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礦產資源之最——中國南海

2020-12-03 以史為鑑興替過往知

南海諸島磷礦厚度10~100釐米,總儲量約200萬噸。除去東沙群島儲量60萬噸外,西南中沙群島儲量約140萬噸,其中西沙群島儲量高達100萬噸,南沙群島儲量30多萬噸,其他各島嶼約在10萬噸左右。

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蘊藏著大量包括鐵、錳、銅、鎳、鈷、鉛、鋅等數十種金屬元素和沸石、珊瑚貝殼灰巖等非金屬礦產,及熱液礦床。1986年和1988年南海調查資料顯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憲北海山、珍貝海山和雙峰海山地區發現鈷結核資源。鈷結殼厚度一般為1~3釐米,最厚達4~5釐米。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積盆地之一,發現有37個沉積盆地具有聚油氣的地質條件,總面積約5000萬公頃,約為西歐北海產油區面積的6倍,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油氣儲存區,已探明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

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在230億~300億噸之間,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個油氣田,其中有12個可能成為大型油氣田,總探明可採石油儲量為200億噸,天然氣儲量約為4萬億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陸架油氣聚集區和南部巽他陸架油氣聚集區,以及中沙群島海區一帶。南海海底蘊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資源量約達194億噸油當量。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礦產資源分布、深海開採最新情況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採「冰」——5月18日,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採。「海洋是人類巨大的資源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
  • 2020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發布 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完善
    原標題:2020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發布,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完善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中國礦產資源
  • 覽要聞丨《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發布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完善。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對建立和實施礦業權出讓制度、優化石油天然氣礦業權管理、改革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和管理方式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創新;發布了修改後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
  • 廣州海洋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攻關獲新進展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創新團隊近日在深海研究領域權威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題目為《西太平洋海盆-海山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分布與EM122多波束回波強度定量關係分析》。
  • 悄悄告訴你中國南海資源到底有多豐富?
    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為什麼要和中國爭南海諸島?枕頭君今天帶大家看看南海資源有多豐富?  南海有多大?南海國際上通稱南中國海,是中國南方那個被陸地大體圍繞的整體水域:北靠中國大陸和臺灣島,東接菲律賓群島,南鄰加裡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西接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
  • 中國五礦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日前,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在長沙正式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依託中國五礦所屬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長沙礦山研究院建立,是我國在海洋礦產開發領域唯一經科技部認定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發布 2019年全國新增煤炭探明可採儲量...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披露,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993.4億元,其中,油氣地質勘查投資821.29億元,增長29%;非油氣地質勘查投資172.11億元,下降0.9%。全國新發現礦產地79處,其中大中型55處。截至2019年底,天然氣、錳、鋁土等34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增長。
  • 開採海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之道
    會議的首要議題是:我們該如何在確保保護環境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實現可持續地開發海洋礦產資源。滿足清潔能源需求世界銀行最近發表的報告估計,到2050年,全球將需要超過三十億噸礦石和金屬,以滿足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並且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
  • 深海資源興起「圈地運動」 石油成最激烈的爭奪
    2010年深海原油產量可達850萬桶/日(4.3億噸/年),可滿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  在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對石油的爭奪已經不再局限於陸地和淺海,許多國家和大型油氣公司都在向深海進軍。深海石油戰早已拉開序幕。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在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表示,目前世界各國在海底中爭奪最激烈的資源就是石油。
  • 三沙市正式掛牌成立 專家:南海豐富資源待開發
    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指出,三沙市的成立,是中國加強對南海海域及諸島行政管理和開發的重要步驟,有利於對周邊有不良企圖的國家形成威懾。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中心副主任李國強則表示,南海所蘊含豐富資源遠不止「油氣」,三沙市未來將在礦產等資源開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南海的自然資源
    底棲及潮間帶海藻西南中沙群島海區約有近千種,為中國四大海區之冠。經濟價值較大的種屬有紫菜屬、石花菜屬、雞毛菜屬、凝花菜屬、海蘿屬等20個屬。常見的品種有鳳尾藻、江蘺、蕨藻、總狀蕨藻、網胰藻、團扇藻、圈扇藻等。
  • 集貴州礦產資源之大全!《中國礦產地質志·貴州卷》將出版
    這意味著一部全面總結貴州省礦產地質工作成果及區域成礦規律,為新時期找礦工作提供科學理論支撐、為政府部門提供礦產資源領域決策的參考資料、為地質工作者提供的工具書和為國民提供權威性的普及讀物即將出爐。 2014年,我國啟動新中國第一部《中國礦產地質志》的研編工作,研編內容包括各省、區、市礦產地質志,全國礦產總志以及全國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等三部分,每部分均有書、圖、資料庫及普及本,將匯集全國查獲的全部礦產資源及其開採利用的狀況,分析資源前景,並對找礦過程中獲得的豐富的找礦經驗和成礦規律認識進行階段性的總結。整個研編工作於2020年完成。
  • 礦產、礦產資源基礎知識
    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鐵礦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東北、華北地區資源為最豐富,西南、中南地區次之。就省(區)而言,探明儲量遼寧位居榜首,河北、四川、山西、安徽、雲南、內蒙古次之。中國鐵礦以貧礦為主,富鐵礦較少,富礦石保有儲量在總儲量中佔2.53%,僅見於海南石碌和湖北大冶等地。
  • 深海「探寶隊」隊長韓喜球:揭開海底礦產資源分布的謎底
    作為我國深海「探寶隊」隊長,韓喜球帶領團隊努力揭開海底礦產資源分布的謎底只要身體允許,隨時準備起航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海洋裡面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上
  • RCEP成員國礦產資源巡禮:印尼,中國也要大量進口礦產的國家
    RCEP協議國家與我國在礦產資源方面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礦產出口大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這些國家歷年向我國出口各類礦產資源。我國也從RCEP國家進口多種礦產資源,例如,受疫情影響,2020年1-10月,我國從巴西、印度進口鋁土礦的渠道中斷,在RCEP國家的鋁土礦進口量達52%。
  • 南海資源豐富成各國關注熱點 油氣儲備南北不均
    編者按 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據估計,這裡的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超過200億噸油當量;這裡還有豐富的礦物資源,含有錳、鐵、銅、鈷等35種金屬和稀有金屬錳結核;盛產各種海產品,有海洋生物2850多種,正因如此,南海也成為周邊各國關注的熱點。  南海到底有多少資源?它為何會吸引眾多目光?
  • 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南海的成因,二十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屬於大西洋的貧巖漿型,因為從地球物理測量的結果看兩者十分相像,只不過南海的時間短、範圍小,相當於一個小大西洋。但是中國科學家提出要在南海打鑽探索其成因,因為科學家只在大西洋經過大洋鑽探驗證其模型,迄今還是個孤例。大洋鑽探計劃選擇來南海打鑽,就是為了檢驗大西洋模型的普適性。
  • 南海計劃以「麻雀」解剖向世界貢獻中國成果
    (6月10日)下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蛟龍號」研製總體組組長、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做客文匯講堂人文解讀「四大未知疆域」(太空極地深海網絡)系列講座主講《中國:正走向深海舞臺中心》。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第一位隨「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周懷陽任對話嘉賓。
  • 各國科研技術力量摩拳擦掌,深海礦物資源爭奪戰箭在弦上
    深海海底區域的礦物資源主要有三類,即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硫化物與富鈷鐵錳結殼。其中,多金屬結核分布在大洋底部水深4000米~6000米海底表層, 含有錳、鎳、鐵、鈷、銅等豐富的金屬元素。到1990年代末,後兩種礦產資源相繼被發現。多金屬硫化物形成於水深1000米~4000米處的海底有火山活動的「黑煙囪」周邊,富含銅、鋅、鉛,以及貴金屬金、銀等。
  • 廣東省湛江市礦產資源及勘查開發利用狀況
    >、泥炭土、硅藻土、礦泉水、地下熱水、南海石油及天然氣等是本市優勢礦產。本區礦產資源特點是礦產種類多,分布範圍廣,優勢礦產集中度高,儲量大、質量好,能源礦產中煤礦十分短缺,金屬礦產以中、小型為主。湛江市主要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表見附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