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了解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情況,並勉勵青年學子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牢記總書記囑託,走向全面現代復興的嶽麓書院,不斷推進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千年學府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從11月17日晚開始,連續7天,湖南大學聯合湖南衛視新聞聯播欄目組製作播出七集系列專題片《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解讀新時代下嶽麓書院以及湖湘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
今天,我們一起觀看第七集:於斯為盛。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千年嶽麓書院人才濟濟、群星璀璨的自信見證,也是湖湘文化日新月盛的象徵。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時說:「『於斯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這個『斯』也是指的這個新時代。」
新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廣大青年學子是接過歷史接力棒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記者 吳方:「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的這副楹聯,不只是千年學府歷史上人才輩出的寫照,更應該是今後努力的方向。今天在嶽麓山下,環繞著20多所高校院所,聚集了40多名「兩院」院士,3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十多萬名科研人員。這一方自主創新高地、科技成果轉化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助推湖南創新開放,加速高質量發展。
從嶽麓書院到湖南大學,千年學府文脈相傳。今年1月份,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湖大8項成果獲獎,主持項目並列全國高校第四。
湖南大學黨委書記 鄧衛:弘揚嶽麓書院精神,紮根三湘大地,服務國家需求,創建富有歷史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大江南北。湖南大學王耀南院士領銜團隊通宵達旦奮戰40多天,緊急研製醫用消毒機器人和醫用物資配送機器人馳援醫院,把「傳道濟民」的情懷書融入抗疫戰鬥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學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 王耀南:通過智能製造來振興我們國家,把我們國家製造業,從傳統製造業提升到高端。
以高鐵和重載機車為代表的軌道交通產業,是中國製造的一張閃亮名片。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院長丁榮軍帶領團隊,攻關一系列關鍵共性技術,助力湖南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院長 丁榮軍:中國的高速列車最關鍵的、最核心的裝備技術,都應該是我們自己來完成。
古人曾以「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形容嶽麓山下人文繁茂、群賢雲集的盛況。新時代,嶽麓山下更是「後浪」奔湧。一批「90後」教授走上學術舞臺。
湖南大學校長 段獻忠:傳承嶽麓書院優秀的辦學傳統,培養一批又一批面向未來的經世致用領軍人才,為國家發展、為湖南發展多作貢獻。
今年,年僅26歲的李晟曼在6月博士畢業,7月就被湖南大學聘為博士生導師,成為副教授。中南大學的王秉,創新安全科學學科全新理論,28歲就被特聘為教授。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李晟曼:湖南大學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機會,能夠結合我的所長,做出非常多的高精尖的、高性能的光電器件。
中南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特聘教授 王秉:我們青年人員應該充分發揮我們的創新優勢和活力,助力安全學科領域快速發展。
中南大學以有色金屬、醫學、軌道交通等聞名於世,為了讓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黃伯雲院士二十年磨一劍。他帶領科研團隊運用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製備技術發明,打造了C919機輪剎車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英、法之後,第四個能夠應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生產飛機剎車片的國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伯雲:國外的價格是很貴的,你沒有,他就賣得越貴,甚至還「卡脖子」。我們要不斷地努力,不能老是跟跑,還要領跑。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南大學校長 田紅旗: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打造具有全球視野、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培養高地。
記者 魯超:嶽麓書院的文脈綿延千年,不斷開枝散葉。這裡是湖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現在這裡有一萬六千多種藏書,像當年嶽麓書院的學子郭嵩燾、王先謙他們的藏書、稿本都有收藏。
記者 魯超:這是誰的稿本?
湖南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副主任 殷榕:這是晚清外交家郭嵩燾曾經看過的書,這裡有他的札記,他會在船上以書為底本,為它做一些評論,紅色筆記和紫色筆記都是。
一排排書櫃,難得一見的珍本,書香傳遞著文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廖世承、錢基博、楊樹達等一大批名家大師曾在這裡傳道授業。今天,湖南師範大學致力做強師範教育,努力培養出更多的新時代棟梁之材。
湖南師範大學校長 劉起軍: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弘揚湖湘文化的優良傳統,不斷地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為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湖南師大在淡水魚類良種開發、區域規劃研究、決策諮詢與智庫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也成果豐碩。劉筠院士畢生奉獻,只為解決老百姓吃魚難的問題。如今,劉少軍院士子承父業,立志讓老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魚。
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劉少軍:要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抓住水產科學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進一步在水產方面做出創新成績。
浸染於湖湘文化中的何清華,一直推崇「學以致用」。20多年前,53歲創業的何清華,就在簡陋的廠房上高高懸掛了「修身治業、興企強國」八個大字,把人生的下半場,撲在了自主創新的主戰場。他創辦的山河智能成功研發200多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裝備產品,把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山河智能董事長 何清華:把基礎層面的創新做得更紮實,發展自己的一些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不能受制於人。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千年以來,莘莘學子在嶽麓書院求學求知,湖湘精神、千年文脈賡續綿延。如今,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大學科技城,湘江東岸、馬欄山上的視頻文創產業園,湖湘大地每一處熱情奔湧的土地,讓這精神與文脈傳承創新。無數奮鬥者的夢想,正在成就新時代的傳奇。
胡湘平:不負時代之盛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連日來,我們行走嶽麓書院、觸摸思想脈絡、感受文化風骨,從「千年弦歌」的賡續到「惟楚有材」的璀璨,從「經世致用」的求索到「傳道濟民」的堅守,從「兼收並蓄」的包容到「實事求是」的內核,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領略到千年學府的文化自信,感受到立德樹人的蔚為大觀。
「於斯為盛」這個「斯」,也是指的這個新時代。這是穿越了歷史長河、融匯了現實需求的精準解讀,更是勃發於民族復興偉大徵程的時代召喚。
由嶽麓書院所生發的道德堅守、教育理念和學術之光,早已潤澤湖南、影響全國、飛向世界,轉化為新時代教育強國的重要力量。
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我們開啟「第二個百年」新徵程的起點,青年學子是今天的生力軍,更是明天的主力軍。他們必將從傳承千年的嶽麓風骨中汲取營養,繼承先輩的精神和事業,練就過硬本領、貢獻聰明才智,成長為堪當大任的新時代英雄,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