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洋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攻關獲新進展

2020-11-30 中國礦業報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礦產資源科技創新團隊近日在深海研究領域權威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題目為《西太平洋海盆-海山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分布與EM122多波束回波強度定量關係分析》。

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與聲回波強度定量關係研究

該團隊以2014~2015年「海洋六號」船EM122深水多波束系統獲取的多波束回波強度數據為支撐,對西太平洋海盆-海山不同豐度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深海黏土沉積和鈣質遠洋沉積區的聲回波角度響應特徵進行了深入分析,基於GSAB(Generic Seafloor Acoustic Backscatter)聲學模型,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建立了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與聲回波強度定量關係。

該項階段性成果已及時應用於我國西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申請和合同區海山富鈷結殼資源評價中,極大提升了海底礦產資源探測效率和精度,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作出了重要貢獻。(楊永)

網站編輯:宮莉

相關焦點

  • 廣州海洋局研究項目獲浙江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耿雪樵/文記者近日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作為主要完成人,與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聯合完成的「深海系列化保壓採樣技術研究」項目,榮獲了「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廣州海洋局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獲新發現
    ◎郭斌斌/文記者近日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在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著名地學綜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 深海生物資源概述 | 深海生物資源價值、深海生物產業面臨的困難及發展建言……
    國家海洋局從「十五」開始啟動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研究,把深海生物資源的戰略儲備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我國通過大洋航次平臺,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區以及多種深海特殊生境對深海生物資源進行了調查,先後在熱液區、海山區、海溝、深淵等區域開展了12個航次生物基因資源的調查,樣品多數來自於我國礦產資源的合同區與潛在合同區,覆蓋3大洋8大區塊700多個站位。對熱液區、冷泉、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等不同生境中的生物群落結構特徵進行了分析,獲取了大量深海微生物資源信息。
  • 中國海洋礦產資源分布、深海開採最新情況
    「海洋是人類巨大的資源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由於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我們必將把目光轉向海洋,進入共同管理海洋、共享海洋資源的新時代。」——何文波,5月12日中國五礦成為國際海底管理局第19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的籤訂者。
  • 深海「探寶隊」隊長韓喜球:揭開海底礦產資源分布的謎底
    作為我國深海「探寶隊」隊長,韓喜球帶領團隊努力揭開海底礦產資源分布的謎底只要身體允許,隨時準備起航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海洋裡面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上
  • 廣州海洋局峽谷體系沉積演化研究獲新認識
    ◎孫美靜/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近日對臺灣東部海域研究進行總結,在峽谷體系沉積演化方面取得了新認識。臺灣東部海域峽谷體系上遊-中遊-下遊沉積特徵該研究主要以近年來廣州海洋局採集的多道地震同時,臺灣東部海底峽谷群是沉積物由臺灣島陸區向花東海盆、西菲律賓海盆運輸的重要通道,構成了「源-渠-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深海油氣勘探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王登紅
    二級研究員,博導 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稀有稀土貴金屬研究室主任 現任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礦產地質志》總主編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探測「鋰能源金屬礦產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項目負責人
  • 2020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發布 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完善
    原標題:2020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發布,我國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完善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中國礦產資源
  • 深海生物資源利用聯合實驗室落戶煙臺福山
    深海生物資源利用聯合實驗室落戶煙臺福山3日上午,山東深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的「深海生物資源利用聯合實驗室」籤約揭牌儀式在福山區舉行。李金濤在籤約儀式上致辭,他說,近年來,福山區著眼於轉型升級,傾力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出臺了「聚福英才計劃」,全區發展跨入了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快車道。深海生物資源利用聯合實驗室的籤約,既是福山區生物醫藥產業的新突破,也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成功典範。
  • 屢屢刷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爭創「中國深度」
    「潛龍二號」無人無纜潛水器是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具備近海底高清成圖、複雜海底航行和礦產資源自主探測能力。今年2月,「潛龍二號」正式用於深海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完成8次下潛,在大洋43航次第二航段作業成功。此外,去年12月,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我國3臺「彩虹魚」萬米級著陸器成功進行了萬米海試並採樣。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說,根據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有關協議,我國於1999年在位於東太平洋的國際海底獲得7.5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擁有對這一區域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至目前,我國已在這一國際海域相繼開展了富鈷結殼、深海多金屬硫化物等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有效履行了國際公約的相關職責。」王飛說。
  • 礦產「百寶箱」新添「寶貝」多 河南10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新...
    鋁土礦、銻、鉬、釩、巖鹽、冶鎂白雲巖等重要礦產新增查明資源儲量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通過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我省礦產資源「百寶箱」增加很多新「寶貝」。我省已基本掌握了煤、鋁、鐵等礦產資源面貌,基本查明了全省1500米以淺煤炭資源狀況,累計新增煤炭資源儲量457億噸,其中新發現通柘大煤田資源量超過230億噸,成為我省最大煤田;基本查明了全省700米以淺鋁土礦資源面貌,探獲鋁土礦資源儲量超過10億噸,進一步鞏固了河南作為全國最大鋁工業基地的地位。
  • 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中國大洋第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連日來,大洋45航次科考隊利用大面積調查和原位富集培養等方式,在東太平洋密集開展深海微生物菌株及其基因資源調查。
  • 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展情況綜述
    一、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有色金屬工業技術創新取得較大進展,經過科技攻關和技術開發,攻克了一批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取得了一批新的科技成果,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有力地推動了有色金屬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 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中國大洋第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連日來,大洋45航次科考隊利用大面積調查和原位富集培養等方式,在東太平洋密集開展深海微生物菌株及其基因資源調查。  此前,我國深海生物基因調查大多集中在西南印度洋、南大西洋和東太平洋洋中脊熱液區,在類似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區深海平原的調查相對較少。
  • 中國五礦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日前,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在長沙正式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依託中國五礦所屬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長沙礦山研究院建立,是我國在海洋礦產開發領域唯一經科技部認定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獲重要進展
    科普(譚曄 鄒雪峰 萬海珍 宋波) 11月13日筆者獲悉,由東方物探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和重要進展。  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實施「深空」「深地」「深海」三大科技戰略布局。
  • 廣西華錫集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簡析
    其中金海牌錫錠為我國名牌產品,在倫墩金屬交易所註冊,獲出口免檢;電解鉛、電解鋅、銻錠、銦錠為廣西名牌產品,暢銷海內外。(2)提高礦產資源回收率目標到2015年,示範基地主要金屬平均採選回收率在2010年的基礎上提高2~5%,平均冶煉回收率提高3~15%,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達50%以上(表2)。2011~2015年預計產生效益44億元。暫不能綜合開採或者採出後不能綜合利用的礦產及含有有用組份的尾礦資源,基本得到妥善保護和處置。
  • 上海交大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建籤約儀式舉行
    未來,上海交大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將共建海洋學院、極地深海技術研究院,積極探索科學與技術融合發展新機制,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學科,成為引領世界海洋科技前沿的風向標,並探索高水平大學與高水平研究院所的合作共建新機制,努力形成科教改革的可複製模式,成為我國科教融合發展的新典範,同時探索跨行政區域合作新機制,努力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新亮點。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劉成林
    劉成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就職於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聘任自然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200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2007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7年獲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稱號2016年入選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計劃」領軍人才2017年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地質人才計劃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第四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2005年獲柳大綱優秀青年科學技術獎獲國土資源部「十一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第二屆全國地勘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