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海底礦石開採技術獲得突破

2020-12-0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9月28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經濟產業省26日宣布,日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試驗從衝繩縣近海的「海底熱水礦床」連續大量開採出礦石。由於確立了穩定開採海底礦石的基礎技術,日本朝著本世紀30年代後期商業化的目標前進了一步。日本擁有世界少有的專屬經濟區,它非常期待海底礦石能成為國產資源。

據日本《產經新聞》9月27日報導,海底熱水礦床可將海底噴出的熱水中包含的金屬成分冷卻和沉澱。試驗時間為8月中旬至9月23日,由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等實施。開採方式是,將挖掘機投入水深約1600米的礦床,將礦石粉碎成3釐米大小,然後用吸水泵吸上來。

將重礦石與海水一同順暢地吸上來是一個課題。試驗期間,共進行了16次持續十幾分鐘的開採,成功開採出約16.4噸礦石。礦石中除了汽車等鍍鐵所不可或缺的鋅之外,還含有黃金等稀有金屬。

除了衝繩縣近海外,海底熱水礦床在小笠原群島近海等地也有分布。衝繩本島西北約110公里海底下的伊是名海窪的資源蘊藏量達到740萬噸,據說埋藏著與國內年消費量等量的鋅。

經濟產業省將在其他海域開展資源蘊藏量調查,於2018年度評估出經濟效益。經濟產業省還將致力於吸水泵的大型化和挖掘機的低價格化等技術開發,力求在本世紀30年代後期實現商業化。

另外,海底熱水礦床開採技術還可以應用於開採膜狀粘在巖盤上的鈷等稀有金屬,也可以應用於其他海底礦產。

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理事辻本崇史就試驗成功表示,這將成為海底資源開發的轉機。

一臺挖掘機正準備進入衝繩縣近海的「海底熱水礦床」開採礦石(共同社)

相關焦點

  • 日媒:日本領先世界成功連續開採海底礦石 不再「受制於人」
    據海外網10月10日報導,海底裡沉睡著無數的金、銀和寶藏,令人心動並「躍躍欲採」。不過,這樣一個「冒險故事」很有可能將成為現實。日媒稱,在9月下旬,日本經濟產業省和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宣布,日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試驗從衝繩縣近海的「海底熱水礦床」連續大量開採出礦石。
  • 日媒: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
    據日媒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與「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26日宣布,已實現全球首次成功利用船隻大量開採海底礦物資源。據報導,在日本衝繩縣近海,接連發現存在從海底與熱水一同噴出的金屬堆積而成的「海底熱水礦床」,日本力爭2020年代中期前後實現商用化。
  • 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有望成為資源生產國
    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有望成為資源生產國 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綜合報導 2017-09-27 16:09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將試驗開採海底「可燃冰」
    新華網東京1月20日電(記者何德功)日本政府日前決定,2月中旬在愛知縣渥美半島南部70至80公裡的海底試驗開採俗稱「可燃冰」的甲烷水合物,明年進行實際開採並試驗以此為原料生產天然氣。
  • 日本發現海底「寶藏」,1600萬噸稀土,卻讓我們轉讓開採技術
    但由於其在全球的分布極不均勻,開採和萃取都有很大難度,所以目前很多國家都需要從我國進口,或是將開採出來的稀土送往我國工廠加工。因此其他國家在擔憂如果中國斷供或是不幫忙加工的話怎麼辦?日本就是其中之一,為了替美國分憂,不惜打破之前的計劃,根據日媒早前的報導,日本將提前1年時間,計劃在2021年試開採深海海底稀土資源。
  • 2500米海底開採大量礦產,出口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海底稀土資源,作為工業的維生素,稀土在航天、軍事、材料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陸地上的稀土終究會被開採完畢,海底的稀土將是未來稀土的主要來源地,為此,我國曾在多年前花費10億元獲得了大片公海海域的礦產開採權。
  • 美媒: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可燃冰開採技術已經世界第一了
    而中國在這些年來對於開展技術以及研發性新能源,這兩個方面是一起發展的,特別是在開採技術這一方面,基於中國的科技發展,開採技術發展的不比任何一個國家差,曾就有美媒稱: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可燃冰開採技術已經世界第一了。
  • 分分鐘了解6大類海底礦石資源!
    人們已經發現的海底礦石資源有以下六大類:(1) 石油、天然氣。據估計,世界石.油極限儲量1萬億噸,可採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1350億噸; 世界天然氣儲量255^ 280億立方米,海洋儲量佔140億立方米。
  • 日媒:中方擴大海底地形命名 提升「海洋強國」影響力
    參考消息網2月26日報導 日媒稱,在日本命名地形較多的專屬經濟區周邊的西太平洋,中國近年來頻繁對海底地形開展命名活動,2011年以來已經命名28處地形。日媒稱,今後,中國還有可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開展命名活動。外務省對此加強了警惕。
  • 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取得歷史性突破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綜合新華社、央視網消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消息,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超過7天的穩定產氣,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
  • 海底採礦時代到來
    海底採礦效果圖。 □文森特·尼維爾加特 2017年秋天爆出一則新聞:有家日本企業從衝繩島附近1600多米深的海底開採出了礦石。收穫的可不僅僅是一份微不足道的樣本,而是超過15噸的金屬礦石,它們被不間斷地從海底泵到船上。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宣告了海底採礦時代的到來! 毫無疑問,地球資源開採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不論在日本還是其他國家,眾多企業爭先恐後地湧向大洋洋底,發掘金屬礦藏,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就是其中一員,它計劃從2019年開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1700米深的海底開採銅礦。
  • 太空開採礦石是科幻?太空淘金是未來趨勢,中國也不甘落後
    也就無法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圖像,不熟悉讓人們保持了一個遙遠的距離感和未來感2019年.中國第一家致力於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商業公司在太空探索領域,冷戰時期就屬前蘇聯和美國最為強大,自蘇聯解體後,整個太空探索領域只剩下美國NASA一家,近二十年間,亞洲各個國家的太空探索技術也穩步提升
  • 為減少對海底的破壞,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海底開採機器人
    礦業公司已提議清理和開發廣闊的海底區域,以促進金屬需求高的技術的發展。海洋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則反對這樣的計劃,他們警告人類,這樣的開採會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巨大且可能永久的破壞。Pietro Filardo是致力於尋求爭論雙方一個平衡點的技術開發人員之一。他的公司,Pliant Energy Systems建造了看起來像黑色機械黃貂魚的東西。
  • 日本在全球首次利用海底甲烷水合物產出天然氣
    【棘手的「核垃圾」】(2)走進「世界盡頭」車諾比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2013年3月12日宣布,當天成功確認,可以利用愛知縣渥美半島及三重縣誌摩半島海域海底地層中的甲烷水合物(可燃冰)生產天然氣。
  • 海底礦區,要開採也要保護(科技大觀)
    原標題:海底礦區,要開採也要保護(科技大觀)   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描繪了一個新奇美妙又險象環生的海底世界,吸引著無數讀者暢想深邃的海底。我們對淺海中豐富的動植物並不陌生,形態各異的珊瑚、搖曳的海草、五彩斑斕的熱帶魚,而陽光難以穿透的深海則要單調不少。
  • 日媒稱中日打響海底地形"命名戰":涉及敏感海域
    參考消息網1月2日報導 日媒稱,中國政府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周邊等地進行海底地形調查,2016年向國際航道測量組織的下屬組織積極提交了以漢語命名的海底地名申請。中國不僅在海上擴大海洋權益,同時還加快了在海底的爭奪。
  • 未來的清潔能源-可燃冰 是什麼開採技術難題導致它銷聲匿跡
    我國從1999年進行可燃冰的調查工作,發現可燃冰存在的似海底反射波,意味著這類新資源在中國領海的突破。2007年,我國首次在海域進行可燃冰鑽探,取得了可燃冰實物樣品,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後第4個通過國家級研發計劃,採集到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2015年,我國自主研製的「海馬」號潛水器首次發現了可燃冰儲藏地,被命名為「海馬冷泉」。同年,我國實施了可燃冰鑽探,圈定了千億立方級的可燃冰礦藏。
  • 海底資源爭奪戰 人工智慧仿生機器人可以開採深資源
    大量的海底富含金屬-鎳,銅,鈷,鋅-這些是製造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和智慧型手機的關鍵。礦業公司已提議刮and並吸塵黑暗的廣闊區域,以提供金屬密集型技術的補給品。海洋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反對這樣的計劃,警告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巨大且可能永久的破壞。Pietro Filardo是致力於尋找共同點的技術開發人員之一。
  • 日本將全面啟動對海底稀土礦資源開發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1月14日報導,日本將全面啟動對深海礦物資源的開發。由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和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等組成的團隊將在政府的支持下於2月調查南鳥島周邊海域富含稀土金屬的稀土泥含量。
  • 日本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技術邁向商業化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日本經濟新聞》4月29日報導稱,對火力發電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進行回收並埋藏於海底的技術開發取得了進展。由於可遏制全球變暖,美國等國開始在內陸地區引入相關設備,四面環海、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則主要採用海底儲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