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雅資:與結直腸癌「死磕」,這些治療方法常見且有效

2020-12-05 聊城大眾網

  日本的消化道癌症治療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一批醫術精湛的日本專家中,有一位名叫上野雅資的醫生,他師承因建立日本消化道癌症手術體系而聞名的梶谷環教授(癌研有明醫院前院長),是日本大腸癌治療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間,上野醫生已完成了超過1500例大腸癌手術,長期與結直腸癌「對壘」的經驗,讓上野雅資醫生拯救生命的「技藝」越發精湛。

  1.可怕的診斷室VS溫暖的醫生

  「診斷室果然是可怕又冰冷的地方。」H女士在回憶起最初卻真的經歷時如此說。

  2015年的夏天,45歲的H女士被宣判為結直腸癌中晚期,因為病灶位置距離肛門較近,保肛似乎不可能了,生命也隨時可能進入快速倒計時。

  在經歷了初期的不甘痛苦和慌亂過後,H女士冷靜下來,並聽從了朋友的建議,決定赴日就醫。

  對這家日本醫院的第一印象是「這不像是一家醫院」,H女士回憶。一進醫院大堂,令人感到很溫馨,因為院內十分整潔,不管是前來醫的病人,還是陪同的家屬,說話都很小聲,保持安靜。只有不時傳來的義演歌聲和鋼琴曲,讓人容易忘記病痛。

  H女士的主治醫生就是上野雅資,「上野醫生的笑容特別溫暖,一下子讓我一顆懸著的心落了地。」H女士如此說。

  上野雅資醫生仔細研究過H女士的病例後告訴她:「雖然因為病灶位置,保肛手術會有難度,但為了未來的生活質量,我們會儘量為你保留肛門,大約可以保留2cm的肛門。」

  在和上野醫生的深入溝通中,H女士的治療方案已經確定下來:先放化療1個月縮小病灶,休息一個月再進行手術,兩個月後進行回納手術。

  前後兩個月的術前放化療,H女士如期前往積極配合。具體手術分兩次進行,前期手術做一個臨時造瘻,用腹腔鏡切除病灶,一到兩個月再預約回納手術。

  2cm超低位保肛是一項艱難的手術任務,而事實證明,「藝高人膽大」的上野雅資醫生所言並非為虛,為了提高手術成功率,上野雅資醫生把病人的手術圖親手畫下來,護士團隊會配合醫生進行詳細的問診。手術中,上野雅資醫生特別注意手術刀划過的位置,甚至會特別避免碰到血管,從而減少出血量,並儘可能地保護患者的正常組織。

  H女士手術非常順利,術中血壓控制在120左右,手術期間出血量不到5毫升,切除病變部位及周圍淋巴血管,在離肛門3cm處縫合。

  術後病理評估結果再次給H女士帶來了好消息,她的直腸癌屬於I期,被切除的腫瘤組織可判斷為tube2中分化,上野醫生說不再需要放化療治療。

  2.日本的結直腸癌治療方法

  1)內窺鏡治療

  隨著治療手段的進步,上野醫生表示,「內窺鏡手術為實現理想的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用腹腔鏡進行大腸癌手術的比率正在不斷增加,在癌研有明,這一數字達到95%,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內窺鏡治療是一種使用內窺鏡切除結直腸內腫瘤的方法,與手術治療相比,這種療法可以大大減輕結直腸癌患者的身體負擔,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此外,由於人體的大腸黏膜沒有神經分布,因此在採用內窺鏡切除時患者不會感受到疼痛。

  內窺鏡治療的適應症包括病灶局限於腸壁黏膜內,或僅擴散至黏膜下層較淺處的腫瘤,或腫瘤較小,可以一次性切除。

  一般情況下,腫瘤呈根莖狀採取息肉切除術,腫瘤呈扁平狀的採取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其中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一種使用內窺鏡電刀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的新技能,在日本的應用較為廣泛。

  上野醫生表示,「與內鏡黏膜切除術相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以一次性切除更大的腫瘤,對於醫生的技能要求更高,同時治療的時間較長,且出血和穿孔的風險更高。」

  2)手術治療

  如果內窺鏡治療難以切除結直腸癌患者體內的腫瘤,上野醫生建議患者還是要選擇手術治療。結直腸癌手術基本採用腸管切除+淋巴結廓清術,結直腸癌的手術治療基本分為三步:

  ①切除腫瘤及周圍不受威脅區的腸管;

  ②摘除有轉移可能性的周圍淋巴結(淋巴結廓清);

  ③縫合腸管(吻合),如果無法吻合腸管,則需要醫生進行造瘻。

  結直腸癌手術在全麻下進行,手術時間約為3~4個小時,但是近期隨著微小的創口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方式也由傳統的開放手術轉變為微小的創口手術治療,可以進一步縮短結直腸癌患者住院的時間,提高結直腸癌患者預後效果。

  3)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治療結直腸癌的重要方式,放射治療主要是指通過高能量放射線的使用來殺滅癌細胞。

  結直腸癌的放射治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術前輔助放療,可能會出現於藥物治療一起使用的情況,主要目的是縮小結直腸癌的病灶,儘可能地減少人工肛門置換的使用,預防結直腸癌術後復發。

  另一種是姑息治療,主要對象是手術後復發或無法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以及出現骨轉移、腦轉移的結直腸癌患者,放射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結直腸癌患者的症狀和疼痛。

  4)藥物治療

  結直腸癌的藥物治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防止手術後復發而出現的輔助化療,另一種是對於無法切除的晚期或復發性結直腸癌的藥物治療。

  目前結直腸癌藥物治療的基礎藥物是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濱,替加氟等,標準治療方法是奧沙利鉑、氟尿嘧啶類藥物聯合用藥。

  免責聲明:本文為網絡轉載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結直腸癌患者必讀,接受靶向治療前需要檢測這些靶點
    一結直腸癌與腫瘤靶向治療概述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目前全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按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是我國第四大腫瘤,死亡率佔據癌症死亡的前五位[1]。由於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並不高,大多數患者診斷時往往已經發生癌細胞轉移,多為晚期,預後不佳。傳統同病同治的治療手段忽略了患者個體間的差異,治療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 治療KRAS陽性結直腸癌,PLK1抑制劑臨床結果積極
    ▎藥明康德/報導 今日,Trovagene公司宣布,其在研PLK1抑制劑onvansertib,與Folfiri,Avastin(bevacizumab)聯合,作為二線療法在治療攜帶KRAS基因突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CRC)患者的1b/2期臨床試驗中
  • 免疫治療面面觀之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也稱為大腸癌或者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1995年之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已趕上西方發達國家。
  • 2019年結直腸癌治療進展盤點
    1.4 液體活檢ctDNA的臨床應用 ctDNA液體活檢是精準醫學應用於早期結直腸癌臨床實踐的典範:即甄別術後高復發風險患者,更早、更有效檢測腫瘤復發與轉移,並能開始治療。術後ctDNA持續陽性的患者,肯定是高復發風險,那麼對此進行個性化強化治療也許是進一步提高療效的方法。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近年來,免疫療法在腫瘤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打開了新思路,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也成為研究熱點。 前期研究發現,結直腸癌基因分型對免疫治療效果有很大影響,大腸癌免疫治療主要獲益人群是基因錯配修復(dMMR)或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MSI-H)的患者,而這部分患者只佔結直腸癌整體人群的5%左右。因此,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仍需更多探索和突破,來使更多患者受益。
  • 【一網打盡】所有治療結直腸癌(CRC)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一覽
    前言:抗血管生成治療已經成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標準的治療方法。
  • Gastroenterology:科學家有望開發出一種治療結直腸癌的新方法
    2019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雖然精準醫療和免疫療法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但對於晚期疾病患者而言研究人員還需要開發出新型療法,因為這些患者對很多療法並沒有反應;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4期結腸癌患者5年的生存率僅為14%,研究人員非常感興趣尋找新型療法來抑制結直腸癌的生長。
  • 45歲,結直腸癌篩查年齡要提前了
    結直腸癌(CRC)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歐美國家中發病率更高,證據表明,篩查CRC可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 上海巴斯德所結直腸癌基因治療研究取得新進展
    結直腸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位居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位居第四位。研究表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結直腸癌組織中高表達,其陽性率達60%~85%。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是首個在全球多個國家獲準上市、靶向作用於EGFR的人鼠嵌合型lgG1單克隆抗體,但昂貴的臨床治療費用極大地限制了該靶向藥的推廣使用。
  • 結直腸癌,靶向、免疫治療比化療「高大上」嗎?合理應用是關鍵!
    近些年,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和一些生活方式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也有人稱它是「富貴病」。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將近有40萬人罹患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收集了801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21例正常對照者血漿提取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從中篩選出9個可用於診斷結直腸癌的甲基化標誌物,以及5個可用於預測結直腸癌預後的甲基化標誌物。  循環腫瘤DNA是腫瘤細胞釋放到循環系統中的基因組小片段,是一種特徵性的腫瘤生物標記物,就像是腫瘤細胞留下的「指紋」。
  • 袁瑛教授:MSS/MSI-H BRAF突變結直腸癌,治療策略大不同!
    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為大家分享了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方向。 醫脈通:BRAF V600E突變結直腸癌患者整體預後不良,目前有何最新研究進展?
  • 探討結直腸癌一站式分子檢測應用——泛生子專場衛星會亮相第十三...
    大會期間,泛生子於10月29日舉辦"結直腸癌精準篩查與分子診療"專場衛星會,攜手大腸癌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結直腸癌遺傳篩查與精準醫療的最新進展、基因檢測在結直腸癌預防與診療領域中的應用。  精準檢測先行 推動結直腸癌一站式精準診療發展結直腸癌是人類主要惡性腫瘤之一,且在國內其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這與早期腸癌確診率不高有關。
  • 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這裡
    結直腸癌如何早期篩查關注健康預防直腸癌√ 早發現 √ 早診斷 √ 早治療 √多鍛鍊—— 國家數據統計 ——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已被公認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徑!
  • ...Erbitux(愛必妥)獲批一線治療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
    )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或聯合伊立替康(irinotecan)用於對伊立替康化療無效的患者。西妥昔單抗:首個靶向EGFR的單抗,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結直腸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症、第二大常見癌症死亡原因。據估計,全球每年新發病例超過185萬例,每年估計有88萬人死於CRC,佔所有癌症死亡的9.2%。大約55%的CRC病例來自世界發達地區,男性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於女性。
  • 一文讀透結直腸癌PD1免疫治療神預測指標-微衛星不穩定(MSI)!
    本以為他們的故事就僅限於此了,哪知,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再次激起了他們之間的火花。早期的一些抗PD-1免疫治療臨床試驗在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中並沒有發現顯著獲益,後有研究將患者進一步細化,於2015年正式開啟「豪門」與MSI的對抗時代。先看看結直腸癌的後線免疫治療。
  • 安進抗癌藥Vectibix治療化療耐藥性KRAS及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
    該研究中Vectibix所表現出的積極的總生存期數據,進一步強調了KRAS和RAS生物標誌物在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臨床治療決策中的重要性。該研究在377例化療難治性野生型KRAS(外顯子2)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中開展,將Vectibix與最佳支持治療(BSC)聯合治療與BSC單獨治療進行了對比。
  • 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
    結直腸癌的患者的就醫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以下我們分享一下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接受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完善新冠肺炎篩查後,可考慮行內鏡或介入治療,解除梗阻或行止血治療應儘早後續治療;如果出現嚴重出血、完全性腸梗阻、腸道穿孔或急性腹膜炎的結直腸患者,立即當地醫院急診手術治療。
  • 結直腸癌早期4個「求救信號」你收到了嗎?為什麼越早發現越好?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2位,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3位。由於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隱秘,所以多數病人發現時已屬於中晚期,大部分患者在早期的時候不會被察覺,所以能夠早期發現結直腸癌的「求救信號」對疾病至關重要,那麼結直腸癌有哪些信號呢?
  • KRAS與BRAF,轉移性結直腸癌生存面對的兩座大山
    RAS基因是最為重要的癌基因之一,在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中,大約50%的患者具有RAS基因突變,而CRC患者接受抗EGFR分子靶向藥物如西妥昔單抗、帕妥珠單抗的療效與RAS基因的突變狀態密切相關,僅野生型患者才能從抗EGFR治療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