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大王」王先有的故事 - 湘江副刊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2020-12-05 湖南在線

他只有小學文化,但他研究的茯苓新品種「飛」上了太空——

「茯苓大王」王先有的故事

劉代興

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東部邊緣,氣候溼潤,土地肥沃,植被豐茂,是我國茯苓的主產地和集散中心,被譽為中國「茯苓之鄉」。茯苓在秦代被視為「茯兔」,南北朝被奉為「小神仙」,唐代藥王孫思邈稱之為「龜苓」。如今,這個菌類物種成了致富的「金娃」,當地農民把它捧在手心,抱在懷中,走在脫貧奔小康的大道上。

出生于靖州甘棠鎮的王先有,同茯苓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只有小學文化,但他研究的茯苓新品種搭載上了「神舟十號」飛船,已在靖州試栽成功。他曲折的經歷與遭遇,是滾滾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一段新中國的茯苓生產簡史。

1 村裡的好心人和山裡的「好心娃」,救了他和父親的命

時間回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

靖州甘棠鎮的一個偏遠小山寨,一間破舊的老屋裡,不時傳來小孩幾聲微弱的呼喚聲。孩子患上了當地人稱的「水腫病」,同樣身子浮腫的父親,更是說不出一句話來。父親的三個兄弟,也是因為同樣的病症,不久前先後離開人世。厄運就像綿延不絕的冷風悽雨,籠罩著山村也籠罩著這一家。

這時,院子裡闖進來一位村子裡的中年人。這位好心人參加過抗美援朝,見多識廣。他拿出剛從山裡挖來的兩塊巴掌大小沾滿泥土的茯苓,讓孩子的父親燉熟,父子倆一起吃。沒想到,兩人的身體一個星期後有了明顯的好轉。父親於是扛著鋤頭上山,漫山遍野刨挖這靈丹妙藥。沒過多久,父子倆竟慢慢地痊癒了。父親對孩子說:「娃崽,你千萬莫要忘記,我倆撿回的這兩條命,都是村裡的好心人和山裡的『好心娃』救回來的。」

這孩子就是王先有,那年他剛滿九歲。從此,王先有的心裡,埋下了「茯苓」的種子。年幼的王先有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生,會與茯苓結下難解之緣。

2 「你們管天管地,管不了我這顆栽培茯苓的心!」

靖州位處北緯26度線上,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暖溼,降雨充沛,松木茂密,為茯苓在這裡安家落戶提供了天然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有史料記載以來,茯苓作為珍貴的藥材,都是野生存活,自生自滅,珍稀難尋。

1958年,靖州藥材站一位名叫明承雲的副站長,受縣政府的委派,去農村進行茯苓人工開發與培植。但在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誰相信茯苓能夠人工培植?誰又有把握成功呢?「飯都吃不飽,還跑到山上去種藥材,神經有毛病吧?」四處碰壁後,明承雲只好來到自己的老家甘棠鎮樂群村,發動幾戶相識的村民與他一起上山培植茯苓。王先有的父親也跟著工作隊進了山。但幾年下來,茯苓的人工培植毫無進展,還白白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大堆的松木原料,培植工作只好草草收場。

1968年,靖州醫藥公司與當時的黔陽地區(今懷化市)藥材公司聯合組建了尋找野生茯苓分離純菌絲種課題組,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指導下,提取純菌絲種取得了初步成功,並開始在靖州進行試種推廣。靖州大地的茯苓人工栽培,終於露出了一線生機。

王先有一天天長大。小學畢業後,王先有跟著父親與兄長一起在家務農。農忙間隙,王先有便與兄長一起,上山挖野茯苓,砍松木撿松枝回家,搭棚子挖地窖,學習鑽研栽培茯苓技術。1969年秋,王先有的哥哥應徵入伍,先有這一年剛滿19歲。「先有,哥去當兵了,這茯苓培植的任務,就只有託付給你了。」「哥,你就放心去吧。我一定堅持到底,不成功決不成親!」先有送別哥哥的時候,更像是在為自己壯膽。

這一年的秋天,王先有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失敗。他花盡幾年的積蓄,從縣供銷社買回了500包茯苓菌種,收回的茯苓卻只有四五十斤,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產量。看著這些個頭如小孩拳頭般大小的茯苓,他心痛得直掉眼淚。村上開會分糧的時候,村領導決定扣他半年的口糧,原因是他不務正業,一門心思只搞茯苓生產,沒有積極參加村集體的生產勞動。「你們管天管地,管不了我這顆栽培茯苓的心!」年輕氣盛的王先有當場與村幹部頂撞起來。他自掏腰包,偷偷地跑去外省學習借鑑菌類栽培方法,提高自己茯苓的培植技術。

3 他研究的新品種搭載上了「神舟十號」飛船

1972年,他再一次苦求村裡領導,讓他繼續承包村裡的集體林場,用5.5噸原材料繼續種植茯苓,第二年,他終於大獲豐收,採收了3噸多鮮茯苓,向村裡上交了3200元的承包金,這可是相當於當時村裡10個壯勞動力一年的分配收入啊。從此,王先有對人工栽培茯苓的信心大增,茯苓種植技術也突飛猛進。

王先有的名聲迅速在全縣傳開了。多年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榮譽紛至沓來,他先後獲得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科技工作突出貢獻者」「湖南省勞動模範」和「中國茯苓產業發展突出貢獻獎」等眾多榮譽。王先有成了靖州茯苓生產的帶頭人,當地人把他稱做「茯苓大王」。見他長得矮小,皮膚粗黑,有人就乾脆稱他為「茯娃」。茯娃與福娃同音,他知道鄉親們的寓意,也欣然接受了這一綽號。

1974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靖州研究選育成功中國茯苓第一代純菌絲種,定名為「5.78」,並在靖州大面積試種和推廣。也是在這一年,為了保證茯苓菌種質量,在專家指導下,王先有創辦了全縣第一個村辦茯苓菌種廠。他從種植茯苓逐步轉向研究開發茯苓菌種,經過三十多年日復一日的不懈探索,2009年,他研究出茯苓新品種「湘靖28」,並成功摸索出袋料栽培茯苓新技術。同年,「湘靖28」獲湖南省科技廳和農業廳的技術認證,並獲省級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是目前我國唯一的茯苓登記認證品種。

2013年,「湘靖28」搭載「神舟十號」飛船,送上了太空,並成功收回。目前,回收後的「湘靖28」,已在靖州試栽成功,前景一片廣闊。

4 「我是個茯苓命,這輩子只能與茯苓打交道。」

靖州丘陵起伏,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苗、侗族人口佔全縣人口74.4%。這裡雖物產豐富,但經濟相對落後,農村人口仍然相對貧困。王先有生在山村,長在鄉村,眼見眾多的鄉親仍舊生活貧困,他心裡也同樣難受。當年若不是鄉親找來茯苓讓他服下,哪會有他王先有的今天?

王先有因種茯苓致了富,但他沒有進城改行開辦茯苓加工廠或從事茯苓貿易,而是一頭扎在茯苓堆裡,繼續他的老本行,堅持進行茯苓菌種新品種的研究創新與推廣。照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對茯苓栽培與菌種研究「有癮」。2001年縣供銷系統企業改制,在供銷社亦工亦農的王先有面臨下崗的命運。有好心人勸他找縣領導說情,改行到政府部門就職。但王先有謝絕了好心人的勸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算沒有白來世界一趟。我是個茯苓命,這輩子只能與茯苓打交道。」 2001年,王先有自籌資金創辦了「湘黔桂食藥用菌研究所」,致力於研究開發新一代茯苓菌種,為茯苓栽種者提供優良的菌種。

平察鎮小岔村是一個貧困村,貧困人口400多人,村子裡不少人都外出打工掙錢。2018年,小岔村依法採伐了一片松林,留下了100多畝的空地準備再造人工林,這個地方這個空檔期最適宜栽培茯苓。因為利用砍伐後的松根樹蔸栽培茯苓,既節約了成本,又不致於耗費木材破壞生態,還可以為村民創收增效。王先有聽到這個消息後,主動來到村子裡,磨嘴皮子動員村民栽種茯苓。但村民對種茯苓牴觸情緒很大。前兩年,茯苓市場行情不好,不少培植戶虧了本,害怕再賠錢,哪裡還敢再投錢?

「虧了我賠!菌種免費提供給你們。明年收購時,不管行情如何,保底價3元一斤,我不打白條全部照收!」王先有的話,讓村民們放了心。

村裡的吳成榮老漢是貧困戶,兩個兒女在外地打工。前幾年他在林地裡試種茯苓,投入全打了水漂,虧得家裡一貧如洗,別人在他面前一提起茯苓,他就傷心地默默走開。這次,他與老伴經不住王先有的勸說,又開挖了一片殘地栽種茯苓。第二年,他們共收穫了4萬斤茯苓,市場價賣了3.5元一斤,獲利4萬多元。老兩口來到研究所,給王先有送了一面錦旗:「致富能人,造福百姓。」

5 70歲的王先有,有了新目標

目前,靖州全縣茯苓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人均增收1.5萬元。1976年-1986年,靖州茯苓產量約佔全國的65%,此後,靖州逐漸轉向茯苓的精深加工與貿易流通,每年交易量約佔全國的60%-70%。目前,靖州的鮮茯苓交易量近8萬噸,幹茯苓交易量近4萬噸,產值超過27億元,佔全縣GDP三成以上,成為靖州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其貌不揚、外黑內白的茯苓,讓靖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茯苓之鄉」。2019年,鑑於靖州茯苓生產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菌物學會茯苓產業分會成立並永久落戶靖州。

自2004年組建成立靖州茯苓專業協會起,王先有一直擔任會長至今。了解王先有的人都說,當初縣供銷系統改制,如果王先有改行,不再從事茯苓生產推廣與技術創新,靖州的茯苓產業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可王先有很樸實地說:「我只有小學文化,別的做不好,只有從事茯苓研究,才會有今天。」

王先有已年屆七旬,他這條靠茯苓撿回來的命,如今卻越來越硬朗了。他對茯苓的熱情,一天也不曾減少過。

從五十歲開始,他堅持每天服用茯苓,如今仍然一頭烏髮,氣色紅潤,健步如飛,每年都應邀到全國各地講課傳授茯苓生產技術。他也毫不隱瞞自己養生的秘訣,就隱藏在平凡而普通的茯苓之中。如今,茯苓尋常可見,但它增強免疫力與抵抗力的藥用價值,仍然沒有得到世人充分重視與開發。現在,王先有又有了新的目標,就是為茯苓藥用價值的充分發揮,四處奔走、呼籲。

王先有隻上過幾年小學,在栽種茯苓領域可謂土法上馬,自學成才。茯苓對王先有有救命之恩,王先有對茯苓也有著天然的親切。但王先有並沒有停留在對茯苓的感性認識上,更有著對茯苓的前途與命運獨到的理性思考。他的有關茯苓栽培學術成果引來了中國菌類研究的權威機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度評價,受到全國同行的充分認同。2016年,王先有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我們有理由期待,王先有與他的茯苓「金娃」,將會譜寫出新的傳奇故事。

相關焦點

  • 湖南人必須關注的微信公眾號 - 參考文摘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那麼,作為一個湖南人,有哪些微信公眾號是值得關注的呢?請看下面小編精心整理的8個微信公眾號,來自湖南的你,怎能錯過!  一、華聲在線(掃描二維碼關注華聲在線)  微信名稱:華聲在線  微信號:hszx_voc  簡介:華聲在線,是湖南最大、最權威的新聞門戶。
  • 華聲在線推出國內首個移動網際網路分銷平臺
    ■製圖/王珏  華聲在線9月11日訊 花358元購買原價398元、可兌換6隻螃蟹的蟹券,心動嗎?  華聲在線副總編輯彭文杰介紹,這款手機遊戲以移動網際網路思維為內核,以手機娛樂遊戲為推手,以朋友社交圈為渠道,通過場景營銷和病毒式營銷,顛覆、重構了人們對媒體、對營銷及對消費的傳統觀念。  「發個連結,如果朋友是通過你的連結購買,這就是分銷成功。」活動現場,全國首個移動網際網路分銷平臺——天仙語分銷平臺低調上線。
  • 小小紅軍壺,悠悠魚水情 - 要聞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資料圖片) 黃志東 攝 華聲在線11月8日訊(湖南日報記者 唐善理 通訊員 黃志東 李珊珊)11月7日,江華瑤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該縣沱江鎮城內新街33號76歲的韓開棋老人家裡,見到了一個珍藏85年的紅軍水壺,揭開了一段擁軍愛民的感人故事。 韓開棋老人從柜子裡拿出的這個紅軍壺,是一個鋁製水壺。
  • 榭臺樓閣臨明月,山高水遠留清風 - 湘江副刊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近日在湖南日報美術館舉行的「錦繡中華——徐照海中國畫作品展」,帶來了徐照海對祖國大好河山多年的創作成果。 上世紀80到90年代可謂徐照海先生創作的鼎盛時期。那時的徐先生多次受邀為中南海、外交部、駐外大使館、中國軍事博物館等黨政機關繪製了大量的精品力作,他的畫還被外交部定作禮品贈送給多國元首和政要並多次應邀在日本舉辦個人畫展,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矚目。
  • 湘江新區擬規劃自行車專用路和快速路系統 長約5-8公裡
    湘江新區慢行交通如何建,請你支招 擬規劃自行車專用路和快速路系統,長約5—8公裡 華聲在線6月11日訊 你知道湘江新區的慢行道有哪些嗎?你對湘江新區慢行交通建設有哪些意見和建議?記者今天從湖南湘江新區國土規劃局獲悉,由該局主辦的「騎跡湘江,慢享生活」湖南湘江新區慢行交通提升規劃調研活動今天啟動,長沙市年滿18周歲的公民可通過問卷調查提意見與建議。新區慢行交通提升規劃將在今年7月出規劃成果。
  • 湖湘自然筆記丨甘雨時降,起身耕耘 - 今日關注 - 湖南在線 - 華聲...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月桂 已是雨水節氣最後一候,春天已經站穩腳跟,隨著疫情逐步好轉,人們的生活也逐漸回歸正規 在湘西保靖,茶農們開始扦插茶苗,在湖南採茶最早的東江庫區,茶園已經開始採摘早春的綠茶。更多的地方,茶樹還在醞釀芽茶。但農人不能閒著,翻土、開溝、覆膜,播種馬鈴薯和空心菜,種植地瓜與烤菸,即便暫時還沒開始春耕,閒置多日的農機具也要拿出來保養、調試了,摩拳擦掌等待著一個溫暖晴日。 工廠機器轟鳴起來,街頭車流量明顯大了,車位又開始緊張。
  • 湖師大社科優秀成果獎再次領跑全省 - 今日關注 - 湖南在線 - 華聲...
    科研瞄準國家、地方急需 管理瞄準教學科研所需 配「財務助理」提供保姆式服務 湖師大社科優秀成果獎再次領跑全省 華聲在線5月23日訊 省委、省政府日前通報表彰了湖南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第六屆優秀社會科學專家。
  • 第七集:於斯為盛 - 視頻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從11月17日晚開始,連續7天,湖南大學聯合湖南衛視新聞聯播欄目組製作播出七集系列專題片《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解讀新時代下嶽麓書院以及湖湘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 今天,我們一起觀看第七集:於斯為盛。
  • 走近「走讀湘江」志願服務團隊:讓青春浸潤河流的力量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于振宇 今年是湘江保護治理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3月24日,團省委、省河長辦等單位啟動了「我是河小青·美麗湖南行」活動,開始招募熱心河流環保的青少年作為「河小青」,協助河長保護母親河。
  • 瀟湘夜色「進化論」——高清發現湖南之夜的「蛛絲馬跡」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辜鵬博 攝1月7日,長沙市黃興南路步行街。 盧七星 攝1月2日,鳳凰古城。張術傑 攝1月7日,長沙市三館一廳。 黃啟晴 攝1月7日,長沙市太平古街。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郭立亮 攝1月8日,長沙市橘子洲大橋。
  • 七色小鎮等你來 - 湖南印象 - 湖南日報網 - 華聲在線
    黃草鎮之夜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名單」,湖南有7鎮6村入選。 沿湘江,長沙北上30分鐘車程,就到瞭望城銅官鎮。 自唐代起,銅官就被稱為陶都。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銅官鎮便出現了大型的窯場,也是現在仍保存完整的「長沙銅官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發源地,千年來窯火未斷。十裡陶城,依山傍水。
  • 空氣品質略有改善 10月湖南14個市州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87.8%
    空氣略有改善 水質總體為優 10月14個市州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87.8%,同比上升1% 華聲在線11月2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省生態環境廳今天發布全省10月環境質量狀況:14個市州城市空氣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8%,同比上升1%
  • 藏千秋史料 收百家之說——百年湖南圖書館故事記述
    藏千秋史料 收百家之說——百年湖南圖書館故事記述 2020-08-21 08:34:32 [來源:華聲在線] [作者:劉佑平] [編輯:潘華 1911年,湖南圖書館改名為「省立湖南圖書館」。在清末,湖南圖書館的創立與杭州的浙江藏書樓、上海徐家匯藏書樓、湖北圖書館開創了中國近代史上地方公共圖書館之先河。 湖南圖書館最初的規模「設館三所,曰圖書、曰教育、曰博物」,為經營建設好這座公共社會文化設施,所捐資和官府撥款主要用於購置中外圖書及人體動植物標本、光化等學儀器。提倡凡有志於學者,都可以按規定入館參閱。
  • 湘江!湘江!
    湘江兩岸,號角聲聲。一場又一場攻堅戰在沿線8市全面打響!2013年至2018年,湖南累計投入588.2億元用於湘江保護治理。2018年,湘江流域內I—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較2012年提高10.5個百分點。「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到湖南工作後,用「治水修路辦學興業」概括湖南要辦的民生事業。
  • 湖南與中國民航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本版圖片均由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趙持 攝)華聲在線12月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冒蕞 劉笑雪)今天晚上,省政府與中國民航局在長沙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湖南民航高質量發展。省委書記許達哲會見了中國民航局黨組書記、局長馮正霖一行並見證籤約,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毛偉明與馮正霖分別代表雙方籤約。省領導謝建輝、張劍飛出席上述活動。
  • 花炮重鎮愛心湧動 - 湖南日報 - 華聲新聞 - 華聲在線
    湖南日報11月30日訊(記者 王文隆 通訊員 張輝暑)「請捐資200萬元的慶泰煙花集團、中洲煙花、明義煙花集團,和捐資100萬元的榜山煙花、大吉煙花的負責人上臺領獎……」昨天上午,隨著主持人響亮的聲音,瀏陽市金剛鎮教育捐資大會達到高潮。
  • 湖南舉行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培訓活動 500句英語推介湖南
    華聲在線12月2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帙恆)「『Cece Will Do』,原來是『策策就會了』的意思啊。」今天下午,湖南省委外事辦舉行「湖南省國際語言環境建設開幕式暨第一次培訓活動」,旨在以籌備2021年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為契機,倡導全民學外語,為湖南省開放崛起營造良好的國際語言環境。
  • 湖南作家、作曲家聯手推出少兒歌曲《方艙醫院真神奇》
    華聲在線 圖 3月14日,由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創辦的華聲在線網以 據華聲在線網介紹,「少兒歌曲《方艙醫院真神奇》,bE調,4/4拍子,歌曲情緒,天真活潑,有鮮明的律動感,有鮮明的場景感;歌詞畫面感強,旋律輕快時尚,以孩子的眼光和童謠的語言,細緻、深入的具體刻畫,用音樂的手法,向孩子們描繪出『白衣戰士』不僅幫助患者抗擊病毒,還用自己的愛心舒緩病人緊張、恐慌情緒的鼓舞人心的美好場景;歌唱武漢方艙醫院醫患嘗試各種方式加速康愈、強身健體
  • 3·15 華聲在線發布2017「十大消費熱點事件」等系列榜單
    華聲在線3月15日訊(記者 戴仲輝)霸王條款、捆綁銷售、虛假宣傳……在過去的2017年,有哪些消費潛規則困擾著你,有哪些消費領域飽受詬病,又有多少消費亂象引發輿論關注呢?「品質消費,美好生活」。又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華聲在線通過梳理一年以來的消費投訴案例,結合華聲在線輿情監測系統的相關數據,陸續共享單車、加盟、直銷、快遞、電商等行業領域口碑榜,以及2017年度「十大消費熱點領域」、「十大消費潛規則」、「十大消費熱點事件」等系列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