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體檢查出腸「息肉」!
這可如何是好?
息肉對身體有何影響?
會不會癌變?該如何治療?
需要複查嗎......種種問題縈繞在腦海裡。
而一旦真正罹患胃腸腫瘤,
面對傳統手術,
有些患者又望而卻步,
甚至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昨天晚上
《醫生說》節目邀請了
河南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白軍偉
為大家普及相關知識
結直腸息肉
結直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上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在未確定病理類型前統稱為息肉。依據病理類型可分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以及管狀絨毛狀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臨床常見的病理類型,也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
腺瘤—腫瘤演變模型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發病模式之一。從腺瘤性息肉發展至腫瘤一般需要10年。腺瘤性息肉癌變與腺瘤的種類、大小、數量、是否帶蒂、生長部位、患者的年齡等多種因素有關。腺瘤體積大、絨毛狀成分多、多發、無蒂、位於左側結腸以及高齡患者具有更高的癌變風險。
病因
病因:1.飲食因素 常認為主要發病原因是由於高脂肪膳食和食物纖維不足引起。
2.炎症刺激 腸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可引起腸黏膜息肉狀肉芽腫;結直腸各種炎性疾病等。
3.異物或糞便刺激 糞便中的殘渣和異物導致大腸黏膜損傷,使腸內穩態遭到破壞,導致細胞增生或脫落速度減慢,可形成息肉狀凸起。
4.遺傳因素 可有家族遺傳史。
主要症狀及治療方法
主要症狀: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因此患者很難在早期發現。也可出現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症狀。
治療方法:內窺鏡治療、手術治療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直徑過大,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息肉完整切除。
對於病理檢查證實惡變,息肉較大,數量較多密集分布某一腸段以及內鏡下無法切除的息肉患者,應採用手術治療。
高危人群及預防
高危人群:
多發腺瘤;直徑≥2cm;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原位癌或浸潤性癌)
預防:
1.高危人群應定期體檢,以早期發現該病並及時治療;
2.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食水果、蔬菜,多食粗纖維的食物,少吃煙燻、油炸以及醃製的食物。
3.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積極進行體育鍛鍊,提高自身免疫力。
結直腸癌
結腸癌:原發於結腸黏膜的腫瘤。在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居第3 位,病死率居第2 位。在低收入地區,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不斷升高。
按照所在部位可分為右半結腸癌、橫結腸癌、左半結腸癌、乙狀結腸癌、直腸癌。
從整個結直腸癌的好發部位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直腸與乙狀結腸癌可佔據大腸癌的60%以上,中位發病年齡45-50歲,30歲以下年輕人約佔11%-15%。每年15萬人死於腸癌、85%-90%以上確診時已為中晚期。
病因:1、飲食習慣 2、腸道細菌 3、化學致癌物質 4、基因變異 5、癌前病變(腺瘤、血吸蟲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患病可能有的表現:1、排便習慣與糞便形狀的改變 2、腹部疼痛 3、腹部腫塊4、腸梗阻症狀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40歲以上合併有一下症狀則為高危人群。
I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2、有癌症病史或腸道息肉、腸道腺瘤病史;3、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4、一下症狀合併兩項及以上者黏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闌尾炎病史及精神創傷病史。
高危人群建議每年行直腸指診、胃腸鏡檢查。對於行胃腸鏡檢查提示癌前病變的患者,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減少精加工肉類攝入、不要大吃大喝、熬夜晚睡、應戒菸限酒、適當運動、生活規律。
結直腸癌的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病因預防)旨在改變生活方式;
二級預防重在篩查、普查、早期診斷及癌前病變的早期治療;
三級預防(即臨床治療),注重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進行規範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三級預防措施的合理運用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生存率的提高,35%歸因於一級預防,53%歸因於篩查,12%歸因於治療的改善。因此我們應積極鼓勵高危人群參加篩查普查,使之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顧名思義就是微小創傷的手術。是指利用內窺鏡等現代醫療器械及相關設備進行的手術。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是每個需要手術的病人的夢想,微創外科使這個夢想成為了現實。
微創手術所使用的腹腔鏡機器
自1981年第1例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實施以來,腹腔鏡手術儀器不斷更新、完善,手術理念和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腹腔鏡下治療模式包括手助腹腔鏡手術(HALS)、腹腔鏡輔助技術、全腹腔鏡手術(TILS)、單孔腹腔鏡手術(SILS)、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RALS)等。但在結直腸手術上,腹腔鏡的應用相對較晚。1990年美國Jacobs首次成功實施了腹腔鏡下右半結腸切除術,證實腹腔鏡技術用於結腸手術是可行的。1991年,荀祖武成功實施國內首例腹腔鏡手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1993年,鄭民華成功實施國內第1例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
達文西機器人系統
腹腔鏡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的優勢
1.減少圍手術期疼痛
2.縮短了住院時間,恢復更快
3.減少了術中併發症、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4.減少了傷口併發症(感染、切口疝)的發生
5.具有美容效果,提高患者滿意度
6.減少對病變區域的損傷
7.腫瘤根治更徹底
8.手術視野更清楚
飛速發展的微創技術
單孔腹腔鏡手術(SILS):與常規腹腔鏡手術相比,單孔腹腔鏡能減少腹部切口數量。
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RALS):達文西系統主要由操作控制臺、視頻成像系統和安裝設備臂的手術裝置車等三大部分組成,其視頻系統可形成10~15倍高清3D圖像,清晰顯示組織解剖結構,其工作臂安裝專用器械後可模擬手腕關節進行轉動,器械端可進行540°運動,突破了傳統腹腔鏡器械活動範圍的限制,並濾去人體手部震顫,使操作靈活、精確、穩定,並減少術中併發症發生。
經自然孔道內鏡手術(NOTES):與傳統腹腔鏡手術相比,NOTES具有無手術瘢痕、術後患者疼痛輕、住院時間短等優點。
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OSES):NOSES 有別於開腹手術和常規腹腔鏡手術的特點及最直觀優勢,體現在其避免了腹壁的取標本切口,術後腹壁僅存留幾處微小的戳卡瘢痕。這一腹壁無切口的微創手術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而且體現了當代外科醫生在微創理念上的又一次飛躍。
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aTME):taTME巧妙地把腹腔鏡、TME和NOTES技術進行結合,同時遵循了腫瘤根治性原則和微創外科理念,不僅能在經肛入路下解決腹腔鏡手術中部分困難病例所面臨的問題,又能達到TME的原則。
嘉賓在直播間
988醫生說微信公眾號
互動留言
周六、周日晚上八點
聽《醫生說》!
編輯:彭程
統籌:嶽翔、馬如瀟、趙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