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腫瘤篩查是指在健康狀況下進行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醫學檢查。這些檢查方法有助於發現已存在身體中的早期或在可治癒期的腫瘤。因此,腫瘤篩查與健康檢查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在我國,腫瘤篩查做的還遠遠不夠。」專家表示,隨著腫瘤發病率的逐年增高,人們的防癌意識也逐漸增強。但很多人,甚至是最應該做腫瘤篩查的高危人群對腫瘤篩查的相關信息卻知之甚少。
他人們大多能堅持每年一次常規體檢,卻不在意腫瘤篩查,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存在「體檢誤區」,認為自己已經做過體檢了,就不需要做腫瘤篩查了,還有人根本不知道有腫瘤篩查這碼事。
普通健康體檢是對心、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壓等進行檢查,掌握人體的一般狀況,可早期發現一些常見的慢性病。但是,普通健康體檢決不能取代腫瘤體檢。
腫瘤篩查是指在健康狀況下進行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醫學檢查。這些檢查方法有助於發現已存在身體中的早期或在可治癒期的腫瘤。因此,腫瘤篩查與健康檢查的內容是不一樣的。腫瘤篩查一般還會加查甲狀腺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一些常見、高發的癌症項目。
防癌,四種癌症篩查必須做
防癌專家建議,即使是沒有其他高危因素,至少以下四種癌症應該做到普查。
1乳腺癌:近日,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建議,美國婦女應把X光排查乳腺癌的起始時間推遲到50歲,頻率也從一年一次改為兩年一次。「但這一篩查原則顯然不適合中國女性。不要說中國女性好不容易才樹立起了篩查觀念禁不得這樣的衝擊,更何況中國女性的乳腺長得和美國人不一樣,這一法則並不適用!」分子防癌專家強調,還是應該結合自檢和醫學檢查,才能築起預防乳腺癌的第一道關卡。防癌專家建議,女性在自檢的基礎上,40歲以後(高危人群可提前到35歲)就應該每年做一次鉬靶結合B超的篩查,3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更應首選B超。
2宮頸癌:通過嚴格的早期篩查和密切隨訪,中晚期宮頸癌完全可以避免。近日,美國婦產科學會也發布了最新的「要早做,但要少做」的宮頸癌篩查指南,分子防癌專家建議女性應從21歲起接受宮頸癌篩查,但多數不用每年做一次宮頸抹片檢查。介紹,初次房事後的三年可每年做一次宮頸塗片檢查和盆腔檢查。30歲後可依據風險因素檢查,如果三次或多次結果連續為陰性,可以減少受檢次數。
3結直腸癌:分子防癌專家說,從大腸腺瘤發展到大腸癌通常需要5—10年時間,因此篩查很有必要。50歲以上的人,應每年查次大便隱血試驗,5年查次腸鏡,家裡若有親屬患腸癌,最好40歲就開始查。
4前列腺癌:「臨床上對前列腺癌的篩查主要包括直腸指檢、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測定和直腸超聲檢查。」,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最好每年做次前列腺癌篩查。而對於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建議從45歲開始檢查。
解析:
腫瘤篩查項目須因人而定
腫瘤篩查是一種針對癌症的專業體檢方式,可以通過抽血化驗和電化學發光檢測腫瘤,發現人們體內各器官腫瘤的「蛛絲馬跡」,把腫瘤消滅在萌芽階段。腫瘤標誌物是人體內產生的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在癌症患者體內含量會明顯超過正常人,通過抽血測定其含量就可為癌症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因此,腫瘤標誌物又被形象地稱為腫瘤診治的「晴雨表」,與其他檢查手段相配合,可以起到很好的篩查作用。
根據癌症的發病特點,45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至少做一次篩查;有腫瘤家族病史的,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癌症患者的,每年最好做兩次篩查;腫瘤高發地區人群,應定期組織人們進行篩查;3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要進行一次婦科腫瘤篩查。
建議:
篩查前一周別吃油膩
腫瘤篩查的前一周時間裡都應該控制飲食,不吃油膩的食物,尤其不能喝酒。
專家解釋說,在腫瘤篩查前一周內,如果吃得過於油膩,則可能導致血脂的指數不能正常顯現,會給判斷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臟疾病帶來麻煩。如果有宿醉的情況,那麼體檢出來的肝臟指標很可能不正常。因此,體檢前一周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肉類只要適量就可,讓身體保持一個正常、良好的狀態。
(責任編輯:王慧明)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