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海底稀土資源,作為工業的維生素,稀土在航天、軍事、材料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陸地上的稀土終究會被開採完畢,海底的稀土將是未來稀土的主要來源地,為此,我國曾在多年前花費10億元獲得了大片公海海域的礦產開採權。那個時候,這些海域的礦藏情況還很難說得清楚,日本認為中國花大價錢買了張廢紙,且不論海底有沒有礦藏,即使有,在深海採礦也是一項國際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日本在海底發現了大型稀土礦藏,據日本專家估算,這一礦藏品位高、儲量大,足夠日本使用200年,但由於稀土礦處於深海,開採難度大,日本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開採手段。經過多年勘探,我國也在多個海域發現錳結核、天然氣、稀土等資源,這說明我國花高價買來的採礦權並沒有白費。和日本一樣,我國也長期面臨著深海採礦這一技術難題,但隨著我國建成首艘深海採礦船,這一難題已經被攻克。
目前,世界首艘深海採礦船已經在我國建造完畢,深海採礦船是開採深海礦藏過程中最重要的水面裝備,我國建造的這艘深海採礦船排水量超過4萬噸,船上搭載了水下機器人等配套設施,擁有一套完整的採礦系統,可開採2500米深海底的礦藏,一次可裝載將近4萬噸礦石,能夠連續工作5年。
與外國的採礦船相比,中國的這艘採礦船最大的優勢在於開採深度夠深,足有2500米,而外國的採礦船一般只能在水深50左右的平坦海床作業,只適用於開採淺海資源,無法開採深海資源,這就意味著這些採礦船的使用範圍遠小於我國的這艘深海採礦船。
當中國手握深海採礦船與礦產開採權時,日本便再也不敢嘲笑中國當初的決策了。現在日本擔心的是,中國會不會開採日本發現的一些礦產資源,只要這些礦產不在日本領海、專屬經濟區內,且日本沒有獲得礦產所在海域的開採權,這些礦產可就是無主之物了。正因為如此,為了防範中國可能的開採行為,日本十分希望買下中國手中的礦產開採權,不然,自己早年的勘探行動就都白費了,更何況,如果中國對日本發現的那些海底稀土礦有想法,那將對日本的資源安全形成威脅,因此,日本的決心不小。
除了想要中國手中的礦產開採權之外,日本還希望得到中國的深海採礦船。按照合同的規定,中國建造的首艘深海採礦船由一家加拿大公司租用,日租金將近200萬元,在這家加拿大公司之後,還有很多外國公司等著租用這一深海採礦利器,中國自然不用為此事發愁,想用就能自己造。
而日本就不同了,由於這是一款重要裝備,我國現階段也只是通過出租的方式交由外方使用,日本想用的話,也只能支付高額租金,至於買下深海採礦船或該船的技術,那是萬萬不可能的,在海洋資源爭奪日益激烈的今天,深海採礦船作為我國的優勢所在,出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