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25日消息(記者陳慶濱)7月24日,由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共建的「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將重點圍繞臨床腫瘤學、腫瘤流行病學、腫瘤生物學、腫瘤藥學、腫瘤免疫學、血液腫瘤學六大方向開展合作,多學科協同並進,促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腫瘤防治研究水平的共同提高。 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不斷攀升,現已成為嚴重威脅百姓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2019年發布的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癌症防控形勢依舊嚴峻。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介紹,腫瘤發病率的持續增高、居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患者對生活質量的日益重視,都對當前腫瘤防控和診治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國內不同地區和醫院之間發展並不均衡,在腫瘤專業診療規範上也存在諸多不統一,差異化發展也對地區之間的腫瘤診療水平的整體提升造成一定困難。
京津冀三地在自然環境、生活條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等方面都具備趨同因素,也共同面臨著生活方式改變、大氣汙染等健康問題,區域內的致癌因素、癌譜分布規律等都非常類似,加強京津冀地區醫療資源的合作、建立高效的癌症防控聯動機制,有助於實現醫療資源在區域內的共建共享,改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
「京津冀作為全國腫瘤診治優勢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更應該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和主力軍作用,成立強有力的區域化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進一步帶動全國防癌抗癌整體診治水平的提高。」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院士介紹,「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為虛體研究機構,將集中整合京津冀三方優勢資源,共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互相開放腫瘤防治研究科研平臺,共享腫瘤防治研究科研資源,在重大項目申報、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才隊伍建設、臨床診療規範制定等方面強強聯合,共同發展,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合作基礎上實現協同創新。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郝繼輝教授介紹,作為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圍繞腫瘤領域疾病防控重點和實際需求,聯合多家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搭建疾病研究協同網絡,協同開展腫瘤防控研究。「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成立後,還將共建博士後工作站和專家工作站,制定博士生、博士後聯合培養與定期交流的長效機制,共同推動高水平國際交流並共同承辦高水平國際學術論壇,探索兼聘等新的管理體制機制,加強高水平人才隊伍的互相交流,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為腫瘤學科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副院長劉運江教授介紹,「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是區域醫療機構的強強聯合,將充分發揮華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在腫瘤預防、基礎研究、臨床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提高區域規範化、精準化診療水平,讓患者不出河北省就可以共享北京、天津的優勢醫療資源,助力腫瘤患者遠期生存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