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

2020-11-27 騰訊網

隨著疫情逐步緩解,我們也欣喜發現全國情況也逐步在退燒,但目前還處於疫情防控還沒有完全解除的時候。結直腸癌的患者的就醫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以下我們分享一下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接受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

1初診患者

建議在地方醫院完善診斷需要的相關檢查(如腸鏡、病理檢查等)後,可通過網絡問診的方式諮詢病情,明確後續治療方案後,再根據醫院診療安排決定行程,減少長途奔波的勞累、檢查等待時間等,降低感染風險。

2腫瘤合併嚴重併發症需急診處理的患者

結直腸腫瘤合併出血或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完善新冠肺炎篩查後,可考慮行內鏡或介入治療,解除梗阻或行止血治療應儘早後續治療;如果出現嚴重出血、完全性腸梗阻、腸道穿孔或急性腹膜炎的結直腸患者,立即當地醫院急診手術治療。

3對於明確診斷後無急症而等待手術的患者

結直腸癌在短時間進展的機率不大,推遲2-3周通常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待疫情減輕後,醫院也會儘快安排手術或其他治療。

4術後患者

已完成手術仍在住院接受治療的術後患者,注意自我防護,積極配合治療。已出院患者,嚴格居家隔離休養,避免外出及聚集性活動,適當運動,增強營養。需行輔助放化療的II期或III期結直腸癌患者,可與腫瘤內科科醫生聯繫,可適當將治療延後一段時間。

5化療期間患者

對於身體狀況正常的結直腸腫瘤患者,建議在再次詳細評估化療風險及與主管醫師充分溝通情況下,在當地醫院繼續化療,注意檢測血常規及免疫功能等;對年齡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不影響腫瘤治療及預後的前提下,適當減少化療藥用藥劑量和或延長化療周期。

6放療治療期患者

如果所在地醫院疫情不重,放療又可以開展的情況下,還是應該按計劃完成放療。放療完成後有2個月左右的休息時間,可以在家等待疫情過去,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7術後隨訪及複查患者

常規複查患者適當延緩直至指南要求的最長間隔期,在疫情結束後再恢復常規隨訪及複查。整體療效不會因為1-2次的隨訪缺失而有根本性的改變。建議就近複查,並通過網絡問診後預約門診複查,簡化複查程序,減少醫院停留時間。堅決避免不必要的住院複查。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雖然趨於平穩,但形勢依然嚴峻,結直腸癌患者是一類特殊的群體,在抗擊疫情同時,腫瘤科醫生在把握結直腸腫瘤治療原則的前提下,根據患者需求及疫情形勢對患者治療做出必要的調整,做好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管理工作,以期更好的服務結直腸癌患者。

主講:肖志剛教授湖南省人民醫院

|主講專家|

肖志剛 教授

湖南省人民醫院 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醫師 博士 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腹膜轉移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臟器聯合切除與質控CSBME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西結合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肛腸分會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肛腸分會疑難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湖南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副組長

湖南省醫學會外科分會結直腸肛門專業委員會委員兼協書

湖南省醫學會外科分會胃腸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結直腸癌患者必讀,接受靶向治療前需要檢測這些靶點
    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已經成為結直腸癌個體化治療和綜合治療的一線方案,為結直腸癌患者帶來更高的生存獲益。目前針對結直腸癌靶向治療的藥物主要為抗EGFR單抗(西妥昔單抗和帕尼單抗)。多項研究證明,抗EGFR單抗靶向藥物的療效與RAS和BRAF基因類型密切相關。具體這些藥物的療效與不同基因突變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小編為您一一道來。
  • 上野雅資:與結直腸癌「死磕」,這些治療方法常見且有效
    內窺鏡治療是一種使用內窺鏡切除結直腸內腫瘤的方法,與手術治療相比,這種療法可以大大減輕結直腸癌患者的身體負擔,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此外,由於人體的大腸黏膜沒有神經分布,因此在採用內窺鏡切除時患者不會感受到疼痛。  內窺鏡治療的適應症包括病灶局限於腸壁黏膜內,或僅擴散至黏膜下層較淺處的腫瘤,或腫瘤較小,可以一次性切除。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收集了801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21例正常對照者血漿提取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從中篩選出9個可用於診斷結直腸癌的甲基化標誌物,以及5個可用於預測結直腸癌預後的甲基化標誌物。  循環腫瘤DNA是腫瘤細胞釋放到循環系統中的基因組小片段,是一種特徵性的腫瘤生物標記物,就像是腫瘤細胞留下的「指紋」。
  • 免疫治療面面觀之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也稱為大腸癌或者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1995年之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已趕上西方發達國家。
  • 最新直腸癌靶向治療基因突變檢測在華上市
    原標題:最新直腸癌靶向治療基因突變檢測在華上市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齊中熙)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其KRAS基因突變檢測已獲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上市,通過對KRAS基因突變狀態的識別,幫助醫生選擇適合患者基因特質的治療方案,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依據,推進個體化醫療。
  • 2019年結直腸癌治療進展盤點
    2019年10月,中國專家專門針對此問題發布共識[4],其核心內容與歐美指南類似,主要內容包括:對影像學側方無可見淋巴結或淋巴結未達臨床疑診標準的患者,不推薦常規行預防性清掃; 對符合臨床疑診標準的中低位直腸癌患者,推薦採用新輔助放化療聯合側方淋巴結清掃的策略。推薦對新輔助放化療後淋巴結消失或縮小顯著的患者,施行側方清掃或採用嚴密觀察隨訪的策略。
  • 分子診斷的引入讓癌症患者個體化治療成現實
    今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了《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其中數據披露,我國近20年來癌症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每年新發腫瘤病例估計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20年來,傳統的「三板斧」統一治療模式讓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不同癌症種類患者的個體化治療目前被更多專家所重視
  • 結直腸癌重磅消息!默沙東Keytruda一線治療MSI-H/dMMR患者頭對頭...
    2020年04月03日訊 /生物谷BIOON/ --默沙東(Merck & Co)近日宣布,評估抗PD-1療法Keytruda(可瑞達,通用名: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單抗)一線治療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III期KEYNOTE-177試驗(NCT02563002
  • Oncogene:抑癌基因逆襲了 或促進結直腸癌擴散
    ,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Oncogene上,該研究為後期開發治療結直腸癌的新療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研究人員在癌症細胞模型、小鼠模型及人類或組織樣本中對Sprouty2基因進行了超過三年的研究,利用不同的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者發現,相比其它類型的癌症而言,結直腸癌中的Sprouty2基因功能與前者並不相同,該基因被認為可以阻斷特殊的分子迴路從而抑制癌細胞生長及擴散;然而在結直腸癌中研究者發現,Sprouty2基因或許會增加癌細胞的轉移特性,而他們認為這種現象或許是在Sprouty2基因北上調時候才會出現的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近年來,免疫療法在腫瘤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打開了新思路,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也成為研究熱點。 前期研究發現,結直腸癌基因分型對免疫治療效果有很大影響,大腸癌免疫治療主要獲益人群是基因錯配修復(dMMR)或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MSI-H)的患者,而這部分患者只佔結直腸癌整體人群的5%左右。因此,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仍需更多探索和突破,來使更多患者受益。
  • 微衛星不穩定:癌症個體化治療的又一個關鍵指標?
    圖4 結直腸癌發病主要分子機制結直腸癌中MSI-H發生存在以下特點:結直腸癌患者的MSI狀態可用於治療效果的預測。多項研究表明,對於MSI-H的II期結直腸癌患者,氟尿嘧啶輔助化療無益,只有MSS的II期患者在氟尿嘧啶輔助化療中獲益。最近研究表明,結腸癌患者的微衛星狀態可以作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療效預測指標。
  • Gastroenterology:科學家有望開發出一種治療結直腸癌的新方法
    2019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雖然精準醫療和免疫療法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但對於晚期疾病患者而言研究人員還需要開發出新型療法,因為這些患者對很多療法並沒有反應;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4期結腸癌患者5年的生存率僅為14%,研究人員非常感興趣尋找新型療法來抑制結直腸癌的生長。
  • 探討結直腸癌一站式分子檢測應用——泛生子專場衛星會亮相第十三...
    大會期間,泛生子於10月29日舉辦"結直腸癌精準篩查與分子診療"專場衛星會,攜手大腸癌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結直腸癌遺傳篩查與精準醫療的最新進展、基因檢測在結直腸癌預防與診療領域中的應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在發表題為"我國遺傳性大腸癌篩檢策略及現狀分析"的演講中表示:"儘管大部分結直腸癌呈散發,但據估計仍有約10~30%的結直腸癌患者具有家族聚集特徵,且5%-6%與多種遺傳症候群相關,因此遺傳的易感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袁瑛教授:MSS/MSI-H BRAF突變結直腸癌,治療策略大不同!
    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為大家分享了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方向。 醫脈通:BRAF V600E突變結直腸癌患者整體預後不良,目前有何最新研究進展?
  • 治療KRAS陽性結直腸癌,PLK1抑制劑臨床結果積極
    ▎藥明康德/報導 今日,Trovagene公司宣布,其在研PLK1抑制劑onvansertib,與Folfiri,Avastin(bevacizumab)聯合,作為二線療法在治療攜帶KRAS基因突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CRC)患者的1b/2期臨床試驗中
  • 結直腸癌最新療法,你必須知道的!
    結直腸癌的微衛星狀態 結腸癌與直腸癌合併稱為「結直腸癌」 (colorectal cancer,CRC),CRC是佔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首位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統計,我國85%以上的CRC發現已屬晚期。
  • ...Erbitux(愛必妥)獲批一線治療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
    )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或聯合伊立替康(irinotecan)用於對伊立替康化療無效的患者。西妥昔單抗:首個靶向EGFR的單抗,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結直腸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症、第二大常見癌症死亡原因。據估計,全球每年新發病例超過185萬例,每年估計有88萬人死於CRC,佔所有癌症死亡的9.2%。大約55%的CRC病例來自世界發達地區,男性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於女性。
  • 「新進展」轉移性結直腸癌新藥進入3期試驗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一種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新療法已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為快速通道,目前正在範德比爾特英格拉姆癌症中心進行3期臨床試驗。Johnson,美國高級國家首席研究員,範德比爾特-英格拉姆癌症中心胃腸道癌研究計劃的聯合負責轉移性結直腸癌的臨床試驗,針對已經接受(或不耐受)先前三項化療的患者;患者必須接觸過瑞格非尼和/或lonsurf。該試驗正在測試的藥物是氟喹替尼,它被設計用來阻止腫瘤的血管形成的新血管。它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口服小分子抑制劑。
  • ...RES: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抗EGFR單克隆抗體獲得性耐藥的異質性
    儘管RAS-BRAF野生型及HER2/MET陰性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通常對抗EGFR單克隆抗體有反應,但獲得性耐藥幾乎無法避免。但是,分子異質性如何影響患者克隆演變尚不清楚。CLIN CANCER RES近期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接受過抗EGFR抗體治療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腫瘤組織及血液分子特徵。
  • 你知道嗎,結直腸癌需要檢測哪些基因?
    基於CRYSTAL研究,KRAS基因成為了結直腸癌患者抗EGFR靶向治療前必須檢測的首個分子標記物,自此開啟了結直腸癌基於分子亞型靶向治療的裡程碑,隨後BRAF、MSI/MMR、PIK3CA等基因豐富了結腸癌的基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