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我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東協十國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被稱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
RCEP協議國家與我國在礦產資源方面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礦產出口大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這些國家歷年向我國出口各類礦產資源。我國也從RCEP國家進口多種礦產資源,例如,受疫情影響,2020年1-10月,我國從巴西、印度進口鋁土礦的渠道中斷,在RCEP國家的鋁土礦進口量達52%。
這次盤點一下我國礦產進口的主要國家之一,也是RCEP成員國的印度尼西亞礦產資源都有什麼?可以去投資嗎?
印度尼西亞地處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是中國「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支點國家。礦業是印尼的支柱產業,礦產品主要用於出口,印尼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煤炭出口國,第五大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同時還出口銅礦、鎳礦、鋁土礦等,礦產品出口總額佔商品出口總額近60%。
一、重要礦產資源分布
印尼地處特提斯成礦域東南端與環太平洋成礦域及印度-澳大利亞成礦域交匯的地方,成礦地質條件較好,礦產資源豐富、種類較齊全。
印尼擁有豐富固體礦產資源,其煤炭、銅礦、鋁土礦、金礦、鎳礦、錫礦等礦產資源在全球佔重要地位。印尼的煤炭探明儲量255.73億t,全球排名第10;銅礦探明儲量2800萬t,世界排名第9;鋁土礦探明儲量10億t,世界排名第5;鎳礦探明儲量450萬t,世界排名第7;金礦探明儲量3000t,全球排名第4。
印尼煤炭具有儲量大、分布集中、易於開採的特點。主要分布在南蘇門答臘、南加裡曼丹島和東加裡曼丹。重要的是南蘇門答臘島煤炭潛在資源有470億t,並且該區大部分煤田尚未開發。
銅礦主要分布在巴布亞島、北蘇拉威西島等,以斑巖型、矽卡巖型銅礦床為主。其中格拉斯伯格(Grasberg)礦號稱世界第三大銅礦同時也是世界儲量最大的金礦。
鋁土礦主要分布在加裡曼丹島西部地區,最主要的礦床類型是紅土型鋁土礦。西加裡曼丹鋁土礦、金礦成礦帶是東南亞地區鋁土礦最主要的產地之一。
鎳礦主要分布在蘇拉威西、馬魯古群島、巴布亞及東加裡曼丹島,是含鎳基性-超基性巖體的風化-淋濾-沉積產物,具有分布集中、礦床規模大、類型簡單、找礦標誌明顯等特點。
印尼全國幾乎所有的島嶼都有金礦點分布,大型超大型金礦主要分布蘇門答臘-爪哇銅、金成礦帶和紐幾內亞島銅、金成礦帶。
二、礦業投資與開發現狀分析
印尼總體上來說礦業開發活動相對活躍,礦業開放程度較高。SNL統計顯示,印尼礦山項目有550個,在活動的有299個,礦業公司111家,外企佔49%。其中,印尼控股公司獲取153個,佔活動礦山總數的51%;澳大利亞控股公司獲得68個,佔活動礦山總數的23%;加拿大控股公司獲得23個,佔活動礦山總數的7%;中國控股公司獲取17個,佔活動礦山總數的6%。
目前,煤礦、銅礦、鎳礦、鋁土礦、金礦的開發相對活躍,佔在活動的礦山比重近80%。
印尼目前共有284個煤炭礦山項目,在活動的礦山項目106個,在開採的礦山項目有84個。印尼本國企業佔64%;此外也有澳大利亞及中國等外企開發。
印尼目前銅礦開發基本上被外國公司和合資企業所控制。受出口禁令影響,印尼銅礦山項目有64個,只有19個礦山在活動,僅僅有5個礦山在開採,其中最大的生產商是美國自由港。
受出口禁令影響,印尼鋁土礦年產量下降。印尼有8個鋁土礦礦山項目,在活動的有6個礦山,大部分由國內公司控股,目前僅2個在開採。
受出口禁令影響,印尼鎳礦山年產量逐年下降,鎳礦大部分由本國企業開採。鎳礦礦山項目有40個,在活動的有18個礦山,在開採的礦山有10個。
印尼金礦點幾乎遍布全國,印尼全國有157個金礦山項目,在活動的有43個礦山,在開採的礦山佔在活動礦山項目總數的1/3左右,主要由印尼、澳大利亞等國開採。
三、中資企業投資現狀
中國已經成為印尼最大進口來源國和最大貿易夥伴,也是第七大投資國。中國企業在印尼投資的主要領域是礦業、電力、基礎設施。
在礦業投資方面,我國已經有19家企業與印尼在固體礦產和油氣開採方面開展合作。其中固體礦產主要是投資煤炭、鋁土礦、鎳礦的開採以及冶煉廠的建設。
其他領域也有很多企業進行投資。在基礎設施行業,中國鐵路、中國港灣建設總公司、中國道路和橋梁集團、中國水電集團、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中國神華集團等企業都參與了印尼重大項目投資。比如高鐵、水電站、發電站等。
無論從礦產資源分布特徵,還是從礦業投資與開發情況方面來看,印尼未來在固體礦產資源開發及後端冶煉加工領域都與中國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RCEP達成後將覆蓋世界超30%GDP總量以及28%左右的全球貿易量,礦業方面,RCEP的籤署為我國拓寬了礦產資源供應渠道、開拓了國外礦產市場,對我國的礦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來源:礦業界、文獻 《印度尼西亞固體礦產開發現狀與前景分析》,袁超飛、王小烈、邢佳韻、張豔飛、陳其慎、李莉,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平臺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有侵權或非授權發布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