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2019-11-29 11:56: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於曉 責任編輯:於曉

    第八屆亞洲機器人和腹腔鏡結直腸外科年會(ARLCCS)29日開幕。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第八屆亞洲機器人和腹腔鏡結直腸外科年會(ARLCCS)29日開幕,ARLCCS年會首次登陸中國內地此前未有報導。

  在年會上,記者了解到,世界範圍內大樣本量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安全有效,全體患者5年生存率近八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診療中心主任許劍民教授在大會上匯報了一項世界範圍內最大樣本量的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回顧性研究。該研究共有全中國28家中心參與,截至2017年底,總計納入5389例患者,佔同期全國機器人手術總量72.2%。結果顯示,機器人手術量逐年迅速增長,被廣泛用於多種結直腸癌根治術式,且安全有效,全體患者5年生存率77.6%。

  當日,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加坡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位結直腸微創外科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申城。本次年會還邀請到了國際知名的Bill Heald教授和西班牙巴塞隆納醫院Antonio M.Lacy教授,他們分別是相關先進技術的先行者和倡導者,為本次會議帶來啟迪性專題演講。

  此外,手術直播演示精彩紛呈,包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許劍民教授的機器人NOSES手術、韓國國立大學Choi教授的機器人ISR手術,中國福建醫科大學協和醫院池畔教授的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以及西班牙巴塞羅醫學中心Lacy教授的腹腔鏡TaTME手術,涵蓋了當下結直腸微創外科最先進的結直腸腫瘤術式。

  ARLCCS年會是亞洲最重要的結直腸微創外科大會,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此次登陸中國不僅因為亞洲遙遙領先的手術體量,更得益於近年開創多項微創手術的國際先例。今年會議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參會人員不僅有110多名海外專家學者,還有來自全國100多家醫院的700名結直腸外科專家到會。

  此次為期3天的會議,圍繞微創技術創新和微創理念改革展開,從微創手術方式的創新,到手術併發症的診治,再到微創外科全程管理體系的建立。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外科創立於2001年,在秦新裕教授、許劍民教授的帶領下已成為國內極具專業實力、設備先進、專科技術特色優勢突出的現代結直腸癌診療中心,在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微創外科、肝轉移綜合治療等領域全面發展,領跑業內。

  據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團隊已完成各類微創手術超5700例,其中機器人手術超2500例,。此外,結直腸癌中心多方努力促進和推動中國結直腸微創外科的發展,率先成立了的機器人結直腸外科臨床手術教學示範中心,培訓學員超過1000人。

  該中心聯合肝外科和胸外科率先完成了全達文西機器人輔助相關切除術,同時開展多項新技術和臨床研究;牽頭制定中國首部《機器人結直腸癌手術專家共識(2015版)》,並成立上海結直腸腫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中心致力加速微創手術技術創新,實現微創設備國產化。據透露,目前已有部分微創設備投入應用,累計銷售額超億元人民幣。(完)

相關焦點

  • 結直腸腫瘤,只能傳統手術嗎?
    昨天晚上 《醫生說》節目邀請了 河南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白軍偉 為大家普及相關知識 結直腸息肉 結直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上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
  • ...醫院結直腸外科成功舉辦第45期全國高級腹腔鏡結直腸外科手術...
    2020年7月31日,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結直腸外科主辦,第45期全國高級腹腔鏡結直腸外科手術技能培訓班暨第三屆臺灣班成功開班。本次學習班採取線上封閉式授課的形式,共有來自19個省市的55位中高級職稱外科同行和近70位臺灣醫師參加。
  •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  中新網天津5月5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王濤 張潔)記者5日從天津大學獲悉,由國家「863」計劃先進位造技術領域專家、天津大學黃田教授主持的「高速並聯機器人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科研成果通過鑑定,並經專家認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國際領先。
  • 機器人輔助食管癌根治手術的應用|達文西機器人|食管癌|機器人|...
    機器人輔助食管癌根治手術的應用.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3): 206-210. doi: 10.7507/1007-4848.201806048點擊查看本文圖表摘要目的 總結機器人輔助食管癌根治手術的初步應用經驗及分析短期治療效果。
  • 安徽核醫學分子影像水平達國際先進
    10月9日,安徽省首臺PET/MR(正電子發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統)獲批落戶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也標誌著安徽省核醫學分子影像領域的整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名單,安醫大一附院成為省內唯一一家獲得PET/MR配置許可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 汪建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再次在國際頂級腫瘤學雜誌JCO發表
    研究結果提示:單純FOLFOX方案新輔助化療與5-FU為基礎的放化療相比,具有相似的R0切除率和腫瘤降期率以及更低的手術併發症發生率,約35%患者僅術前接受單純化療而不需要放療也能很好的進行手術治療。研究遠期結果再次證明,術前單純FOLFOX方案新輔助化療在3年局部復發率、無病生存率以及生存率等遠期療效指標方面均與當前的標準5-FU同步放化療相當。而安全性方面,單純化療組患者的近期併發症(如吻合口瘻、吻合口狹窄)和遠期併發症發生率均較放療組有顯著降低。同時研究還顯示,單純化療在控便能力和大便次數等肛門功能方面的有明顯優勢。
  • 機器人輔助與胸腔鏡輔助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回顧性
    機器人輔助與胸腔鏡輔助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回顧性隊列研究.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0): 1134-1139. doi: 10.7507/1007-4848.202007083點擊查看本文圖表摘要目的 總結單中心機器人輔助與胸腔鏡輔助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結果,探討其安全性及實施要點。
  • 【中國科學報】先進機器人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獲悉,「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近日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機構學機器人學中心正式揭牌。  這是我國在機器人學與機構學領域的首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也是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籌)獲得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首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惡性結直腸息肉指腫瘤侵及黏膜下層但未達固有肌層的病變,TMN分期pT1,也稱黏膜下層浸潤性病變。黏膜下層的腫瘤浸潤可能導致淋巴血管轉移,結直腸息肉的癌變率約0.2%-5%。如何通過內鏡下特徵,判斷息肉應直接交給外科手術還是予以內鏡切除?內鏡切除後結合病理結果,應繼續內鏡監測還是追加外科手術?這些都是臨床上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
  • 深圳先進院發表柔性微創手術機器人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微創中心王磊研究員團隊圍繞靈巧型手術機器人的研發路線和蛇形手術機器人的設計機理進行深入調研,取得了新進展。博士後Olatunji Omisore是本文第一作者,李暉副研究員和熊璟高級工程師是共同作者,王磊研究員是通訊作者,深圳先進院是第一通訊單位。手術機器人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機器人運動控制和遠端操作約束方案,具有蛇形冗餘或連續體結構的柔性/軟體系統的臨床應用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 北京醫院普通外科成功實施首例機器人低位直腸癌根治性保肛手術
    2020年11月19日,在普通外科肖剛主任、手術室劉鵬護士長和麻醉科楊寧副主任醫師的支持配合下,普通外科趙剛主任醫師團隊經過精心準備,成功為一名直腸癌患者實施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輔助低位直腸根治性保肛手術
  • 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召開
    2020年11月20-21日,由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胃腸外科承辦的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暨北京西部醫學結直腸腫瘤論壇在我院召開。石景山區衛健委副主任吳麗萍,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我院院長顧晉,我院黨委書記向平超等領導班子成員出席大會並致辭。
  • 中國醫學專家致力研發國產醫學機器人
    現在,越來越多病人願意接受,或者主動選擇機器人手術。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 醫療機器人是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最引人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在診斷、治療、康復、護理、功能輔助等諸多醫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白鱘滅絕了為什麼...
    每經10點丨北京CBD功能區總部企業達550家;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01-05 09:55:08 每經編輯 杜宇     1丨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
  • 3分鐘了解 2018 CSCO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更新要點!
    根據IDEA研究的結果,Ⅲ期低危患者(T1-3N1)可考慮3個月的CapeOx方案輔助化療。二、轉移性結腸癌1.進一步明確復發風險評分(CRS)CRS的五個參數:原發腫瘤淋巴結陽性,同時性轉移或異時性轉移距離原發灶手術時間<12個月,肝轉移腫瘤數目>1個,術前CEA水平>200ng/ml 和轉移腫瘤最大直徑>5cm,每個項目為1分。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29期:上海實現國內首臺5G機器人腸癌根治術
    ,多地直播手術7月2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手術室內,胃腸外科鐘鳴教授為一名65歲患者實施了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的直腸癌根治術。「如果不是這次5G直播,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看到這麼漂亮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以後或許拿著手機,就可看到上海的手術直播,這對提高雲南當地醫療水平、尤其是手術水平意義很大。」雲南省開遠市人民醫院醫生餘蒙希正好在上海仁濟醫院接受培訓,也因此有機會「圍觀」了這臺手術直播。
  • 名院周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該研究構建了一種基於順鉑的新型有機納米治療藥物,實現了化療和化學動力療法的聯合,發揮了優異的抗肝癌作用。相關研究論文在納米醫學頂級期刊《先進材料》在線發表。技術⊙ 天壇醫院:介入機器人「魯班」完成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
  • 世界首臺微米級CT、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醫生搞出來的發明威力...
    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團隊與清華大學聯手,成功發明世界首臺微米級耳科專用CT設備,填補了國際空白。據悉,這一先進的耳科專用CT設備有望在明年拿到臨床許可證,真正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務。 微創手術操作空間受限 手術機器人打破技術壁壘 不久前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中,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張忠濤教授團隊研發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一舉摘得頭獎。
  • 通過對人類結直腸組織基因表達分析找出和確認一個潛在的組織質量...
    摘要:在包括腫瘤學在內的許多醫學專業中,相關研究已經發現了許多滿足個體化治療需求的生物標誌物。要正確理解這些研究,首先需要保證用於研究的組織樣本有較高的質量。組織樣本的質量可通過基因表達水平的變化來檢測,它受到包括樣品分析前條件、缺血效應、以及手術收集方法本身在內的各種因素的影響。
  • 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要點)
    在內鏡切除前,結腸鏡檢查發現的每一個結直腸病變都應對病變的形態、表面結構和血管形態進行完整的評估。結直腸病變的深部黏膜下浸潤被定義為≥1mm (1000 um)的黏膜下浸潤,並與內鏡切除後殘留癌的高風險相關,特別是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 關鍵問題、建議和討論 問題1a:結直腸息肉的哪些內鏡特徵可預測黏膜下深浸潤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