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篩查到底做不做?怎麼做?多少歲做?看張蘇展教授全面解答

2020-11-25 39健康網

  現在正值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中國癌症基金會與醫學界聯合主辦了「2020癌症防治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的張蘇展教授為我們講解了關於結直腸癌篩查那些事兒,兩位阿姨快看看張教授的解答吧!

  Q1: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如何?真如網上所說我國是結直腸癌大國嗎?

  張蘇展教授:我國不僅是「肺癌大國」、「胃癌大國」,更是「結直腸癌大國」。根據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數據,2015年中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38.8萬,死亡病例18.7萬。目前,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中國排名前三,死亡率排在第五位。想要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現狀,篩查是關鍵!

  Q2:我身邊一些患結直腸癌的朋友普遍生存情況都不樂觀,這是為什麼呢?

  張蘇展教授:結直腸癌早期「來無影」,患者確診時多在晚期,讓人恐懼,也讓人留下諸多遺憾。目前,中國結直腸癌高危人群早診篩查的力度和覆蓋率有待提高,而未能在發病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是造成患者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在癌變前期發現「貓膩」,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100%,但如果在晚期才發現癌變,患者五年生存率則會顯著降低。

  腸癌的發展過程其實很緩慢,大概10-15年,有很多檢測窗口期,我們收治的初次確診的患者大多已經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Q3:結直腸癌篩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張蘇展教授:篩查可以有效降低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結腸鏡檢查是大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此外可以用大便潛血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手段等。

  目前來說,結腸鏡檢查是最可靠的結腸癌篩查手段,它不僅可以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腸癌,還可以直接治療,但是它是一種侵入性的技術,人群接受的依從性較差。

  大便潛血是比較簡單有效的篩查方法,而且人群依從性比較高。為了進一步提高篩查的依從性,可以選擇被優化的免疫法大便潛血技術,這種技術類似於早早孕測試紙,非常方便,且無創,患者居家自測即可,一般5-10分鐘就能出檢測結果。

  很多患者問,CT模擬結腸鏡篩查效果如何?它對1cm以下病變辨別能力較差,且費用昂貴,技術要求高還有放射線,性價比並不高。

  Q4:多大年齡開始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呢?究竟多大算早篩?

  張蘇展教授:《論語》裡面說到:「四十而不惑。」但是在面對腫瘤醫生時候,他會告訴你,四十歲,你要開始篩查結直腸癌了!結直腸癌高危人群需要增加篩查頻率,或適當將篩查年齡提前。

  怎樣才算高危人群呢?劃重點!符合下列5項中的1項或以上為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A. 一級親屬大腸癌史;

  B. 本人腸息肉;

  C. 本人癌腫史;

  D. 有以下6項中2項或以上: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精神刺激史、慢性膽道疾史;

  E. 免疫法大便隱血試驗(FOBT)(+)。

  Q5:結直腸癌的篩查具體路徑是怎樣的呢?繁瑣嗎?

  張蘇展教授:結直腸癌的篩查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麻煩,可以根據人群分層,進行初篩、精篩和診治。

  一般而言,結直腸癌的篩查目標人群是40-74歲人群。初篩方案中,首先進行問捲風險評估或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對於問卷高危/隱血陽性的患者實施精篩方案,也就是分子檢測(FIT-DNA檢測);對於分子檢測陽性的患者實施腸鏡檢查,定位病灶部位並進行診治。

  Q6:老年人進行結直腸癌篩查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呢?

  張蘇展教授:年齡不是一個絕對因素,一般來講如果患者的預期壽命在10年以下,再做腸癌的篩查獲益很小。雖然預防了腫瘤,但很可能因為心臟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去世。

  如果老年人沒有合併其他疾病,預期壽命較長,篩查的年齡可以放寬到75歲。老年人的篩查要考慮是否做腸鏡手術,因為腸鏡檢查是「侵入式」的,會給患者帶來疼痛、不適。並且做腸鏡之前患者還需要吃瀉藥,將腸道糞便排洩掉。有的老年人可能會在吃完瀉藥後,導致身體虛脫。

  建議老年人進行結直腸癌篩查時,最好有子女陪同,並且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Q7:如果我的家屬中有人患結直腸癌,我的發病風險會不會更高?是不是要提早進行篩查?

  張蘇展教授:如果家人中有人患結直腸癌,那麼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一定會增高,通常比普通人群高3-4倍。

  但即使發病風險增高3-4倍,你也未必會得腸癌。建議結直腸癌患者做相應的基因測定,了解所患結直腸癌是否為遺傳性的,如果為遺傳性較高的基因突變,家屬就要定期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然後科學地進行防控。

  Q8: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篩查方面存在哪些困境呢?

  張蘇展教授:事實上,我國結直腸癌的篩查是存在一定困境的!總結下來主要為以下六點內容。

  人口基數大:結直腸癌普查、篩查成本高,效率差;

  受試者參與度低:受試者對結直腸癌篩查認知度低,參與篩查熱情不高,疾病預防觀念弱;

  腸鏡順應性差:初篩高危人群腸鏡順應性差;

  腸鏡檢出率低:20%-30%的腸鏡檢出率;

  篩查技術落後:現有篩查技術敏感性、特異性不高,篩查陽性符合率低,操作過程複雜;

  篩查策略單一:問卷+便潛血+結腸鏡的策略,耗費巨大資源,常常忽視受試人群主觀能動性。

  解決這些困難,需要大眾和廣大醫生共同努力!

  Q9:腸息肉都需要切掉嗎?切掉後是不是仍然有轉變成癌症的可能呢?

  張蘇展教授:息肉有不同的組織類型,如果是炎性的息肉,癌變的機率是較小的;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就一定會轉變為癌症。

  如果沒有進行手術切除,光憑肉眼是無法通過腸鏡準確判斷息肉類型的,所以目前指南推薦只要發現息肉都建議在腸鏡下將其切掉,做病理檢查。

  如果息肉切下來經過病理檢查,確定為高級別瘤變以下病變,處理後就不會癌變;如果切下之後發現息肉已經癌變,就要考慮癌變部位切得是否乾淨,會不會復發。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都是腸癌,只有他們活下來?每年做對這件事,大大降低腸癌風險!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中心主任張蘇展教授向我們介紹:「腸癌從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經歷10年左右的發展期。越靠近晚期,治療生存率就越低。早期的小腺瘤症狀不明顯,一經發現,完全可以直接切除,即使是I期的腺癌,只要發現及時,生存率也高達95%。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這期間會有5-10年的時間,我們會有足夠的時間來發現息肉,而發現息肉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腸鏡檢查。腸癌的發病率如此之高,哪些人需要篩查腸癌呢?40歲之後的人40歲之後是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的高發期,所以40歲的時候就建議做腸鏡進行腸癌篩查了,篩查如果沒有息肉,恭喜你5年之內都不需要再做腸鏡檢查了。
  • 篩查大腸癌,只能做腸鏡嗎?有沒有無創的篩查方法?
    該報告的統計數字實在令人痛心疾首,請看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超過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85%的患者 不知道怎麼篩查結直腸癌; 97%的結直腸癌患病前未做過腸鏡; 85.8%的被調查患者首次就診原因是發現便血、嚴重腹瀉或腹痛等進展期症狀;
  • 腸癌逐漸年輕化?若符合這6種情況,及時做腸鏡,進行腸癌篩查
    現代人的作息變得越來越不規律,再加上外賣的出現,導致很多人經常吃夜宵,飲食也因此變得不規律起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患上腸癌; 甚至其中不乏年輕人,而腸道作為身體中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一旦患癌不僅患者十分痛苦,治癒的機率也比較低,因此預防腸癌就顯得尤為重要。
  • 腸癌篩查再也不用做腸鏡啦!深圳將開展腸癌糞便基因檢測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腸癌的新檢查方式——糞便基因檢測將於明年推行,屆時腸癌篩查可以不用再做腸鏡。&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委會成立 我市將開展腸癌糞便基因檢測&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8月30日,深圳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業委員會成立,成員涵蓋了外科、內科、放療等多個學科約
  • 年年體檢,為何還沒能揪出腸癌?肛腸科醫生透露4個原因
    但消化系統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成年人應該每年都做一次便檢,尤其對腸癌高危人群來說,便檢可能成為「保命的檢查」。年齡在40歲以上、久坐不動、肥胖、男性、有腸癌家族史等,都是腸癌的高危因素。點擊播放 GIF 0.0M讀懂大腸癌發出的「信號」如果你實在無法做大便潛血、直腸指檢等檢查,排便後回頭看一眼,也有機會揪出腸癌。
  • 同樣是腸癌,為什麼43歲的黑豹去世,66歲的安倍沒事?
    所以退一萬步, 就算你的生活習慣改不了, 靠篩查也能預防一半以上的腸癌發生。 安倍和威爾做的都是結腸鏡, 但是由於需要把2米長的內鏡設備送進體內。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
    《柳葉刀》曾發表研究稱,一次腸癌篩查可以使發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並且可以挽救無數的生命。根據美國疾控中心(CDC)數據,將腸癌篩查率提升至60%~80%,即可減少22% 大腸癌發病(27.7萬人),並減少33%的大腸癌死亡(20.3萬人)。
  • 普通體檢不可替代腫瘤篩查 四種腫瘤癌症篩查必須做
    但很多人,甚至是最應該做腫瘤篩查的高危人群對腫瘤篩查的相關信息卻知之甚少。  他人們大多能堅持每年一次常規體檢,卻不在意腫瘤篩查,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存在「體檢誤區」,認為自己已經做過體檢了,就不需要做腫瘤篩查了,還有人根本不知道有腫瘤篩查這碼事。  普通健康體檢是對心、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壓等進行檢查,掌握人體的一般狀況,可早期發現一些常見的慢性病。
  • 唐篩檢查什麼時候做最好?做唐氏篩查需要空腹嗎?
    在母血清產前篩查多項指標的檢測中,一般採用放免、酶免、時間分辨免疫螢光法、化學發光方法。由於放免、酶免結果變異較大,目前一般多採用時間分辨免疫螢光法和化學發光法,國家推薦時間分辨免疫螢光法。 唐氏篩查結果怎麼看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胎兒的一種特異性球蛋白,正常值應大於2.5MoM。
  • 做婦科HPV檢查怎麼做,做HPV檢查前要注意什麼?
    很多女性在面臨HPV病毒威脅的時候,都會想要做個HPV檢查來排除健康隱患,但畢竟大多數都是元旦翻日曆——頭一回,往往不知道HPV檢查怎麼做。那麼,做婦科HPV檢查怎麼做呢?做HPV檢查前又需要注意些什麼?下面就來為大家做詳細的解答。
  • 做唐氏篩查最佳的時間?
    做唐氏篩查最佳的時間?說起唐氏篩查,有些孕媽媽會感到比較陌生,唐氏篩查並不像超聲影像(四維彩超)那樣受孕媽媽們的關注,但重慶五洲婦兒醫院專家提醒:唐氏篩查是很重要的一項產前檢查,孕媽媽們一定要清楚這項檢查。    做唐氏篩查最佳的時間?
  • 醫生再呼籲:記住院士的建議,過了45歲,一定要做次腸鏡!
    記得在2019年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做了《如何提高我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水平》主題的演講。演講中,李兆申院士強調: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
  • 腸癌早篩,2020年的最新策略是什麼?
    荷蘭的研團隊將3007位50-74歲無症狀的人員隨機分組進行FIT篩查、乙狀結腸鏡篩查和結腸鏡篩查,其中FIT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為陽性的患者建議進行結腸鏡檢查。研究結果發現,FIT篩查組人們的參與率最高,該方式比結腸鏡組檢測到更高比例的進展期腺瘤[1]。
  • 宮頸癌篩查多久做一次
    核心提示:癌症疾病是所有疾病裡面讓人們最害怕的一種,然而近幾年我們發現各種癌症疾病的發生率一直都在不斷的上升,對於女性朋友來講很多人出現了宮頸癌,要知道癌症疾病可分為早期、中期與晚期,不同的階段會造成不一樣的危險程度,因此大家要做好定期的篩查,那麼宮頸癌篩查多久做一次呢?
  • 獨立站做不做,怎麼做?
    獨立站做不做,怎麼做? 外貿獨立站因其有B2B平臺所不具備的優勢而深受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歡迎,但也有人擔心或感覺獨立站效果不好。這裡就與您探討獨立站轉型的機遇與挑戰,尋找品牌出海立足海外之道。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柳葉刀》曾發表研究稱,一次腸癌篩查可以使發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並且可以挽救無數的生命。根據美國疾控中心(CDC)數據,將腸癌篩查率提升至60%~80%,即可減少22% 大腸癌發病(27.7萬人),並減少33%的大腸癌死亡(20.3萬人)。
  • 做一次高質量的腸鏡可管你至少5年,許多人還不當回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曾經在「2019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說:「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表示,過去美國結直腸癌篩查的重點對象是50歲及以上的人群篩查,這部分人群的結腸癌率得以下降。「美國人2018年結腸癌篩查的普及率達到80%,美國結腸癌患者降低50%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這與篩查有很大的關係。」①因為大腸癌早期症狀既不明顯也不典型,容易漏診,而腸鏡既是大腸癌的篩查手段,又是其確診的「金標準」。
  • 26歲女子每天放屁30次,確診腸癌晚期!2種屁或是腸癌信號
    ,身體沒其他異常,那麼一般不考慮大腸癌,但如果伴隨以下幾大症狀,就要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它們很可能是身體向你釋放的訊號,預示著腸癌的發生。 三、八類高危人群,應及時做個腸鏡篩查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理特徵,以下的8類人群則是腸癌的重點「襲擊」對象,應當注意及時進行腸鏡篩查檢查。快來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之一!
  • 胎兒心臟彩超,為什麼別人不需要做?
    懷孕的時候去做大排畸檢查,因結果幾個超聲醫生聚在一起討論我的超聲結果,這個場面可把我嚇壞了,只覺得腦子嗡嗡的,只記得醫生最後和我說,「再去做個胎兒心臟彩超吧,明確一下。」 因為我是學醫出身,馬上明白了醫生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