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礦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021-01-21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日前,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在長沙正式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依託中國五礦所屬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長沙礦山研究院建立,是我國在海洋礦產開發領域唯一經科技部認定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中國五礦「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基於「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現有合作基礎,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打造以工程開發為主,兼顧應用基礎研究,形成包含技術、裝備與市場全產業鏈科研平臺,將以我國國際海底礦區勘探開發重大工程需求為依託,圍繞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海底礦產勘察與評價、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深海開採作業、海底長距離輸送、海底採礦系統遠程監控技術、海底礦物加工利用、深海開採的環境影響等科學研究。中心計劃通過多種形式的國際聯合研究和與產學研合作,突破和掌握深海採礦關鍵技術,培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的科研和經營人才,用5到10年的時間形成工業化開採的系統集成技術,培育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擇機進行商業開採。

該中心的成立是中國五礦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落實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部署國家「十三五」國際科技合作的重大舉措,對於提高我國深海採礦國際合作水平和全球競爭力,促進海底礦產資源商業開發早日實現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五礦作為中國第四塊國際海底礦區勘探的承包者,將通過中心與多家國際深海採礦領域知名企業,在國際海底礦區資源的勘探與評價、開採與深加工、深海工程裝備設計與製造,以及商業開發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以此提高我國深海採礦國際合作水平和全球競爭力,力爭形成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局面,力爭成為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規章的制定者。

【責任編輯:駱秧秧】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海洋採礦科技中心由海洋採礦大數據中心、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區、科普教育展館等組成,承載著海洋採礦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應用,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海洋知識普及與海洋文化傳播的使命,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世界海洋礦產大會在海南三亞開幕 探討海底礦藏可持續開發
    杜莉 攝中新網三亞9月23日電 (記者 王曉斌)第四十八屆世界海洋礦產大會23日在海南三亞開幕,來自中、美、英、德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將在五天的會期中,針對環境,規程和技術等方面內容,就如何可持續開發海底礦產資源展開討論。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直是國際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 長沙礦冶研究院舉行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儀式
    10月10日,隸屬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的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了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儀式。據悉,該科技中心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大數據挖掘、梳理、利用的平臺,也是海洋採礦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和海洋科技科普的平臺,主要功能是處理、加工、存儲、開發五礦礦區的資源、環境、地形地貌數據,以及其他海洋資源、環境、物理海洋數據的收集、存貯、共享。正式運行後,該科技中心將為我國海洋資源技術開發及國際同行提供數據服務,兼備我國海洋資源開發成果展示和科普功能。
  • 孫文盛:大力推進中國同非洲在礦產資源領域合作
    國務院批准,應南非礦產能源部部長松吉卡邀請,孫文盛部長率領國土資源部代表團和中國礦業聯合會代表團於2007年2月2日至2月7日對南非進行了訪問。期間,應邀參加了在南非普利托利亞舉行的有20餘個非洲國家礦業部長參加的非洲礦業合作夥伴大會並發表演講,與松吉卡部長就中國與南非在礦產資源領域擬籤署的合作協議內容進一步磋商達成一致。
  • 中國海洋礦產資源分布、深海開採最新情況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採。「海洋是人類巨大的資源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由於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我們必將把目光轉向海洋,進入共同管理海洋、共享海洋資源的新時代。」——何文波,5月12日中國五礦成為國際海底管理局第19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的籤訂者。
  • 五礦整體併購中冶 7000億資產重組三步走(圖)
    整體併購  今年8月20日,中國中冶開始停牌,公告稱正在籌劃重大事項,當時市場就在推測中冶集團或將與五礦集團合併。據記者了解,五礦集團與中冶集團的重組傳了有好幾年了,甚至有消息稱五礦集團總經理上書中央,建議組建大型跨國礦業集團,由五礦集團牽頭,聯合中冶集團、中國有色集團及部分中信礦業資產,聯合組建跨國礦業投資建設集團。
  • 【中國科學報】先進機器人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獲悉,「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近日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機構學機器人學中心正式揭牌。  這是我國在機器人學與機構學領域的首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也是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籌)獲得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首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將徵收的部分稅費集中起來,成立礦產資源保護專項基金,資助自然資源的恢復與保護,替代資源的開發,以及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等工作,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像經營普通商品一樣經營自然環境資源這一特殊商品,使其不僅能維持簡單再生產,還能進行擴大再生產。          (二)應用經濟手段進行礦產資源管理和生態補償         1、建立科學的礦山地質生態影響評價制度。
  • 開採海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之道
    如果以環境可持續的方式開採,那麼深海海底發現的金屬(例如鎳、銅、錳、鈷)有可能幫助我們實現全球清潔能源目標的潛力。但是為了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進行深海研究,以確定避免和減少潛在環境影響的必要措施。同時深海研究也能夠加深我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過程的認識。深海研究與創新是實現可持續開發海洋的關鍵。
  • 全球首個海底採礦項目VS中國唯一海底金礦,海底礦產被鎖定了!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上升和超強度盲目開採,全球礦產資源越來越少,甚至面臨耗竭。有人將目光投向了深海。海底蘊含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深海採礦一直是近些年來的熱門話題。一組科學家曾向國際相關組織提出建議,呼籲暫停對深海開採許可證的發放。
  • 中國第一,全球第十,紫金憑什麼成為中國金屬礦產資源最多的企業
    紫金礦業的「高技術、低成本」堪稱中國樣本。1993年8月,上杭縣礦產公司改組為上杭縣紫金礦業總公司,主要業務是開發建設上杭紫金山金礦,當時,紫金只有1萬元開辦費,沒有政府資金支持的紫金,舉步維艱。時勢造英雄,陳景河決定採用投資額低、生產成本低的堆浸工藝開發紫金山。而這一工藝被不少專家斷言「紫金山地形險要,潮溼多雨,不適合採用堆浸工藝」。
  • 國際銅業協會分享城市礦產最新研究 為資源循環利用提供支撐
    北京2020年11月25日 -- 2020年11月18日,由國際銅業協會委託德國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Fraunhofer ISI)開展的全球研究《城市礦產的前景和局限》發布。研究探討了城市礦產的定義,其在加強循環經濟和原材料價值鏈方面帶來的好處,現有的阻礙以及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這一做法的方法。
  • 海底採礦:中國準備好了嗎?
    此外, 「蛟龍」載人海底潛水器也將於2020年進行首次環球航行。在這艘潛水器的行程任務中,考察海底礦產資源赫然在列。可以說,中國的確在深海礦產勘探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也是世界上深海海底探礦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
  • 廣西華錫集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簡析
    廣西華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錫金屬及其它有色金屬礦產生產,包括探礦、採礦、選礦、冶煉加工及新產品開發的聯合企業,主要產品為錫錠、鋅錠、銻報告於2008年7月3日,由中國礦業聯合會諮詢中心組織有關專家進行了評審,核實報告已通過審查。
  • 2020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發布 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完善
    原標題:2020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發布,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完善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中國礦產資源
  • 深海「探寶隊」隊長韓喜球:揭開海底礦產資源分布的謎底
    作為我國深海「探寶隊」隊長,韓喜球帶領團隊努力揭開海底礦產資源分布的謎底只要身體允許,隨時準備起航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海洋裡面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上
  • 三沙市正式掛牌成立 專家:南海豐富資源待開發
    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指出,三沙市的成立,是中國加強對南海海域及諸島行政管理和開發的重要步驟,有利於對周邊有不良企圖的國家形成威懾。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中心副主任李國強則表示,南海所蘊含豐富資源遠不止「油氣」,三沙市未來將在礦產等資源開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成立
    央廣網天津7月25日消息(記者陳慶濱)7月24日,由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共建的「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將重點圍繞臨床腫瘤學、腫瘤流行病學、腫瘤生物學、腫瘤藥學、腫瘤免疫學、血液腫瘤學六大方向開展合作,
  • 天津: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首個國際聯合中心成立
    坐落於天津港保稅區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TIB)日前與比利時弗蘭德生物技術研究院(VIB)籤約成立了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說,根據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有關協議,我國於1999年在位於東太平洋的國際海底獲得7.5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擁有對這一區域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至目前,我國已在這一國際海域相繼開展了富鈷結殼、深海多金屬硫化物等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有效履行了國際公約的相關職責。」王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