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二院成功為八旬結直腸腫瘤患者實施手術

2020-12-03 金臺資訊

人民網哈爾濱11月24日電 腸梗阻、右半結腸惡性腫瘤、慢阻肺、心功能不全、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重度營養不良,當這些病症同時出現在一位81歲高齡、體重僅有66斤的張奶奶(化姓)身上時,很多醫院都拒絕冒風險為其手術。但家屬卻不願輕易放棄,選擇來到哈醫大二院普外科九病房(結直腸腫瘤外科)放手一搏。

最終,劉明教授帶領團隊以最快的速度、最精準的治療方案,成功為老人切除了直徑4釐米的右半結腸腫瘤,解決了腸梗阻的症狀,術後老人各項指徵平穩,直接轉回普通病房。術後,已經將近三個月沒有好好吃過飯的老人終於有了胃口,主動要求吃飯,並且排便正常。

劉明教授帶領團隊進行手術。

半個月不吃不喝生命垂危 四處求醫無望

這半年對於81歲的張奶奶來說是十分痛苦的,本來就一身病的她又出現了便秘的症狀,導致她吃飯也很少,臥床不起,期間也去了醫院,但藥物治療後效果並不明顯。在近半個月,幾乎沒有排過便,基本也不吃不喝,體重在半年內由原來的100斤暴瘦至僅有66斤,老人精神頭也一天不如一天。

家人見狀立即帶老人來到當地醫院,經過檢查發現了老人患有結直腸腫瘤,但考慮老人身體狀況,醫生不敢輕易手術,建議保守治療。但保守治療中腸梗阻狀態反覆,時通時堵,處於腫瘤惡病質狀態,身體情況很差,家人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哈醫大二院找到了結直腸腫瘤外科的劉明教授。

放手一搏 以精準術式、最快速度完成手術

張奶奶來院時身體已經極度虛弱、無法行走。順利入院後,結直腸腫瘤外科立即邀請了呼吸、腎內、心內、麻醉等科室進行多學科會診,一致認為手術風險較高,建議保守治療。

劉明教授介紹,當時老人被送到醫院時身體各項指標已經很不好了。如果繼續保守治療,狀態會持續變差,最多還能堅持一個月,最後就無力回天。如果選擇手術切除腫瘤,風險很大,但或許會有一線生機,若手術成功將能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

劉明教授(右一)正在手術中。

家屬經過慎重考慮後選擇相信醫生,願意接受風險,同意手術。得知此消息後,劉明教授立即帶領團隊制定最精準的手術方案,為張奶奶進行急診手術。

順利麻醉後,醫生們爭分奪秒,劉明教授憑藉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術,僅用20分鐘就將位於回盲部的直徑4釐米的惡性腫瘤完整切下,由於腸道水腫,炎症較重,又進行了迴腸單腔造口術,整場手術僅用兩個小時就順利完成。術後老人直接被送回普通病房。術後一天可以正常飲食、排便,術後四天順利出院。

張奶奶恢復良好,在出院前與劉明教授合影。

哈醫大二院作為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在治療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上有明顯的優勢。劉明教授表示,在對急危重症患者進行手術的時候,時間就是生命,必須以最快、最精準的術式完成,最大限度地縮短麻醉時間,從而對患者的機體損害降到最低。(焦洋、李華虹、曹玥)

圖片由哈醫大二院提供

相關焦點

  • 哈醫大二院成功完成納米碳導航下的外陰癌腹腔鏡下腹股溝淋巴結...
    人民網哈爾濱1月13日電 近日,哈醫大二院婦產科一病房張宗峰教授團隊在納米碳的導航下,成功為一名外陰癌患者實施了高難度的腹腔鏡下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及廣泛外陰切除術,手術更加精準、安全,保證了切除的徹底性,減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恢復快,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升了生活質量。
  • 哈醫大二院口腔頜面外科專家成功為高齡老人「卸掉」2斤重的「包袱」
    人民網哈爾濱9月15日電 近日,84歲的孫大爺(化名)在女兒的陪同下走進了哈醫大二院,一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原來,孫大爺的頸部上鼓了一個形似「柚子」的大包,怒張的血管清晰可見。由於腫物巨大,切除風險太高,孫大爺一家輾轉了多家醫院都沒能進行有效的治療,他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了哈醫大二院。
  • 哈醫大二院啟動腫瘤內科「日間病房」 簡化就醫流程降低住院費用
    人民網哈爾濱7月29日電 近年來,腫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數逐漸增多,對於絕大多數惡性腫瘤患者來說,儘早進行抗腫瘤治療,才是唯一挽救生命的辦法。近日,為切實解決腫瘤患者的住院難題,縮短等候時間,簡化就醫流程,降低住院費用,並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哈醫大二院正式啟動腫瘤內科「日間病房」。
  • 化療患者靜脈點滴進去不 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護士巧用PICC技術搭建...
    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一病房護士長李沙沙利用PICC(即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技術,用一根軟性的導管從患者的頸外靜脈直達心臟上方的血流主幹道上腔靜脈,為張阿姨搭建一條「生命通路」,張阿姨又可以繼續與癌症鬥爭了。自2015年9月至今,李沙沙護士長成功完成1100餘例PICC置管。李沙沙護士長為picc置管患者換藥。
  • 哈醫大二院PCR實驗室順利完成第一階段急危重症患者的檢測
    4月20日,哈醫大二院全面開展住院患者疫情篩查,全部住院患者和陪護人員都需進行抗體及核酸檢測,這項舉措對醫院檢驗設施和檢驗人員提出了巨大挑戰,接到任務的哈醫大二院臨床基因擴增檢測實驗室(簡稱「PCR實驗室」)迅速反應、快速落實工作方案,晝夜不休順利完成第一階段急危重症患者的檢測任務。
  • 哈醫大二院召開2020年黑龍江省眼科學術會議
    為全面提升黑龍江省眼科疾病診療技術及科學研究水平,搭建省內眼科同行深入交流平臺,促進黑龍江省眼科醫師同質化發展,11月27-28日,由黑龍江省醫學會主辦,黑龍江省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哈爾濱市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哈醫大二院共同承辦的「2020年黑龍江省眼科學術會議暨哈爾濱市眼科學術會議」在哈爾濱市召開。
  • 哈醫大二院田家瑋教授當選國家腫瘤微創治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2020 CMIC)暨微創診療新技術培訓班、聯盟年會和第四期全國腫瘤消融治療技術高級培訓班」在北京召開。會上召開了「腫瘤微創治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介入超聲醫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副會長、國際婦產超聲學會(ISUOG)中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哈醫大二院超聲醫學科主任田家瑋教授當選介入超聲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醫大二院超聲醫學科腹部介入組組長邸郅欣副教授當選委員。
  • 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黑龍江省分中心落戶哈醫大二院
    12月4日,「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黑龍江省分中心授牌儀式暨學術交流會」在哈醫大二院舉行。會上,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中心主任許迅教授向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黑龍江省分中心主任、哈醫大二院五官醫院院長、眼科主任原慧萍教授授牌。授牌儀式現場。
  • 哈醫大二院專家:警惕「偽裝」成高度散光近視的圓錐角膜
    有時還會聽到醫生說:「你的角膜太薄了,不適合做近視眼準分子雷射手術。」 哈醫大二院眼科曲利軍主任醫師提醒,出現上面這些情形,往往可能與一種令患者煩惱、令醫生頭疼的眼病有關,即「圓錐角膜」。圓錐角膜是一種以角膜擴張為特徵,致角膜中央部向前突出、變薄呈圓錐並產生高度不規則散光的角膜病變。
  • 四肢麻以為是頸椎病一查卻是腫瘤在作怪
    本報訊(記者霍營)近日,哈醫大二院骨外科七病房成功為一名頸椎管內佔位並不全癱的患者成功施行了手術,及時解除了患者的病痛
  • 結直腸腫瘤,只能傳統手術嗎?
    而一旦真正罹患胃腸腫瘤, 面對傳統手術, 有些患者又望而卻步, 甚至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腺瘤—腫瘤演變模型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發病模式之一。從腺瘤性息肉發展至腫瘤一般需要10年。腺瘤性息肉癌變與腺瘤的種類、大小、數量、是否帶蒂、生長部位、患者的年齡等多種因素有關。腺瘤體積大、絨毛狀成分多、多發、無蒂、位於左側結腸以及高齡患者具有更高的癌變風險。
  • 昆醫大附一院有了3D「透視眼」 為患者精準實施肝臟手術
    ,患者為51歲,患有肝內多發膽管囊腫。目前,國內已有個別醫院利用5G技術遠程實時直播乳腺癌、腔鏡等手術,但是在5G網絡下結合混合虛擬技術(MR)進行精準肝臟手術並實施遠程實時直播在雲南尚屬首次。,所謂MR技術,就是通過計算機將CT顯示的患者肝臟內部膽管、血管進行重建,使肝內這些本來不能被手術者肉眼直視的膽管、血管圖像,通過手術醫師佩帶的特殊眼鏡清晰的呈現手術野的旁邊,重建的圖像還能方便地進行縮放、旋轉、移動、改變透明度等操作,就像是給醫生裝上了「透視眼」。
  • 世界首例換頭手術或於2017年在中國哈醫大進行
    據英國《每日郵報》9日報導,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卡納維洛將攜手中國醫生任曉平完成世界首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樂觀估計該手術將於2017年12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進行。  昨日,華商報致電哈醫大宣傳部,工作人員稱目前無法確定報導內容,校方暫無正式回應。此前,該校曾表示任曉平有機會參與該手術。
  • 哈醫大一院率先開展基因甲基化早期腫瘤篩查技術
    人民網哈爾濱4月19日電(方圓)4月1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大型基因檢測腫瘤篩查義診活動。通過與權威專家面對面交流,數百名哈爾濱市民了解到更多腫瘤預防、治療等相關知識。據了解,哈醫大一院是全國首家開展DNA甲基化檢測全身癌症早期篩查技術的醫院,這項世界先進的檢測技術將讓發現早期乃至超早期癌成為可能,為更多龍江百姓造福。 據了解,4月15日至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統計,2015年中國新增癌症病例高達429.2萬,相當於每天平均確診近1.2萬例癌症病例。
  • 在華實施首例換頭手術? 當事教授:是沒有的事情
    「在華實施首例換頭手術」靠譜嗎?   哈醫大教授任曉平稱尚未決定是否參與 換頭手術沒有時間表 也沒說在哪進行  近日,有媒體稱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塞爾吉奧·卡納維洛日前宣布,人類第一例「換頭」手術時間確定在2017年12月,中國醫生、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教授將加入這個手術團隊。這則消息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 北京醫院普通外科成功實施首例機器人低位直腸癌根治性保肛手術
    2020年11月19日,在普通外科肖剛主任、手術室劉鵬護士長和麻醉科楊寧副主任醫師的支持配合下,普通外科趙剛主任醫師團隊經過精心準備,成功為一名直腸癌患者實施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輔助低位直腸根治性保肛手術
  • 哈醫大一院眼科專家:近視手術並非人人可做 有時需要「私人訂製」
    記者從哈醫大一院視光中心獲悉,不少考生在高考後扎堆做近視手術。「很多家長在高考前半年就開始考慮視力和專業的問題,有的學生高考一結束,9號就過來做術前檢查了。」哈醫大一院眼科視光中心副主任李雪介紹,每年暑假都是考生們做近視眼手術的熱潮,人多的時候每天有近百人來做檢查。
  • 術中喚醒:為腦功能區護航(圖)
    張更申(右)在「術中喚醒」階段,正在對腫瘤進行切除。資料片    閱讀提示    「你今年多大了?」    「39。」    ……    把顱骨打開後,醫生將患者陳勇喚醒,一邊和他聊天,一邊切除顱內的腫瘤。這不是科幻電影裡的畫面,而是一項被稱為「術中喚醒」技術的手術現場。    「在神經外科手術中,『術中喚醒』是一種前沿技術。」
  • 哈醫大四院神經內鏡技術治療泌乳素腺瘤實現生物學指標治癒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嶽金鳳)近三個月來,43歲的王女士突然閉經了,而且「看東西模模糊糊的」,到當地醫院檢查被告知頭部鞍區「長了東西」,在哈醫大四院微創神經外科二病房求治,經激素水平測定、核磁共振檢查、視力視野檢查和王宏偉主任會診後,診斷為泌乳素腺瘤伴瘤卒中。
  • 哈爾濱:網傳「哈醫大一院耳鼻喉科被封」不實
    近日,由於哈爾濱市再次出現確診病例,在對外公開確診病例行動軌跡中,包含其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的經歷,隨後,一則「哈醫大一院耳鼻喉科被封,醫護人員被緊急隔離」的消息在網絡和微信朋友圈瘋傳,引發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