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DNA甲基化+消化道新型標誌物,探索消化道腫瘤防治新方向)
全球範圍內消化道腫瘤患者日漸增多,中國消化道疾病也長期陷於發現率低而死亡率高的困境。據統計,全球約50%的消化道癌症發生在中國。胃腸鏡是臨床消化道疾病篩查的金標準,但由於「侵入式」、「不舒適」等諸多因素,許多人不會主動接受胃腸鏡檢查,以致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目前,我國約75%的胃癌被發現時已是中晚期,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低於30%。
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隆重召開。會議上,各大專家學者圍繞「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討和經驗交流。
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聶勇戰教授,在會上分享了消化道表觀標誌物診斷體系的建議及應用課題。他指出,結合前沿的科學技術和新型的基因標誌物,將有助於臨床消化道腫瘤(腸癌、胃癌、食管癌等)的早發現、早幹預。會上聶勇戰教授還提到,與傳統的癌症早期診斷技術不同,基因甲基化檢測具有非入侵、患者依從性好、靈敏、準確等優勢,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
自2014年起,空軍軍醫大學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聶勇戰、吳開春教授等牽頭聯合多家臨床單位和優勢企業,響應「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指南倡導的研究與轉化產業化鏈條式研發的號召,共同探索基因甲基化在多種消化道癌症早期預測及治療監控中的臨床應用。項目以博爾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轉化和產業化平臺,經過四年的通力合作,於2020年5月正式推出血漿RNF180/Septin9甲基化檢測試劑盒(已通過NMPA註冊認證,國械注準20203400447),填補了該領域臨床應用的國際和國內空白,博爾誠與空軍軍醫大學共同擁有以上產品的專利。通過對特定基因的甲基化檢測,該試劑盒對I期胃癌的早期檢出率高達41.7%,II期達到59.1%,是傳統血清腫瘤標誌物(如CEA、CA19-9等)檢測
靈敏度的5倍,能夠作為臨床胃鏡前篩查和胃癌治療及復發轉移監控中的有效評估手段。
接下來,聶勇戰教授團隊還將繼續牽頭完成RNF180/Septin9甲基化在全國2萬例高危人群中的輔助檢測,藉助大規模臨床樣本持續性驗證該試劑盒對胃癌患者的早診價值。同時,採用同樣合作模式,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將繼續開展食管癌基因甲基化診斷技術的創新研究。目前,該項研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助力早期多癌種血清學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