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消化道癌症治療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一批醫術精湛的日本專家中,有一位名叫上野雅資的醫生,他師承因建立日本消化道癌症手術體系而聞名的梶谷環教授(癌研有明醫院前院長),是日本大腸癌治療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間,上野醫生已完成了超過1500例大腸癌手術,長期與結直腸癌「對壘」的經驗,讓上野雅資醫生拯救生命的「技藝」越發精湛。
1.可怕的診斷室VS溫暖的醫生
「診斷室果然是可怕又冰冷的地方。」H女士在回憶起最初卻真的經歷時如此說。
2015年的夏天,45歲的H女士被宣判為結直腸癌中晚期,因為病灶位置距離肛門較近,保肛似乎不可能了,生命也隨時可能進入快速倒計時。
在經歷了初期的不甘痛苦和慌亂過後,H女士冷靜下來,並聽從了朋友的建議,決定赴日就醫。
對這家日本醫院的第一印象是「這不像是一家醫院」,H女士回憶。一進醫院大堂,令人感到很溫馨,因為院內十分整潔,不管是前來醫的病人,還是陪同的家屬,說話都很小聲,保持安靜。只有不時傳來的義演歌聲和鋼琴曲,讓人容易忘記病痛。
H女士的主治醫生就是上野雅資,「上野醫生的笑容特別溫暖,一下子讓我一顆懸著的心落了地。」H女士如此說。
上野雅資醫生仔細研究過H女士的病例後告訴她:「雖然因為病灶位置,保肛手術會有難度,但為了未來的生活質量,我們會儘量為你保留肛門,大約可以保留2cm的肛門。」
在和上野醫生的深入溝通中,H女士的治療方案已經確定下來:先放化療1個月縮小病灶,休息一個月再進行手術,兩個月後進行回納手術。
前後兩個月的術前放化療,H女士如期前往積極配合。具體手術分兩次進行,前期手術做一個臨時造瘻,用腹腔鏡切除病灶,一到兩個月再預約回納手術。
2cm超低位保肛是一項艱難的手術任務,而事實證明,「藝高人膽大」的上野雅資醫生所言並非為虛,為了提高手術成功率,上野雅資醫生把病人的手術圖親手畫下來,護士團隊會配合醫生進行詳細的問診。手術中,上野雅資醫生特別注意手術刀划過的位置,甚至會特別避免碰到血管,從而減少出血量,並儘可能地保護患者的正常組織。
H女士手術非常順利,術中血壓控制在120左右,手術期間出血量不到5毫升,切除病變部位及周圍淋巴血管,在離肛門3cm處縫合。
術後病理評估結果再次給H女士帶來了好消息,她的直腸癌屬於I期,被切除的腫瘤組織可判斷為tube2中分化,上野醫生說不再需要放化療治療。
2.日本的結直腸癌治療方法
1)內窺鏡治療
隨著治療手段的進步,上野醫生表示,「內窺鏡手術為實現理想的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用腹腔鏡進行大腸癌手術的比率正在不斷增加,在癌研有明,這一數字達到95%,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內窺鏡治療是一種使用內窺鏡切除結直腸內腫瘤的方法,與手術治療相比,這種療法可以大大減輕結直腸癌患者的身體負擔,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此外,由於人體的大腸黏膜沒有神經分布,因此在採用內窺鏡切除時患者不會感受到疼痛。
內窺鏡治療的適應症包括病灶局限於腸壁黏膜內,或僅擴散至黏膜下層較淺處的腫瘤,或腫瘤較小,可以一次性切除。
一般情況下,腫瘤呈根莖狀採取息肉切除術,腫瘤呈扁平狀的採取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其中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一種使用內窺鏡電刀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的新技能,在日本的應用較為廣泛。
上野醫生表示,「與內鏡黏膜切除術相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以一次性切除更大的腫瘤,對於醫生的技能要求更高,同時治療的時間較長,且出血和穿孔的風險更高。」
2)手術治療
如果內窺鏡治療難以切除結直腸癌患者體內的腫瘤,上野醫生建議患者還是要選擇手術治療。結直腸癌手術基本採用腸管切除+淋巴結廓清術,結直腸癌的手術治療基本分為三步:
①切除腫瘤及周圍不受威脅區的腸管;
②摘除有轉移可能性的周圍淋巴結(淋巴結廓清);
③縫合腸管(吻合),如果無法吻合腸管,則需要醫生進行造瘻。
結直腸癌手術在全麻下進行,手術時間約為3~4個小時,但是近期隨著微小的創口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方式也由傳統的開放手術轉變為微小的創口手術治療,可以進一步縮短結直腸癌患者住院的時間,提高結直腸癌患者預後效果。
3)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治療結直腸癌的重要方式,放射治療主要是指通過高能量放射線的使用來殺滅癌細胞。
結直腸癌的放射治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術前輔助放療,可能會出現於藥物治療一起使用的情況,主要目的是縮小結直腸癌的病灶,儘可能地減少人工肛門置換的使用,預防結直腸癌術後復發。
另一種是姑息治療,主要對象是手術後復發或無法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以及出現骨轉移、腦轉移的結直腸癌患者,放射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結直腸癌患者的症狀和疼痛。
4)藥物治療
結直腸癌的藥物治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防止手術後復發而出現的輔助化療,另一種是對於無法切除的晚期或復發性結直腸癌的藥物治療。
目前結直腸癌藥物治療的基礎藥物是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濱,替加氟等,標準治療方法是奧沙利鉑、氟尿嘧啶類藥物聯合用藥。
免責聲明:本文為網絡轉載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