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有許多人,因為缺乏對大腸癌的認識,不知道怎麼去篩查,從而耽誤了病情;更多的人因為懼怕腸鏡檢查,而喪失了早期發現的機會;
今年年9月,「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的中期結果正式對外發布。該報告的統計數字實在令人痛心疾首,請看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超過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85%的患者 不知道怎麼篩查結直腸癌;
97%的結直腸癌患病前未做過腸鏡;
85.8%的被調查患者首次就診原因是發現便血、嚴重腹瀉或腹痛等進展期症狀;
7.3%的患者是在診治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
僅6.9%是主動體檢時發現;
83%的結直腸癌患者,首次確診時處於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才造成我國結直腸癌持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綜合5年生存期低於30%!
實際上,結直腸癌是很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也是在早期最容易徹底治癒的癌症;但這都必須建立在「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基礎之上。
我們都知道,結腸鏡檢查是一種在直視情況下的檢查,可以清晰地觀察整個大腸,看輕易發現腸癌的前身——腸息肉,還能當即予以切除,以除後患;
可以說是預防、治療雙管齊下;因此,腸鏡檢查被認為是預防和篩查早期腸癌的金標準。
但是由於腸鏡檢查屬於侵入式檢查,有一定的不適感;尤其是腸鏡前的清腸準備,有些繁瑣和麻煩;
還有些地區,比如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約上一個腸鏡很困難,動輒就需要等待幾周、甚至半年之久;
因此,人們迫切需要其他無創篩查方式。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可以用於初篩的檢測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下這些方法僅僅作為初篩,篩查出高危人群或者高危因素,最終還要腸鏡+活檢病理予以確診。
現根據《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並結合其他國家的指南,簡單歸納如下:
第一,是不是高危人群?
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年輕化日益嚴重,因此臨床專家大都建議,普通人群應該在40歲以前開始篩查,75歲結束。
而有症狀的高危人群要立即進行篩查,無症狀的高危人群,在30-40歲進行篩查,
對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則需要從兒童開始篩查。
符合以下條件的任何一條就屬於高危人群,建議直接做結腸鏡檢查:
有消化道症狀,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不明原因貧血/體重下降;
曾有大腸癌病史者;
曾有大腸癌癌前疾病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
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有盆腔放療史者。
第二:無創篩查的手段
1.糞便潛血試驗(FIT)
便隱血又稱便潛血,是指消化道微少量出血,肉眼無法看見的出血,糞便外形也無異常改變。
結腸癌、結腸炎、腸息肉、胃潰瘍、胃癌等疾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有便隱血。
目前推薦每年進行1次FIT檢測。
2、糞便DNA檢測
建議篩查周期為每1~3年1次;
糞便DNA檢測用於篩查無症狀人群結腸癌或癌前息肉。當結腸發生癌變或癌前息肉時,帶有異常DNA的細胞會不斷脫落進入糞便。這種異常DNA的數量非常少,需要非常靈敏的方法來檢測。此外,結腸癌中存在多種DNA改變及突變,糞便DNA檢測可靶向多種DNA標記以獲得更高的檢測率。
糞便DNA檢測的優點:在家即可採集標本,、檢測安全,無風險、不需要清潔結腸,不需要限制飲食或改變日常藥物的服用、比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更敏感。
3、聯合檢測
糞便潛血試驗+糞便DNA聯合檢測,可大大提高檢出的陽性率,降低漏診率。
4、仿真腸鏡
也叫虛擬腸鏡,就是就是先以多層螺旋CT進行全結腸薄層掃描、並將攝影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影像處理之後再編、進行三維重建,從而生成類似於普通腸鏡檢查的圖像。
其缺點是設備和技術要求高、費用高、對於扁平的病變不敏感。目前能開展這項技術的醫院也不多。
小結
無創篩查手段,不能替代腸鏡檢查;
一旦檢測陽性,就要進行全結腸鏡檢查。
由於該項檢測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於陰性者,也不能完全放鬆警惕。
陰性結果者,如果伴隨有腸道症狀,建議還是進一步做腸鏡檢查;
陰性結果而沒有症狀者,可以每1-3年做一次糞便檢測。
對於高危人群,只要沒有抗衡因素,還是一步到位,直接進行腸鏡篩查。
最後強調一句:腸鏡檢查,仍然是大腸癌篩查的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