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辦,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於2020年10月29-31日在廣東省珠海市召開。本次會議上,來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科的李延青教授以「結直腸癌(CRC)早期診斷新模式」為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醫脈通現為您呈現如下。
李延青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山東大學消化病研究所所長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博士
中華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副會長
山東省微生態研究與診療中心主任
我國結直腸癌現狀
隨著近年來我國生活條件改善和城鎮化進程加速,CRC發病率顯著上升。
過去,許多醫生認為我國消化道癌的重心在於胃癌,CRC離我們較遠。實際上這些年來,CRC發病率飆升。就拿上海舉例,CRC發病率已然超過胃癌,為第二大高發癌症。
由於我國對CRC篩查的重視度不夠,CRC的早期診斷率僅在10%-15%。
作為為數不多容易篩查的腫瘤,CRC的早期診斷率的提升能顯著降低死亡率。
2000年前我國CRC的5年生存率不足50%;隨著對篩查的重視,CRC的5年生存率不斷提高,但仍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
確診越晚,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越低。
人群篩查VS機會性篩查
人群篩查的效果如何?李延青教授引用了我國上海2013年發起的CRC篩查項目的數據,該項篩查項目的詳情介紹見下圖:
李教授總結道:
篩查項目早期結腸癌診斷率明顯高於上海居民早期結腸癌檢出率(52.80%vs 12.13%);
篩查項目結腸癌檢出率顯著高於上海居民結腸癌發病率(210.07/10萬vs109.00/10萬);
篩查項目結腸癌五年生存率明顯高於未參與篩查的因症就診結腸癌患者(81.00%vs57.00%)。
可見,篩查能使患者明顯獲益。
廣州市疾控中心公布的2014年廣州市戶籍居民癌症監控數據也不容樂觀,據顯示,每天有7.5個戶籍確診為CRC,CRC發病率升至所有腫瘤第2位,死亡率升至第3位,而結腸癌早期診斷率只有13%。
並且,CRC的發病趨於年輕化,平均發病年齡從平均60歲以上降至40歲左右。
但是,人群篩查(社區人群)現階段大規模開展困難較大,機會性篩查(針對就醫人群進行的篩查)可望成為現階段篩查主要模式。
哪些人群應重點篩查?
據研究,「三高」患者結直腸腫瘤發病率升高。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CRC發病率明顯高於非糖尿病患者:9.89%vs 2.03%;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結直腸腫瘤發病率高於一般人群:30.4%vs20.8%;
頸動脈狹窄患者結直腸進展期腺瘤檢出率高於無頸動脈狹窄人群:15.2%vs 8.2%。
因此,機會性檢查目標人群除了消化內科就診患者中的CRC高風險人群,還應納入其他就診科室中常見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患者、腦血管病患者。
教授認為,對於這些依從性較好、關注自己健康的患者進行機會性篩查有望成為現階段適合中國國情的CRC篩查新模式。
目前可選的篩查方法
在西方,由於結腸鏡檢查較貴,且50-60%的CRC好發於左半結腸,因此乙狀結腸鏡檢查(06)存在優勢;同理,CT結腸造影也在國外使用較多。國內一般使用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的病理結果是CRC診斷的「金標準」。
化學法糞便潛血試驗較為傳統,其雖簡單方便,但易受飲食、藥物影響。
早年,歐美國家也使用化學法,但由於化學法檢測敏感性低,準確性低。之後便對此進行了改良,改良後的高敏gFOBT(HS-gFOBT)在靈敏度上有一定的提升,但對於更高的靈敏度的證據有限。
定性FIT對CRC的診斷結果根據廠家、檢出線、批次的不同有差異,穩定性較差。
定量FIT(qFIT)可通過自動化、批量處理,評估糞便Hb水平。結果為連續變量,可以為醫生提供更多的患者病變信息,且穩定性佳。該法在日本、歐美國家已成為主流。
qFIT結合糞便DNA檢測診斷結直腸病變是另一種方法,但DNA檢測價格昂貴,且需和FIT聯合進行,難以推廣。
最後,李延青教授還介紹了其團隊正在研發的一種高敏定量糞便免疫潛血試驗(hs-qFIT),其敏感性可達94%,特異性93%更高。檢測管可在常溫下保存7天,冷藏14天,患者可以在家中採便後帶至醫院檢測,使用方便,是CRC初篩的優選方法之一。
總結
CRC發病率顯著上升,死亡率高。早診早治可明顯提高CRC患者生存率,高危人群機會性篩查可望成為現階段適合國情的早診新模式。高敏定量FIT準確性好,是篩查的優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