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消化道早癌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消化內科主任陳建民教授為患者施行高難度的消化內鏡手術。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石青青 本組圖/記者 吳爾婷)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不僅負責消化,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健康至關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大腸癌發病率明顯上升。據報導,我省大腸癌發病率男性為31.36/10萬、女性為22.34/10萬,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承擔起全市消化系統腫瘤早診早治防控體系建設任務,與社區醫生密切協作開展大腸癌早期篩查,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廈門方案」,受到市民好評。
一張免費試紙,幫阿婆發現癌前病變
「沒想到一張小小的免費試紙,竟然讓我發現了腸道癌前病變,及早進行了治療,我真是太幸運了。」家住廈門思明區篔簹街道的黃阿婆提起前段時間的經歷,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黃阿婆今年70歲,平時精神矍鑠,身體很好,自己上下樓買菜做飯都不成問題。有一天,黃阿婆經過家門口附近的篔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中心門口在進行「腸癌篩查進社區、居民免費領試紙」宣傳活動,出於好奇就領了一份試紙,回家檢測發現是大便隱血(OB)陽性,緊張得一晚上沒睡好。第二天,她拿著報告找醫生詢問結果,醫生對黃阿婆進行了大腸癌危險因素問卷調查,發現黃阿婆存在高危因素,於是建議黃阿婆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
社區醫生通過「廈門消化中心」微信公眾號的「社區通道」為黃阿婆預約了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的結腸鏡檢查。結腸鏡下,醫生發現黃阿婆腸道長了許多息肉,其中乙狀結腸有兩枚已經非常大,直徑將近2釐米,表面充血潮紅,再不及時處理很可能癌變。醫生很快為黃阿婆進行結腸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病理結果顯示是癌前病變——絨毛狀腺瘤。由於早發現、早治療,黃阿婆避免了罹患大腸癌的厄運。
牽頭社區篩查大腸癌,推動早診早治
黃阿婆是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牽頭進行的社區大腸癌篩查項目眾多受益者之一。
大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防控重點在於早診早治。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建民教授介紹,大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可是,很多大腸癌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治療效果差,5年生存率不足30%。目前,大腸癌包括癌前病變的診斷仍舊依賴結腸鏡和病理檢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國內首創大腸癌「社區微信預約平臺」綠色通道,在全市範圍開展大腸癌篩查,居民通過微信公眾號「廈門消化中心」可預約胃鏡和腸鏡檢查。
自2014年起承擔廈門市消化系統腫瘤早診早治防控體系建設任務以來,在學科帶頭人任建林教授、陳建民教授帶領下,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食管癌、胃癌、結腸癌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結合國內外大腸癌篩查經驗基礎上,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消化內科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廈門方案」。陳建民介紹,該方案通過社區醫生將政府免費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試紙分發到患者手中,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對大便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為陽性的高風險人群由社區醫生通過手機微信預約三級醫院的內鏡檢查,免去患者到大醫院排隊、掛號、預約等一系列程序,真正方便患者就醫。
消化內科通過這種嘗試和探索,把對大腸癌早診早治工作的「觸角」伸向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於推動我市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及治療、降低未來大腸癌發生率、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有著重要意義。這一工作模式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的高度評價。
截至目前,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已在思明區、湖裡區和集美區的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開展大腸癌篩查,完成大腸癌篩查25000餘例,發現12例早期大腸癌和30例大腸癌癌前病變,患者均已得到及時治療。
同步新聞
吃海鮮拉肚子意外查出早期腸癌
近日,林先生(化名)因吃海鮮拉肚子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提出做腸鏡檢查。一般來說,吃壞肚子不用做腸鏡檢查,不過年近五旬的林先生沒做過腸鏡,既然有此需求,醫生就幫他安排了腸鏡檢查。當時為其檢查的正是陳建民主任,檢查中發現一顆較大的息肉,病理檢查結果是早期腸癌。由於治療及時,林先生康復得很好。
有一次,林先生複查完腸鏡不久又到醫院檢查,陳建民主任很納悶,「你不是剛做過腸鏡嗎?」原來,兩位林先生是同卵雙胞胎,長得一模一樣,得知哥哥查出腸癌,弟弟也提高警惕,主動到醫院篩查,以期早診斷早治療。
【學科簡介】
廈門大學
附屬中山醫院
消化內科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廈門市首批醫學領先學科、廈門市消化疾病診治中心、廈門市醫學院士指導中心樊代明院士工作站掛靠單位和廈門市李兆申院士名醫工作室掛靠單位。科室以「微生態基礎與臨床研究」和「消化內鏡技術研發與人工智慧圖像識別」為2個中心,以消化道早期腫瘤、膽胰疾病、慢性肝病、炎症性腸病和微生態診療5個亞專業方向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全面協同發展。
連結
牽手院士團隊
提升疑難重症
救治水平
2018年,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消化病學和消化內鏡學專家李兆申教授正式籤約,成立「李兆申院士名醫工作室」。陳建民主任透露,一年多來,李兆申院士團隊專家定期來廈教學查房、開展門診和高難度消化內鏡手術,雙方還依託現代先進的網絡技術進行遠程會診,實現信息互通,使得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疑難重症救治水平顯著提升。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中山醫院消化內科陸續收治了一些重症胰腺炎、複雜膽管結石患者,消化內科與李兆申院士名醫工作室團隊專家進行線上會診討論,為這些疑難危重症患者量身定製治療方案,取得很好的效果。
李兆申院士團隊所在的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是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院士名醫工作室團隊和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臨床特色、疑難病例會診診療、疑難手術操作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展開深入系統的合作,更好地造福閩西南百姓。現在中山醫院消化內科施行的複雜消化內鏡3E(ERCP、ESD、EUS)手術操作,數量和質量均省內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