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普查要糞便與腸鏡並行!怎麼做?消化科主任給出建議

2020-11-25 39健康網

近幾年來、由於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我國大腸癌發病率都有明顯上升趨勢。據相關數據顯示,在上海,大腸癌更是呈高發狀態,每年發病人數上升4.2%,位列腫瘤第2位,且是發病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

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和癌前病變?許多單位會組織年度常規體檢,進行B超、拍片、抽血、化驗大便等一系列檢查,那麼,常規體檢真的可以發現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嗎?

今天,39健康網請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讓他來做出科學、詳細的說明。

影像學檢查並沒有想像中神奇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大腸鏡下活檢病理才是診斷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金標準,常規體檢項目是難以發現並確診早期大腸癌的。

常規影像學檢查,例如B超、X線射片、CT等,對大腸病變的檢查能力較低。常規化驗項目,例如糞便隱血試驗、腫瘤標誌物等,只能對大腸癌起到提示作用,而不能做出確切診斷。相反,糞便隱血試驗陰性、腫瘤標誌物水平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大腸癌的可能。

很多患者有疑惑,現代影像診斷技術這麼發達,那麼影像學檢查為什麼難以發現早期大腸癌?

人體腹部的臟器可以分成兩大類,實質性臟器(肝、脾、腎、胰腺)和空腔臟器(胃腸道)。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對於實質性臟器的病變有良好的檢出率,但卻大多難以用於空腔臟器檢查。特別是早期的消化道腫瘤,病變多局限於最內的黏膜層和黏膜下層,必須要藉助內鏡技術,在消化道的空腔內部觀察才能發現病變。

此外,胃腸道內部含有大量氣體,超聲波在氣體中傳播能力差,所以胃腸道不能像肝、脾、腎一樣進行常規的B超檢查。X線平片對大腸腫瘤幾乎無診斷價值,X線結腸造影對早期大腸癌有一定漏診率,目前臨床已較少應用。常規CT檢查對早期大腸癌診斷能力較低,CT檢查發現結腸腸壁增厚或佔位時往往已處於中晚期,且仍需腸鏡檢查進一步確診。

大腸癌普查要糞便與腸鏡並行

常規影像學檢查對於診斷結直腸早癌不靠譜,那麼,化驗大便和驗血有用嗎?

常規體檢中的「化驗大便」大多指糞常規檢查和糞便隱血試驗。其中,糞便隱血試驗時篩查大腸腫瘤的重要方法,但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隱血是指血量較少、肉眼和顯微鏡均不能證明的消化道出血。健康人隱血試驗為陰性。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如胃潰瘍、鉤蟲病、潰瘍性結腸炎、消化道惡性腫瘤等均可引起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所以,糞便隱血陽性不一定代表罹患胃腸腫瘤。

與此同時,部分大腸癌患者糞便隱血試驗可呈陰性,因此我國指南推薦:採用連續3次免疫法糞便隱血檢測篩查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以降低漏診率。對於「大腸癌篩查風險評分」確定的高危人群即使糞便隱血試驗陰性也推薦進行腸鏡檢查。一般建議,40歲以上人群先行糞便潛血試驗2次,反應陽性者則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

常規體檢驗血一般會化驗常見的腫瘤標誌物,其中,癌胚抗原(CEA)、糖鏈抗原I9-9(CAI9-9)對大腸癌具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對於早癌的診斷能力有限。CEA是一種廣譜的腫瘤標誌物,其水平增高可見於大腸癌、乳腺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在大腸癌中,CEA陽性率與腫瘤分期有關:早期大腸癌中CEA陽性率<20%;中期大腸癌中CEA陽性率40%-80%;晚期大腸癌中CEA陽性率80%-85%。

不難看出,CEA對於早期大腸癌的篩查作用有限,其主要意義在於大腸癌術後復發監測。但我們也需要知道,CAI9-9是診斷胰腺癌的重要輔助指標,其水平升高也可見於膽囊癌、壺腹癌、胃腸癌。

相關焦點

  • 32歲男子患有大腸癌,專家建議:三類人建議定期做腸鏡
    為此,他去醫院進行了一次檢查,醫生按他她的肚子之後,發現他的肚子非常的硬,建議他去檢查一次x光,結果發現他的大腸中堆滿了糞便,已經形成了大腸癌的疾病。32歲男子患有大腸癌,專家建議:三類人建議定期做腸鏡一,遺傳的因素直腸癌跟遺傳因素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雙方或者直系親屬患有直腸癌,那麼後代患有直腸癌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比如一些家族性的遺傳病。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家族,有沒有患有家族的遺傳病,如果患有遺傳性的直腸癌,那麼在生活中一定要定期的進行檢查,將病毒扼殺在搖籃當中。
  • 大腸癌早期檢測除了做腸鏡還有哪些方法
    大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較長,從增生性病變到腺瘤、癌變、臨床期癌以致晚期腫瘤是一個10年以上的過程,因此也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早期檢測大腸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結腸鏡檢查,它可完整、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並對可疑病變取組織做病理檢查,那麼除了腸鏡檢查,還有沒有其他檢測方法呢?
  • 心太大 上海六成大腸癌初篩陽性居民未按建議接受腸鏡檢查
    根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市新發癌症病例7.4萬,發病率為514/10萬,較往年仍有上升,發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腸癌和甲狀腺癌;因癌症而死亡3.7萬人,死亡率為256/10萬,癌症仍是本市居民的第二位死因;癌症五年生存率為53%,十多年來呈穩步增長趨勢,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目前,癌症現患病人45萬,患病率達到3%。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腸鏡檢查這麼辛苦,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得不去做腸鏡檢查,因為大腸癌的患病率已經排名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是高居第二位。而大腸癌又是癌症中最笨的一種癌症,比較容易預防,因為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腸息肉惡化轉變而成的,只要我們可以發現腸息肉,做手術進行切除,就能起到預防和組織癌變的效果。
  • 出現這4種症狀可能是大腸癌的信號,不能掉以輕心!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非常不明顯,甚至有的人根本沒什麼症狀,當出現了不適去檢查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並且晚期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都很低下!癌症一向推崇早發現早治療,當出現了哪些信號要警惕腸癌呢?
  • 母女倆同時查出腸癌——有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提前腸鏡檢查!
    研究表明,如果某人的一級家屬,腸癌的病因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如果您的某位直系家屬(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不到50歲時患上大腸癌,或者在父系家族或母系家族中有兩人及以上者患大腸癌,這時您就算是有大腸癌家族史。而非息肉性遺傳性大腸癌比如林奇綜合症,其親屬患癌的機率則會更高、子女罹患的年紀會更年輕。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50歲以上人群要做大腸癌篩查腸鏡是檢查腸道疾病主要的醫療設備,它是一條長為110~130釐米、可彎曲、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檢查時由肛門慢慢進入大腸,並可到達小腸末端,以檢查大腸各部位以及小腸末端之病變。
  • 40~74歲的人群中,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讓法律更懂醫療 讓醫療更懂法律 「我肚子有點脹,偶爾大便中偶爾帶有血,應該和很多人那樣,只是痔瘡而已,怎麼會是大腸癌呢?」 小張拿到腸鏡報告時,如同遭遇晴天霹靂,失聲痛哭。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大便潛血檢測(FOBT)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有無出血性病變。據統計,50%~60%大腸癌患者、30%大腸息肉患者的FOBT試驗均呈陽性。如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做腸鏡檢查。FOBT也是目前惟一得到循證醫學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篩檢手段,可使大腸癌死亡率降低18%。優點: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為普查篩選手段。
  • 篩查大腸癌,只能做腸鏡嗎?有沒有無創的篩查方法?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可以用於初篩的檢測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下這些方法僅僅作為初篩,篩查出高危人群或者高危因素,最終還要腸鏡+活檢病理予以確診。 現根據《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並結合其他國家的指南,簡單歸納如下: 第一,是不是高危人群?
  • 天河區免費大腸癌篩查開始了,這些檢查統統免費→
    2015年-2018年,我區開展了第一輪免費的大腸癌篩查,近3000名居民做了腸鏡檢查,有進展期腺瘤、息肉等異常者1500多名,癌症50多名,這些居民獲得了及時治療。
  • 也有可能是大腸癌|結直腸癌|大腸癌|痔瘡|便血|大便|...
    實際上,便血除了痔瘡外,還可能是大腸癌(結直腸癌)的前兆。專家提醒便血時最好做檢查明確疾病,否則可能耽誤癌症的早期治療。 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要當心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大腸癌發病率排在第三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還在上升。
  • 身體若出現這4個「信號」,多半是大腸癌來了,建議及時篩查
    大腸癌在發展過程中,腸道功能受損,可能會損傷人的腸道黏膜,進而導致糞便的鐵元素含量增多,有便血這種情況產生。另外,腫瘤本身質地脆弱,在發展時破裂出血,同樣會跟人的糞便混合,出現了黑色糞便。有這種情況存在,要懷疑大腸癌。當然,腸道出現了潰瘍或者有痔瘡這種疾病在發展,同樣也會有便血這種情況產生,需要認真區分,了解是否存在大腸癌。
  • 這三個檢查手段,能幫你揪出早期大腸癌!
    大腸癌是我國高發的癌症之一,並且呈逐年升高的趨勢。  儘管發病率高,但大腸癌還是有著較高的治癒希望。然而,在我國,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卻並不高,一方面是因為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常常難以察覺異常,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國民健康意識仍不夠高,不少人沒有進行定期體檢的習慣,特別是對於大腸癌的檢查手段相對抗拒。
  • 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 73.8萬人中查出162例大腸癌
    東方網9月23日消息:被列為本市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上海市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自啟動至今已滿半年。在累計篩查的73.8萬人群中,已確診大腸癌患者162例。有關專家呼籲廣大市民警惕和防範大腸癌。
  • 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22種情況必須查個腸鏡!
    當天周六,共做了14例做腸鏡檢查,這14人的基本情況如下:年齡52-76歲,男9例,女5例;14人都是平生第一次做腸鏡檢查;大部分沒有典型症狀;2人有糞便潛血陽性;1人腫瘤標誌物CEA升高;3人有大便形狀改變
  • 哪些人應該進行大腸癌的篩查?
    很多臨床證據顯示大量吸菸和肥胖與大腸癌患病危險增高有關,故而建議將這類人群的篩查起始年齡由50歲提前至45歲。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如對適齡人口全部進行結腸鏡檢查,需要的篩查成本及工作量太大,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無法承受。所以,我們國家建議對50歲以上的人群進行大腸癌發病的風險評估,評估為高風險的人群再進行結腸鏡檢查。
  • 「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吧!」一位醫生的沉痛建議
    但包括消化道腫瘤在內的很多腫瘤在早期階段,都無任何症狀,而一旦表現出症狀,往往已經到了中晚期。 因此張曉東主任的建議是,如果有腫瘤高危風險因素,建議在35歲以上就儘早做早癌篩查,即使沒有腫瘤高危因素,在我們國家,也推薦45—50歲的時候首次做早癌篩查。
  • 大腸癌陰性可以排除嗎
    核心提示:提起大腸癌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引起大腸癌疾病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要給予高度的重視,並且還要及時去正規的醫院做相關的檢查與治療,儘早的把病情控制住,那麼大腸癌陰性可以排除嗎?一起來了解下吧。
  • 警惕小息肉「長」成大腸癌
    僅去年他們科室就做了近千例大腸息肉手術,醫院外科和肛腸科每年平均完成大腸癌手術100多例。在臨床上,幾乎每月都要發現好幾例大腸腫瘤病人。大腸息肉是指長在大腸黏膜層的贅生物,有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其他良性腫瘤。從部位上講包括直腸息肉、結腸息肉和盲腸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