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寶隊」隊長韓喜球:揭開海底礦產資源分布的謎底

2020-12-0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作為我國深海「探寶隊」隊長,韓喜球帶領團隊努力揭開海底礦產資源分布的謎底

只要身體允許,隨時準備起航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海洋裡面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上,作為一名科學家,韓喜球與青少年分享了深海科考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她興奮地寫道:「演講後好多學生求合影,也許有不少學生將來真的會投身海洋事業!」

  韓喜球是我國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曾先後16次出海,累計有800多天在海上度過。她帶領團隊在國際海底區域發現了6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點),圈定了50多處海底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遠景區,還為新勘測發現的16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命名。最近,記者來到位於杭州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採訪了這位溫婉美麗的女首席。

2017年3月,韓喜球隨蛟龍號順利下潛,出艙後揮手致意。(圖片提供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我很喜歡我的工作。只要身體允許,我隨時準備起航。」

  熱氣逼人的8月,韓喜球的清新讓人眼前一亮。

  大眼睛、齊耳短髮,戴著時尚的粗框眼鏡,身穿碎花上衣,一副典型的江南女子的嬌小身材。如果不是提前做了功課,真不敢相信這位美女科學家生於1969年,有個即將讀大四的兒子,更難想像她今年剛在海上「漂」了4個多月。

  「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國際海底區域探礦。」韓喜球指著牆上巨大的印度洋海底地形圖說,「這條『入字形』的印度洋洋中脊是我們近期集中勘探的區域。」

  調查和開發海底礦產資源是國家戰略需求,「先來先得」是國際海底管理局探礦與勘探規章明確規定的原則。深海探礦顯然是一場時間與智慧的雙重較量。

  茫茫大海,哪裡有礦?韓喜球帶領的「探寶隊」在努力揭開謎底。「海底熱液活動區正在發生熱液成礦作用,熱液噴口(俗稱黑煙囪)源源不斷地噴湧出富含鐵、銅、鋅、金、銀等金屬元素的熱液流體,如果發現高溫熱液噴口,周圍就會有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韓喜球說,大海一望無際,熱液區的直徑才數百米,在科考船上用萬米纜拖著儀器去搜尋,是名副其實的大海撈針。

  去哪找,怎麼找?「探寶隊」隊長——首席科學家的判斷至關重要。從2007年大洋19航次第三航段開始,韓喜球成為我國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此後多次帶隊「探寶」。

  「大到海上調查計劃、實施方案,小到具體調查和採樣站位的布設、調查資料的判讀,首席科學家要為航次科學目標的實現負全責。此外,還要為人員與儀器設備的安全負責。」韓喜球坦言,這種壓力巨大,因為出海機會來之不易,船舶航行每天付出的成本巨大。

  在今年2月至4月執行的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中,韓喜球團隊帶蛟龍號到前期調查「圈」出的海底活動熱液區作精細調查並取樣。「要是我們『圈』的位置錯了,蛟龍號找不到地方,那可真是糗大了!」韓喜球說,蛟龍號每次下潛,她的內心都很忐忑,因為那是對先前調查成果的檢驗,為了給出蛟龍號下潛的位置和觀察路徑,她經常通宵分析研究調查資料。「沒想到11次下潛,每次都直擊中心!百分之百命中!」韓喜球回憶起來非常開心。

  「我很喜歡我的工作。別人覺得出海枯燥,但我總感嘆海上時光太匆匆,真希望多做一些調查。」韓喜球笑著說,「每次發現熱液異常區,當調查取樣結果和我的判斷一樣時,是我最高興、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只要身體允許,隨時準備起航。」

  「她曾經帶我做試驗,20個小時沒休息,我都快扛不住了,她的精力依舊旺盛。」

  「她不是女漢子,她比漢子都『強悍』。」韓喜球的同事王葉劍副研究員如是評價。王葉劍跟隨她11年,深知導師脾性。「她曾經帶我做試驗,20個小時沒休息,我都快扛不住了,她的精力依舊旺盛。」

  作為首席科學家,沒人與其輪班,只要船上的馬達不停轉,韓喜球的工作就不分晝夜。「我們都覺得她很累,但她從來不說自己累,因為她是真的熱愛這份事業,所以全情投入。」王葉劍說。

  她的「強悍」還體現在百折不撓的性格,令船上的人都刮目相看。

  「出海調查過程中,儀器裝備出現故障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在關鍵海域需要立刻用到幾臺重要探測設備,可不巧的是設備開始『罷工』,維修起來很困難。換成其他人,可能會想大不了不做,早早放棄了。但韓老師一邊在船上組織技術骨幹進行維修、排除故障,一邊多次與設備生產商進行郵件溝通,最終在最短的時間內搶修成功,確保了海上調查順暢地開展。」蔣紫靖曾是韓喜球的碩士研究生,她對這件事記憶深刻。

  王葉劍說,載人深潛調查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同單位不同專業不同職責的專家出發點有所不同,技術保障人員著重考慮潛器安全,科學家重點關注每次下潛能否實現科學目標。「在一次下潛準備會議中,現場指揮部就如何在某個關鍵但複雜的作業區進行安全下潛作業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探討,這是我參加過的氣氛最特別的一次會議。」會上,韓喜球拿出她自己以及有豐富調查經驗的國際同行的意見,輕聲細語、不慌不忙地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如何安全地完成下潛任務,實現下潛目標。為了說服各方專家,她為此已經忘我研究了兩個星期。最終,在深潛器技術團隊的強力保障之下,這個潛次獲得了圓滿成功,韓喜球長舒一口氣,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科研面前不分性別,我首先是一名科學家。」韓喜球說,目前大洋科考船上以男性為主,女性是個位數,但她從來沒有感到性別帶來的壓力,也不會因為是女性就少作為。

  「我只是悶頭爬山,不知不覺就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第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韓喜球獲得過很多榮譽。請她解析成功「密碼」,她卻擺擺手說:「我的人生沒有設計,只是每個階段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是農民的孩子,有大學讀就很知足,沒考慮那麼多。」1986年韓喜球考入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學習地質學專業,「我比較上進,除了專業課出類拔萃,外語成績也很好,還考了託福。在那個年代,學校考託福的人很少。」

  選工作單位也是她口中的「偶然」。「我是浙江人,海洋二所離家近,所以就來了。」參加工作後,韓喜球埋頭學術,潛心研究深海多金屬結核,並於1998年考取了浙江大學的在職博士。

  命運又一次出現了「偶然」。2001年德國基爾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休斯教授到二所訪問,韓喜球關於多金屬結核的研究給休斯留下深刻印象。2001年年底,她突然接到休斯的邀請奔赴德國作特邀學術報告,這次訪問直接促成了她於2002年到2005年在德國基爾大學訪問學習。這期間,她開始海底冷泉系統與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研究。

  2005年我國啟動了在國際海底區域調查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的計劃。「為了尋找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得先調查海底熱液系統。熱液系統和冷泉系統的調查方法一脈相承,真是太巧了。」韓喜球順理成章地成為首次大洋環球科考航段的主力。

  「我只是悶頭爬山,不知不覺就看到了更美的風景。」韓喜球口中輕描淡寫的「偶然」背後,是她異常艱苦的鑽研,因為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她老公會做一桌好菜,韓老師也會調雞尾酒給大家品嘗。」

  「韓老師是一位詩人。」王葉劍回憶起歷次出海,在抵達作業區的途中,趁團隊還算清閒,韓喜球會召集學生們到甲板上觀星、賞月、填詞作賦,豐富海上生活。

  「我會在船上組織『大講堂』,大洋科考航次執行的是多學科考察任務,包括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生物等不同學科領域的人員能夠聚集一起,是難得的相互交流機會。」

  同行眼中,韓喜球不像「搞地質的」,她非常優雅。每次學生出國交流,韓喜球會提醒學生注意坐姿談吐、穿著禮儀。

  韓喜球是學生們眼中的「家長」。「自己的學生當然就跟親人一樣。」她的課題組裡既有年輕的科學家,也有博士生、碩士生、留學生,是由十幾個人組成的大家庭。繁忙的工作之餘,只要一看到對年輕人做科研有用的信息,她都會第一時間轉到團隊微信群裡。

  「韓老師有時會邀請我們到她家裡做客,她老公會做一桌子好菜,韓老師也會調雞尾酒給大家品嘗,同門相聚在一起,非常親密。」王葉劍說,除了學術上的請教,生活裡有困難,大家都願意跟韓老師傾訴。

  「就像天鵝媽媽帶著一隊天鵝寶寶前行。」韓喜球笑著說,她只有做得更好,才能潛移默化地帶著學生們往前走。「大洋科考事業需要傳承,要讓年輕人逐步走向舞臺中央,我願意在背後託舉他們。」

  (記者 劉詩瑤)

相關焦點

  • 【溫州女人·范】 聚焦女科學家論壇丨韓喜球:走向深藍,探尋海底的...
    【溫州女人·范】 聚焦女科學家論壇丨韓喜球:走向深藍,探尋海底的奧秘 2020-10-21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海洋礦產資源分布、深海開採最新情況
    「海洋是人類巨大的資源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由於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我們必將把目光轉向海洋,進入共同管理海洋、共享海洋資源的新時代。」——何文波,5月12日中國五礦成為國際海底管理局第19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的籤訂者。
  • 隨女科學家韓喜球一同探秘深海
    溫州日報科普小記者受邀來到講座現場,聽韓喜球親身講述大洋深處的探險故事。「海底火山怎麼形成」「黑煙囪噴口會把科考船烤焦嗎」……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孩子和家長聽得津津有味。「因為科學家都是有特殊本領的,這也是科學家存在價值。」在解答為什麼能在海底4000米深的地方找到黑煙囪時,韓喜球自豪的聲音引來了全場的掌聲。韓喜球還特別鼓勵孩子要大膽做科技追夢人。
  • 中國五礦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日前,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在長沙正式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依託中國五礦所屬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長沙礦山研究院建立,是我國在海洋礦產開發領域唯一經科技部認定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廣州海洋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攻關獲新進展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創新團隊近日在深海研究領域權威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題目為《西太平洋海盆-海山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分布與EM122多波束回波強度定量關係分析》。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韓喜球研究員關於深海熱液系統中礦物顆粒輸運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然而,海洋層化效應和底流影響使深海水動力環境特性具有複雜性,關於海底熱液羽流的上升擴散規律和物質輸移機制尚不清楚。
  • 海底出現「神秘怪圈」,歷經20年後,科學家終於揭開謎底
    對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紀中才真正開始。這不,文章中這個神秘光圈就是1995年,一位潛水愛好者在海床上拍攝的,是誰在深海繪製了這麼精美的圖案,竟能保持這麼長時間,直到20年後科學家們才慢慢揭開謎底。
  • 女科學家韓喜球走進溫州女性「秀慧課堂」,揭秘深海科考之旅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韓喜球在溫州市甌海區圖書館作了主題為「洋底探秘——我的大洋科考經歷」的精彩科普講座。活動現場座無虛席,80餘戶親子家庭參加了活動,網絡直播在線人數突破10萬。韓喜球教授系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曾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 神秘的海洋:種類繁多且分布不均的海洋礦產資源,科學家如何應對
    毫無疑問,佔地球表面70%以上的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礦產資源寶庫。從海岸到大洋深處,遍布著人類所需要的各種礦產,吸引著人們去研究和探索。但是海底礦產資源分布不均給能源的開發出了一道道難題,科學家將會如何應對呢?
  • 海底到底有什麼?
    人類從未停止對大自然的探索,不久深海就要向人們揭開她神秘的面紗。因為中國人,將會首次到達馬裡亞納海溝的大洋之極!坐什麼去那麼深的地方?萬米載人潛水器!它長什麼樣子?我們一起來看看:但這還不是它最終披掛上陣的造型,它未來的模樣將是:這是中國人首次出發去往萬米海底的探險旅程,那裡有什麼奇特生物?還是一片荒蕪?
  • 全球首個海底採礦項目VS中國唯一海底金礦,海底礦產被鎖定了!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上升和超強度盲目開採,全球礦產資源越來越少,甚至面臨耗竭。有人將目光投向了深海。海底蘊含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深海採礦一直是近些年來的熱門話題。一組科學家曾向國際相關組織提出建議,呼籲暫停對深海開採許可證的發放。
  • 深海迷航蛇菇洞穴資源分布 深海迷航蛇菇洞穴有什麼資源
    我是你們的老朋友Smile,《深海迷航》是一款自由度極高、玩法多變的沙盒類海底世界遊戲,在遊戲中,我們需要探索海底的各種地區,會發現不同的動植物、金屬和其他資源,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了... Hello,大家好!
  • 深海礦產資源之最——中國南海
    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蘊藏著大量包括鐵、錳、銅、鎳、鈷、鉛、鋅等數十種金屬元素和沸石、珊瑚貝殼灰巖等非金屬礦產,及熱液礦床。1986年和1988年南海調查資料顯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憲北海山、珍貝海山和雙峰海山地區發現鈷結核資源。鈷結殼厚度一般為1~3釐米,最厚達4~5釐米。
  • 各國科研技術力量摩拳擦掌,深海礦物資源爭奪戰箭在弦上
    深海海底區域的礦物資源主要有三類,即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硫化物與富鈷鐵錳結殼。其中,多金屬結核分布在大洋底部水深4000米~6000米海底表層, 含有錳、鎳、鐵、鈷、銅等豐富的金屬元素。到1990年代末,後兩種礦產資源相繼被發現。多金屬硫化物形成於水深1000米~4000米處的海底有火山活動的「黑煙囪」周邊,富含銅、鋅、鉛,以及貴金屬金、銀等。
  • 開採海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之道
    如果以環境可持續的方式開採,那麼深海海底發現的金屬(例如鎳、銅、錳、鈷)有可能幫助我們實現全球清潔能源目標的潛力。但是為了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進行深海研究,以確定避免和減少潛在環境影響的必要措施。同時深海研究也能夠加深我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過程的認識。深海研究與創新是實現可持續開發海洋的關鍵。
  • 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說,本航段在這一海域臥蠶1號、臥蠶2號、天休與大糦4個熱液區首次實施載人深潛調查,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 世界海洋礦產大會在海南三亞開幕 探討海底礦藏可持續開發
    杜莉 攝中新網三亞9月23日電 (記者 王曉斌)第四十八屆世界海洋礦產大會23日在海南三亞開幕,來自中、美、英、德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將在五天的會期中,針對環境,規程和技術等方面內容,就如何可持續開發海底礦產資源展開討論。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直是國際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 全國各省礦產資源分布,你們省到底有多少資源?
    > 我國礦產資源總量豐富、品種齊全,但人均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質量較差,地理分布不均衡,大型、超大型礦和露採礦較少,開發利用率不足,選礦冶煉技術落後。 貴州 貴州礦產資源豐富,分布廣泛,門類齊全,礦種眾多,配套較好,產出區位相對優越,是全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之一。已發現的礦種(含亞礦種)達107 種以上(其中金屬礦產37 種,非金屬礦產70 種以上) ,共發現礦床、礦點3000 餘處。
  • 分分鐘了解6大類海底礦石資源!
    由於發現豐富的海洋油氣資源,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五大石油生產國之--。東海平湖油氣田是我國東海海域第一個正式投入開發的以天然氣為主的複合型油氣田,總開發面積240平方公裡。目前,上海市浦東地區已實現天然氣化。(2)煤、鐵等固體礦產。世界許多近岸海底已開採煤鐵礦藏。日本海底煤礦開採量佔其總產量的30%;智利、英國、加拿大、土耳其也有開採。
  • 2500米海底開採大量礦產,出口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海底稀土資源,作為工業的維生素,稀土在航天、軍事、材料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陸地上的稀土終究會被開採完畢,海底的稀土將是未來稀土的主要來源地,為此,我國曾在多年前花費10億元獲得了大片公海海域的礦產開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