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患結直腸巨大型腫瘤不願開刀,消化內鏡醫生團隊13小時成功...

2021-01-17 醫師報

供稿: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手術成功了。」夜已深時候,聽到這個消息,張阿姨的家屬喜極而泣。這個讓張阿姨腹瀉3年的巨大直腸腫瘤終於被消化內科消化內鏡多學科團隊成功「拿掉」,更重要的是老人免去了她所不願的開刀之苦。

巨大腫瘤讓醫生直言「奇特」

張阿姨來自貴州省,3年前,她開始出現反覆腹瀉症狀,後來查出直腸巨大腺瘤。不願意開刀的她輾轉求醫,當地醫生建議她到廣西找消化內鏡醫生試試。於是,張阿姨一家6口人,驅車500多公裡來到南寧,找到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為了解張阿姨病情,消化內鏡病區主任覃山羽教授為她安排了腸鏡檢查。可是檢查結果讓整個消化內鏡團隊都直言奇特。

張阿姨的一截直腸四周「掛滿了」16-17cm長大小不等的「葡萄狀」病灶,臨床上被稱為「側向發育型腫瘤」。這樣的腫瘤生長方式也非常獨特,會沿著腸壁黏膜側向發展。文獻報告多在數釐米以內,超過10釐米的很少見,以往治療上外科建議手術切除。

多學科團隊13小時「拿掉」腫瘤

「病灶大,很可能分片切除」,但「分片切除可能會導致腫瘤復發機會大大增加」;「患者可能面對多次場景、反覆切除」.....難題繼續擺在醫生的面前。

當醫生和家屬溝通老人家病情複雜,內鏡操作難度大,操作時間長,腸穿孔及出血的機率高這些情況後,患者始終表達了內鏡下微創切除腫瘤的願望。

在完善術前準備工作之後,上午10:30,覃山羽教授帶領消化內鏡團隊聯合麻醉科等多學科團隊開始了「膽大心細,精雕細琢」的操作,他們採用了消化內鏡通過打隧道方式,小心翼翼的建立隧道,避免了弄破血管、穿破脆弱的腸壁。歷經13小時,一個17cmX15cm的結直腸巨大型腫瘤被整塊剝離、切除、取出。凌晨時刻,大家雖疲憊但卻興奮。消化內鏡團隊解鎖的這個新技能將讓更多結直腸巨大腫瘤患者微創治療成為可能。

更讓大家高興的消息是,病理報告提示張阿姨的這個巨大腫瘤是良性的。而且腫瘤切除完整,複查腸鏡創面恢復良好,張阿姨終於安心地返回貴州老家。

建議45歲以上人群定期體檢

腸鏡檢查的一個極其重要作用就是篩查「結直腸癌」,年齡是結直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45 歲以後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會顯著上升。

作為中國五大癌症之一的結直腸癌,每年有 38 萬人被診斷出來,19 萬人因它死亡,通常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數據顯示,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2%。但如果能夠早點篩查,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能達到 90%。

很多人一聽胃腸鏡就乾嘔、菊花一緊,其實大可不必。有問題及時檢查治療,才能防患(病)於未然。

覃山羽說,通過胃腸鏡檢查能夠發現的消化道早癌包括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其中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是結直腸癌。像其他早癌一樣,絕大多數消化道早癌並沒有明顯特異的症狀和體徵,有些症狀例如胃腸不適、腹部隱痛、消化不良、大便習慣改變可能是唯一的臨床表現。出現嘔血、黑便、消瘦、腹部包塊等常常見於晚期腫瘤。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相關焦點

  • 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召開
    2020年11月20-21日,由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胃腸外科承辦的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暨北京西部醫學結直腸腫瘤論壇在我院召開。石景山區衛健委副主任吳麗萍,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我院院長顧晉,我院黨委書記向平超等領導班子成員出席大會並致辭。
  • 哈醫大二院成功為八旬結直腸腫瘤患者實施手術
    但家屬卻不願輕易放棄,選擇來到哈醫大二院普外科九病房(結直腸腫瘤外科)放手一搏。最終,劉明教授帶領團隊以最快的速度、最精準的治療方案,成功為老人切除了直徑4釐米的右半結腸腫瘤,解決了腸梗阻的症狀,術後老人各項指徵平穩,直接轉回普通病房。術後,已經將近三個月沒有好好吃過飯的老人終於有了胃口,主動要求吃飯,並且排便正常。
  • 結直腸腫瘤,只能傳統手術嗎?
    昨天晚上 《醫生說》節目邀請了 河南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白軍偉 為大家普及相關知識 結直腸息肉 結直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上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
  • 女孩闌尾炎發作 內鏡手術不開刀微創治療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患了闌尾炎都要手術切掉闌尾,可西安25歲的女患者卻很幸運,不開刀,無疤痕,在內鏡下進行了微創治療,更神奇的是,還可以保留闌尾潛在的生理功能。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消化內科在消化內鏡室、介入手術室等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下,成功開展了西北首例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 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要點)
    本文的目的是指導內鏡醫師如何評估內鏡下與癌相關的病變,討論這些因素如何指導內鏡治療,並概述在惡性息肉經內鏡切除後是否建議手術治療的因素。在結腸鏡檢查中,惡性息肉的最佳處理是以內鏡診斷為基礎的。在內鏡切除前,結腸鏡檢查發現的每一個結直腸病變都應對病變的形態、表面結構和血管形態進行完整的評估。
  • 36氪首發 | 基於AI做消化內鏡輔助診斷,「Wision A.I.」獲數千萬元...
    但其中會涉及到幾個明顯痛點:其一,由於腸道環境複雜、早期癌變或息肉又小又平、檢查前洗腸不乾淨等因素,多數醫生很難做到精準化判斷,臨床漏診率很高(美國是6%~27%,日本約為20%,中國更不容樂觀);其二,消化內鏡要通過自然腔道進入人體,檢查過程中醫生要花太多時間操作設備,會給患者帶來強烈不適感;其三,由於醫生資源匹配等原因,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惡性病變的早診早治在基層並不普及
  • 第四屆中國(中原)NOTES暨內鏡治療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圓滿召開
    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及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消化病學分會等5家單位和學術團體共同主辦的,是連續六年來四屆「哈爾濱NOTES暨內鏡治療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和三屆「中原NOTES暨內鏡治療技術國際高峰論壇」的延續和拓展。
  • 發現消化道早癌的有力武器,讓腫瘤無處藏身!
    現任中華消化內鏡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胃病專業委員會內鏡學組組長,亞太經自然孔道內鏡外科學(NOTES)工作組成員,美國胃腸學會(AGA)會員。               據統計,消化道惡性腫瘤佔成人腫瘤發病率的50%以上,對於如此恐怖的消化道腫瘤,我們能夠預防嗎?常規的體檢又能檢測出我們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嗎?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惡性結直腸息肉指腫瘤侵及黏膜下層但未達固有肌層的病變,TMN分期pT1,也稱黏膜下層浸潤性病變。黏膜下層的腫瘤浸潤可能導致淋巴血管轉移,結直腸息肉的癌變率約0.2%-5%。如何通過內鏡下特徵,判斷息肉應直接交給外科手術還是予以內鏡切除?內鏡切除後結合病理結果,應繼續內鏡監測還是追加外科手術?這些都是臨床上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
  • 使用電子鼻嗅出結直腸腫瘤
    該文章來自NEJM期刊薈萃(NEJM Journal Watch)Sniffing Out Colorectal Neoplasms嗅出結直腸腫瘤在這項原理驗證研究中,荷蘭研究者評估了檢測呼出氣中VOC模式的電子鼻可否用作篩查結直腸癌和晚期腺瘤的無創工具。在推導、驗證和最終開發疾病特異性模型的過程中,研究者共分析了511例患者的呼出氣樣本,這些患者未患炎性腸病,並且在結腸鏡檢查前無惡性腫瘤病史。
  • 闌尾炎一定要開刀切除?東莞這個醫生成功實施新技術!
    8月14日,該院消化內科學科副主任陳桂權成功實施了「內鏡下闌尾逆行治療術(ERAT)」,通過解決闌尾炎的病因,來達到治療闌尾炎的目的,真正實現了無創治療,沒有疼痛,術後即可正常生活。據悉,這一新技術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病院院長劉冰熔教授幾年前首創的。
  • 超聲內鏡出手 ERCP相助
    超聲內鏡出手 ERCP相助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08 星期五     發熱乏力、體重減輕、上腹部疼痛,壺腹腫瘤威脅著患者生命健康。腹痛、黃疸、發熱寒戰,膽結石對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 要面子還是要健康,體檢時的結直腸指檢做不做?
    提到體檢,相較於抽血、血壓等檢查,最令人尷尬的當屬結直腸指檢了,有不少人直接略過了這一項。指檢究竟值不值得我們定期做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賈小強介紹,相比於腸鏡等複雜有創的檢查,直腸指檢是發現多種疾病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
  • 老人「松果體」中心長腫瘤,湘雅「神經內鏡手術」化解難題
    4 月 8 日,瀟湘晨報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在經歷了從 用眼睛看 到 用鏡頭看 的歷程後,顯微鏡手術已經成了神經外科手術的主流;而如今,神經外科手術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用屏幕看的 神經內鏡手術 。年初,家住湘潭的白爹爹經常感到頭顱脹痛,每次持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接著雙下肢無力,走路也逐漸不穩,到了湘雅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在腦部松果體區長了一顆腫瘤。
  • 用「光」治腫瘤?璧醫「追光者」為患者帶來福音
    ');}-->   人民網重慶1月13日電 一根長長的光纖搭載一束細細的雷射,讓腫瘤細胞「見光死」,近日,璧山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成功完成重慶市首例光動力手術治療膽管壺腹癌患者。
  • 80歲腸癌老人術後5天出院,專家教你觀察大便來發現結直腸癌
    近日,年過八旬的劉阿婆因心臟不適到醫院就診,原以為是心臟疾病,醫生卻意外發現已患直腸癌,需要儘快安排手術治療。可是劉阿婆年齡大,且患有心肺等多種慢性疾病,手術難度極大。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普外二科團隊的精心治療下,不僅為劉阿婆成功實施經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而且術後僅五天就順利康復出院。
  • 上野雅資:與結直腸癌「死磕」,這些治療方法常見且有效
    2cm超低位保肛是一項艱難的手術任務,而事實證明,「藝高人膽大」的上野雅資醫生所言並非為虛,為了提高手術成功率,上野雅資醫生把病人的手術圖親手畫下來,護士團隊會配合醫生進行詳細的問診。手術中,上野雅資醫生特別注意手術刀划過的位置,甚至會特別避免碰到血管,從而減少出血量,並儘可能地保護患者的正常組織。
  •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近日,美國消化內鏡學會官方期刊GIE發布了題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的特約文章,揭曉了2019年消化內鏡10個主題領域的共識名單,安翰科技自主研發的AI研究成果入選榜單第二名-智能程序。圖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文章截圖 據了解,作為消化內鏡領域最具權威和國際影響力的頂尖雜誌,每年美國消化內鏡學會(ASGE's)GIE編委會都會對該年度全世界範圍發表的含金量高的消化內鏡相關研究進行評選。
  • 磁控膠囊內鏡系統正式落戶濱醫附院
    不用插管,不用打麻藥,吃下一顆小小的膠囊,就能完成全胃檢查,如有需要還能繼續檢查小腸,這就是安翰磁控膠囊內鏡檢查系統。磁控膠囊為一次性使用,檢查過程安全、舒適,真正實現了胃腸鏡檢查無痛苦、無創傷、零風險。  4月30日,濱醫附院健康管理部消化內鏡中心成功完成第一例磁控膠囊胃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