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體檢不可替代腫瘤篩查 四種腫瘤癌症篩查必須做

2020-12-01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腫瘤篩查是指在健康狀況下進行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醫學檢查。這些檢查方法有助於發現已存在身體中的早期或在可治癒期的腫瘤。因此,腫瘤篩查與健康檢查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在我國,腫瘤篩查做的還遠遠不夠。」專家表示,隨著腫瘤發病率的逐年增高,人們的防癌意識也逐漸增強。但很多人,甚至是最應該做腫瘤篩查的高危人群對腫瘤篩查的相關信息卻知之甚少。

  他人們大多能堅持每年一次常規體檢,卻不在意腫瘤篩查,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存在「體檢誤區」,認為自己已經做過體檢了,就不需要做腫瘤篩查了,還有人根本不知道有腫瘤篩查這碼事。

  普通健康體檢是對心、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壓等進行檢查,掌握人體的一般狀況,可早期發現一些常見的慢性病。但是,普通健康體檢決不能取代腫瘤體檢。

  腫瘤篩查是指在健康狀況下進行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醫學檢查。這些檢查方法有助於發現已存在身體中的早期或在可治癒期的腫瘤。因此,腫瘤篩查與健康檢查的內容是不一樣的。腫瘤篩查一般還會加查甲狀腺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一些常見、高發的癌症項目。

  防癌,四種癌症篩查必須做

  防癌專家建議,即使是沒有其他高危因素,至少以下四種癌症應該做到普查。

  1乳腺癌:近日,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建議,美國婦女應把X光排查乳腺癌的起始時間推遲到50歲,頻率也從一年一次改為兩年一次。「但這一篩查原則顯然不適合中國女性。不要說中國女性好不容易才樹立起了篩查觀念禁不得這樣的衝擊,更何況中國女性的乳腺長得和美國人不一樣,這一法則並不適用!」分子防癌專家強調,還是應該結合自檢和醫學檢查,才能築起預防乳腺癌的第一道關卡。防癌專家建議,女性在自檢的基礎上,40歲以後(高危人群可提前到35歲)就應該每年做一次鉬靶結合B超的篩查,3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更應首選B超。

  2宮頸癌:通過嚴格的早期篩查和密切隨訪,中晚期宮頸癌完全可以避免。近日,美國婦產科學會也發布了最新的「要早做,但要少做」的宮頸癌篩查指南,分子防癌專家建議女性應從21歲起接受宮頸癌篩查,但多數不用每年做一次宮頸抹片檢查。介紹,初次房事後的三年可每年做一次宮頸塗片檢查和盆腔檢查。30歲後可依據風險因素檢查,如果三次或多次結果連續為陰性,可以減少受檢次數。

  3結直腸癌:分子防癌專家說,從大腸腺瘤發展到大腸癌通常需要5—10年時間,因此篩查很有必要。50歲以上的人,應每年查次大便隱血試驗,5年查次腸鏡,家裡若有親屬患腸癌,最好40歲就開始查。

  4前列腺癌:「臨床上對前列腺癌的篩查主要包括直腸指檢、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測定和直腸超聲檢查。」,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最好每年做次前列腺癌篩查。而對於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建議從45歲開始檢查。

  解析:

  腫瘤篩查項目須因人而定

  腫瘤篩查是一種針對癌症的專業體檢方式,可以通過抽血化驗和電化學發光檢測腫瘤,發現人們體內各器官腫瘤的「蛛絲馬跡」,把腫瘤消滅在萌芽階段。腫瘤標誌物是人體內產生的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在癌症患者體內含量會明顯超過正常人,通過抽血測定其含量就可為癌症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因此,腫瘤標誌物又被形象地稱為腫瘤診治的「晴雨表」,與其他檢查手段相配合,可以起到很好的篩查作用。

  根據癌症的發病特點,45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至少做一次篩查;有腫瘤家族病史的,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癌症患者的,每年最好做兩次篩查;腫瘤高發地區人群,應定期組織人們進行篩查;3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要進行一次婦科腫瘤篩查。

  建議:

  篩查前一周別吃油膩

  腫瘤篩查的前一周時間裡都應該控制飲食,不吃油膩的食物,尤其不能喝酒。

  專家解釋說,在腫瘤篩查前一周內,如果吃得過於油膩,則可能導致血脂的指數不能正常顯現,會給判斷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臟疾病帶來麻煩。如果有宿醉的情況,那麼體檢出來的肝臟指標很可能不正常。因此,體檢前一周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肉類只要適量就可,讓身體保持一個正常、良好的狀態。

(責任編輯:王慧明)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檢測腫瘤標誌物≠篩查癌症
    這個團隊所用的腫瘤標誌物,仍然是原來老的標誌物,跟我們平時體檢可能抽血化驗的腫瘤標誌物沒什麼區別。而實際上,權威的醫學指南並不用腫瘤標誌物來篩查癌症,而是用其他的檢查辦法。原因在於,腫瘤標誌物檢測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說,腫瘤標誌物異常的人往往並沒有患癌,腫瘤標誌物正常的人也有可能患癌。
  • 最全腫瘤科普:腫瘤預防、早診篩查、治療 一文全包括
    「堅持」做錯誤的事,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久坐、吸菸、熬夜,也許短期內看不出傷害,等到一二十年後,你就會後悔,癌症不是一日「養」成的;「堅持」做正確的事,那怕是毫不起眼小事,比如堅持運動,堅持戒菸到底,堅持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你會受益終生,很多防癌的措施,必須要堅持才能見成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怎樣進行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
    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按發病人數順位排序,肺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首位。所以進行肺癌篩查的原因基於這毛病太高發了,檢查也很簡單,肺部CT。前六位裡面,除了肺癌和乳腺癌,其他四個全是消化系統腫瘤。除了肝癌可以通過CT、MRI等影像學手段確診,胃、食管、結直腸癌都必須通過內鏡侵入性檢查明確。
  • 5G+AI腫瘤篩查車全省跑起來 把健康送到百姓家門口
    當天,我省首臺5G+AI腫瘤篩查車開進沿溪鎮,為李愛英等70多名貧困戶提供了公益免費腫瘤篩查服務。自今年7月份以來,由中國電信江西分公司與省腫瘤醫院跨界合作打造的5G+AI腫瘤篩查車開始在全省跑起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實現癌症早篩、早診和早治。
  • 社區福音 免費篩查|消化道早癌篩查進社區 遏制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上升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健康也越來越重視,許多中老人每年都會定期體檢,比如血液檢查、B超、胸透等常規體檢。據相關資料顯示,大腸癌已是我國高發的癌症之一。 宜賓肛泰肛腸醫院自開展消化道早癌篩查以來,查出100多例腸道癌前病變,腸道早癌28例,腸道進展癌31例,其中的一部分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挽救了他們的生命。
  • 哈醫大一院率先開展基因甲基化早期腫瘤篩查技術
    人民網哈爾濱4月19日電(方圓)4月1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大型基因檢測腫瘤篩查義診活動。通過與權威專家面對面交流,數百名哈爾濱市民了解到更多腫瘤預防、治療等相關知識。據了解,哈醫大一院是全國首家開展DNA甲基化檢測全身癌症早期篩查技術的醫院,這項世界先進的檢測技術將讓發現早期乃至超早期癌成為可能,為更多龍江百姓造福。 據了解,4月15日至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統計,2015年中國新增癌症病例高達429.2萬,相當於每天平均確診近1.2萬例癌症病例。
  • 北京抗癌協會發布《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月15日北京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早癌篩查需要規範化,需要科學的指南和嚴格的管理。」北京抗癌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在1月15日於線上舉辦的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新聞發布會上說。
  • 腫瘤標誌物及腫瘤篩查組合解析(建議收藏)
    二、腫瘤標誌物在體內是如何分布的? 腫瘤科分為良性和惡性兩類,我們常說的「癌症」屬於惡性腫瘤。 不過腫瘤標誌物只能作為診斷腫瘤的輔助指標,換句話說,腫瘤標誌物升高,不一定就是惡性腫瘤,腫瘤標誌物不增高,也並不表明一定沒有惡性腫瘤。以下為腫瘤標誌物在人體內的分布圖:
  • 常見的腫瘤標誌物有哪些?專家:記住4個,幫忙篩查出早期胃癌
    揪出隱藏在身體裡面的癌細胞,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就是非常有力的一個手段,這些物質的存在,跟體內的腫瘤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常見的腫瘤標誌物有很多種,例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類抗原、PSA等等,不過這些腫瘤標誌物的升高,有時候也並不是就代表著身體裡面出現了腫瘤,還是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診,因為有些腫瘤標誌物
  • 腫瘤指標都正常卻是肺癌晚期?項目錯了就是「假體檢」
    湖北省腫瘤醫院腹部內科主任徐慧婷表示,儘管有一部分人每年都做去醫院進行體檢,且雖然大部分體檢中包括癌胚抗原指標,但該指標不完全是結直腸癌的預警信號,有些人可能患癌後這個指標會有明顯升高,但有些人即使患結直腸癌,甚至直到晚期,該指標也還處於正常範圍值。因此,根據此標準來判斷是否患有腫瘤,並不能獲得準備結果。健康體檢的常規設備難以發現早期腫瘤。
  • 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發布 推動早診早治規範化進程
    針對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中國一直缺乏全面的、權威的指南和共識。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杜鵬表示,在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各學組組長、委員及專家的共同努力下,肺部腫瘤、胃腸腫瘤、食道腫瘤、泌尿系腫瘤、肝膽腫瘤、婦科腫瘤等瘤種的早癌篩查有了權威的指南,中國癌症防治水平將邁上新高度。「早癌篩查需要規範化。」
  • 體檢做腫瘤標誌物,真的有必要嗎?
    隨著癌症發病率的升高,腫瘤標誌物已成為常規的體檢項目。腫瘤標誌物(TM)是在人體腫瘤發生或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本身或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產生的一類物質。其升高具有提示體內腫瘤發生的作用,然而單純的腫瘤標誌物升高,有時候並沒有什麼意義。以下介紹一例血CEA一過性異常增高至正常值5倍的體檢結果。
  • 體檢時發現腫瘤標誌物升高先別慌,提醒該做這項檢查排除腫瘤
    前不久,61歲的範女士來到哈醫大四院進行定期體檢,平日裡自覺身體不錯的她,卻在體檢中發現腫瘤標誌物中的糖類抗原(CA724)升高,這著實讓她嚇了一跳。範女士向醫生詢問後得知,腫瘤標誌物中的糖類抗原(CA724)是檢測胃腸道癌症的化驗標誌之一,主要見於胃腸道,對胃腸道息肉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於是,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範女士決定做胃腸鏡進行進一步檢查。
  • PET-CT:好技術,但別拿來搞不靠譜的全身癌症篩查
    也正因為輻射劑量大帶來的潛在危害,PET-CT絕不是一個想做就做的醫療選擇,而要根據病人的實際需要,權衡利弊後決定。在中國臺灣,有人試圖選擇一家醫院的工作人員來研究PET-CT作為普通癌症篩查工具的有效性。但這家醫院裡的一線醫務人員,出於輻射風險的考慮,對這樣的」免費篩查服務」並不感冒。鑑於網上的「推銷」似乎都在說日本,那我們也來看看日本在這方面的總結。
  • 有人腫瘤多處轉移,標誌物仍顯示正常;體檢發現腫瘤的人群中,只有10...
    「腫瘤標誌物異常不意味著得了癌症,得了癌症腫瘤標誌物也不一定異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陳佳琦博士說。陳佳琦強調,腫瘤標誌物在腫瘤確診上只有參考意義,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體檢中做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因為在臨床中,不同的標誌物,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 北京腫瘤醫院院長:什麼樣的人要做胃癌篩查?
    在兩三代的親屬中,有得過消化系統腫瘤或者其他腫瘤,其得胃癌的機率就會更高。應對方法是:比家族中患癌成員的最小年齡提前10年左右,做專業的腫瘤篩查,針對胃癌應做胃鏡檢查,每隔3年做一次,具體可根據醫生建議。比如家族中患癌成員的最小年齡為55歲,那麼在40歲時就應做第一次胃鏡檢查。
  • 【反思】為何年年體檢,卻突然查出癌症晚期?原來,我們都做錯了...
    普通體檢查不出癌症 >健康體檢不等於癌症篩查,常規健康體檢的側重點主要在體格檢查、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病和糖尿病等方面,而沒有放在腫瘤篩查方面。
  •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涉及20種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了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策略以來,癌症的篩查和早診早治,已被公認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癌症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每年新增患癌病例將增至1900萬,到2030年將增至2200萬,到2035年將增至2400萬。
  • 醫生,腫瘤標誌物升高,我患癌症了嗎?
    熙熙攘攘的體檢中心,一位四五十歲的女士一臉愁容,焦急中帶著恐慌。她在不停地問醫生問題,而醫生一直在重複著同樣一句話:這個說明不了什麼,不用擔心,可以做進一步檢查......
  • 真·乾貨:關於癌症,你必須知道的10件事
    可是,為何年年體檢報告都是正常的,卻依然「毫無徵兆」地得了癌症? 這裡面,最重要的問題是,絕大多數癌症隱秘性太強,普通體檢壓根查不出來。 截止目前,只有少數幾種癌症,可以通過常規的規範的體檢,得到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