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知道!發現消化道早癌的有力武器,讓腫瘤無處藏身!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專家介紹:李聞,男,主任醫師,教授,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副主任兼海南分院消化科主任。醫學博士,出生於1963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醫療系,並獲得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博士學位。現任中華消化內鏡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胃病專業委員會內鏡學組組長,亞太經自然孔道內鏡外科學(NOTES)工作組成員,美國胃腸學會(AGA)會員。       

        據統計,消化道惡性腫瘤佔成人腫瘤發病率的50%以上,對於如此恐怖的消化道腫瘤,我們能夠預防嗎?常規的體檢又能檢測出我們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嗎?

        今天我們請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聞教授,為您講解關於消化道腫瘤的預防和治療。

 

 

        關於人體消化器官應稱為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由消化道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從中攝取營養物質,並排洩食物殘渣

        消化道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肛管)等部。

        以食物為例,吃進去一口食物,食物首先經過口腔咀嚼,咽到食管,然後進入胃裡,通過胃的研磨、加工,進入小腸,通過小腸營養的吸收、消化,進入到大腸,這些被消化的廢物在大腸裡,水分被吸收後變成糞便,排出體外。

        消化腺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把食物加工消化,使食物變成人體能夠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增加身體的抵抗能力和能量來源。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查體,但是很容易出現一個誤區,認為查體可能就是去抽血、做心電圖檢查、拍胸片、做B超等就好了,忽視了消化道的檢查。要知道常規體檢無法篩查出早期消化道腫瘤隱患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聞教授表示如果不通過胃腸鏡的檢查,很難發現早期消化道早期病變。如果出現了症狀,比如吞咽困難、疼痛、腸梗阻、便血等症狀、就要高度懷疑是中晚期消化道腫瘤影響造成的。

        在臨床治療中發現,很多出現便血、腹痛的患者直到身體無法忍受時才去醫院檢查,其中很多被確診為中晚期癌症,手術後存活率很低。 

        消化道腫瘤常常在不經意間發生,甚至有些消化道早期癌症是沒有症狀的,胃鏡和結腸鏡是發現消化道腫瘤非常有力的武器

        建議:無論有沒有消化道不適的症狀,只要超過45歲,都最好能做一次胃鏡檢查,超過50歲做一次腸鏡檢查,尤其是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人,根據醫生的建議,定期檢查。

 

 

        消化道腫瘤要早發現早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很多人覺得做胃腸鏡檢查很痛苦,那麼當今的醫療技術發展,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嗎?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聞教授表示:目前有一種無痛胃鏡,就是通過藥物使患者進入淺睡眠狀態以減輕不適症狀;還有一種膠囊內鏡,就像一個攝像機,錄下膠囊進入的過程,在體外把信息收集到,然後醫生慢慢回看,發現問題。

 

 

        消化道腫瘤早期的治療手段就是通過傳統的手術去除病灶。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又有哪些新的治療手段呢?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聞教授表示:「從過去的開刀做手術,發展到腹腔鏡,到最近十年新興的經自然腔道內鏡手術(NOTES手術)。這種手術是指使用內鏡經口腔、食管、胃、陰道等自然腔道進入盆腹腔、胸腔等各種體腔進行內鏡下操作。

        通過NOTES手術可以完成早期不能完成的手術操作。先進的NOTES手術對於早期的消化道腫瘤治療效果顯著,不要開刀、不需要化療、不需要放療無疤痕,恢復快。消化道腫瘤越早發現,創傷越小,帶來的益處越大。 

        專家提醒:NOTES手術並不是適合於每一個患者。為確保患者安全和手術效果,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對是否可以做NOTES手術作出科學的評估。

相關焦點

  • 社區福音 免費篩查|消化道早癌篩查進社區 遏制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上升
    宜賓肛泰肛腸醫院自開展消化道早癌篩查以來,查出100多例腸道癌前病變,腸道早癌28例,腸道進展癌31例,其中的一部分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挽救了他們的生命。,提高民眾的防範意識,由宜賓市醫學會主辦,宜賓市腫瘤專委會、宜賓市內鏡專委會技術指導,宜賓肛泰肛腸醫院承辦的「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公益活動應運而生。
  • 消化道早癌篩查模式上場 給廈門市民帶來健康福音
    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消化道早癌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近年來,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承擔起全市消化系統腫瘤早診早治防控體系建設任務,與社區醫生密切協作開展大腸癌早期篩查,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廈門方案」,受到市民好評。  一張免費試紙,幫阿婆發現癌前病變  「沒想到一張小小的免費試紙,竟然讓我發現了腸道癌前病變,及早進行了治療,我真是太幸運了。」
  • 重醫附二院每年為4萬例消化道腫瘤高風險人群做胃鏡篩查
    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67歲的尹老先生是一名早期食管癌患者,被發現早癌之前,甚至沒有一丁點食管癌該有的症狀:比如吞咽困難、進食梗阻等!「其實隨著無痛胃鏡的普及,在做胃鏡檢測時,患者輕輕鬆鬆美美的睡上一覺就能獲得精準的早癌篩查。」何松教授說。和食管癌一樣,在消化道腫瘤中,胃癌也是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何松教授說:目前我國胃早期癌檢出率僅10%-15%,而日本早期胃癌的發現率達50-80%,韓國早期胃癌更是達到65%。胃癌的檢出時機有時甚至直接決定患者的生存率。
  • 專家:消化道腫瘤早篩查可預防
    龍頭新聞訊(實習生 張慧鑫 曹悅 記者 薛宏莉)你知道嗎,有慢性闌尾炎病史的患者竟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近日,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消化內科正式加入「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旨在通過規範消化內鏡診療,幫患者提高篩查意識,建立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防控體系。
  • 中青報:公開學術資源庫,讓抄襲無處藏身
    原標題:公開學術資源庫,讓抄襲無處藏身   隨著資料庫功能變得強大,技術會對抄襲形成新的震懾力量。要讓所有學生意識到,只要有學術不端行為,就會是一顆「定時炸彈」,公開的學術資源庫,會讓抄襲無處藏身。
  • 早癌篩查推廣面臨三大痛點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據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近十年來我國腫瘤登記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仍有上升趨勢。專家表示,早癌篩查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國內早癌篩查市場潛力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早癌篩查推廣仍面臨三大痛點,需各方共同努力,倡導健康生活,普及預防篩查、早診早治等知識,加大早癌篩查的標準化規範化體系建設,多管齊下,推動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規範化診療,降低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率。
  • 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 早癌篩查推廣面臨三大痛點
    據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近十年來我國腫瘤登記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仍有上升趨勢。專家表示,早癌篩查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國內早癌篩查市場潛力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早癌篩查推廣仍面臨三大痛點,需各方共同努力,倡導健康生活,普及預防篩查、早診早治等知識,加大早癌篩查的標準化規範化體系建設,多管齊下,推動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規範化診療,降低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率。
  • 醫生再呼籲:記住院士的建議,過了45歲,一定要做次腸鏡!
    演講中,李兆申院士強調: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左右,遠低於同為消化道腫瘤高發的日本和韓國(70%以上)。我國85%左右的消化道腫瘤患者被確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很低,而且患者及其家庭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要面臨巨額的醫療費用。
  • 消化道出血您知多少?教您如何認識並應對消化道出血——南陽醫專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以及胰管和膽管等病變引起的出血。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的腸道出血統稱為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消化性潰瘍、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賁門黏膜撕裂症候群、上消化道腫瘤等;下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小腸血管畸形、小腸憩室、結直腸的惡性腫瘤、炎症性腸病、缺血性腸病、息肉、痔瘡、肛裂等等。
  • DNA甲基化+消化道新型標誌物,探索消化道腫瘤防治新方向
    (原標題:DNA甲基化+消化道新型標誌物,探索消化道腫瘤防治新方向)
  •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病毒這種可怕的隱形殺手無處藏身!
    病毒,作為在生物間的傳播的一種帶有毒性的物質,是怎麼樣被發現的呢?最早記載的時間是1898年,荷蘭細菌學家貝傑林克發現引起菸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不是細菌,而是一種新的物質,稱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質」,並取名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 老人患結直腸巨大型腫瘤不願開刀,消化內鏡醫生團隊13小時成功...
    張阿姨的一截直腸四周「掛滿了」16-17cm長大小不等的「葡萄狀」病灶,臨床上被稱為「側向發育型腫瘤」。這樣的腫瘤生長方式也非常獨特,會沿著腸壁黏膜側向發展。文獻報告多在數釐米以內,超過10釐米的很少見,以往治療上外科建議手術切除。
  • 大腸癌普查要糞便與腸鏡並行!怎麼做?消化科主任給出建議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上海,大腸癌更是呈高發狀態,每年發病人數上升4.2%,位列腫瘤第2位,且是發病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和癌前病變?許多單位會組織年度常規體檢,進行B超、拍片、抽血、化驗大便等一系列檢查,那麼,常規體檢真的可以發現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嗎?
  • 螢光引導手術來襲 靶向螢光分子探針或將改變腫瘤診療現狀
    但是,根據癌症類型的不同,8-70%的病例腫瘤在經過切除後切緣仍呈陽性(手術邊緣存癌細胞)。為了降低復發率和改善患者術後生存質量,腫瘤的精準切除已成為手術的趨勢,而術中指導(guided surgery)對外科醫生來說變得至關重要。目前,外科醫生在術中主要依賴視覺(普通白光)和觸覺反饋。
  • 又不是消化道腫瘤,肺癌為何影響食慾?
    又不是消化道腫瘤,肺癌為何影響食慾?1.腫瘤細胞對營養物質的消耗晚期肺癌病人,腫瘤負荷大,在腫瘤增殖過程中會消耗體內大量營養物質和能量,並會出現維生素A、維生素C、鐵、鋅等營養物質缺乏。這些營養素缺乏會使患者出現乏力、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等情況。
  • .| 6家醫院合作的上消化道腫瘤內鏡AI輔助診斷系統問世,敏感性...
    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約50%的上消化道癌(包括食管癌、胃癌等)發生在中國,其中超過8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為中晚期,每年因此導致的死亡病例超過40萬,但如果能早期發現,5年生存率可以超過90%。為了克服這一挑戰,許多國家已經制定並實施了上消化道內鏡指南和技術,如窄帶成像和共焦雷射內窺鏡,從而提高了早期上消化道腫瘤的檢出率。
  • ...醫院院長助理劉玉國:消化道腫瘤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物的...
    藥師有話說|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助理劉玉國:消化道腫瘤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物的用藥管理 2020-09-23 1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當心常用手機App讓你無處藏身 定位變成"追蹤器"
    常用手機App讓你無處藏身   用手機上某「團」,GPS定位後,立馬出現附近的美食、電影、娛樂等服務項目;用滴滴打車,不到幾分鐘,司機已將車開到你面前;打開定位,貼心的「手機秘書」還能告訴你,今天的運動消耗了多少卡路裡。你知道嗎,當你盡情享受這些App帶來的爽快感覺時,它們也成了一個個追蹤器,把你的行蹤摸得門兒清?   微信的共享位置信息功能會實現精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