天都在苦口婆心地勸說親朋好友,在40歲以前做一次胃腸鏡。我也會在門診和我自己的自媒體平臺上不遺餘力地科普胃腸鏡的常識。
  • 父子4人同時住院:兩個腸癌,兩個癌前!
    醫生耐心地告訴他們,腸癌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腸癌患者直系親屬患癌的風險比常人高了3至4倍。在醫生建議下,兄弟三人當即決定在消化內科二病區進行腸鏡檢查。大哥和三弟是多發性結腸息肉,存在癌變風險,消化內科醫生及時予以內鏡下息肉切除,把患癌風險扼殺在了萌芽狀態。然而不幸的是,二哥腸鏡結果顯示是早期降結腸癌,醫生立即為他施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術),把患者體內定時炸彈及時拆除。
  • 醫生再呼籲:記住院士的建議,過了45歲,一定要做次腸鏡!
    記得在2019年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做了《如何提高我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水平》主題的演講。演講中,李兆申院士強調: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
  • 年年體檢,為何還沒能揪出腸癌?肛腸科醫生透露4個原因
    然而,腸道也有很多「軟肋」,比如腸癌。你有沒有這樣的疑惑:有的人年年體檢,還是沒能揪出大腸癌,這是為什麼?《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告訴你其中的真相,並送你一套國際公認的腸癌預防法。年年體檢,為何沒能揪出腸癌?
  • 醫生勸告:這4類人儘早做腸鏡
    可見,對於結腸癌,腸鏡篩查尤為重要,若能發現及時,同時配合積極地治療,那麼,患者5年生存率也將大大提升。何為腸鏡篩查?它的意義在哪裡?這4類人群,醫生勸你儘早做腸鏡1.有症狀人群結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的症狀,但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一系列相關症狀,諸如排便異常(如排便次數增多、便血、便秘等)、腹部疼痛、腹部腫塊或絞痛等,出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就是腸癌,但卻要引起警惕,應及時做個腸鏡看看什麼原因所致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
    那麼,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篩查大腸癌呢?我們來看看各種篩查手段的優缺點: 1. 大便潛血檢測(FOBT) 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有無出血性病變。據統計,50%~60%大腸癌患者、30%大腸息肉患者的FOBT試驗均呈陽性。
  • 做一次高質量的腸鏡可管你至少5年,許多人還不當回事
    2015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記載,中國40~74歲人群中,約有1.2億人屬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其中至少有600萬人腸道裡有腸癌或是早期癌前病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曾經在「2019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說:「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
  • 體檢發現大便隱血「+」不當回事 半年後再做腸鏡已經是腸癌中晚期
    去年上半年,他在體檢中發現大便隱血陽性+沒當回事,結果半年後腸鏡檢查卻發現,已經是腸癌中期。  我們需不需要做胃腸鏡檢查?是不是很痛苦?腸息肉到腸癌是怎麼個變化過程?下周晚7點,我們特地邀請了浙江首屆「有溫度的好醫生好護士」、省立同德醫院消化科費保㼆主任醫師做客「浙醫在線」直播間,為大家答疑解惑。
  • 首個癌症篩查試劑盒(諾輝健康常衛清)審評報告解析
    從名字裡我們大概看出這是一款4個靶標聯合檢測的試劑盒,使用螢光PCR法檢測3個分子標誌物,使用膠體金法檢測便隱血。綜合評分大於或等於陽性判斷值的樣本為陽性,表示受檢者體內可能有結直腸癌和/或進展期腺瘤,需要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反之,如果綜合評分低於陽性判斷值,表示受檢者體內有結直腸癌和/或進展期腺瘤的可能性低,但並不能完全排除疾病風險。鑑於受試者為高風險人群,因此在必要時仍應建議進行腸鏡檢查。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那麼,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篩查大腸癌呢?我們來看看各種篩查手段的優缺點:1.  大便潛血檢測(FOBT)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有無出血性病變。據統計,50%~60%大腸癌患者、30%大腸息肉患者的FOBT試驗均呈陽性。如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做腸鏡檢查。
  • 疫情期間也能安全檢測腸癌 長安心糞便DNA檢測產品值得選擇
    事實上,腸癌如果能早期診斷,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腸癌5年的生存率可以達到90.0%。所以防範腸癌風險,做好早期篩查十分重要,腸癌早篩主要有結腸鏡、便潛血和糞便DNA檢測三種方法,疫情當前,選擇長安心糞便DNA檢測產品進行腸癌早篩是一個上佳選擇。
  • 40~74歲的人群中,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中國40~74歲的人群中,約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2013年,一項73.8萬上海居民參與的結直腸癌篩查活動,共發現結直腸癌高危對象12.1萬人,陽性率達16.4%!
  • 千億級市場,腸癌早篩產業迅速升溫,血液、糞便、AI影像等創新檢測...
    總的來說,傳統的腸癌檢查手段雖有著各自的優點,但也存在著不同的缺點,影響腸癌早篩大範圍普及。   近些年,大量新技術和新手段的出現(如血液檢測、糞便檢測、AI醫學影像等),為普及腸癌早篩帶來了新的機會。   血液檢測是一種非侵入式檢測方法,具有操作簡便、靈敏度高、成本較低、檢測速度快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