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財政總收入是1952年的1846倍
農旅興,產業旺,美麗湘西綻放新景象
上圖:6月17日,保靖縣葫蘆鎮米塔村,村民在茶園採摘鮮葉。記者 童迪 攝
上圖:遊客在鳳凰古城內觀光。 記者 郭立亮 通訊員 麻正規 攝
數說
製圖/張元清
雲霧瀰漫的村寨,黑瓦黃牆的村舍,蜿蜒在綠樹叢中的村道,耳畔遠遠傳來咚咚的苗鼓聲……湘西的美,流淌在沈從文的書裡、宋祖英的歌裡、黃永玉的畫裡。
過去的湘西,偏遠閉塞、貧窮落後、 民生凋敝,素有「中國盲腸」之稱。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土家苗漢等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今天的湘西,繁榮開放、百業興旺、人民幸福,處處迸發出勃勃生機。
9月2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湖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11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龍曉華等發布湘西州的發展成就。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石芳宇
探索
精準脫貧成典範
9月20日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慶日。在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遊客熙熙攘攘。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龍書伍熱情地幫遊客指路,「我們村幹部和很多村民都不休息,主動出來給遊客們搞好服務,讓遊客盡興而來、滿意而歸。」如今,十八洞村不僅脫了貧,還成了精準扶貧學習基地和紅色旅遊勝地。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視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理念,十八洞村成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此後,全州上下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行「州縣市單位包村、黨員幹部結對幫戶」制度,全州6萬餘名黨員幹部與16萬餘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同時,大力實施發展生產、鄉村旅遊、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幫扶、醫療救助、社會保障兜底、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保障等「十項工程」。
五年多來,全州累計減貧55.43萬人,874個貧困村出列,1110個貧困村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湘西州進入了減貧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增收最快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成為全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典範之一。
而在精準脫貧的道路上,十八洞村一馬當先,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2128元。村民們十分自豪地說,「以前出去我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湘西人,現在只要提起十八洞村,別人都會豎起大拇指。現在村裡富起來了,我們也更加自信了。」
開發
果樹飄香產業興
9月4日,走進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只見漫山遍野的柚子、獼猴桃、椪柑,累累果實掛滿枝頭。
朱友軍曾是菖蒲塘村有名的貧困戶。2000年,在浙江打工的朱友軍回到家鄉跟著父母種果樹,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現在,他家共種了7畝紅心獼猴桃、7畝蜜柚,還在外村租了5畝田地搞水果育苗,農閒時再搞點其他副業,一年下來能有20萬元的收入。
菖蒲塘村原支書王安全介紹,為了擴大水果產業銷售渠道,村裡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農村產業」,藉助網絡營銷平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2017年,僅蜜柚這一項實現銷售80萬斤,成功在網絡上打出了菖蒲塘水果品牌。
在湘西,產業發展離不開農業。州長龍曉華介紹,湘西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建成了全球最大富硒獼猴桃基地、中國最大的椪柑和百合基地,是中國「黃金茶」之鄉和全國優質菸葉基地, 「湘西香伴」系列綠色生態有機富硒農產品享譽海內外。
2018年,湘西獲批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後,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大了優化營商環境的力度,精準對接產業。龍曉華介紹,湘西依託旅遊景區、農業特色產業園區、生態工業集中區、商貿物流區,發展綠色經濟成效明顯,2018年湘西州GDP是1952年的62倍,工業增加值是1952年的406倍,財政總收入是1952年的1846倍。
開放
基礎設施齊頭進
9月25日,黔張常快速鐵路在龍山段正式開始聯調聯試,預計12月底正式通車,屆時,湘西州將首次迎來高鐵動車。黔張常鐵路的建成,對於促進武陵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及中部崛起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湘西州群山阻隔、交通閉塞、民生維艱。新中國成立以來,湘西州在加快推進立體交通網絡建設上不遺餘力。1959年,實現縣縣通公路;1978年12月,第一條鐵路枝柳鐵路湘西州段建成通車;2008年12月,常吉高速通車;2012年,吉茶、吉懷高速公路通車;2013年,張花、鳳大高速公路通車;2015年9月,龍永高速公路通車。
如今,湘西公路通車裡程13028公裡,通高速裡程481公裡,銅仁鳳凰機場竣工使用,黔張常快速鐵路今年將建成通車,湘西機場2020年實現通航,張吉懷高鐵2021年實現通車。
名片
文旅唱響協奏曲
6月6日,龍山縣洗車河古鎮早早地便被來自十裡八鄉的土家族鄉民們喚醒。男女老幼都著了節日的盛裝向古鎮裡的大擺手堂前匯聚。這一天是舍巴日,即為跳擺手舞,是土家族一個綜合性節日,也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族節慶活動之一。而洗車河鎮,於今年2月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土家族舍巴日之鄉」。來自長沙的張先生一家6月5日就自駕來到湘西,興高採烈地趕赴這場盛會,在鄉親們的招呼下,浸潤在土家族文化的濃濃氛圍中。
不光是洗車河古鎮,湘西的文化旅遊產業早已發展得風生水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是中國西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城址;裡耶戰國古城一次性出土秦簡3.7萬枚,復活了秦代的歷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吉首德夯,被稱為「天鑿奇峽」。
全州圍繞建設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和國際旅遊目的地目標,紮實推進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全方位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幸福
民生事業新景象
70年裡,湘西州加強民生事業建設,呈現出幸福湘西的新景象。
2018年,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是1958年的94倍,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9%,初中年鞏固率為99.3%,衛生機構和病床數分別是1950年的247倍和150倍,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87.2%。新農合、新農保、城鎮居民醫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也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