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篩查模式上場 給廈門市民帶來健康福音

2020-11-25 廈門網

  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消化道早癌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消化內科主任陳建民教授為患者施行高難度的消化內鏡手術。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石青青 本組圖/記者 吳爾婷)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不僅負責消化,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健康至關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大腸癌發病率明顯上升。據報導,我省大腸癌發病率男性為31.36/10萬、女性為22.34/10萬,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承擔起全市消化系統腫瘤早診早治防控體系建設任務,與社區醫生密切協作開展大腸癌早期篩查,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廈門方案」,受到市民好評。

  一張免費試紙,幫阿婆發現癌前病變

  「沒想到一張小小的免費試紙,竟然讓我發現了腸道癌前病變,及早進行了治療,我真是太幸運了。」家住廈門思明區篔簹街道的黃阿婆提起前段時間的經歷,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黃阿婆今年70歲,平時精神矍鑠,身體很好,自己上下樓買菜做飯都不成問題。有一天,黃阿婆經過家門口附近的篔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中心門口在進行「腸癌篩查進社區、居民免費領試紙」宣傳活動,出於好奇就領了一份試紙,回家檢測發現是大便隱血(OB)陽性,緊張得一晚上沒睡好。第二天,她拿著報告找醫生詢問結果,醫生對黃阿婆進行了大腸癌危險因素問卷調查,發現黃阿婆存在高危因素,於是建議黃阿婆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

  社區醫生通過「廈門消化中心」微信公眾號的「社區通道」為黃阿婆預約了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的結腸鏡檢查。結腸鏡下,醫生發現黃阿婆腸道長了許多息肉,其中乙狀結腸有兩枚已經非常大,直徑將近2釐米,表面充血潮紅,再不及時處理很可能癌變。醫生很快為黃阿婆進行結腸鏡下息肉摘除手術,病理結果顯示是癌前病變——絨毛狀腺瘤。由於早發現、早治療,黃阿婆避免了罹患大腸癌的厄運。

  牽頭社區篩查大腸癌,推動早診早治

  黃阿婆是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牽頭進行的社區大腸癌篩查項目眾多受益者之一。

  大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防控重點在於早診早治。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建民教授介紹,大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可是,很多大腸癌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治療效果差,5年生存率不足30%。目前,大腸癌包括癌前病變的診斷仍舊依賴結腸鏡和病理檢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國內首創大腸癌「社區微信預約平臺」綠色通道,在全市範圍開展大腸癌篩查,居民通過微信公眾號「廈門消化中心」可預約胃鏡和腸鏡檢查。

  自2014年起承擔廈門市消化系統腫瘤早診早治防控體系建設任務以來,在學科帶頭人任建林教授、陳建民教授帶領下,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食管癌、胃癌、結腸癌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結合國內外大腸癌篩查經驗基礎上,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消化內科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廈門方案」。陳建民介紹,該方案通過社區醫生將政府免費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試紙分發到患者手中,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對大便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為陽性的高風險人群由社區醫生通過手機微信預約三級醫院的內鏡檢查,免去患者到大醫院排隊、掛號、預約等一系列程序,真正方便患者就醫。

  消化內科通過這種嘗試和探索,把對大腸癌早診早治工作的「觸角」伸向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於推動我市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及治療、降低未來大腸癌發生率、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有著重要意義。這一工作模式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的高度評價。

  截至目前,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已在思明區、湖裡區和集美區的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開展大腸癌篩查,完成大腸癌篩查25000餘例,發現12例早期大腸癌和30例大腸癌癌前病變,患者均已得到及時治療。

  同步新聞

  吃海鮮拉肚子意外查出早期腸癌

  近日,林先生(化名)因吃海鮮拉肚子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提出做腸鏡檢查。一般來說,吃壞肚子不用做腸鏡檢查,不過年近五旬的林先生沒做過腸鏡,既然有此需求,醫生就幫他安排了腸鏡檢查。當時為其檢查的正是陳建民主任,檢查中發現一顆較大的息肉,病理檢查結果是早期腸癌。由於治療及時,林先生康復得很好。

  有一次,林先生複查完腸鏡不久又到醫院檢查,陳建民主任很納悶,「你不是剛做過腸鏡嗎?」原來,兩位林先生是同卵雙胞胎,長得一模一樣,得知哥哥查出腸癌,弟弟也提高警惕,主動到醫院篩查,以期早診斷早治療。

  【學科簡介】

  廈門大學

  附屬中山醫院

  消化內科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廈門市首批醫學領先學科、廈門市消化疾病診治中心、廈門市醫學院士指導中心樊代明院士工作站掛靠單位和廈門市李兆申院士名醫工作室掛靠單位。科室以「微生態基礎與臨床研究」和「消化內鏡技術研發與人工智慧圖像識別」為2個中心,以消化道早期腫瘤、膽胰疾病、慢性肝病、炎症性腸病和微生態診療5個亞專業方向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全面協同發展。

  連結

  牽手院士團隊

  提升疑難重症

  救治水平

  2018年,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消化病學和消化內鏡學專家李兆申教授正式籤約,成立「李兆申院士名醫工作室」。陳建民主任透露,一年多來,李兆申院士團隊專家定期來廈教學查房、開展門診和高難度消化內鏡手術,雙方還依託現代先進的網絡技術進行遠程會診,實現信息互通,使得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疑難重症救治水平顯著提升。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中山醫院消化內科陸續收治了一些重症胰腺炎、複雜膽管結石患者,消化內科與李兆申院士名醫工作室團隊專家進行線上會診討論,為這些疑難危重症患者量身定製治療方案,取得很好的效果。

  李兆申院士團隊所在的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是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院士名醫工作室團隊和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臨床特色、疑難病例會診診療、疑難手術操作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展開深入系統的合作,更好地造福閩西南百姓。現在中山醫院消化內科施行的複雜消化內鏡3E(ERCP、ESD、EUS)手術操作,數量和質量均省內領先。

  

相關焦點

  • 社區福音 免費篩查|消化道早癌篩查進社區 遏制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上升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健康也越來越重視,許多中老人每年都會定期體檢,比如血液檢查、B超、胸透等常規體檢。 宜賓肛泰肛腸醫院自開展消化道早癌篩查以來,查出100多例腸道癌前病變,腸道早癌28例,腸道進展癌31例,其中的一部分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挽救了他們的生命。
  • 早癌篩查推廣面臨三大痛點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專家表示,早癌篩查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國內早癌篩查市場潛力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早癌篩查推廣仍面臨三大痛點,需各方共同努力,倡導健康生活,普及預防篩查、早診早治等知識,加大早癌篩查的標準化規範化體系建設,多管齊下,推動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規範化診療,降低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率。
  • 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 早癌篩查推廣面臨三大痛點
    專家表示,早癌篩查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國內早癌篩查市場潛力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早癌篩查推廣仍面臨三大痛點,需各方共同努力,倡導健康生活,普及預防篩查、早診早治等知識,加大早癌篩查的標準化規範化體系建設,多管齊下,推動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規範化診療,降低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率。
  • 專家:消化道腫瘤早篩查可預防
    近日,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消化內科正式加入「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旨在通過規範消化內鏡診療,幫患者提高篩查意識,建立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防控體系。記者從該院了解到,相比晚期消化道腫瘤,早期消化道腫瘤經規範治療五年生存率更高,約可達到90%以上。
  • 重醫附二院每年為4萬例消化道腫瘤高風險人群做胃鏡篩查
    「其實隨著無痛胃鏡的普及,在做胃鏡檢測時,患者輕輕鬆鬆美美的睡上一覺就能獲得精準的早癌篩查。」何松教授說。和食管癌一樣,在消化道腫瘤中,胃癌也是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何松教授說:目前我國胃早期癌檢出率僅10%-15%,而日本早期胃癌的發現率達50-80%,韓國早期胃癌更是達到65%。胃癌的檢出時機有時甚至直接決定患者的生存率。
  • 第七屆301論健:早癌篩查融入健康管理,臨床檢驗迎發展新機遇
    2020年6月15日,以「疫情形勢下早癌篩查在臨床檢驗應用中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的2020第七屆301論健分論壇隆重召開。作為2020第七屆301論健暨第九屆全國體檢中心主任高峰論壇的重要環節,該論壇由解放軍總醫院、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辦,諾輝健康承辦。
  • 美年大健康發布頸椎磁共振健康篩查產品 積極踐行「健康中國」
    2020年8月,健康體檢行業領軍企業美年大健康正式發布「頸椎磁共振健康篩查」產品,積極響應「健康中國行動」中「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的任務要求,為發病率不斷走高且職業化、低齡化日趨明顯的頸椎疾病防治建立首要關卡。
  • 參觀「中國最美醫院」 可享受免費健康篩查
    原標題:參觀「中國最美醫院」 可享受免費健康篩查   在11月20日「中國心梗救治日」到來之際,本報將聯合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廈
  • 堅持技術領先 引領區域發展 助力生命健康
    秉承李兆申院士「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的理念,參照日本早期消化道癌的篩查方法,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中心醫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在大連三甲醫院中首家引進胃癌風險評估系統,並率先開展了血清學篩查技術,此項技術篩查出的高危人群再進行胃鏡精查,進一步提高內鏡早癌診斷率。2010年,中心在我市率先全面開展的無痛胃腸鏡技術,使患者可在無痛狀態下完成整個檢查和治療過程。
  • 發現消化道早癌的有力武器,讓腫瘤無處藏身!
    據統計,消化道惡性腫瘤佔成人腫瘤發病率的50%以上,對於如此恐怖的消化道腫瘤,我們能夠預防嗎?常規的體檢又能檢測出我們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嗎?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增強要知道常規體檢無法篩查出早期消化道腫瘤隱患。
  • 「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實現我國消化道內鏡新突破
    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提出內鏡微創診療思維與內鏡「無症狀期」介入的診療新模式,並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在消化內鏡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    我國消化內鏡雖然起步較晚,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已覆蓋所有臨床學科及健康管理領域,代表著當今臨床醫學發展最前沿方向。
  • 北京抗癌協會發布《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月15日北京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早癌篩查需要規範化,需要科學的指南和嚴格的管理。」北京抗癌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在1月15日於線上舉辦的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新聞發布會上說。
  • 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發布 推動早診早治規範化進程
    針對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中國一直缺乏全面的、權威的指南和共識。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杜鵬表示,在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各學組組長、委員及專家的共同努力下,肺部腫瘤、胃腸腫瘤、食道腫瘤、泌尿系腫瘤、肝膽腫瘤、婦科腫瘤等瘤種的早癌篩查有了權威的指南,中國癌症防治水平將邁上新高度。「早癌篩查需要規範化。」
  • 諾輝攜浙數理醫學會啟動社區大腸癌篩查項目
    2月4日,由浙江諾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發起,浙江省數理醫學學會開展的"社區大腸癌篩查項目"在杭州正式啟動。項目由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牽頭並聯合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等地區八家醫院共同實施,旨在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利用分子標誌物的精準科學手段,提高篩查便利性和順應度,實現針對目標人群的大規模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
  • 科技帶來福音——擁有12項專利的眼波赫科技開啟健康護眼新時代!
    高科技,特別是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給世界帶來了驚人的變化,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了方便和快樂,讓過去一些難以想像的事情,變成了今天的現實。科技帶來福音——「30分鐘,讓您的視界大有不同」,果然名不虛傳!這款「現象級」產品出自廈門眼波視界,廈門眼波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專注於眼部健康領域,創新型的高科技企業。廈門眼波成立之初,始終關注行業動向,保持市場的靈敏度,把智慧財產權視為企業創新發展的生命線,以眼波技術為核心,以高科技為起點,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眼波視界腳踏實地,開拓進取,不畏艱辛,攻堅克難,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關。
  • 怎樣進行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
    原創 徐勤偉 東方內鏡在我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健康和經濟負擔。早診早治是降低負擔的有效方式,當前有多種醫療技術和手段可以診治惡性腫瘤,但許多老百姓對於如何進行早期篩查仍很陌生。
  • 22種癌症相關消化道菌群:篩查、診斷和預後標誌物
    科學家們正逐漸接受這一事實:生活在人類消化道中、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也許是一個免疫腫瘤學的新靶點,具備為癌症患者開發新療法的潛力。 事實上,各大頂級醫學期刊所發表的小鼠和人類實驗報告,已經初步揭示了腸道菌群在癌症中的作用。
  • DNA甲基化+消化道新型標誌物,探索消化道腫瘤防治新方向
    (原標題:DNA甲基化+消化道新型標誌物,探索消化道腫瘤防治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