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301論健:早癌篩查融入健康管理,臨床檢驗迎發展新機遇

2020-11-25 騰訊網

2020年6月15日,以「疫情形勢下早癌篩查在臨床檢驗應用中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的2020第七屆301論健分論壇隆重召開。作為2020第七屆301論健暨第九屆全國體檢中心主任高峰論壇的重要環節,該論壇由解放軍總醫院、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辦,諾輝健康承辦。

來自全國的體檢中心主任、醫學檢驗專家、健康管理專家13000餘人在線共同參與了大會,嘉賓的精彩發言和討論連獲點讚。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曾強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康熙雄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宋震亞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徐英春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齊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田亞平教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門劍龍教授、四川省人民醫院劉玉萍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張鈞教授、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胡守奎教授等眾多專家出席,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早癌篩查的檢驗新技術、新標準、新策略,以推動癌症預防工作「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的貫徹落實。

後疫情時代,健康管理觀點提升,篩查與檢驗受到重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民對自身健康管理的意識有所提升,認知也在發生轉變。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曾強教授在開幕致辭中表示,真正的健康管理是由「體檢-評估-幹預」三步曲組成的閉環,檢驗醫學是閉環中非常重要的決策力量。以癌症篩查為例,各種癌症篩查技術方法、服務模式應運而生,需要學術、臨床、技術、服務等多方力量匯聚,方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民生。

多維度檢測技術聯合應用,做好疾病篩查、預防與診斷

對多維度檢測技術的理解和應用,成為本次論壇的焦點話題。

北京協和醫院徐英春教授分享了《新冠肺炎核算與抗體檢測的價值與局限》的主題報告。他表示,核酸檢測檢測過程中,檢測結果受抗本質量、病毒感染部位及表達量等眾多因素影響。在新冠肺炎的不同疾病進展階段,應協同使用核酸和抗體檢測,取長補短,提高診斷效率,監測疾病進展。

這一理念在癌症早篩方面同樣具有意義。腫瘤的發生、發展機制極其複雜,且具有異質性,基於多種方法、多個指標的多維度數據組合而成的聯合檢測,對腫瘤早篩至關重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康熙雄教授在題為《腫瘤早診早篩新技術與新平臺》的報告中講到,近年來ctDNA作為一種新的腫瘤標誌物,其攜帶的遺傳信息為精準醫學提供重要幫助,但用於早期診斷受正常細胞來源基因突變的影響,而ctDNA的甲基化,是癌症發生的早期事件,基於ctDNA基因突變和甲基化的聯合檢測技術在腫瘤早期檢測中前景較好。

以結直腸癌為例,結直腸癌早期DNA標誌物眾多。原癌基因KRAS突變是結直腸癌發生的重要早期事件,腫瘤抑制因子BMP3、NDRG4高度甲基化也是結直腸癌早期的重要生物學特徵,聯合檢測多個相關基因要比單個突變更加敏感。

諾輝健康自主研發的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通過分析糞便腸道脫落細胞中與腸癌發生密切相關的基因變異、甲基化變異和便隱血指標,可檢測出直徑1釐米以上的進展期腺瘤和腸癌病灶。

應用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的早癌篩查產品「常衛清」,在國內人群的初步臨床驗證數據顯示具有良好性能,腸癌敏感性達97.5%,進展期腺瘤敏感性達53.1%,特異性達88.1%,得到臨床眾多專家的關注和推薦。

腸癌居家早篩技術在體檢中的應用價值凸顯

全球範圍內,癌症的發病率不斷攀升,各國都面臨著醫療衛生支出捉襟見肘的難題。癌症診療想要做到關口前移,在體檢人群開展腫瘤早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踐表明,以「常衛清」為代表的腸癌居家早篩技術,有效提升了體檢人群的腸鏡依從性,息肉腺瘤等早期病變的檢出率較高,水平穩定。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宋震亞教授在本次論壇上匯報了其牽頭的浙江省健康管理中心糞便DNA篩查結直腸癌多中心項目最新數據。該項目共納入2017年8月-2020年5月醫院體檢中心就診的體檢人群3906例,人群年齡分布廣泛,40歲以上人群為主體,男性多於女性,均進行了風險問卷調查和「常衛清」多靶點糞便FIT-DNA檢測。結果顯示,「常衛清」陽性率11.31%,腸鏡隨訪率76.94%,腸鏡依從率60.53%,腸鏡異常檢出率40.69%。在83例腸鏡異常者中,有1例腸癌,64例腺瘤/息肉,18例腸炎/潰瘍。

諾輝健康首席科學家陳一友博士分享了近期由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諾輝健康與愛康體檢聯合發布的2020年《中國體檢人群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白皮書》數據。

白皮書數據納入人群為2016年11月-2020年3月愛康體檢中心體檢人群,人群分布也同樣廣泛,40歲以上也佔主體,男性多於女性。數據顯示,「常衛清」陽性率9.01%,腸鏡隨訪人群6746例,腸鏡依從率29.83%,腸鏡總異常檢出率43.84%,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33.80%;在869例腸鏡異常者中,有31例腸癌,639例腺瘤/息肉,199例腸炎/潰瘍。

綜合上述報告結果可見,無論在公立醫院體檢中心還是民營連鎖體檢機構,相比問卷/FIT陽性後直接做腸鏡檢查的人群,「常衛清」陽性人群的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明顯提高,提示「常衛清」用於人群的結直腸癌初篩或精篩有助於提高腸鏡檢出效率,優化腸鏡資源使用,積極應對我國腸鏡資源相對缺乏的國情。

醫學檢驗的未來,居家篩查模式引關注

隨著分級診療政策、家庭醫生模式的推出及落實,越來越多的慢病管理及用藥監測項目將在家中進行。

與會專家討論認為:尤其經此一「疫」,民眾健康意識提高,更多居民會開始配置家用健康產品和關注家用POCT產品,特別是慢性病、腫瘤監測等。應用於家庭場景的早篩產品及健康管理服務將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方向。而隨著個體化醫療、精準醫療需求以及公共衛生防控需求的增加,第三方醫學檢驗也應將向著規範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諾輝健康聯合創始人兼CEO朱葉青先生在總結中提到,創新的居家早篩模式未來能在健康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居家早篩未來會成為腫瘤早篩的趨勢。諾輝健康希望通過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幫助國人在面對癌症威的時能夠做到「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幫助國家做好人民群眾的大病早篩,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關口前移、重心下沉的目標,為國家節約醫療資源,節省醫療衛生支出。

相關焦點

  • 消化道早癌篩查模式上場 給廈門市民帶來健康福音
    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消化道早癌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石青青 本組圖/記者 吳爾婷)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不僅負責消化,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健康至關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大腸癌發病率明顯上升。據報導,我省大腸癌發病率男性為31.36/10萬、女性為22.34/10萬,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 堅持技術領先 引領區域發展 助力生命健康
    秉承李兆申院士「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的理念,參照日本早期消化道癌的篩查方法,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在大連三甲醫院中首家引進胃癌風險評估系統,並率先開展了血清學篩查技術,此項技術篩查出的高危人群再進行胃鏡精查,進一步提高內鏡早癌診斷率。2010年,中心在我市率先全面開展的無痛胃腸鏡技術,使患者可在無痛狀態下完成整個檢查和治療過程。
  • 早癌篩查推廣面臨三大痛點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專家表示,早癌篩查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國內早癌篩查市場潛力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早癌篩查推廣仍面臨三大痛點,需各方共同努力,倡導健康生活,普及預防篩查、早診早治等知識,加大早癌篩查的標準化規範化體系建設,多管齊下,推動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規範化診療,降低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率。
  • 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 早癌篩查推廣面臨三大痛點
    專家表示,早癌篩查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國內早癌篩查市場潛力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早癌篩查推廣仍面臨三大痛點,需各方共同努力,倡導健康生活,普及預防篩查、早診早治等知識,加大早癌篩查的標準化規範化體系建設,多管齊下,推動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規範化診療,降低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率。
  • 301醫院與華為心臟健康研究新成果獲兩家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刊載
    2020年4月,301醫院心臟健康研究團隊以《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to Impro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為題,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研究表明,基於華為穿戴設備移動健康技術的房顫管理,同常規治療相比,能顯著降低患者再入院和臨床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
  • 社區福音 免費篩查|消化道早癌篩查進社區 遏制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上升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健康也越來越重視,許多中老人每年都會定期體檢,比如血液檢查、B超、胸透等常規體檢。 但很少有人會關注腸道健康。據相關資料顯示,大腸癌已是我國高發的癌症之一。
  • 聲音| 推進檢驗檢測學科建設 服務新發展格局
    一認清發展形勢,把握政策機遇面對國際新形勢和國內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黨中央做出了正確抉擇,這就是要迎接新挑戰,抓住新機遇,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北京抗癌協會發布《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月15日北京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早癌篩查需要規範化,需要科學的指南和嚴格的管理。」北京抗癌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在1月15日於線上舉辦的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新聞發布會上說。
  • 《醫學檢驗實驗室管理暫行辦法》,8月1日起施行
    近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發布《關於印發醫學檢驗實驗室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獨立設置的醫學檢驗實驗室在核酸檢測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醫學檢驗實驗室管理暫行辦法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加強對醫學檢驗實驗室的管理,提高醫學檢驗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根據《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及《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 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發布 推動早診早治規範化進程
    針對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中國一直缺乏全面的、權威的指南和共識。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杜鵬表示,在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各學組組長、委員及專家的共同努力下,肺部腫瘤、胃腸腫瘤、食道腫瘤、泌尿系腫瘤、肝膽腫瘤、婦科腫瘤等瘤種的早癌篩查有了權威的指南,中國癌症防治水平將邁上新高度。「早癌篩查需要規範化。」
  • 第一屆DNA甲基化與疾病的精準診治:機遇和挑戰國際研討會
    第一屆DNA甲基化與疾病的精準診治:機遇和挑戰國際研討會 來源:生物鏈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3-01   今日/總瀏覽:3/7157
  • 臨床檢測中LC-MS/MS應用——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郭瑋  面對檢驗醫學領域新技術、新方法的迅猛發展,作為主流臨床實驗室的檢驗科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郭瑋:隨著高新技術的日新月異,新的檢測方法和新的項目不斷湧現,對我們檢驗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巨大的發展機遇。
  • 2020年第七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線上會議成功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11月11日,2020年第七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依託儀器信息網網絡講堂平臺成功召開。本次會議圍繞新形勢下分析儀器的挑戰與機遇的主題展開報告分享與探討,吸引來自全國分析儀器研發生產、應用等領域的600餘位專業人士積極參與。
  • IMA在上海成功舉辦第七屆管理會計高峰論壇
    (IMA)舉辦的「第七屆管理會計高峰論壇」於2020年11月20日在上海成功舉辦。本屆高峰論壇雲集了眾多來自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財務精英及高等院校專家學者,共同深度挖掘管理會計如何在新業態、新模式下為企業實現智能化賦能,並通過全球化視野,全方位解析管理會計在推動企業戰略轉型、增強風險管控,及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日趨顯著的作用。
  • 中國檢驗檢測學會第二屆會員大會在北京召開
    6月5 -6日,中國檢驗檢測學會第二屆會員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總工程師韓毅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可與檢驗檢測監管司、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各地檢驗檢測學會、協會相關負責人和檢驗檢測相關領域代表等200餘人參加會議。
  • 豐立祥出席第七屆世界養生大會
    9月7日上午,第七屆世界養生大會在素有「四季瓜果鄉、養生長壽地、人文薈萃城」美譽的陽高縣開幕。來自中國內地、港澳臺地區以及美國、荷蘭、瑞典、韓國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從事養生保健、醫療衛生、休閒旅遊、生態農業和健康產業的專家學者、政府部門負責人、行業領袖、企業家等各界人士齊聚陽高,共同探索養生長壽之道和養生經濟、健康產業的發展,關注養生之鄉,共享生命之美。
  • ACCSI2019「生命科學儀器發展與精準醫療」論壇:聚焦科學儀器臨床...
    2019第十三屆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ACCSI2019)於2019年4月18日在美麗的「島城」山東青島盛大召開。年會為期兩天,旨在讓參會者在最短時間內把握科學儀器行業的市場發展趨勢和最新技術進展,為政產學研用搭建一個思想碰撞的舞臺,加快行業健康發展。
  • 臨床檢驗雜誌(電子版)創刊暨檢驗醫學論著發布
    叢玉隆教授介紹說,目前,《臨床檢驗雜誌(電子版)》設有評述、論著、繼續教育、形態學專欄、檢驗與臨床、實驗室管理與認可、體外診斷與行業標準、學術動態等多個欄目,「紙質版」、「光碟版」為季刊,網絡版根據作者互動程度隨時增加、滾動刊登內容。雜誌將發揮網絡版空間大、更新快、易交流的特點,並會隨著雜誌的不斷發展,設計更多模塊。
  • 第四屆管理體系標準發展論壇討論的議題
    據悉,由華夏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培訓中心)和青島大學標準化戰略研究院聯合承辦的《第四屆管理體系標準發展論壇》將於12月12日在濟南召開。社會劇烈變革後管理體系建設思考。2. 國家立法的日趨嚴格,給企業帶來風險和機遇。3.國際視野上的標準化發展之路,給企業帶來的空間。4. 新型監管機制下,企業要如何完善管理體系。5. 利用管理體系工具抵禦風險,提升企業競爭能力。二、高校標準教育1. 培養站在時代高度和未來發展角度並與國際管理接軌的標準化人才。
  • 重醫附二院每年為4萬例消化道腫瘤高風險人群做胃鏡篩查
    據悉,目前中國食管癌新發病例數約佔全球的50%,食管癌一經臨床診斷,80%以上的人往往已經處於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於20%;而食管癌如果能在早期發現經治療後5年生存率達90%以上。為何食管癌早期發現難?何松教授告訴大渝網,這主要是因為食管癌的早期臨床症狀不典型,甚至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這也是食管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