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消化道新型標誌物,探索消化道腫瘤防治新方向

2020-11-28 網易新聞

(原標題:DNA甲基化+消化道新型標誌物,探索消化道腫瘤防治新方向)

全球範圍內消化道腫瘤患者日漸增多,中國消化道疾病也長期陷於發現率低而死亡率高的困境。據統計,全球約50%的消化道癌症發生在中國。胃腸鏡是臨床消化道疾病篩查的金標準,但由於「侵入式」、「不舒適」等諸多因素,許多人不會主動接受胃腸鏡檢查,以致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目前,我國約75%的胃癌被發現時已是中晚期,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低於30%。

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隆重召開。會議上,各大專家學者圍繞「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討和經驗交流。

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聶勇戰教授,在會上分享了消化道表觀標誌物診斷體系的建議及應用課題。他指出,結合前沿的科學技術和新型的基因標誌物,將有助於臨床消化道腫瘤(腸癌、胃癌、食管癌等)的早發現、早幹預。會上聶勇戰教授還提到,與傳統的癌症早期診斷技術不同,基因甲基化檢測具有非入侵、患者依從性好、靈敏、準確等優勢,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

自2014年起,空軍軍醫大學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聶勇戰、吳開春教授等牽頭聯合多家臨床單位和優勢企業,響應「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指南倡導的研究與轉化產業化鏈條式研發的號召,共同探索基因甲基化在多種消化道癌症早期預測及治療監控中的臨床應用。項目以博爾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轉化和產業化平臺,經過四年的通力合作,於2020年5月正式推出血漿RNF180/Septin9甲基化檢測試劑盒(已通過NMPA註冊認證,國械注準20203400447),填補了該領域臨床應用的國際和國內空白,博爾誠與空軍軍醫大學共同擁有以上產品的專利。通過對特定基因的甲基化檢測,該試劑盒對I期胃癌的早期檢出率高達41.7%,II期達到59.1%,是傳統血清腫瘤標誌物(如CEA、CA19-9等)檢測

靈敏度的5倍,能夠作為臨床胃鏡前篩查和胃癌治療及復發轉移監控中的有效評估手段。

接下來,聶勇戰教授團隊還將繼續牽頭完成RNF180/Septin9甲基化在全國2萬例高危人群中的輔助檢測,藉助大規模臨床樣本持續性驗證該試劑盒對胃癌患者的早診價值。同時,採用同樣合作模式,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將繼續開展食管癌基因甲基化診斷技術的創新研究。目前,該項研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助力早期多癌種血清學診斷。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報導:中國消化道腫瘤領域年度進展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學科前沿專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為大家盤點《中國消化道腫瘤領域年度進展》。    吡咯替尼是一種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以不可逆地抑制 EGFR,HER2 和 HER4。臨床上 HER2 陽性 GC 患者對吡咯替尼的耐受性較好,但是吡咯替尼對 HER2 陽性 GC 患者的有效性不是十分令人滿意。沈琳教授團隊探索了吡咯替尼聯合 CDK4/ 6 抑制劑SHR6390治療 HER2 陽性轉移性胃癌的療效。
  • 專家:消化道腫瘤早篩查可預防
    近日,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消化內科正式加入「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旨在通過規範消化內鏡診療,幫患者提高篩查意識,建立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防控體系。記者從該院了解到,相比晚期消化道腫瘤,早期消化道腫瘤經規範治療五年生存率更高,約可達到90%以上。
  • 社區福音 免費篩查|消化道早癌篩查進社區 遏制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上升
    ,提高民眾的防範意識,由宜賓市醫學會主辦,宜賓市腫瘤專委會、宜賓市內鏡專委會技術指導,宜賓肛泰肛腸醫院承辦的「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公益活動應運而生。 宜賓肛泰肛腸醫院將為社區市民免費進行大便隱血試驗檢查,以及腸道相關的科普防治知識。
  • 「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標誌物的發現及臨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
    因破解「身份指紋」,顯著提升消化道腫瘤早診率,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獨立完成,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領銜的「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標誌物的發現及臨床應用」項目10日在京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據了解,消化系統腫瘤是威脅國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 DNA甲基化引領胃癌早篩新方向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常務副院長、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IBD學組組長吳開春教授向與會專家學者分享了腫瘤循環標誌物在胃癌的進展。傳統的腫瘤標誌物篩查因其特異性及敏感度較低,對於早期篩查的臨床價值相對有限。吳開春教授在會議上提到,近年來,國內外的多項研究發現,基因的甲基化與癌症的發生與病情發展密切相關,可能成為早期診斷與治療監控的新方向。
  • 腫瘤免疫治療的風向標——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 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科技成果轉化,DNA甲基化引領胃癌早篩新方向
    (原標題: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科技成果轉化,DNA甲基化引領胃癌早篩新方向)
  • 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2018年12月16日召開的2018 CSCO腫瘤免疫治療年會暨第二屆廣州國際腫瘤免疫治療論壇上,來自上海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腫瘤科的蘇春霞教授對腫瘤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進行了盤點,醫脈通根據蘇教授的報告整理如下。
  • 「彩虹奇蹟」消化道腫瘤規範化診療專家巡講培訓項目(德州站)在我市召開
    9月10日,由山東省抗癌協會主辦,我市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協辦的「彩虹奇蹟」消化道腫瘤規範化診療專家巡講培訓項目順利召開。
  • 又不是消化道腫瘤,肺癌為何影響食慾?
    又不是消化道腫瘤,肺癌為何影響食慾?1.腫瘤細胞對營養物質的消耗晚期肺癌病人,腫瘤負荷大,在腫瘤增殖過程中會消耗體內大量營養物質和能量,並會出現維生素A、維生素C、鐵、鋅等營養物質缺乏。這些營養素缺乏會使患者出現乏力、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等情況。
  • DNA甲基化生物標誌物或可準確評估前列腺癌患者風險_DNA甲基化生物...
    DNA甲基化生物標誌物或可準確評估前列腺癌患者風險
  • 「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實現我國消化道內鏡新突破
    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提出內鏡微創診療思維與內鏡「無症狀期」介入的診療新模式,並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在消化內鏡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    我國消化內鏡雖然起步較晚,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已覆蓋所有臨床學科及健康管理領域,代表著當今臨床醫學發展最前沿方向。
  • 發現消化道早癌的有力武器,讓腫瘤無處藏身!
    據統計,消化道惡性腫瘤佔成人腫瘤發病率的50%以上,對於如此恐怖的消化道腫瘤,我們能夠預防嗎?常規的體檢又能檢測出我們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嗎?要知道常規體檢無法篩查出早期消化道腫瘤隱患。如果出現了症狀,比如吞咽困難、疼痛、腸梗阻、便血等症狀、就要高度懷疑是中晚期消化道腫瘤影響造成的。
  • 百年老藥阿司匹林,顯著降低消化道癌症風險
    正值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癌症防治 共同行動」。好醫友也推出系列防癌抗癌科普宣傳,希望各位讀者提高癌症防治意識,有效遏制癌症帶來的社會危害。 關於腫瘤防治又有好消息,4月16日《今日腫瘤學年鑑》發表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全的關於阿司匹林與消化道癌症關聯性的分析報告
  • m6A甲基化:腫瘤中的「雙刃劍」
    m6A甲基化的機制m6A與癌症的進展密切相關,包括腫瘤的發生,轉移和血管生成。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m6A在癌症中起著雙重角色。m6A對癌症的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m6A作為腫瘤的診斷,預後預測和治療評估的生物標誌物可能具有巨大潛力。目前尚不清楚癌症中m6A的具體機制,因為m6A甲基化具有一把雙刃劍的功能。
  • .| 6家醫院合作的上消化道腫瘤內鏡AI輔助診斷系統問世,敏感性...
    因此,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所長,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瑞華教授帶領由數十位專家組成的團隊開展了多學科聯合攻關,成功自主研發出了一套上消化道癌內鏡AI輔助診斷系統,利用來自6家醫院的真實內鏡成像數據來檢測上消化道腫瘤
  • 消化道出血您知多少?教您如何認識並應對消化道出血——南陽醫專一...
    消化道出血臨床上常見的急症、危重症。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無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出血,都提示您的消化道出現問題了,需要重視起來,並儘快進一步診治。
  • 認識消化道軟斑病
    消化道軟斑病的發病年齡一般在6周~8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54歲,兒童很少發病。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發病,無明顯的地域及種族差異。消化道軟斑病在兒童常與免疫功能不全狀態相伴隨,如肺結核、白血病、營養不良及乳糜瀉等,在成人多與結腸腺息肉、腺癌、炎症性腸病、HIV感染、酗酒、代謝症候群、接受化療及器官移植相關,也可發生於正常人。
  • ...醫院院長助理劉玉國:消化道腫瘤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物的...
    藥師有話說|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助理劉玉國:消化道腫瘤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物的用藥管理 2020-09-23 1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如何定義「中消化道」的概念?
    隨著醫學的發展及對消化道定位越來越精確的要求,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將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中消化道及下消化道,並在多篇文獻中有所報導。中消化道的定義較為模糊,有稱為「中腸」、「中腸道」等。2006年,德國E11等在《Endoscopy》雜誌提出了「中消化道」這一概念。在國內,張發明教授於2011年在《消化道支架》一書中介紹了中消化道這一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