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查因人因地 重點關注40 49歲人群

2020-11-25 騰訊網

近期,《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發布。該共識意見由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牽頭,組織我國消化、內鏡、腫瘤、健康管理和內鏡質控等多學科專家,以《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年,北京)》為基礎,進一步細化並確立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

結直腸癌是居全球發病率和病死率首位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隨著我國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西化,結直腸癌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消化系統發病率第二位、患病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

專家解讀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陳衛昌教授

2018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52.1萬,死亡病例約24.8萬,新發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球同期結直腸癌病例的30%,疾病負擔沉重。

2018美國癌症協會(ACS)強調了患者在篩查方法上的個人意願和選擇,以提高篩查依從性,有助於患者和保健人員的共同決策。應充分認識到,臨床醫師應高度重視日常工作中的結直腸癌的篩查意識,重視糞便隱血檢驗為基礎的篩查策略模式;通過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新媒體宣傳以及健康宣教,在全社會普通人群中廣泛宣傳教育,強調普及相關的結直腸癌篩查、早診理念和知識,讓普通人群變被動篩查為主動篩查,提高篩查的依從性。

此次共識的發布,對於開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肯定有助於提高早期結直腸癌及重要癌前病變(如進展期腺瘤等)的檢出率,從而能有效降低我國人群的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

南昌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陳幼祥教授

目前,我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遠低於美國及日韓,85%以上的結直腸癌發現即已屬晚期,綜合治療後5年生存率仍低於40%,而早期結直腸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超過95%,甚至可以完全治癒。現階段我國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低於10%,明顯落後於日本韓國。因此,早期結直腸篩查的長期目標是降低人群結直腸癌死亡率和發病率。

該最新指南較2014年共識有明顯的不同,如篩查的人群強調40~49歲人群應密切關注,在經濟社會、衛生條件允許的地方應納入篩查,且篩查的手段更加豐富,更精準的免疫化學法檢測和無創的糞便DNA檢測被推薦為篩查的方法,該指南的改進將有利於改變我國結直腸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診斷率的現狀,且更加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為臨床醫師的篩查工作提供指導和參考。為改變我國結直腸癌高發病率、高病死率和低早期診斷率的現狀,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措施亟待在國內推廣。

1

篩查目標與評估指標

在共識意見就人群篩查(無症狀人群篩查)和伺機篩查(機會性篩查或個體篩查)的定義和方式作了表述,提出篩查長期目標是降低人群結直腸癌死亡率和發病率;篩查中期目標是提高早期癌在結直腸癌總體中所佔的比例,降低篩查間期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篩查短期目標是提高人群篩查率,提高早期結直腸癌及重要癌前病變檢出率,提高結腸鏡檢查質量。共識意見推薦評估短期指標促進篩查項目質量持續改進,並酌情兼顧中、長期指標。

2

篩查對象

我國結直腸癌人群發病率從40歲開始上升速度加快,50歲以上加快更為明顯,但考慮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結腸鏡資源極其匱乏,人群篩查目標年齡段為50~75歲,而40~49歲應密切關注,並結合當地經濟社會衛生水平等因素考慮是否納入該人群(較2014年共識更強調40~49要密切關注)。無症狀一般個體,參照人群篩查年齡範圍,可酌情放寬;有症狀特別是有結直腸腫瘤報警症狀的個體,不作年齡限制。同時強調,結直腸癌患者中約40%無明顯報警症狀,不應因無報警症狀而排除篩查對象。

3

篩查方法

在糞便隱血試驗是結直腸癌無創篩查的最重要手段,包括化學法和免疫化學法。化學法目前最常用,但檢出結直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敏感度較低;免疫化學法(FIT)篩選結直腸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9%和94%。在無症狀風險升高人群中,FIT 診斷結直腸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3%和91%,但對檢出進展期腺瘤的敏感度偏低,僅20%~30%。目前推薦每年進行1次FIT檢測。

糞便DNA檢測較2014年共識明顯不同的篩查手段,有望應用於人群普查。此法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但國內需要開展大樣本的人群篩查研究來進一步證實其臨床價值。

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在結直腸癌篩查中佔據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個結直腸癌篩查流程的核心環節。考慮到我國國情,結腸鏡篩查可作為個體化篩查的重要手段予以宣傳推廣,但不適宜大規模人群普查。通過有效分層和精準初篩,選擇高危人群進行結腸鏡檢查並不斷提高受檢依從性,更符合中國國情的人群篩查策略。推薦篩查周期為每5~10年1 次高質量結腸鏡檢查。

其他篩查方法包括乙狀結腸鏡、結腸CT,膠囊內鏡、Septin9基因甲基化等。由於敏感度和特異度不高,成本效益不佳,暫不推薦用於結直腸癌人群篩查。

4

質量控制

高質量的結腸鏡檢查是其關鍵所在,而結腸鏡檢查的質控標準包括:合格的腸道準備比例應≥90%,盲腸插鏡率≥95%,退鏡時間≥6 min,腺瘤檢出率男性應≥20%,女性應≥10%。

5

篩查建議流程

在推薦我國人群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採用兩步法進行。通過結直腸癌篩查評分、問卷和(或)常用初篩試驗可篩選出高危人群。評分、問卷評定為高風險或FIT、糞便DNA檢測陽性者歸為高危人群,其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發生風險明顯升高,需接受結腸鏡檢查;無任一項者為非高危人群,風險相對較低,建議採取多輪非侵入篩查和定期隨訪策略,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篩查效率。

對於伺機篩查,則篩查方法更加靈活,流程更體現個體化。

共識推薦的早期結直腸癌篩查的建議流程圖

編輯:歸靖芙 審核:張廣有 陳惠

目前30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40~74歲的人群中,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我國每1.5分鐘就有1人確診為結直腸癌,每3分鐘就有1人死於結直腸癌,每年結直腸癌新發近40萬例,發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 中國40~74歲的人群中,約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2013年,一項73.8萬上海居民參與的結直腸癌篩查活動,共發現結直腸癌高危對象12.1萬人,陽性率達16.4%!
  • 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這裡
    一高危對象1. 45 歲以上無症狀人群;2. 40 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指有以下任意症狀持續兩周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3.
  • 杭州市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工作正在進行...
    杭州市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工作已在進行當中!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因素的變化,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態勢。據國家癌症中心相關數據顯示,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於我國惡性腫瘤中的第3位和第5位。   近年來,杭州市結直腸癌報告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 45歲,結直腸癌篩查年齡要提前了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建議所有無症狀,年齡在50-75歲的成年人應該根據檢查的需要接受不同時間間隔的結直腸癌篩查。對於年齡76-85歲的成年人來說,是否繼續篩查應根據個體的整體健康狀況和之前篩查史決定。
  • CGC 2020|李延青教授:論結直腸癌的重點篩查對象與方法
    人群篩查VS機會性篩查 人群篩查的效果如何: 篩查項目早期結腸癌診斷率明顯高於上海居民早期結腸癌檢出率(52.80%vs 12.13%); 篩查項目結腸癌檢出率顯著高於上海居民結腸癌發病率(210.07/10萬vs109.00/10萬); 篩查項目結腸癌五年生存率明顯高於未參與篩查的因症就診結腸癌患者(81.00%vs57.00%)。
  • .| 李延青教授:早期診斷能顯著降低死亡率,論大腸癌的重點篩查...
    2000年前我國CRC的5年生存率不足50%;隨著對篩查的重視的加強,CRC的5年生存率不斷提高,但仍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10萬vs109.00/10萬); ➤篩查項目結腸癌五年生存率明顯高於未參與篩查的因症就診結腸癌患者(81.00%vs57.00%)。
  • 趙忠祥78歲生日這天因癌去世!警示我們10大體檢項目+10大臨床症狀...
    首先是因為防癌體檢項目有些是有創的,比如做胃鏡,有些防癌體檢項目是昂貴的,最重要的是人人參與的防癌體檢效率非常低,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還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畢竟年輕人得癌症的機率還是很小,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也沒有必要年年做防癌體檢。什麼樣的人需要做防癌體檢?就是高危人群!年齡在40歲以上,有家族遺傳史、不良生活習慣,有慢性或者是腫瘤遺傳史等情況的人群都需要做防癌體檢。
  • JAMA最新聲明:胰腺癌篩查對一般人群沒什麼用,不如不查!
    USPSTF:胰腺癌篩查,然並卵!  USPSTF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對胰腺癌進行篩查或對篩查中發現的胰腺癌進行手術能夠改善其疾病特異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工作組成員、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副教授Chyke Doubeni博士表示:「胰腺癌是一種不太常見但生存率極低的致死性疾病,即使早期發現,預後也不理想。
  • 各年齡階段應該進行何種體檢和篩查?根據自己的年齡對一對
    人衛健康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健康維護,關係到其步入老年後的生活質量。因為進入中年後,慢性病及患腫瘤的風險明顯增加。雖然目前,關於此年齡段的人群是否需要每年例行健康體檢,存在非常大的爭議,但是做好該年齡段人群的健康維護仍對個人、家庭及社會至關重要。
  • 有慢性闌尾炎竟是大腸癌高危人群?專家:消化道腫瘤早篩查可預防
    早期消化道腫瘤診斷的最好辦法就是胃腸鏡檢查,專家建議市民應多關注胃腸健康,將胃腸鏡檢查納入體檢項目,40歲以上的人群應進行例行檢查,通過早篩將消化道腫瘤扼殺在搖籃中。據介紹,我國消化道腫瘤呈現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特點,食管癌、胃癌及大腸癌死亡率居所有惡性腫瘤前五位。由於消化道腫瘤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發現不適就診往往已是中晚期。
  • 京將制定高危人群界定標準 五年25萬人免費篩查五癌
    記者昨天從市衛生局獲悉,今年起,本市將連續5年開展「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每年為5萬高危人群免費篩查肺癌、乳腺癌、大腸癌、上消化道癌、肝癌五種癌症。  為高危人群定製體檢套餐  市衛生局昨天舉辦了「陽光長城計劃」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培訓,該計劃是本市衛生部門今年發起的防治疾病計劃,包括心血管病防治行動、腦血管病防治行動、腫瘤防治行動、口腔疾病防治行動。  目前,惡性腫瘤已成本市居民首位死因,其發病率年增長率為1.6%,本市每年新發癌症病例3.7萬餘人,平均每天約104位市民患上癌症。
  • 【專家述評與論著】|非高危人群的肺癌篩查策略
    高危人群的定義是指年齡在55~74歲,吸菸指數(pack-year)30包/年或過去15年內戒菸的既往吸菸人群。那麼在此範圍之外的人群,即非高危人群,是否能從肺癌篩查中獲益呢?不僅如此,按NLST的高危人群篩查標準,在Nemesure等[12]研究的1 046名曾經吸菸者中,40%的吸菸者沒有達到肺癌篩查試驗年齡的要求,20%的吸菸者沒有30包/年以上的吸菸史,30%的吸菸者在診斷前15年就戒菸了,由此認為他們不適合篩查。而事實上,依這樣的標準至少要漏掉50%需要篩查的人。因此,NLST的篩查標準不但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也無法覆蓋非高危人群。
  • 哪些人應該進行大腸癌的篩查?
    很多臨床證據顯示大量吸菸和肥胖與大腸癌患病危險增高有關,故而建議將這類人群的篩查起始年齡由50歲提前至45歲。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如對適齡人口全部進行結腸鏡檢查,需要的篩查成本及工作量太大,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無法承受。所以,我們國家建議對50歲以上的人群進行大腸癌發病的風險評估,評估為高風險的人群再進行結腸鏡檢查。
  • 胃癌篩查的中國經驗
    《中國癌症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明確指出,在我國需要推廣和完善癌症篩查及早診早治策略,擴大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面,力爭重點地區、重點癌症早診率達到50%。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篩查措施和高危人群進行內鏡精查策略,是改變我國胃癌診治嚴峻形勢的可行、高效途徑。
  • 漳州49歲農婦被恙蟲叮咬 因醫生誤診不治身亡
    昨日,來自漳浦縣大南坂鎮的69歲李阿婆出院了。此前,她因「恙蟲病」入院治療,幸治療及時,與死神擦肩而過。而來自平和縣坂仔鎮的49歲農婦賴菊花就沒那麼幸運了。因被誤診,她於7月2日搶救無效死亡,死於恙蟲病。這也成為漳州市今年首例恙蟲病死亡病例。
  • 20歲、30歲、40歲、50歲,體檢最該分別查這些!
    現在人相比從前普遍「吃得多、動得少」,加上忙於事業,應酬多,壓力大,糖尿病的發病年齡普遍提前,人在30幾歲發病也不在少數,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檢出率很高。有條件的人也可以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更加準確。40歲查心臟項目:心電圖、血脂、血壓、心臟檢查、心血管檢查以前人們認為到了五六十歲再關注心臟健康也來得及,現在40歲就得開始關注心臟。
  • 「黑豹」所患疾病,發病率持續走高,這類人尤其要小心…
    ,也讓更多的人對結腸癌這個惡性腫瘤予以關注。 另外,久坐不動不僅會導致體重超重或肥胖,也會減緩腸道蠕動,增加患癌的風險,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結直腸癌患者中以肥胖者、不常運動的人居多的原因。 為數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大腸癌比較隱匿,相較於西方發達國家,大腸癌患者往往因預防和篩查意識不足而導致病情貽誤。
  • 20至50歲各年齡段癌症篩查應該查啥項目
    瀋陽市健康教育中心發布了癌症早期篩查攻略,明確了從20~50歲之間各年齡段人群的腫瘤篩查建議。  大城市男性應關注腸癌和前列腺癌  女性應關注乳腺癌和甲狀腺癌  根據2018年2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估計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男性211.4萬例,女性169.0萬例)。0~74歲累計發病率為21.58%。
  • 5歲寶寶因吃這種蔬菜住進ICU,眼下正當季,這類寶寶尤其要注意
    此時,孩子的血紅蛋白只有49g/L(正常的血紅蛋白在120g/L左右),屬於重度貧血。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貧血會進一步加重,甚至休克危及到生命。檢驗報告其實每年到這個季節,類似的新聞特別多:3月26日,6歲男孩吃蠶豆住進ICU。去年,杭州4歲男孩因吃蠶豆頭暈嘔吐,經輸液後輸血治療,一周後男孩出院。
  • 世界乳腺癌宣傳日丨早期乳腺癌可以治癒 四類人群應定期篩查
    歌手姚貝娜、演員陳曉旭以及櫻桃小丸子作者櫻桃子等皆因乳腺癌逝世。 10月18日是世界乳腺癌宣傳日。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許雲介紹,乳腺癌是為數不多的能夠通過篩查降低死亡率的惡性腫瘤之一,且世衛組織明確將早期乳腺癌列為可治癒性疾病,歐、美、日等國家實行早篩後,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提高到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