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體檢套餐,這樣做「加法」
年年體檢都正常,怎麼突然查出大病?專家表示,科學有效的體檢應當遵循「1+X」標準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雲龍 通訊員 吳靖
54歲的長沙市民張先生前段時間突然嘔血,5次嘔血達300毫升,家人趕緊把他送到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消化三科。經胃鏡檢查,他被診斷為胃癌晚期。張先生很納悶:自己每年都做了體檢,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平時也沒有腹痛、腹脹的感覺,怎麼突然就得了癌症?對此,湖南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李慧表示,科學選擇體檢項目很重要。除了常規體檢項目,還應根據年齡、性別、職業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為體檢套餐做個「加法」,有針對性地選擇附加項目,從而達到有效體檢的目的。
事例 年年體檢正常,卻突然查出大病
前段時間,56歲的曾先生突然犯噁心,動不動就感覺腹痛,一點力氣也沒有。由於曾先生以前體檢的時候查出過幽門螺旋桿菌,他以為是這個引起的,便沒有太注意。不料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整個人變得特別黃,連眼白都有些泛黃。曾先生害怕了,趕緊跑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讓曾先生崩潰:胰腺出現了問題,還是晚期。
曾先生自認身體還不錯,單位年年組織員工體檢,他的體檢報告基本正常,除了近兩年血脂有點偏高,沒有其他大問題。大病到來的恐懼,壓垮了這個50多歲的中年人,他不清楚,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更讓他不明白的是,明明去年體檢自己還是健康的,怎麼突然出現大病呢?
無獨有偶,38歲的軟體工程師張先生也出現了和曾先生一樣的情況。年初體檢時,他的身體還不錯,但是從年中開始,他感覺動不動就肚子疼,大便變成了黑色。在一次咳血之後,張先生急忙去醫院檢查,發現胃出現了問題,不過好在還沒到晚期。
其實,像曾先生、張先生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大家不禁產生了疑問,體檢到底還有必要做嗎?
李慧表示,答案是肯定的,體檢當然要做,並且還應該年年做。當身體出現疾患時,應該早發現、早治療。怎麼早發現?最好的方法就是體檢,很多病在一開始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只有等到中後期,患者才會明顯感覺身體不舒服。為將疾患扼殺在搖籃中,我們應該年年做體檢。並且,體檢也能夠幫助我們檢測一些常規的身體指標,比如血壓、體重、血液情況等。只有了解這些指標,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身體狀況。
既然體檢如此有必要,為什麼有些人體檢正常卻突然查出大病呢?其實這種情況的發生並不是體檢的問題,而是很多人對體檢認知不正確,或者是做錯了體檢。李慧解釋,體檢是一個綜合性檢查,未必能把所有異常都查出來。它就像個大篩子,先把大石頭篩出來,個頭小的石頭可能就漏過去了。或許石頭很大,但檢查方式不合適,有可能沒及時發現。
原則 科學有效的體檢應當遵循「1+X」標準
「體檢的意義在於了解身體狀況,檢查內容並非單純疊加項目,而是要根據個人年齡、性別、職業、健康狀況等因素綜合分析。」李慧表示,一份「個性化體檢套餐」的出爐,前期要有4步:告知醫生自己的既往病史和家族遺傳疾病;溝通已有的健康問題;溝通平時的生活習慣,是否久坐、有無吸菸、酗酒等;根據醫生評估、建議,選擇檢查項目。「如果說常規體檢套餐像『米飯饅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們身體的基本狀況。我們還需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為健康體檢『加餐』。」
體檢內容大致分為兩類:基礎項目和個性化項目,也被稱為「1+X」。「1」是常規體檢,主要包括:一般檢查(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等);醫生查體;實驗室檢查(血尿大便常規、肝腎功能、病原微生物感染、宮頸刮片等);輔助檢查(心電圖、胸片、超聲等)。這樣的體檢對年輕人來說,能大致反映健康狀況。若年齡再大些或有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的人,就要在「1」的基礎上增加「X」。也就是說,科學有效的體檢應當遵循「1+X」標準,即在一個基本的檢查項目基礎上,根據體檢人的年齡、性別、工作性質、風險因素等情況適當增加體檢項目。
根據年齡選擇合適的體檢項目,李慧建議,40歲之後身體素質慢慢下降,且激素分泌水平有很大變化,是慢性疾病以及腫瘤的高發期,可以增加胃腸鏡檢查和胸部CT,男性還可以增加前列腺功能檢查;45歲以上人群應監測骨密度;50歲以上者,若空腹血糖升高,最好加查糖耐量等,同時檢查眼底有無滲出;60歲以上人群加查經顱都卜勒、頸動脈超聲、腦電圖及眼底照相、肝腎功能檢查,若是菸民或慢病患者還應增加腫瘤標誌物及動態心電圖檢查。
從性別來說,已婚女性要重視婦科檢查,篩查乳腺癌、子宮癌等腫瘤,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成年男性要定期檢查前列腺,包括肛門指檢、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測定等。
從工作性質來看,教師說話多、站立時間長,往往患有慢性咽炎、腰椎間盤突出等,建議增加五官及骨密度檢查;文字工作者、計算機操作人員等,頸椎病比較多見;機關幹部和企業白領久坐少動、心理壓力大,不能忽視心腦血管、內分泌系統及眼壓檢查;交警、接觸粉塵的人可能要重點篩查呼吸系統疾病;經常聯繫業務、應酬多、消化功能異常者,最好增加胃腸鏡、血糖、血流變和肝腎功能檢查。
按照症狀而言,「飲酒、脾氣急躁、血壓偏高者,最好加查肝功能和頸動脈彩超;口臭、反酸、腹部不適者,最好加查幽門螺旋桿菌;中老年人若出現胸悶心悸、心前區不適,要加查心臟彩超;經常頭暈、頭痛、眼花者,最好加查腦血管超聲或腦部核磁;情緒抑鬱、焦慮、煩躁的人,可適當增加心理諮詢。」李慧提醒。
對有高危風險因素、家族病史的人群而言,應增加專門單項體檢。比如,肺癌高危人群應增加低劑量肺部螺旋CT檢查,甲狀腺癌高危人群需做甲狀腺超聲,食管癌和胃癌高危人群需做胃鏡檢查,肝癌高危人群需做血清甲胎蛋白加B超,結腸癌高危人群需做腸鏡檢查,乳腺癌高危人群需做乳腺彩超或鉬靶照相,宮頸癌高危人群需做TCT檢查(液基薄層細胞檢測)。
提醒 隨意漏項等於忽視健康還可能耽誤治療
有不少人認為,體重、血壓、心電圖、便常規、胸片、乳腺觸診、眼底檢查等每年都做,少做一次無所謂,還能省點錢。殊不知,常規項目與很多疾病密切相關,隨意漏項等於忽視健康,極有可能導致疾病被延遲發現。
李慧說,體重超標或者肥胖者往往患有肥胖症、早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過多往往提示有惡性腫瘤、結核病、糖尿病的可能;血壓能反映近段時間的心腦健康狀況;通過心電圖,可早期發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胸片可篩查有無炎症、肺氣腫、肺結核等;查眼底可發現動脈硬化情況,還能早期發現白內障、青光眼等,都不能忽視。
肛門指檢是排名第一的「棄檢」項目,但這項檢查可發現直腸腫瘤、息肉、前列腺病變等。
很多人在體檢中不願意做便常規,覺得很麻煩,或因為當天沒有大便就放棄此項檢查了。李慧談到,便常規檢查的目的是觀察是否有隱血或白細胞等。通常,胃腸道的腫瘤、息肉或潰瘍等出血會導致便潛血陽性。而便潛血陽性是腫瘤的早期表現之一,配合直腸指診,能發現早期直腸癌或前列腺癌。
有人認為外科檢查如乳腺觸診、甲狀腺觸診、肛門直腸指診等,檢查方式簡單且不方便,所以不願意檢查。那麼,它們有沒有檢查的必要呢?李慧回答:有必要。如果乳房有腫塊,醫生通過手檢能夠查其活動度、質地等特徵,據此初步判斷是否要做進一步的超聲檢查等。甲狀腺觸診一是看它是否腫大、二是看是否有結節,人體特殊生理階段如青春期或哺乳期,甲狀腺都有可能會腫大,單純的腫大並不可怕,如果出現結節尤其是單發的結節,就要格外重視了,如果外科檢查到結節質硬、活動度差,周圍淋巴結大,建議做進一步甲狀腺的彩超甚至穿刺病理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40歲以上的男性基本上有前列腺炎症、增生的問題,與喝酒、吸菸,吃辛辣食物均有關係,通過直腸指診可以發現是否有前列腺結節以及結節的大小,是否需要進一步做超聲檢查等。
有的老人只關注血糖、血壓指標,而忽視血栓檢查。要知道,血栓是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腦血管疾病,且80%的靜脈血栓發病前沒有症狀、發病後沒時間搶救,儘早發現血栓等於挽救生命。而血栓檢查可了解腦血栓、心肌梗死、肺栓塞、下肢動脈血栓、深靜脈血栓等情況。
「體檢守護健康」系列報導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