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海作品《清水塘》1971年作
劉晨
《芥子園畫傳》提出:「畫中之有樓閣,猶字中之有九成宮,麻姑壇之精楷也。」徐照海的界畫恰有楷意在其中,結構嚴謹、線條清晰、恢弘大氣。但同時,徐先生極具藝術特色的留白,又給畫面平添生氣,讓山水亭臺充滿了詩意。畫中的集中意象似是「山寺立於雲外」,而徐照海又喜歡將生活化的場景融入其中,如市井的輪廓,雪中溫亮的窗戶,還有熙攘的人流;用色不拘一格,時而古意,時而大膽創新。那些視覺衝擊力強的粉藍紫色,與古樸的建築山水毫不衝突,正如天高地闊讓人敬畏,生活本身也有它的色彩。近日在湖南日報美術館舉行的「錦繡中華——徐照海中國畫作品展」,帶來了徐照海對祖國大好河山多年的創作成果。
上世紀80到90年代可謂徐照海先生創作的鼎盛時期。那時的徐先生多次受邀為中南海、外交部、駐外大使館、中國軍事博物館等黨政機關繪製了大量的精品力作,他的畫還被外交部定作禮品贈送給多國元首和政要並多次應邀在日本舉辦個人畫展,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矚目。徐照海先生被當時的日本媒體譽為「中國山水畫巨匠」,東京的地鐵口至今還保留著他那時期的作品《洞庭秋月》。
徐照海先生1929年出生於河南開封。從求學浙江美院到來長沙工作後的數十年間,徐先生對「界畫」情有獨鍾。他先後臨習並著重研究了歷代界畫名家的作品,從隋唐時期的展子虔、李思訓父子到北宋的郭忠恕、王士元;從明代的仇英、石銳到清代的袁江、袁耀等。他遊歷名山大川,畫遍風景名勝,並通過不斷的思考與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前人並具有強烈時代特徵的「新界畫」。
如果說1970年代徐先生創作的《烈士公園》《清水塘》《第一師範》等代表作是為「革命歷史名城寫照立傳」,帶有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濃厚的客觀因素,那我們從他1980年代以後的作品可以看到,他更多的在表現主觀意識,崇尚自然的哲學觀。這個時期的《嶽陽樓》《天心閣》《少林寺》等作品,山水與樓閣虛實相間、幽晦迷離,讓水墨畫的文人氣息貫穿於庭院之中,完全突破了傳統「界畫」工整嚴謹的套路而不失法度。特別是那幅幾乎耗費了他晚年全部精力的鴻篇巨製《錦繡中華》80米長卷,東起山海關,西至布達拉宮,集長江、黃河、三山五嶽於一體,融春、夏、秋、冬四季於一卷,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意境幽遠,氣勢恢宏。此作被美術界譽為「史無前例」,也奠定了徐照海先生「中國界畫第一人」的學術地位。
我與徐老乃忘年之交。先生性格溫和、為人低調,晚年更是萬事謹慎,甘於寂寞。他每天凌晨4點就開始作畫,寒暑不間、晴雨不輟。徐先生始終堅持走傳統的路線,他常說中國畫離開傳統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徐先生閒時喜歡讀書,尤好世界名著,看新聞聯播亦是他每天不可錯過的事。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先生仙逝已7年有餘。回想當年與先生品茶論道愰若如昨,不禁感嘆油生。
願先生之風,山高水遠。
(徐照海(1929——2013),河南開封人。1959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教於湖南師範大學藝術系。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沙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