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浙江省腫瘤醫院和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籤訂醫療合作協議,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成為「浙江省腫瘤醫院衢州分院」。以後在衢州,找浙江省腫瘤醫院的專家看病會更方便。
這是浙江省腫瘤醫院貫徹浙江省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工作的籤約項目。浙江省腫瘤醫院院長毛偉敏說:「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把衢州分院建設成為浙西百姓家門口的『浙江省腫瘤醫院』,使柯城區人民醫院在腫瘤診治與防控上再上一個新臺階,造福衢州地區的廣大腫瘤患者,並輻射周邊省市,使浙江西南地區和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區的腫瘤病人能夠得到更加及時的診治,提高腫瘤病人遠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從「輸血」走向「造血」
不僅派駐技術專家還要參與管理
根據合作協議,浙江省腫瘤醫院不僅會派駐專家,在發揮省級醫院管理水平和技術優勢的同時,還將參與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的全面管理,為引進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技術與醫院高級管理人才,培養醫療與護理隊伍。
大醫院牽手小醫院的合作模式非常多,相比較過去常見的專家義診,這樣的合作更加深入。「這次深度合作,讓衢州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的優質醫療服務,尤其是在腫瘤的防治上發揮積極的作用。」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院長徐衛東說。
省腫瘤醫院院長毛偉敏說,這樣的合作是幫助當地醫療「造血」,提供技術人才和管理模式,營造適合當地特色的醫療服務。「從2009年開始,在省衛生廳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活動的大背景下,柯城區人民醫院成為浙江省腫瘤醫院的協作醫院,雙方已經進行了多次合作。尤其是在腫瘤康復化療科及乳腺科兩大學科上開展重點協作和扶持,已經取得了發展。這次籤約成立浙江省腫瘤醫院衢州分院,是全方位『打包』輸出服務能力、醫療水平、管理理念,如果過去是以輸血為主,那麼現在就是走向造血。」
衢州分院要成為浙西腫瘤治療中心
省腫瘤醫院神經腫瘤外科專家俞洋已經在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坐診超過兩個月,基層對高質量醫療資源的渴望,他深有體會,「我們的團隊在基層特別忙,很多病人聽說省裡的專家來了,不管以前的醫生怎麼說,他們都要再來看一看;有些以前不敢做的手術,也鼓起勇氣要求醫生開刀了。」
有位衢州阿姨,64歲,頭暈一年多,每天都要暈,暈起來天旋地轉,查出來是腦子裡有腫瘤,壓迫神經,可是當地醫生不敢做這個手術,認為腫瘤位置太深,周圍布滿血管和神經,把握不大,勸她保守治療。阿姨堅決要求手術,醫生看到她就怕,建議她去杭州或者上海。阿姨頭暈,坐不了車,病一直拖著。後來,病情越來越嚴重,鼻子不靈、脾氣非常暴躁。
6月初,阿姨知道省裡的專家來到衢州,趕緊來看門診,俞洋主任建議她儘快手術,阿姨很開心,當天就辦好了住院手續。7月中旬,俞洋主任為阿姨順利做完手術,阿姨頭暈、精神異常的症狀立即緩解了。
毛偉敏院長說:「怎麼留住患者,重要的就是要讓他相信你的醫療水平,滿意你的醫療服務,所以我們會把柯城區人民醫院當做自己的醫院來建設和管理;需要省級專家會診的時候,我們也將提供更便捷的轉診通道。」
統計數字顯示,在衢州地區,每年大約有10%的居民會選擇到杭州、上海等周邊城市去看病。其實近幾年,新醫改鼓勵分級診療,基層醫院看病的報銷比例要比省級醫院和外地醫院高,但很多人還是要到大醫院看,寧可多花錢,也要到上海或者杭州去看病,主要就是看中大醫院的醫療技術,圖個安心。
浙江省腫瘤醫院衢州分院的成立,將給衢州地區的患者帶來不少便利。毛偉敏院長說,根據統計,在每年浙江省腫瘤醫院的患者中,約有15%來自周邊的江西省、安徽省和福建省,衢州是浙、贛、皖、閩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把腫瘤醫院的分院建在衢州,也是利用它的區位優勢,把省腫瘤醫院的醫療資源輻射到周邊省市。
這次的託管,並不是大醫院到小醫院搶病人,而是要幫助當地醫院培養出一支永不離開的專家隊伍。「讓老百姓花在當地看病的錢,享受省級專家的診治。柯城區人民醫院託管後,爭取花八至十年時間,實現省級醫院的專科醫療和服務功能,成為浙西地區乃至閩、浙、贛、皖省份周邊區域腫瘤治療中心之一。」毛偉敏院長說。
全省已經有20家縣級醫療機構
與城市醫院進行緊密型合作辦醫
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楊敬也出席了籤約儀式,並為省腫瘤醫院衢州分院揭牌。馬偉杭副廳長在致辭中說,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對浙江省醫療工作提出「雙下沉、兩提升」要求,我們鼓勵省級優質醫療資源下基層合作辦醫,目的就是為了推動全省醫療衛生事業快速均衡地發展,進一步平衡區域配置,改善資源結構。推進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是當前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舉措,影響深遠。
浙江省腫瘤醫院與柯城區人民醫院籤約,是省委省政府部署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工作的又一個項目。到目前為止,全省範圍內,與城市醫院進行緊密型合作辦醫的縣級醫療機構已經達到了20家。
馬偉杭副廳長說,希望通過省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項目的建設,通過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實現病人也下沉到基層,優化全省的醫療資源,從根本上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平均的現狀,提升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千言萬語一句話,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不用再擠大醫院了,看病不再難。」
(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