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先進機器人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獲悉,「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近日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機構學機器人學中心正式揭牌。

  這是我國在機器人學與機構學領域的首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也是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籌)獲得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首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據介紹,「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每年以各省(區市)科技廳、駐外使館推薦等方式進行申報,經國家科技部審批認定,包括國際創新園、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類型。其宗旨在於提升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質量和水平,發展「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使其成為國家在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擴大科技對外影響力方面的骨幹和中堅力量,對領域或地區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於2016年11月獲得國家科技部認定,該中心將以中英前沿科技合作為牽引,全面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面向國家能源、海洋以及智能製造領域的重大需求,開展機器人學領域前沿技術研究以及工程應用。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8-0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研發工作展開學術交流,以促進在相關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8位海內外專家學者作了主題報告,論壇除主會場外還同期開展了線上直播,線上線下共有近3000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 首屆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在瀋陽舉行
    近日,由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和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和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承辦的首屆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在瀋陽舉行。
  • 首屆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本屆論壇由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和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發起主辦,瀋陽自動化所和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承辦。  8位海內外專家學者作了主題報告,與會人員圍繞後疫情時代下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研發工作展開學術交流,以促進在相關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 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2019-11-29 11:56:34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第八屆亞洲機器人和腹腔鏡結直腸外科年會(ARLCCS)29日開幕,ARLCCS年會首次登陸中國內地此前未有報導。  在年會上,記者了解到,世界範圍內大樣本量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安全有效,全體患者5年生存率近八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科學報】許超導電子學一個未來
    我國科學家趙忠賢、陳仙輝等人在高溫超導材料領域做出了世界領先的研究工作,成為國際舞臺上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研究力量之一。然而在超導電子學領域,我國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在一些關鍵領域甚至是空白。  以冶金技術起家的上海微系統所,在超導方面起步很早,我國第一根低溫超導線就是在這裡誕生的。
  • 中國五礦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日前,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在長沙正式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依託中國五礦所屬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長沙礦山研究院建立,是我國在海洋礦產開發領域唯一經科技部認定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2020 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參會感
    會議主旨 (Forum Object)  首屆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由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和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IRCARM)共同主辦,主題為「後疫情時代下機器人學與機構學研究發展」。
  • 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
    12月3日,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主任陳泓表示,聯合中心未來將在天基衛星觀測領域,重點發展全球變化衛星,積極謀劃推動中國的通量衛星和冰衛星的觀測計劃,開展數據分析和模型模擬等研究工作。同時依託三極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實現科學研究、航天工程融通發展,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持長期與連續的對地觀測,制定更高觀測能力的天基觀測發展規劃。
  • 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大揭牌成立
    12月3日,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下簡稱「聯合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主任陳泓表示,聯合中心未來將在天基衛星觀測領域,重點發展全球變化衛星,積極謀劃推動中國的通量衛星和冰衛星的觀測計劃,開展數據分析和模型模擬等研究工作。同時依託三極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實現科學研究、航天工程融通發展,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持長期與連續的對地觀測,制定更高觀測能力的天基觀測發展規劃。
  • 【中國科學報】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揭牌
    盧柯指出,該中心深度契合遼寧省產業結構調整和未來發展需求,將持續瞄準世界材料科技前沿,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及新技術創新高地,並進一步凝聚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以及不斷創新科技運行機制,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打造成果轉移轉化高地。  作為國家級科研創新基地優化整合的重要舉措之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於2017年11月21日正式獲得科技部批准組建。
  • 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高德地圖成立「數字地圖聯合實驗室」
    日前,在河南鄭州舉辦的中國測繪學會年會「智慧位置服務論壇」上,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宣布與高德地圖共同成立「數字地圖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將依託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高德地圖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充分整合雙方核心資源,搭建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在共性技術和前瞻技術方面展開合作。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研發與創新平臺及人才培養基地,是國際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服務組織(IGS)三大數據與分析中心之一,也是國家科技部指定的導航與位置服務全國科技服務業行業試點單位。
  • 自動化所成立類腦智能研究中心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整體性啟動類腦智能研究。   為推動研究所在類腦智能領域的科學研究,積極參與國家創新科研戰略,進一步推動未來智能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所整合集結了研究所相關優勢學科方向與科研團隊,成立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協同進行類腦智能的科研和戰略推進。
  • 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在新疆昌吉成立—新聞—科學網
    瞄準西部農業需求 助力「一帶一路」倡議   新疆是農業大區,也是我國面向中亞的橋頭堡,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
  • 凱普生物與中科院深圳先進研究院籤約成立精準醫療聯合實驗室
    11月11日,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下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會展中心舉辦《科學與中國》院士巡講暨重大項目籤約儀式,凱普生物(300639)董事兼副總經理管秩生受邀出席並籤約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凱普生物「精準醫療聯合實驗室」。
  • 中國首個「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
    中國首個「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北極星VOCs在線訊:2020年9月27日,「貝士德儀器」獎學金捐贈儀式暨「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在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以下簡稱「創新港」)化工學院成功舉辦。
  • 寧波材料所iMED中國團隊與中山眼科中心聯合成立青光眼人工智慧診療及影像分析實驗室
    慈谿醫工所的智能醫學影像團隊(iMED中國)是一個擁有45人的專業眼科/醫療圖像處理團隊。團隊負責人劉江高級研究員帶領趙一天、程駿、許言午、楊建龍、胡衍等研究員專注於眼科人工智慧十餘年,在青光眼智能診斷方面具有世界領先的研究經驗。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2020 年 7 月 24 日,首屆中國國際智慧睡眠發展高峰論壇暨數字睡眠與腦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辦
  • 天津: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首個國際聯合中心成立
    坐落於天津港保稅區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TIB)日前與比利時弗蘭德生物技術研究院(VIB)籤約成立了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舉行。  九院院長、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吳皓表示,希望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建設能始終瞄準醫療機器人技術國際前沿研究方向,對接國家高端醫療器械裝備產業發展戰略需求,建設高水平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臺,推動我國醫療機器人技術的創新研究、技術轉化及臨床應用,最終服務社會、惠及民生。
  • 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成立
    央廣網天津7月25日消息(記者陳慶濱)7月24日,由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共建的「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將重點圍繞臨床腫瘤學、腫瘤流行病學、腫瘤生物學、腫瘤藥學、腫瘤免疫學、血液腫瘤學六大方向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