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 鄒霞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胃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第二位,死亡率位居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第二位,女性第三位。根據數據報告表明,每年我國約有68萬例新確診的胃癌患者,平均每天約有1100人被確診為胃癌,而每5分鐘就有3人因胃癌而死亡!我國80%以上的胃癌患者「發現即晚期」;晚期胃癌五年的生存率在20%以下……面對這一連串數字,除了驚恐之外更多卻是惋惜。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主任張晶從事胃腸鏡檢查工作多年,親身經歷了人們對消化內鏡檢查從忽視、認識到逐漸重視的過程,不知有多少次遺憾於晚期胃腸癌的痛心結果。「如果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是不會危及到生命的。」她表示,消化內鏡檢查是發現和診斷早期消化癌最可靠的手段,並且可以實現消化道早癌的內鏡下治療。
作為大連市消化內鏡培訓基地,近些年來,大連市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始終保持與世界前沿理念和技術的緊密聯繫,致力於提升自身技術,推動以胃癌為代表的消化道癌的早診早治,使大連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國際一流的內鏡服務。同時,通過傳道、授業、解惑,帶動大連整個區域內鏡診治水平的發展和提升。
引入全球首個胃鏡質控人工智慧「內鏡精靈」 用前沿高端技術解決早癌檢測痛點
按照年過40就要做胃腸鏡檢查的標準,全國有3億人需要做檢查,而我國現有的26000位消化內鏡醫生需要92年才能完成。人工智慧「內鏡精靈」的出現,不僅可以提高胃腸鏡檢查的覆蓋度,更重要的是能自動識別出盲區,提醒醫生未曾到達的檢查部位,避免漏查漏診,據其研發團隊及各文獻資料所示「內鏡精靈」識別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準確率已達92%。近日,中心醫院引入全球首個胃鏡質控人工智慧「內鏡精靈」,並已應用於臨床檢查中,意味著該院對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識別率達到了新的高度。
據張晶主任介紹,早期胃癌之所以難以識別,是因為黏膜通常僅表現出細微變化,內鏡醫師如果沒有接受過良好的培訓並掌握全面的知識,很難完全準確地診斷是否患有早期癌。「內鏡精靈」屬於輔助診斷系統,它就像一張「地圖」,幫助醫生在內鏡檢查中按圖索驥,實時提示已檢查到和未檢查到的部位,全程無死角,有效降低了該檢查對人的依賴性。因此,「內鏡精靈」不僅可以給醫生減負,更便於分級診療,使全國各地醫院對胃腸鏡檢查的準確率保持同樣高的水平。
多年來,中心醫院始終保持診療技術領先,全力以赴為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秉承李兆申院士「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的理念,參照日本早期消化道癌的篩查方法,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在大連三甲醫院中首家引進胃癌風險評估系統,並率先開展了血清學篩查技術,此項技術篩查出的高危人群再進行胃鏡精查,進一步提高內鏡早癌診斷率。2010年,中心在我市率先全面開展的無痛胃腸鏡技術,使患者可在無痛狀態下完成整個檢查和治療過程。2015年,醫院率先引進全球領先的奧林巴斯290電子內鏡系統,能夠為患者進行更仔細、更全面、更清晰的檢查,準確發現消化道內壁的微小病變,並放大100倍鑑別病變的良惡性,進行有目標的活檢,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中心獨立完成我市首例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多年來嚴格把握手術適應症,對於診斷不清的患者,提供日本專家會診的機會,不輕易放過一個可疑病變,也不讓患者因診斷不清做冤枉手術,隨著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ESD術後病理符合率高達100%。
除了近年來開展的早期癌診斷與手術,中心還開展了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能觀察到膽道內部細微病變的膽道鏡技術、可獲得胃腸道的層次結構的組織學特徵及周圍鄰近臟器超聲圖像的超聲內鏡(EUS)、為不能經口進食患者解決營養問題的最優方法經皮內鏡下胃造瘻術(PEG)等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ERCP、ESD、EUS的有機整合,更是形成了有中心醫院特色的「3E技術」的融合發展,不僅引領著大連消化內鏡的發展,更躋身於全國先進行列。
率先使用全自動超聲高壓洗消機
保障檢查安全解除患者顧慮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胃腸道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張晶主任表示,當年齡到達40歲時,就應該進行人生第一次胃腸內鏡檢查,但很多人一提起該項檢查,卻談「鏡」色變,十分排斥。不少患者既怕痛又怕在檢查過程中被感染。實際上,目前內鏡診療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不僅有無痛內鏡檢查,而且所用內鏡在使用之後都會經過嚴格的消毒。「清洗鏡子的水甚至比我們喝的還要純淨。」
在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有三臺全自動超聲高壓洗消機,就像全自動洗衣機一樣,按下開始鍵後,從清洗到乾燥全程不需要人為幹預。相比普通洗消而言,它有著更為強大的消毒功能。一般洗消只是將鏡子浸泡,然後人工清洗,難以保證去除全部汙垢,汙垢下的細菌可能存活。而全自動超聲高壓洗消機是將超聲清洗和高壓衝洗相結合,超聲清洗將超聲頻率和時間進行了調整,對先端部等繁瑣的結構具有非常好的清洗效果。並且,通過0.2μm的小孔對水進行過濾,能夠濾掉大部分微生物、病毒、細菌等,符合國家規定的醫用純化水標準,最後,清洗過的鏡子還需要經過酒精噴灑,整個清洗過程有效保障了患者在胃腸鏡檢查中的安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時期,除了CT檢查、核酸檢測及血液檢驗等更為嚴格的流程外,因為該洗消機的使用,為患者創造了真正安全的就醫環境。
攜手國際專家 搭建高端學術平臺
自2016年起開始,在大連每年都有一場中日消化道早癌內鏡診治星海論壇,邀請來自日本消化內鏡領域知名專家,針對疑難病例進行操作演示及鑑別診斷教學,幫助國內醫生提高早癌診斷能力。該會議由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聯合日本專家共同舉辦,目前已歷經四屆。對於這樣一個區域性論壇,能夠吸引日本這麼多業界精英,在日本專家看來都是十分難得的事情。相信這不僅源自大連市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紮實強大的綜合實力,更離不開長久以來奮鬥拼搏的精神魅力。實際上,從2012年日本擅長早癌內鏡篩查的專家平澤大教授受邀來到中心醫院交流後,幾乎每隔兩個月都會來連進行指導、會診、手術演示等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從操作技巧到理論授課、從科室管理到人員培養、從科室規劃到未來發展等方面給予中心醫院最大的幫助。
據張晶主任介紹,為了提升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的整體水平。2007年,消化內鏡診療中心開始與海軍軍醫大學上海長海醫院頻繁交流;2011年與北京301醫院建立交流關係,聘請盧忠生為客座教授;2015年聘請山東大學附屬齊魯醫院任洪波為客座教授;2018年8月與消化內鏡學科唯一的李兆申院士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包括多個消化道腫瘤的防治項目,同時成為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成員單位,張晶主任為聯盟理事。李兆申院士是消化內鏡領域的國家級領軍人才,曾獲得吳階平醫學研究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等多個重大獎項,曾主持完成了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以及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等多個課題。與李兆申院士團隊的合作不僅給中心醫院帶來了最新的理念,也帶來了最前沿高端的技術,在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時,也將培養具備全面篩查早診早治能力、具有運用新技術、富有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加快提高篩查認可度、篩查質量和推廣度,意味著中心醫院消化內鏡領域的科研能力與臨床實踐能力即將邁上一個全新的臺階。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成立後,將聚焦消化道早癌防治,促使中心醫院在「醫、教、研」等多方面開展高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的合作,從而更好地提高國民良好生活習慣和素養。而對於廣大患者而言,他們在家門口便享受到了國家級的內鏡檢查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