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成立

2020-12-06 央廣網

央廣網天津7月25日消息(記者陳慶濱)7月24日,由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共建的「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將重點圍繞臨床腫瘤學、腫瘤流行病學、腫瘤生物學、腫瘤藥學、腫瘤免疫學、血液腫瘤學六大方向開展合作,多學科協同並進,促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腫瘤防治研究水平的共同提高。  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不斷攀升,現已成為嚴重威脅百姓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2019年發布的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癌症防控形勢依舊嚴峻。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介紹,腫瘤發病率的持續增高、居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患者對生活質量的日益重視,都對當前腫瘤防控和診治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國內不同地區和醫院之間發展並不均衡,在腫瘤專業診療規範上也存在諸多不統一,差異化發展也對地區之間的腫瘤診療水平的整體提升造成一定困難。

京津冀三地在自然環境、生活條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等方面都具備趨同因素,也共同面臨著生活方式改變、大氣汙染等健康問題,區域內的致癌因素、癌譜分布規律等都非常類似,加強京津冀地區醫療資源的合作、建立高效的癌症防控聯動機制,有助於實現醫療資源在區域內的共建共享,改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

「京津冀作為全國腫瘤診治優勢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更應該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和主力軍作用,成立強有力的區域化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進一步帶動全國防癌抗癌整體診治水平的提高。」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院士介紹,「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為虛體研究機構,將集中整合京津冀三方優勢資源,共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互相開放腫瘤防治研究科研平臺,共享腫瘤防治研究科研資源,在重大項目申報、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才隊伍建設、臨床診療規範制定等方面強強聯合,共同發展,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合作基礎上實現協同創新。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郝繼輝教授介紹,作為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圍繞腫瘤領域疾病防控重點和實際需求,聯合多家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搭建疾病研究協同網絡,協同開展腫瘤防控研究。「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成立後,還將共建博士後工作站和專家工作站,制定博士生、博士後聯合培養與定期交流的長效機制,共同推動高水平國際交流並共同承辦高水平國際學術論壇,探索兼聘等新的管理體制機制,加強高水平人才隊伍的互相交流,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為腫瘤學科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副院長劉運江教授介紹,「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是區域醫療機構的強強聯合,將充分發揮華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在腫瘤預防、基礎研究、臨床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提高區域規範化、精準化診療水平,讓患者不出河北省就可以共享北京、天津的優勢醫療資源,助力腫瘤患者遠期生存率的提高。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成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建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合作籤字儀式和掛牌儀式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衛工委書記陳超英,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副院長喬均錄,高能物理所所長陳和生院士,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郝希山院士,國家納米中心副主任兼黨委書記查連芳,高能物理所黨委書記王煥玉,副所長姜曉明,以及天津市科委、市教委、市衛生局等有關方面領導出席了成立儀式。    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已經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
  • 華為印度班加羅爾聯合創新中心正式成立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印度《經濟時報》12月17日報導,華為宣布在印度的「聯合創新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是印度首個提供綜合信息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測試的中心,也是華為兌現對印承諾——幫助印度政府強化國家ICT產業生態,打造「數字印度」的體現。
  • 河北省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河北省兒童醫院成立
    近日,經河北省科技廳、省衛健委評審通過,河北省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河北省兒童醫院成立。河北省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要是面向我省兒童健康與疾病領域,針對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和共性技術問題,制定研究方向和實施方案;積極聯合京津冀相關醫學院校和省市縣醫療機構,構建協同創新網絡;搭建健康醫療大數據、樣本資源庫、藥物和醫療器械臨床評價等臨床醫學公共服務平臺,以及開放共享的臨床研究平臺;組織參與大規模、多中心、規範化臨床研究項目;促進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
  • 鄭州大學國家細胞與基因治療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招聘
    鄭州大學國家細胞與基因治療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於2014年11月2日獲科技部批准成立,其依託研究基地是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細胞與基因治療中心、河南省細胞與基因治療國際聯合實驗室暨鄭州大學中英分子腫瘤學研究中心。
  • 頌缽音療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為了深入發掘頌缽文化,中國第一家頌缽音療研究中心------北京駐顏美容科學研究院頌缽音療研究中心於2019年9月21日「國際和平日」當天宣告成立。這標誌著「頌缽音療」正在邁入科學發展的新軌道。頌缽,又稱喜馬拉雅缽(Himalaya bowl)。由金、銀、銅、鐵、錫、鉛、鋅七種金屬組成的頌缽,是以喜馬拉雅山的隕石燒熔提煉再由手工打造而成。
  • 中國五礦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日前,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在長沙正式成立「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依託中國五礦所屬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長沙礦山研究院建立,是我國在海洋礦產開發領域唯一經科技部認定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德國LDG LABOR(澳門)-廣州和鳳名醫聯合診療中心掛牌成立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董偉)近日,「德國LDG LABOR(澳門)-廣州和鳳名醫聯合診療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廣州掛牌。該中心的成立,意味著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患者未來可就近接受德國一流的腫瘤免疫診療技術諮詢、海外醫療定製及健康管理等國際化醫療服務。
  • ...未來終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成立:探索手機應用病理檢測、顯微鏡...
    IT之家10月9日消息 OPPO宣布與清華大學正式成立未來終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將圍繞人機互動技術、認知計算、計算機視覺、計算攝像學方面的研究工作,與未來終端及可穿戴設備行業應用緊密結合,實現多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OPPO 稱,將與計算機系、自動化系、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軟體學院、材料學院、醫學院、美術學院等多個院系展開深入合作。
  • 每日「藥」聞|京津冀帶量採購聯盟成立;悅康藥業科創板「遇冷」
    京津冀帶量採購聯盟成立,醫藥界又迎砍價新選手;悅康藥業科創板上市首日漲幅不足30%,仿製藥企在科創板遇冷……過去一天,醫藥市場又有哪些熱點值得關注呢?讓讀懂君帶你一起看看吧。PS:每個工作日早晨,「讀懂財經」每日「藥」聞,準時更新,第一時間帶你追蹤醫藥市場熱點。
  • 氫分子醫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研究表明:氫以超強的滲透性、抗氧化、抗炎症、抗疲勞以及天然安全等特點,對多種組織器官和細胞具有護和治療作用。從醫學本質到醫學驗證,用氫來預防治療疾病掀開了世界醫學史上嶄新的一頁。 10月23日,國內氫分子醫學領軍研究平臺——錢學森人體自修復技術研究所氫分子醫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國際雷電科學蘇州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8月28日凌晨,全球第二個「國際雷電科學蘇州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據悉,該研究中心由國際防雷三大組織授權、國際大電網組織認證、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組建,是目前獲得國際支持力度最大的雷電研究中心。
  • 北京孫桂芝中醫腫瘤研究所正式成立
    北京孫桂芝中醫腫瘤研究所正式成立 2017-06-19 17:11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歡   中新網6月19日電 昨日,北京孫桂芝中醫腫瘤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 COLMO全球面料洗護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4月1日,由AI科技家電高端品牌COLMO與FDC面料圖書館合作成立的全球面料洗護聯合研究中心正式落戶廣州,雙方旨在充分發揮各自的創新與科研優勢,重點圍繞紡織面料數據應用展開合作,共同探索最專業、科學和人性化的面料洗護方式。
  • 陝西省北鬥衛星應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0月30日,陝西省北鬥衛星應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將進一步推進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陝西省的應用,加快建立北鬥應用支撐體系。據了解,新成立的陝西省北鬥衛星應用研究中心,由陝西省委網信辦與陝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依託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陝西省第四測繪工程院)共同組建。
  • 浙江省腫瘤醫院「衢州分院」正式掛牌成立
    「這次深度合作,讓衢州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的優質醫療服務,尤其是在腫瘤的防治上發揮積極的作用。」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院長徐衛東說。  省腫瘤醫院院長毛偉敏說,這樣的合作是幫助當地醫療「造血」,提供技術人才和管理模式,營造適合當地特色的醫療服務。
  • 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
    12月3日,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主任陳泓表示,聯合中心未來將在天基衛星觀測領域,重點發展全球變化衛星,積極謀劃推動中國的通量衛星和冰衛星的觀測計劃,開展數據分析和模型模擬等研究工作。同時依託三極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實現科學研究、航天工程融通發展,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持長期與連續的對地觀測,制定更高觀測能力的天基觀測發展規劃。
  • 中國專家制定腫瘤世界標準!鼻咽癌聯合國際指南發布
    據39健康了解,這是醫學領域首次由中國學者及學術組織領導制定的國際循證指南,實現了我國腫瘤學發展的歷史性突破!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孫穎教授為CSCO-ASCO鼻咽癌聯合指南專家組的共同主席及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四川省腫瘤醫院郞錦義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易俊林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胡超蘇教授、以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陳雨沛醫師為CSCO代表。
  • 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大揭牌成立
    12月3日,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下簡稱「聯合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主任陳泓表示,聯合中心未來將在天基衛星觀測領域,重點發展全球變化衛星,積極謀劃推動中國的通量衛星和冰衛星的觀測計劃,開展數據分析和模型模擬等研究工作。同時依託三極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實現科學研究、航天工程融通發展,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持長期與連續的對地觀測,制定更高觀測能力的天基觀測發展規劃。
  • 突破學科壁壘 腫瘤防治理念創新發展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舉辦的2020年腫瘤防治策略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如何發揮多學科優勢,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的主題,對突破學科壁壘、創新腫瘤防治理念進行了深入研討。詹啟敏院士希望依託學會,突破學科壁壘,在多學科交叉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方面,積極參與制定理論標準和行業規範;通過產、學、研、用協同發展,創新腫瘤防治的研究與實踐。建設強大的跨學科平臺,為人民健康建立防線,實現從源頭防控腫瘤疾病,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院長譚光明表示,生物醫學已進入以大數據為驅動,跨學科、大縱深策源重大原始創新的變革時代。
  • 益普索聯合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成立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北京2018年4月20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4月10日,益普索與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成立了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 集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於一體,致力運用認知神經科學技術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