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早期檢測除了做腸鏡還有哪些方法

2020-11-25 騰訊網

大腸癌是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在經濟發達地區發病率持續上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經成為第二大癌症,甚至有取代肺癌成為新的「癌王」的趨勢。大腸癌雖然兇險,但卻是公認最易預防、最易早發現、最易治療的癌症。大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較長,從增生性病變到腺瘤、癌變、臨床期癌以致晚期腫瘤是一個10年以上的過程,因此也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早期檢測大腸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結腸鏡檢查,它可完整、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並對可疑病變取組織做病理檢查,那麼除了腸鏡檢查,還有沒有其他檢測方法呢?

先說說什麼是大腸癌的早期檢測或者稱早期篩查

大腸癌早期篩查就是在還沒有出現腸癌症狀的人群中,或者有腸癌高風險的人群中通過一系列的檢查來發現早期腸癌的方法。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對沒有症狀的人群進行大腸癌篩查是早期發現大腸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發生率的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措施。

大腸癌早期篩查的方法有哪些

一、糞便檢查。包括:糞便潛血試驗、糞便免疫化學試驗和糞便DNA檢測。

1、糞便潛血試驗又稱便隱血檢查。是檢查糞便中隱匿的紅細胞或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的一項化驗。主要用來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出血,通過糞便潛血檢查就能早期發現,並經由結腸鏡檢查做進一步診斷。由於該方法簡單、方便,對人體沒有如何創傷,所以是大腸癌篩查最基本的方法。

2、糞便免疫化學試驗。是通過針對人類血紅蛋白的特異性抗體來檢測糞便中的血液。因此,它不受飲食或觀察者的影響,不會與膳食肉類發生交叉反應。比糞便潛血試驗更具特異性。國外報導對大腸癌篩查的特異性介於94%到96%之間,國內目前剛剛開始試用。

3、糞便DNA檢測。是檢測糞便中脫落的腫瘤細胞基因突變程度的一項檢查,是大腸癌篩查歷程中一種新興的、很有發展前景的無創性檢查技術。研究發現 DNA 能以一種穩態形式在糞便中存在,並能持續從大腸黏膜中脫落,使用聚合酶鏈式反應等放大擴增技術可以檢測到糞便內微量的 DNA,顯示出 DNA 具有良好的腫瘤標誌物特性。健康人每天有數百萬細胞從結腸壁脫落並通過大腸蠕動排出體外,在癌症和癌前病變發展過程中,其細胞也會脫落並進入排洩系統。這些細胞在排洩過程中釋放遺傳物質,其中一些細胞含有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而這種技術通過分析基因突變,就能提早發現癌症。

二、影像學檢查。包括:鋇劑灌腸、CT結腸成像技術和MRI成像技術。

1、鋇劑灌腸。鋇劑灌腸檢查是的大腸癌篩查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臨床上分為單純鋇劑灌腸和氣鋇雙對比造影。兩者在對腸道佔位性病變及潰瘍均有較高的臨床檢出率。尤其後者能夠檢查出大多數進展期腺瘤和癌,但對息肉檢測尚不如內鏡檢查敏感,有較高的假陰性率。腸癌分期診斷方面,鋇餐要稍差於內鏡檢查。

2、CT結腸成像技術。CT結腸成像是大腸癌篩查的放射學方法之一。與鋇灌腸相比,CT結腸成像更敏感,耐受性更好。在歐洲的研究發現,在息肉>5mm檢測方面,CT結腸成像的靈敏度可與結腸鏡相媲美。故可用於結腸鏡檢查併發症風險較大人群的篩查,但CT結腸成像的缺點是對小息肉的敏感性不如結腸鏡檢查。

3、MRI成像技術。目前可用於大腸癌篩查的成像方式可以分為解剖學和功能學兩種。解剖成像模式仍然是主流,MRI成像最適用於直腸腫瘤評估。隨著新型示蹤劑和造影劑的發展,功能性MRI技術可能為癌症灌注、代謝和分子表型提供新的視角。近年來,在大腸癌的評估方面MRI得到了廣泛認可,被認為是目前大腸癌篩查的1次分期和再分期的首選成像方式。

三、內鏡檢查。包括:結腸膠囊內鏡和結腸鏡檢查。

1、結腸膠囊內鏡。結腸膠囊內鏡是一項新型的結腸檢查技術,是結腸疾病篩查的重要手段。結腸膠囊內鏡是常規結腸鏡檢查的一個重要補充,在探查結腸息肉與結腸癌、檢測炎症性腸病方面敏感度和特異度高,對傳統結腸鏡檢查不完全和傳統結腸鏡檢查高危的患者,均可選擇結腸膠囊內鏡檢查。多項研究發現,膠囊內鏡對結腸病灶診斷的敏感度與腸道準備潔淨程度密切相關,多個臨床中心為優化胃腸道準備方案進行了初步探索。然而,結腸膠囊內鏡在國內的應用尚在起步階段,尚需開展更多的臨床研究,證實其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大腸癌檢查檢查方式。通過腸鏡,可以清晰觀察到患者腸道腫瘤分布及其他腸道疾病情況,判斷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係,亦可以在腸鏡下取組織活檢,從而幫助了解腸道疾病的性質。但對大腸癌的檢出率受制於術前腸道準備、檢查醫師的操作水平、對息肉認知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除此之外,腸鏡檢查還存在諸多禁忌症,如重度貧血、心肺功能不良等;而且通常檢查前後需清腸、長時間禁食,也會增加患者不適;如果選擇做無痛腸鏡檢查時還需行全身麻醉,存在一定的麻醉風險。因此,結腸鏡檢查一般不作為腸癌的早期篩查方式,而是作為經初篩檢查陽性者的進一步檢查。

四、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是一種通過手指觸摸直腸下段及肛管的情況,從而發現直腸肛門疾病的診查方式。因其操作方法簡單、檢查準確率高,可以發現許多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病變,所以在肛腸科中佔據不可或缺地位。雖然腸癌篩查方法很多,但直腸指檢是直腸疾病最基礎的也是最常使用的查體方式。相關數據顯示直腸癌約佔大腸惡性腫瘤 60%,其中有近 70%可以通過直腸指檢發現。

怎樣選擇大腸癌的篩查方法

綜上所述,臨床上可用於腸癌篩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如何進行選擇呢?

如果是自然人群或者是例行的健康體檢,應該選擇一種簡便、安全、無創、經濟的腸癌篩查檢測方法,如糞便潛血試驗、糞便免疫化學試驗和糞便DNA檢測,也可以選擇鋇劑灌腸、CT結腸成像技術和MRI成像技術。

但如果是有家族腸癌遺傳病史的人群,既往有結腸息肉、炎性腸病患者的患者,健康體檢或者篩查有陽性結果的患者,最好先進行直腸指檢或者直接進行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的最直接、也是最準確的方法,是大腸癌診斷的「金標準」。美國癌症學會(ACS)建議50歲以上人群要每5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對於高危人群,例行檢查的年齡應提前10年,而且爭取每年做結腸鏡檢查。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出現大腸癌的危險信號者、大便隱血陽性或直腸指診發現異常者,都應及早行結腸鏡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大腸癌。

相關焦點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腸鏡檢查這麼辛苦,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得不去做腸鏡檢查,因為大腸癌的患病率已經排名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是高居第二位。而大腸癌又是癌症中最笨的一種癌症,比較容易預防,因為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腸息肉惡化轉變而成的,只要我們可以發現腸息肉,做手術進行切除,就能起到預防和組織癌變的效果。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即使通過手術或各種治療方法保住了性命,生活質量也比較差。因此,早期診斷成為大腸癌防治關鍵一環!其實對於可怕的大腸癌,如果在早期發現的話,病人的生存率是很高的,有些甚至達到90%以上。《柳葉刀》曾發表研究稱,一次腸癌篩查可以使發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並且可以挽救無數的生命。
  • 篩查大腸癌,只能做腸鏡嗎?有沒有無創的篩查方法?
    臨床上有許多人,因為缺乏對大腸癌的認識,不知道怎麼去篩查,從而耽誤了病情;更多的人因為懼怕腸鏡檢查,而喪失了早期發現的機會; 今年年9月,「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的中期結果正式對外發布。
  • 也有可能是大腸癌|結直腸癌|大腸癌|痔瘡|便血|大便|...
    俗話說「十人九痔」,上廁所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便血情況時,絕大多數人都會以為自己得了痔瘡,甚至會按照痔瘡的治療方法自行用藥。實際上,便血除了痔瘡外,還可能是大腸癌(結直腸癌)的前兆。專家提醒便血時最好做檢查明確疾病,否則可能耽誤癌症的早期治療。
  • 大腸癌普查要糞便與腸鏡並行!怎麼做?消化科主任給出建議
    許多單位會組織年度常規體檢,進行B超、拍片、抽血、化驗大便等一系列檢查,那麼,常規體檢真的可以發現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嗎?X線平片對大腸腫瘤幾乎無診斷價值,X線結腸造影對早期大腸癌有一定漏診率,目前臨床已較少應用。常規CT檢查對早期大腸癌診斷能力較低,CT檢查發現結腸腸壁增厚或佔位時往往已處於中晚期,且仍需腸鏡檢查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普查要糞便與腸鏡並行常規影像學檢查對於診斷結直腸早癌不靠譜,那麼,化驗大便和驗血有用嗎?
  • 做腸鏡有風險嗎?一篇文章解析為什麼醫院總是建議做腸鏡
    2、腸鏡能檢查什麼疾病?任何的影像檢查,包括X線和現在很先進的CT、MRI等等,都比不上直觀的肉眼觀察,所以腸鏡是大腸癌的篩查手段。甚至結腸和直腸黏膜的微小變化都能夠被看見,這樣有助於幫助醫生診斷腸結核、腸息肉、大腸癌、腸炎等四十多種疾病。
  • 天河區免費大腸癌篩查開始了,這些檢查統統免費→
    天河區第二輪免費大腸癌篩查開始了糞便潛血檢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定點醫院腸鏡檢查統統免費先跟天河君來看看哪些人群容易患上大腸癌看完有沒有覺得自己真的需要去做個大腸癌篩查了本次免費篩查對象需符合哪些條件?具體地點都分布哪裡?
  • 哪些情況適合做腸鏡?做腸鏡前,需要注意什麼?別不當回事
    此時一些檢查項目,就非常適合做,例如腸鏡。或許你已經做過這個項目,也或許聽說身邊有人做過。那麼,到底哪些情況適合做腸鏡呢?大家或許並不清楚,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人們做腸鏡,肯定是為了了解腸道健康,如今,發生在腸道上的病症不斷增多,藉助於腸鏡,可以提前了解。例如可以了解大腸癌,作為高發的癌變,藉助於腸鏡可以提前判斷。
  • 「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吧!」一位醫生的沉痛建議
    過完十一長假,回到工作崗位的空軍第986醫院普外科醫生雙劍博看著眼前的一堆腫瘤檢查結果,打開自己的微博,發出了沉痛呼籲:希望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吧,早期發現,就不用來找我們外科醫生了。
  • 醫學科普︱今晚12點前:免費做腸鏡!頂尖腸道新科技送福利啦!
    最近,正當新冠病毒肆虐之時,很多粉絲諮詢我:鋒哥,我想了解自己腸道的情況,但是又不太敢去醫院做,請問怎麼辦呢?這個所謂的難題,對鋒哥來說不算什麼。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解決,記得:文末還有1000元的腸鏡檢查基金(附條件),別忘記掃描入群去搶!!!
  • 這樣的大便,預示著大腸癌的來臨!
    所謂的大腸癌,就是發生在大腸的惡性腫瘤。大腸癌在世界範圍內屬於第三大惡性腫瘤,70%的腸癌發生在直腸,近年來直腸癌比例逐漸減少,右半結腸癌比例逐漸增加。與其它腫瘤相比,大腸癌預後好,是早期發現可以治癒的腫瘤,患者治療後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所以了解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警惕症狀及篩查方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防治結直腸癌起著重要作用。
  • 這三個檢查手段,能幫你揪出早期大腸癌!
    大腸癌是我國高發的癌症之一,並且呈逐年升高的趨勢。  儘管發病率高,但大腸癌還是有著較高的治癒希望。然而,在我國,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卻並不高,一方面是因為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常常難以察覺異常,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國民健康意識仍不夠高,不少人沒有進行定期體檢的習慣,特別是對於大腸癌的檢查手段相對抗拒。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50歲以上人群要做大腸癌篩查腸鏡是檢查腸道疾病主要的醫療設備,它是一條長為110~130釐米、可彎曲、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檢查時由肛門慢慢進入大腸,並可到達小腸末端,以檢查大腸各部位以及小腸末端之病變。
  • 做一次高質量的腸鏡可管你至少5年,許多人還不當回事
    2015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記載,中國40~74歲人群中,約有1.2億人屬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其中至少有600萬人腸道裡有腸癌或是早期癌前病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曾經在「2019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說:「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
  • 32歲男子患有大腸癌,專家建議:三類人建議定期做腸鏡
    為此,他去醫院進行了一次檢查,醫生按他她的肚子之後,發現他的肚子非常的硬,建議他去檢查一次x光,結果發現他的大腸中堆滿了糞便,已經形成了大腸癌的疾病。32歲男子患有大腸癌,專家建議:三類人建議定期做腸鏡一,遺傳的因素直腸癌跟遺傳因素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雙方或者直系親屬患有直腸癌,那麼後代患有直腸癌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比如一些家族性的遺傳病。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家族,有沒有患有家族的遺傳病,如果患有遺傳性的直腸癌,那麼在生活中一定要定期的進行檢查,將病毒扼殺在搖籃當中。
  • 母女倆同時查出腸癌——有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提前腸鏡檢查!
    無獨有偶,我在去年也發現了一對母女同患腸癌的,詳情可點擊閱讀:媽媽確診腸癌,醫生勸女兒也做了腸鏡,結果也發現早癌...大約1/4的新發患者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大腸癌本身不是遺傳性疾病,但有一定的遺傳性。大約20-25%的大腸癌伴有家族聚集性。
  • 哪些人應該進行大腸癌的篩查?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及直腸癌其發病率在西方發達國家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不過,在我國,對於早期大腸癌患者來講,5年生存率可達到95%,但現階段我國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卻不足40%。
  • 武漢國醫堂分享:大腸癌是可防可治的
    據蔡三軍介紹,大腸癌的發生發展,從正常黏膜到增生息肉、腺瘤、早期癌和進展癌這樣一個過程,大概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樣長的一個時間,就給了我們一個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我們不應該喪失。」他說,「惡性腫瘤有三級預防的概念,第一級預防就是病因預防,第二級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發現,第三級就是臨床病人的規範治療。」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
    即使通過手術或各種治療方法保住了性命,生活質量也比較差。 因此,早期診斷成為大腸癌防治關鍵一環!其實對於可怕的大腸癌,如果在早期發現的話,病人的生存率是很高的,有些甚至達到90%以上。 《柳葉刀》曾發表研究稱,一次腸癌篩查可以使發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並且可以挽救無數的生命。
  • 諾輝攜浙數理醫學會啟動社區大腸癌篩查項目
    北上廣、杭深是大腸癌重災區中國大腸癌的發病率正在以每年4%的速率快速上升,反觀曾經的重災區美、英兩國,卻在下降。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有效的大腸癌的早期篩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據估計,2020年全美大腸癌死亡率較1975年可下降達50%。大腸癌患者的生存率與診斷時機有直接關係。但就中國國情來講,要求50歲以上人群全部做腸鏡是不現實的,所以需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篩查技術跟方案,提高CRC高危人群特異度和腸鏡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