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Introduction
說起體檢,很多人都會年年體檢,單位也會組織大家每年體檢。不過,很多人體檢完都沒有發現問題,但卻突然有一天查出癌症。大家不禁納悶,為何年年體檢正常還患癌?
普通體檢查不出癌症
健康體檢不等於癌症篩查,常規健康體檢的側重點主要在體格檢查、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病和糖尿病等方面,而沒有放在腫瘤篩查方面。
此外,很多人對腫瘤篩查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比如做個PET—CT便知全身哪兒有腫瘤;只查腫瘤標誌物;基因測序預知百病等。
首先,沒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不要太早做。沒有惡性腫瘤家族史、高齡、不良生活習慣和微生物感染等高危因素的人群,不建議盲目篩查。
其次,別一上來就要求做最高級的。不少人對價格昂貴的檢查存在盲目的信任。例如,很多人認為用PET—CT把全身掃一遍,就能將潛藏在身體裡的早期腫瘤揪出來。而單純就篩查而言,PET—CT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醫療資源浪費,不是腫瘤的常規篩查手段。
錯誤1:彩超篩查前列腺癌
花錢不少,卻檢不出早期前列腺癌
前列腺彩超的確常被用來檢查前列腺癌的情況,然而對於健康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篩查早期癌症,可彩超卻根本查不出早期的前列腺癌,甚至連確診作用都沒有。
前列腺癌高危人群
● 年齡大於50歲的男性;
● 年齡大於45歲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 年齡大於40歲且基線PSA>1μg/L的男性;
具有以上前列腺癌高危因素的男性,需提高警惕,必要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對異常結果進行合理隨訪。
專家建議
建議對身體狀況良好,且預期壽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開展基於PSA檢測的前列腺癌篩查,對於前列腺癌高危人群應儘早開展基於血清PSA檢測的篩查;不建議針對40歲以下男性進行人群篩查。 相對比彩超,PSA價錢更加低廉,是早期篩查前列腺癌特異性的最方便、敏感的方法。
錯誤2:X光片查肺癌
查不出早期肺癌,白白挨了輻射
肺癌篩查普通胸部X片檢查意義不大,很多人也能做到一年去體檢一次,但一般就做個胸片,這對於篩查早期肺癌是很不利的。照胸片的原理相當於把一個由皮、肉、骨骼和內臟組成的一個非常複雜的3D結構全部投影到一個平面上,就像「刀拍黃瓜」一樣無法詳細體現組織細節信號,除非病灶足夠大、生長位置剛好沒被遮擋才能在胸片上體現出來,但這時候發現的肺癌往往已不是早期了。
肺癌高危人群
● 年齡40歲以上,至少合併以下一項危險因素:
● 吸菸≥20包/年,其中包括戒菸時間不足15年者;
● 被動吸菸者;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
● 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
專家建議
肺部癌腫從開始長到一公分,快則幾個月慢則要數年,最新肺癌篩查研究結果表明,低劑量螺旋CT掃描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最好手段,如果條件充許,特別是40歲以上、有長期不潔氣體環境接觸暴露史人群,強烈建議例行體檢時把胸片檢查升級為低劑量螺旋CT掃描,該檢查對一公分左右的肺結節診斷針對性非常強,而目前的胸腔鏡微創手術治療早期肺癌不僅對病人肺影響非常小,且遠期療效非常好。所以,簡單的胸片是沒有用的,CT才能明察秋毫!
錯誤3:CT、紅外線檢查乳腺癌
靈敏度差、特異性不強
有些人認為CT是萬能的,其實並非如此。當CT用於乳腺癌檢測時,存在靈敏度不高,對乳腺的特異性也不強的劣勢。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會用紅外線檢測乳腺情況,這個也不推薦,因為紅外線檢測不是按國際標準,機器的性能差、靈敏度低、誤差大,並且醫生的主觀判斷強,現在的大醫院裡都不用這個方法做檢測。
乳腺癌高危人群
● 未育或≥35歲初產婦;月經初潮≤12歲,或行經≥42年的婦女;
● 一級親屬在50歲前患乳腺癌者;
● 兩個以上一級或二級親屬在50歲以後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 對側乳腺癌史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胸部放射治療史(≥10年)者。
上述情況均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多條因素時,應考慮為高危乳腺癌對象。
專家建議
對於乳腺癌的早期篩查,首先建議自摸自檢、B超、或通過乳腺鉬靶照片來判斷。相對於乳腺CT,核磁檢查效果明顯更好。
錯誤4:用化驗指標查胃癌
準確性不達標,白白浪費錢
實驗室化驗指標包括紅血球壓積、血紅蛋白、大便潛血、胃液情況等多個項目,常常在體檢中用來指示胃部的健康情況。但是用化驗指標查不出胃癌!
消化專家解釋,實驗室化驗指標用於胃部疾病的初篩還可以,但如果用這些指標來篩查胃癌,在準確性上還達不到要求。
胃癌高危人群
● 60歲以上人群;
● 中重度萎縮性胃炎;
● 慢性胃潰瘍;
● 胃息肉;
● 良性疾病術後殘胃(術後10年);
● 胃癌術後殘胃(術後6~12月);
● 異型增生(輕、中、重);
● 中、重度腸化生;
● 明確家族史;
● 胃黏膜巨大皺褶徵。
凡有上述情況之一者,均系高危對象。
專家建議
胃鏡最為標準、精確,是篩查並確診胃癌的首選。
錯誤5:只用B超查肝癌
很容易被漏診
單純腹部B超檢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難以確定腫塊的性質。而且B超對於大肝癌與超大肝癌容易誤診,因為B超穿透力有限,視窗小,解析度低,如是大肝癌,由於肝癌體積過大,容易有誤診的可能。而且B超檢查結果容易受到檢查者經驗和分辨的限制,也會影響診斷結果。有報導說單純腹部超聲檢查診斷肝癌有15%漏診,所以不提倡單一檢查B超診斷肝癌。
肝癌高危人群
● 年齡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以下人群:
● 有B型肝炎病毒(HBV)或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血清學證據;
● 有肝癌家族史;
● 血吸蟲、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 藥物性肝損患者。
專家建議
根據多年的臨床實驗證明,B超聯合血清甲胎蛋白檢測肝癌準確率達到90%以上,是臨床診斷早期肝癌首選的檢查方法。
對於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高危人群,建議每隔3個月進行一次腹部B超+血清甲胎蛋白檢查,健康者可隔6個月做一次,做到及早發現患肝癌的可能性,每位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必須認識到,這種檢查是關係其健康乃至生命的必要檢查。
錯誤6:用基因檢測篩查癌症
基因檢測成「算命神器」不靠譜
近年來,五花八門的基因檢測產品層出不窮。只需一點唾液樣本,就能知道自己會不會患癌;只要花幾百元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攜帶肥胖基因,甚至被部分商家炒作成為「算命神器」。於是,很多人相信做個基因檢測,就能預防癌症。
其實,並非如此。專家解釋,現在市面上的基因檢測,是檢查不出癌症的。正常人去做基因檢測,基本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癌細胞的判斷依據主要是病例切片,如果僅憑基因檢測判斷,就不靠譜了。
專家建議
檢測自己會不會患癌,還是應該去醫院做針對性檢查,而不是盲目相信所謂的基因檢測。
所以,
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
預防癌症也應該做到有的放矢,
沒有高危因素不要太早做,
也不要等到難受了才去檢查!
人生是100分的話,
健康就是1,失去了健康什麼都是0
轉給身邊朋友看看,相互提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