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22種情況必須查個腸鏡!

2020-11-25 澎湃新聞

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不是在開玩笑,而是京東中美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吳勇給患者檢查時真實發生的,吳勇醫生回憶了當天整個過程。

「作為一名消化內科醫生,幾乎每天都在苦口婆心地勸說親朋好友,在40歲以前做一次胃腸鏡。

我也會在門診和我自己的自媒體平臺上不遺餘力地科普胃腸鏡的常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胃腸鏡的重要性,也使許多人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但是還有有更多的人需要了解和普及。」

一天14個腸鏡檢查中:

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

以下是當天的真實檢查結果——

前幾天,一個保險公司的客戶經理為自己的14位老客戶做體檢篩查,我看了她的方案後,勾掉了幾項「雞肋」,加入一道有用的檢查,如胃鏡+腸鏡,這位經理也就同意了。

當天周六,共做了14例做腸鏡檢查,這14人的基本情況如下:

年齡52-76歲,男9例,女5例;

14人都是平生第一次做腸鏡檢查;

大部分沒有典型症狀;

2人有糞便潛血陽性;

1人腫瘤標誌物CEA升高;

3人有大便形狀改變;

14個人都沒有腫瘤家族史。

而檢查結果令人吃驚:14人全部發現息肉(全部是腺瘤),大腸癌的前身90%是腸息肉演變的,其中確診直腸癌合併息肉1例。

直腸管狀腺瘤

換句話說,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

很多人還不了解腸息肉,腸息肉大致上分為兩類:一類叫做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另一類叫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鋸齒樣病變、側向發育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這些息肉從理論上講,只要時間足夠,100%會癌變。

息肉在50歲以後的人群中,很多人都有,公開文獻資料是檢出率67%。而這14位患者息肉檢出率則是100%,而且全部都是腺瘤性息肉,也就是常說的「壞息肉」,屬於癌前病變。

當然,息肉不是一天就會癌變,從腸正常黏膜到癌形成,起碼需要5-15年的時間,我們只要在其癌變前,做一次腸鏡,就能發現並切掉它,絕除後患。

像今天這些息肉,雖然全是腺瘤,但發現了切掉,就沒事了,不會得腸癌了;如果不理它,總有一天就會癌變,只不過有的人快一點,有的人慢一點。

這22種情況必須做個腸鏡檢查!

很多人平時沒有症狀,即使身體有了一些輕微症狀也經常被我們忽略,下面這22種情況必須行結腸鏡檢查:

1. 有便血、黑便等症狀者,或長期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2. 大便有粘液、膿血者;

3. 大便次數多、不成形,或腹瀉者;

4. 近期出現的排便困難或者大便不規律者;

5. 大便變細變形者;

6. 長期腹痛、腹脹者;

7.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者;

8. 不明原因的貧血者;

9. 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0. 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 長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 慢性結腸炎,長期服藥,久治不愈者;

13. 懷疑結腸腫瘤,但鋇灌腸X線檢查陰性者;

14. 腹部CT或其它檢查發現腸壁增厚,需要排除結直腸癌者;

15. 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確定出血原因,必要時可鏡下止血;

16. 曾患過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患者;

17. 結直腸癌術後需定期複查腸鏡。結直腸癌術後的患者一般每6個月至1年需要複查一次結腸鏡。如果術前因為結腸梗阻,結腸鏡未能檢查全部的結腸,則手術後3個月時應當行結腸鏡檢查,以明確其它部位有無結腸息肉或結腸癌;

18. 已發現患有結腸息肉,需在結腸鏡下切除者;

19. 直腸息肉術後需定期複查腸鏡。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和癌變,建議每3-6個月複查一次結腸鏡。其它的息肉建議一般每12個月複查一次結腸鏡就可以了。如果複查結腸鏡檢查為陰性,則3年後再複查;

20. 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要進行結腸鏡普查: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也應當體檢做結腸鏡檢查。大量的研究證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 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進行結腸鏡普查;

22. 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和長期酗酒者,最好常規體檢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以便儘早發現一些無症狀的早期結直腸癌。

本文綜合自:

①2020-10-17胃腸病《一天做了14個腸鏡,13個癌前,1個腸癌——過了40歲,腸鏡做不做?》

②2020-10-21老杜說健康《這22種情況拖不起,會要命!必須及時做腸鏡》

原標題:《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22種情況必須查個腸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到了40歲,沒症狀也必須做一次腸鏡?醫生告訴你N個不能拒絕的...
    近年來由於飲食結構的變化等原因,發病率是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對其缺乏了解,且大腸癌早期也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所以很多患者經發現多數都已到中晚期,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調查發現,發現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16歲,確診為腸癌的僅23歲。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眾所周知,腸鏡檢查可以篩查腸癌,但是很多人都止步於腸鏡檢查。雖然現在也有無痛檢查,但是檢查的前幾天只能吃流失或者半流食,前一天只能吃一些豆腐、豆之類的無渣食品,正常人餓個三五天下來都有些難受了。而且在腸鏡檢查中,需要先排空腸胃,然後打氣把腸道撐起來,再放入儀器檢查。
  • 母女倆同時查出腸癌——有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提前腸鏡檢查!
    不久前,蘇州市相城區人民醫院收治了兩例腸癌患者,這兩人是母女倆。媽媽74歲,是一位直腸癌患者,在進行術前準備期間,醫生勸她的50歲的女兒也做個腸鏡檢查,因為她自訴長有「痔瘡」而長期便血。檢查結果為患有降結腸腫瘤,經病理進一步證實為降結腸癌。為方便患者家屬術後照料,安排母女倆同住一間病室,共同面對病魔。
  • 40~74歲的人群中,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我國每1.5分鐘就有1人確診為結直腸癌,每3分鐘就有1人死於結直腸癌,每年結直腸癌新發近40萬例,發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 中國40~74歲的人群中,約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2013年,一項73.8萬上海居民參與的結直腸癌篩查活動,共發現結直腸癌高危對象12.1萬人,陽性率達16.4%!
  • 體檢發現大便隱血「+」不當回事 半年後再做腸鏡已經是腸癌中晚期
    去年上半年,他在體檢中發現大便隱血陽性+沒當回事,結果半年後腸鏡檢查卻發現,已經是腸癌中期。  我們需不需要做胃腸鏡檢查?是不是很痛苦?腸息肉到腸癌是怎麼個變化過程?下周晚7點,我們特地邀請了浙江首屆「有溫度的好醫生好護士」、省立同德醫院消化科費保㼆主任醫師做客「浙醫在線」直播間,為大家答疑解惑。
  • 腸道有癌,身體常常有4個標誌,超過兩個以上,儘早去檢查腸鏡
    在我國,腸癌發病率是僅次於肺癌,居所有腫瘤的第二位的,隨著人們飲食結構改變,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腸癌早期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即便有些許不適出現,也讓人們經常當其他疾病簡單處理了,所以很多人真正出現嚴重不適時去檢查,多數已經是中晚期了。
  • 篩查大腸癌,只能做腸鏡嗎?有沒有無創的篩查方法?
    臨床上有許多人,因為缺乏對大腸癌的認識,不知道怎麼去篩查,從而耽誤了病情;更多的人因為懼怕腸鏡檢查,而喪失了早期發現的機會; 今年年9月,「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的中期結果正式對外發布。
  • 它是醫生眼中的「傻子癌」,做一次腸鏡居然能管10年!這5類人群更要做
    醫生詢問病史時得知劉阿姨的愛人上個月剛因結腸癌做了手術,她愛人反覆便血好幾個月都沒當回事,之後便血量越來越多,去醫院一查,居然是腸癌。 這可把一大家子都嚇壞了,紛紛來醫院做腸鏡檢查,就連劉阿姨這種特別怕麻煩的人都主動提出做腸鏡篩查。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做好這件事非常重要
    因為,腸鏡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到的檢查腸道的醫療設備,通過患者的肛門將一條長長、可以彎曲、末端帶有高清攝像頭的纖維軟化輸送至腸道內,攝像頭就可清楚地將腸道情況反映在電子屏幕上,這不僅能幫助醫生發現腸道內的早期病變,同時還可順便取組織進行活檢!
  • 「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吧!」一位醫生的沉痛建議
    消化道腫瘤是所有惡性腫瘤中,為數不多的完全可以通過定期篩查來實現早診、早治的腫瘤。 過完十一長假,回到工作崗位的空軍第986醫院普外科醫生雙劍博看著眼前的一堆腫瘤檢查結果,打開自己的微博,發出了沉痛呼籲:希望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吧,早期發現,就不用來找我們外科醫生了。
  • 腸癌逐漸年輕化?若符合這6種情況,及時做腸鏡,進行腸癌篩查
    而對於有以下6種情況的人,應該儘快做腸鏡檢查進行腸癌的篩查。>腸癌的發生與家族的遺傳史有一定的關係,如果家中有直系親屬患癌,並且人數比較多的話,那麼就應該及時進行腸鏡的檢查,儘早地觀察腸道的健康程度,避免發現患病時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期,就為時已晚了。
  • 忍出的癌!這6個「小毛病」是患癌前的最後警告,很多人卻還在拖…
    從癌前病變階段發展到癌症,一般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左右的時間。 癌前病變可能是你以為的「小毛病」,但是它可不是隨便忍忍就過過去了,癌前病變,這條癌症的最後一道防線,你一定要知道怎麼應對!
  • 癌症來之前,都會有「癌前病變」!很多人沒重視|萎縮性胃炎|癌前...
    其實,癌症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它有一個緩慢的發生過程。如果在癌前病變就能止步,那麼癌症也就很難發生。癌前病變可控甚至可逆癌前病變其實是一種病理學的診斷,它是一個雙向環節,可能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恢復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說,癌前病變是個可控甚至可逆的狀態。
  • ...惡化僅4個月,連再次手術的機會都沒了!醫生:她太不注意自己身體...
    32歲的杭州上班族小尹就是如此,從確診腸癌晚期到彌留之際,才4個月的光景,病程發展之快,讓人感嘆。下班回家突然腹痛難忍從確診到彌留只有4個月和所有上班族一樣,小尹有空和朋友相約吃個宵夜,平時上班一屁股坐下,再也不願意起身。四個月前,小尹下班回家,突然腹痛,痛得直不起腰來,後被家人馬上送到了當地醫院就診。
  • 父子4人同時住院:兩個腸癌,兩個癌前!
    ——直腸癌(或癌前病變),他們同時住院治療,好在發現早,癌細胞並未擴散。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癌症癌症都有家族聚集現象,所以經常看到一個家族中同時或先後患上某種癌的現象,這其中既有遺傳因素、又有傳染因素、還有共同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其實癌症是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簡單說,一個家族中,相繼有多人患癌,就是家族聚集性,這包含三個方面的因素:如果直系親屬中2~3人患同一種癌症,要高度懷疑有家族性患癌的傾向,但必須通過基因檢測予以排查。
  • 年年體檢,為何還沒能揪出腸癌?肛腸科醫生透露4個原因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結直腸專業組主任醫師林國樂表示,四個原因可能會讓你錯失揪出腸癌(結直腸癌)的機會:體檢中漏掉「大便潛血」;體檢中漏掉「直腸指檢」;過於相信「腫瘤標誌物陰性,就能排除癌」;逃避腸鏡檢查。
  • 大便不正常竟是腸癌徵兆 4個小症狀你要注意
    38歲的張東(化名)是個公司白領,患痔瘡、便秘已有多年,由於平時對生活的影響不大,就沒有太在意。2015年8月,張東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腹脹、腹痛、大便帶血,他來到北大腫瘤醫院檢查,最終確診為「乙狀結腸癌」。
  • 做一次高質量的腸鏡可管你至少5年,許多人還不當回事
    2015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記載,中國40~74歲人群中,約有1.2億人屬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其中至少有600萬人腸道裡有腸癌或是早期癌前病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曾經在「2019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說:「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腸鏡檢查直觀、清楚,還可對可疑部位進行活檢,必要時還可即時進行內鏡治療。徐美東教授指出,有兩類人需要做腸鏡的檢查:一類是有症狀的人群,比方說,有大便的性狀改變,有血便、膿血便或黏液便者;有大便的形狀的改變,變細或變扁者;有大便習慣改變,有腹瀉、腹痛、便秘等治療無效者。
  • 醫學科普︱今晚12點前:免費做腸鏡!頂尖腸道新科技送福利啦!
    這種情況下,原本需要等待的人群,現在更加面臨著腸鏡預約難或者有感染風險的困境! 為此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在關於《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流行區廣大患者倡議書》中提出:如非緊急狀況,建議您疫情期間暫不要做常規內鏡檢查,待疫情過後再擇期進行相關的查體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