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中國癌症基金會與醫學界聯合主辦了「2020癌症防治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的張蘇展教授為我們講解了關於結直腸癌篩查那些事兒,兩位阿姨快看看張教授的解答吧!
Q1: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如何?真如網上所說我國是結直腸癌大國嗎?
張蘇展教授:我國不僅是「肺癌大國」、「胃癌大國」,更是「結直腸癌大國」。根據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數據,2015年中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38.8萬,死亡病例18.7萬。目前,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中國排名前三,死亡率排在第五位。想要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現狀,篩查是關鍵!
Q2:我身邊一些患結直腸癌的朋友普遍生存情況都不樂觀,這是為什麼呢?
張蘇展教授:結直腸癌早期「來無影」,患者確診時多在晚期,讓人恐懼,也讓人留下諸多遺憾。目前,中國結直腸癌高危人群早診篩查的力度和覆蓋率有待提高,而未能在發病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是造成患者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在癌變前期發現「貓膩」,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100%,但如果在晚期才發現癌變,患者五年生存率則會顯著降低。
腸癌的發展過程其實很緩慢,大概10-15年,有很多檢測窗口期,我們收治的初次確診的患者大多已經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Q3:結直腸癌篩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張蘇展教授:篩查可以有效降低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結腸鏡檢查是大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此外可以用大便潛血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手段等。
目前來說,結腸鏡檢查是最可靠的結腸癌篩查手段,它不僅可以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腸癌,還可以直接治療,但是它是一種侵入性的技術,人群接受的依從性較差。
大便潛血是比較簡單有效的篩查方法,而且人群依從性比較高。為了進一步提高篩查的依從性,可以選擇被優化的免疫法大便潛血技術,這種技術類似於早早孕測試紙,非常方便,且無創,患者居家自測即可,一般5-10分鐘就能出檢測結果。
很多患者問,CT模擬結腸鏡篩查效果如何?它對1cm以下病變辨別能力較差,且費用昂貴,技術要求高還有放射線,性價比並不高。
Q4:多大年齡開始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呢?究竟多大算早篩?
張蘇展教授:《論語》裡面說到:「四十而不惑。」但是在面對腫瘤醫生時候,他會告訴你,四十歲,你要開始篩查結直腸癌了!結直腸癌高危人群需要增加篩查頻率,或適當將篩查年齡提前。
怎樣才算高危人群呢?劃重點!符合下列5項中的1項或以上為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A. 一級親屬大腸癌史;
B. 本人腸息肉;
C. 本人癌腫史;
D. 有以下6項中2項或以上: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精神刺激史、慢性膽道疾史;
E. 免疫法大便隱血試驗(FOBT)(+)。
Q5:結直腸癌的篩查具體路徑是怎樣的呢?繁瑣嗎?
張蘇展教授:結直腸癌的篩查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麻煩,可以根據人群分層,進行初篩、精篩和診治。
一般而言,結直腸癌的篩查目標人群是40-74歲人群。初篩方案中,首先進行問捲風險評估或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對於問卷高危/隱血陽性的患者實施精篩方案,也就是分子檢測(FIT-DNA檢測);對於分子檢測陽性的患者實施腸鏡檢查,定位病灶部位並進行診治。
Q6:老年人進行結直腸癌篩查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呢?
張蘇展教授:年齡不是一個絕對因素,一般來講如果患者的預期壽命在10年以下,再做腸癌的篩查獲益很小。雖然預防了腫瘤,但很可能因為心臟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去世。
如果老年人沒有合併其他疾病,預期壽命較長,篩查的年齡可以放寬到75歲。老年人的篩查要考慮是否做腸鏡手術,因為腸鏡檢查是「侵入式」的,會給患者帶來疼痛、不適。並且做腸鏡之前患者還需要吃瀉藥,將腸道糞便排洩掉。有的老年人可能會在吃完瀉藥後,導致身體虛脫。
建議老年人進行結直腸癌篩查時,最好有子女陪同,並且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Q7:如果我的家屬中有人患結直腸癌,我的發病風險會不會更高?是不是要提早進行篩查?
張蘇展教授:如果家人中有人患結直腸癌,那麼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一定會增高,通常比普通人群高3-4倍。
但即使發病風險增高3-4倍,你也未必會得腸癌。建議結直腸癌患者做相應的基因測定,了解所患結直腸癌是否為遺傳性的,如果為遺傳性較高的基因突變,家屬就要定期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然後科學地進行防控。
Q8: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篩查方面存在哪些困境呢?
張蘇展教授:事實上,我國結直腸癌的篩查是存在一定困境的!總結下來主要為以下六點內容。
人口基數大:結直腸癌普查、篩查成本高,效率差;
受試者參與度低:受試者對結直腸癌篩查認知度低,參與篩查熱情不高,疾病預防觀念弱;
腸鏡順應性差:初篩高危人群腸鏡順應性差;
腸鏡檢出率低:20%-30%的腸鏡檢出率;
篩查技術落後:現有篩查技術敏感性、特異性不高,篩查陽性符合率低,操作過程複雜;
篩查策略單一:問卷+便潛血+結腸鏡的策略,耗費巨大資源,常常忽視受試人群主觀能動性。
解決這些困難,需要大眾和廣大醫生共同努力!
Q9:腸息肉都需要切掉嗎?切掉後是不是仍然有轉變成癌症的可能呢?
張蘇展教授:息肉有不同的組織類型,如果是炎性的息肉,癌變的機率是較小的;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就一定會轉變為癌症。
如果沒有進行手術切除,光憑肉眼是無法通過腸鏡準確判斷息肉類型的,所以目前指南推薦只要發現息肉都建議在腸鏡下將其切掉,做病理檢查。
如果息肉切下來經過病理檢查,確定為高級別瘤變以下病變,處理後就不會癌變;如果切下之後發現息肉已經癌變,就要考慮癌變部位切得是否乾淨,會不會復發。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