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小學文化,但他研究的茯苓新品種「飛」上了太空——
「茯苓大王」王先有的故事
劉代興
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東部邊緣,氣候溼潤,土地肥沃,植被豐茂,是我國茯苓的主產地和集散中心,被譽為中國「茯苓之鄉」。茯苓在秦代被視為「茯兔」,南北朝被奉為「小神仙」,唐代藥王孫思邈稱之為「龜苓」。如今,這個菌類物種成了致富的「金娃」,當地農民把它捧在手心,抱在懷中,走在脫貧奔小康的大道上。
出生于靖州甘棠鎮的王先有,同茯苓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只有小學文化,但他研究的茯苓新品種搭載上了「神舟十號」飛船,已在靖州試栽成功。他曲折的經歷與遭遇,是滾滾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一段新中國的茯苓生產簡史。
1 村裡的好心人和山裡的「好心娃」,救了他和父親的命
時間回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
靖州甘棠鎮的一個偏遠小山寨,一間破舊的老屋裡,不時傳來小孩幾聲微弱的呼喚聲。孩子患上了當地人稱的「水腫病」,同樣身子浮腫的父親,更是說不出一句話來。父親的三個兄弟,也是因為同樣的病症,不久前先後離開人世。厄運就像綿延不絕的冷風悽雨,籠罩著山村也籠罩著這一家。
這時,院子裡闖進來一位村子裡的中年人。這位好心人參加過抗美援朝,見多識廣。他拿出剛從山裡挖來的兩塊巴掌大小沾滿泥土的茯苓,讓孩子的父親燉熟,父子倆一起吃。沒想到,兩人的身體一個星期後有了明顯的好轉。父親於是扛著鋤頭上山,漫山遍野刨挖這靈丹妙藥。沒過多久,父子倆竟慢慢地痊癒了。父親對孩子說:「娃崽,你千萬莫要忘記,我倆撿回的這兩條命,都是村裡的好心人和山裡的『好心娃』救回來的。」
這孩子就是王先有,那年他剛滿九歲。從此,王先有的心裡,埋下了「茯苓」的種子。年幼的王先有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生,會與茯苓結下難解之緣。
2 「你們管天管地,管不了我這顆栽培茯苓的心!」
靖州位處北緯26度線上,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暖溼,降雨充沛,松木茂密,為茯苓在這裡安家落戶提供了天然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有史料記載以來,茯苓作為珍貴的藥材,都是野生存活,自生自滅,珍稀難尋。
1958年,靖州藥材站一位名叫明承雲的副站長,受縣政府的委派,去農村進行茯苓人工開發與培植。但在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誰相信茯苓能夠人工培植?誰又有把握成功呢?「飯都吃不飽,還跑到山上去種藥材,神經有毛病吧?」四處碰壁後,明承雲只好來到自己的老家甘棠鎮樂群村,發動幾戶相識的村民與他一起上山培植茯苓。王先有的父親也跟著工作隊進了山。但幾年下來,茯苓的人工培植毫無進展,還白白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大堆的松木原料,培植工作只好草草收場。
1968年,靖州醫藥公司與當時的黔陽地區(今懷化市)藥材公司聯合組建了尋找野生茯苓分離純菌絲種課題組,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指導下,提取純菌絲種取得了初步成功,並開始在靖州進行試種推廣。靖州大地的茯苓人工栽培,終於露出了一線生機。
王先有一天天長大。小學畢業後,王先有跟著父親與兄長一起在家務農。農忙間隙,王先有便與兄長一起,上山挖野茯苓,砍松木撿松枝回家,搭棚子挖地窖,學習鑽研栽培茯苓技術。1969年秋,王先有的哥哥應徵入伍,先有這一年剛滿19歲。「先有,哥去當兵了,這茯苓培植的任務,就只有託付給你了。」「哥,你就放心去吧。我一定堅持到底,不成功決不成親!」先有送別哥哥的時候,更像是在為自己壯膽。
這一年的秋天,王先有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失敗。他花盡幾年的積蓄,從縣供銷社買回了500包茯苓菌種,收回的茯苓卻只有四五十斤,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產量。看著這些個頭如小孩拳頭般大小的茯苓,他心痛得直掉眼淚。村上開會分糧的時候,村領導決定扣他半年的口糧,原因是他不務正業,一門心思只搞茯苓生產,沒有積極參加村集體的生產勞動。「你們管天管地,管不了我這顆栽培茯苓的心!」年輕氣盛的王先有當場與村幹部頂撞起來。他自掏腰包,偷偷地跑去外省學習借鑑菌類栽培方法,提高自己茯苓的培植技術。
3 他研究的新品種搭載上了「神舟十號」飛船
1972年,他再一次苦求村裡領導,讓他繼續承包村裡的集體林場,用5.5噸原材料繼續種植茯苓,第二年,他終於大獲豐收,採收了3噸多鮮茯苓,向村裡上交了3200元的承包金,這可是相當於當時村裡10個壯勞動力一年的分配收入啊。從此,王先有對人工栽培茯苓的信心大增,茯苓種植技術也突飛猛進。
王先有的名聲迅速在全縣傳開了。多年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榮譽紛至沓來,他先後獲得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科技工作突出貢獻者」「湖南省勞動模範」和「中國茯苓產業發展突出貢獻獎」等眾多榮譽。王先有成了靖州茯苓生產的帶頭人,當地人把他稱做「茯苓大王」。見他長得矮小,皮膚粗黑,有人就乾脆稱他為「茯娃」。茯娃與福娃同音,他知道鄉親們的寓意,也欣然接受了這一綽號。
1974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靖州研究選育成功中國茯苓第一代純菌絲種,定名為「5.78」,並在靖州大面積試種和推廣。也是在這一年,為了保證茯苓菌種質量,在專家指導下,王先有創辦了全縣第一個村辦茯苓菌種廠。他從種植茯苓逐步轉向研究開發茯苓菌種,經過三十多年日復一日的不懈探索,2009年,他研究出茯苓新品種「湘靖28」,並成功摸索出袋料栽培茯苓新技術。同年,「湘靖28」獲湖南省科技廳和農業廳的技術認證,並獲省級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是目前我國唯一的茯苓登記認證品種。
2013年,「湘靖28」搭載「神舟十號」飛船,送上了太空,並成功收回。目前,回收後的「湘靖28」,已在靖州試栽成功,前景一片廣闊。
4 「我是個茯苓命,這輩子只能與茯苓打交道。」
靖州丘陵起伏,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苗、侗族人口佔全縣人口74.4%。這裡雖物產豐富,但經濟相對落後,農村人口仍然相對貧困。王先有生在山村,長在鄉村,眼見眾多的鄉親仍舊生活貧困,他心裡也同樣難受。當年若不是鄉親找來茯苓讓他服下,哪會有他王先有的今天?
王先有因種茯苓致了富,但他沒有進城改行開辦茯苓加工廠或從事茯苓貿易,而是一頭扎在茯苓堆裡,繼續他的老本行,堅持進行茯苓菌種新品種的研究創新與推廣。照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對茯苓栽培與菌種研究「有癮」。2001年縣供銷系統企業改制,在供銷社亦工亦農的王先有面臨下崗的命運。有好心人勸他找縣領導說情,改行到政府部門就職。但王先有謝絕了好心人的勸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算沒有白來世界一趟。我是個茯苓命,這輩子只能與茯苓打交道。」 2001年,王先有自籌資金創辦了「湘黔桂食藥用菌研究所」,致力於研究開發新一代茯苓菌種,為茯苓栽種者提供優良的菌種。
平察鎮小岔村是一個貧困村,貧困人口400多人,村子裡不少人都外出打工掙錢。2018年,小岔村依法採伐了一片松林,留下了100多畝的空地準備再造人工林,這個地方這個空檔期最適宜栽培茯苓。因為利用砍伐後的松根樹蔸栽培茯苓,既節約了成本,又不致於耗費木材破壞生態,還可以為村民創收增效。王先有聽到這個消息後,主動來到村子裡,磨嘴皮子動員村民栽種茯苓。但村民對種茯苓牴觸情緒很大。前兩年,茯苓市場行情不好,不少培植戶虧了本,害怕再賠錢,哪裡還敢再投錢?
「虧了我賠!菌種免費提供給你們。明年收購時,不管行情如何,保底價3元一斤,我不打白條全部照收!」王先有的話,讓村民們放了心。
村裡的吳成榮老漢是貧困戶,兩個兒女在外地打工。前幾年他在林地裡試種茯苓,投入全打了水漂,虧得家裡一貧如洗,別人在他面前一提起茯苓,他就傷心地默默走開。這次,他與老伴經不住王先有的勸說,又開挖了一片殘地栽種茯苓。第二年,他們共收穫了4萬斤茯苓,市場價賣了3.5元一斤,獲利4萬多元。老兩口來到研究所,給王先有送了一面錦旗:「致富能人,造福百姓。」
5 70歲的王先有,有了新目標
目前,靖州全縣茯苓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人均增收1.5萬元。1976年-1986年,靖州茯苓產量約佔全國的65%,此後,靖州逐漸轉向茯苓的精深加工與貿易流通,每年交易量約佔全國的60%-70%。目前,靖州的鮮茯苓交易量近8萬噸,幹茯苓交易量近4萬噸,產值超過27億元,佔全縣GDP三成以上,成為靖州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其貌不揚、外黑內白的茯苓,讓靖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茯苓之鄉」。2019年,鑑於靖州茯苓生產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菌物學會茯苓產業分會成立並永久落戶靖州。
自2004年組建成立靖州茯苓專業協會起,王先有一直擔任會長至今。了解王先有的人都說,當初縣供銷系統改制,如果王先有改行,不再從事茯苓生產推廣與技術創新,靖州的茯苓產業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可王先有很樸實地說:「我只有小學文化,別的做不好,只有從事茯苓研究,才會有今天。」
王先有已年屆七旬,他這條靠茯苓撿回來的命,如今卻越來越硬朗了。他對茯苓的熱情,一天也不曾減少過。
從五十歲開始,他堅持每天服用茯苓,如今仍然一頭烏髮,氣色紅潤,健步如飛,每年都應邀到全國各地講課傳授茯苓生產技術。他也毫不隱瞞自己養生的秘訣,就隱藏在平凡而普通的茯苓之中。如今,茯苓尋常可見,但它增強免疫力與抵抗力的藥用價值,仍然沒有得到世人充分重視與開發。現在,王先有又有了新的目標,就是為茯苓藥用價值的充分發揮,四處奔走、呼籲。
王先有隻上過幾年小學,在栽種茯苓領域可謂土法上馬,自學成才。茯苓對王先有有救命之恩,王先有對茯苓也有著天然的親切。但王先有並沒有停留在對茯苓的感性認識上,更有著對茯苓的前途與命運獨到的理性思考。他的有關茯苓栽培學術成果引來了中國菌類研究的權威機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度評價,受到全國同行的充分認同。2016年,王先有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我們有理由期待,王先有與他的茯苓「金娃」,將會譜寫出新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