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在新疆昌吉成立—新聞—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在新疆昌吉成立 瞄準西部農業需求 助力「一帶一路」倡議

 

新疆是農業大區,也是我國面向中亞的橋頭堡,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新疆農業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糧食、棉花、肉類、乳品等重要農產品增長潛力巨大。

多年來,新疆的「三農」工作一直備受關注。為加快新疆農業現代化進程,滿足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籤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

中國農科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隨著戰略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部中心)應運而生。9月25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新疆昌吉見證了西部中心正式成立。

一項戰略行動

新疆位居我國西北邊陲,擁有佔全國1/6的國土面積,是我國農業、畜牧業發展大省。新疆綠洲農業區是我國未來糧食和肉乳品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作為我國面向中亞的橋頭堡,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具備對外開放的地緣、口岸、交通、政策等優勢。特別是新疆與中亞地區同屬乾旱半乾旱綠洲農業生態區,新疆農業的技術和成果可以直接推廣應用到中亞各國。

選址新疆昌吉的西部中心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新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三方共建的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機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高志敏指出,自2014年中國農科院與自治區開展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在農業科技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推動了新疆農業產業技術升級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共建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是推動雙方合作關係,向全年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成立大會標誌著各項工作已經邁入正軌,我們希望依託這個平臺能夠創造性的培養,吸引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來疆工作,推動新疆乃至西部地區農業發展,促進中國中亞農業科技合作。」高志敏說。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馮志勇對新疆自治區和中國農科院的精誠合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西部中心的成立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行動,也是落實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精神、實現院地協同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

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考察西部中心棉花試驗基地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院士在會上指出,西部中心的啟動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農科院建院60周年賀信中提出的圍繞「三個面向」,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科研院所,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整體躍升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加快完善中國農科院在全國農業科研整體布局,推動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我國與中亞地區農業科技合作,實現「服務產業重大科技需求、躍居世界農業科技高端」戰略目標的重大部署;也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農科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籤署的農業科技合作協議的一項重大安排,更是貫徹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執行中央有關部委及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計劃,整合資源和力量配置、促進協同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一項戰略行動。

一個樣板機構

作為三方共建的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西部中心總部選址於新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心區(新疆農業博覽園旁),試驗基地選址於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示範園(老龍河區)。

據介紹,西部中心將立足新疆,面向我國西北地區和中亞各國,堅持「面向需求、定位高端、共建共享、建研同步」的基本原則,積極聯合新疆及國內其他科研、教學單位和農業企業,重點推動建設「一個核心、四大平臺、八項工程」,共同謀劃中國—中亞農業科技合作戰略布局。

所謂「一個核心」是指建設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中試、技術推廣及成果展示於一體的研發核心區,集中展示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新品種、先進設施裝備以及現代高效農業生產方式,打造引領新疆和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

「四大平臺」是指建設我國西部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農業科研成果展示平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平臺和中亞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平臺。

「八項工程」是指建設節水灌溉示範工程、糧棉新品種選育與示範工程、設施園藝農業技術示範工程、畜牧健康養殖示範工程、特色食品加工工程、現代農業信息化工程、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工程、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工程(中國—中亞農業科技合作中心)。

唐華俊介紹,三年來,西部中心的籌建得到了自治區各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各方的全力配合下,中心建設步伐進入快車道,基礎設施建設、學科布局、團隊組建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有序開展,籌建工作與創新研究成效逐步顯現:建立了組織管理機構,創新了運行管理機制;明確中心發展定位,科研創新成效初步顯現;營造創新條件,科研平臺與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

據悉,西部中心各項農業科學試驗示範進展順利,2017年共承接中國農科院10個研究所20個科研團隊的試驗任務,種植了棉花、油菜、亞麻、葡萄、蘋果等14類試驗作物、共計近千份試驗材料。

就西部中心未來發展, 馮志勇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強化目標導向,引領區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堅持協同攻關,充分發揮西部中心技術集散地和成果孵化器的作用;三是創新體制機制,將西部中心打造成為西部創新驅動型農業科技示範區和「樣板機構」。

高志敏希望,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充分利用好西部農業研究中心這一平臺,發揮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人才、成果、國際合作以及新疆資源、區域等優勢,攻克一批新疆農業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著力提升新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做好服務。

「目前,西部中心的建設、科技創新、組織管理等工作還剛剛起步。」唐華俊希望抓住機遇,重點推動中國農科院與自治區協同創新,圍繞地方重大需求與重大科技問題,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機製作用,調動新疆農業科研機構、高校等科研力量,組織開展跨單位、多學科融合的協同創新;提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實施多種融資模式,推進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建設項目落地;按照中國農科院學科優勢和西部綠洲農業產業的實際需求,重點開展糧棉新品種培育、設施園藝等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組建一批在西部農業研究中心落地生根的創新團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
    7月25日,為進一步加強中哈雙方在農業、生態與環境領域的實質性合作,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農業創新集團籤署合作協議。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陳曦、哈薩克斯坦農科院院長、農業科學院院士卡裡耶夫、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農業創新集團公司主席薩提包金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
  • 寫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之際—新聞—科學網
    由當初的17個科研機構,發展到現在的34個研究所,構成中國當代農業科技戰線上最強陣容。 60年初心不改。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三農」建設主戰場、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用心血和汗水換來五穀豐登。 以29位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科學家,成為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培育的1萬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協會成立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李家洋院士、鄧秀新院士、劉旭院士受邀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院士擔任主席。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院士指出,新時代為農業科技工作者和科學家施展抱負提供廣闊而富有重大機遇的平臺和舞臺。中國農科院成立科協對於健全聯繫廣泛、服務群眾的科技群團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上海淨信組織研磨機應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
    上海淨信Tissuelyser-24全自動樣品組織研磨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直屬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成立於1960年1月,前身是1930年由農學家丁穎教授創辦的中山大學稻作試驗場及1956年成立的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
  • 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佛山日報訊 記者譚海琪報導:為了深入挖掘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的功能價值,昨日,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在市農科所掛牌成立。研究中心還將陸續在南海、三水、高明等區設立工作站,協助開展項目研究和項目成果轉化。基塘農業系統是珠三角人民創造的一種高效的農業物資循環利用模式。
  • 聚焦農業「晶片」!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啟動建設
    首期擬入駐建設示範及先行物種為家蠶、羅非魚、黃連、楊樹、茶樹等;後期將重點聚焦長江上遊重要特色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種質創製與利用研究。該項目成為校地合作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又一創新成果。據介紹,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著力依託西南大學農業科技和資源優勢,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相關機構和高校研究團隊在現代農業、組學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的學科優勢,瞄準生物種質創新與利用的國際前沿與競爭焦點,面向長江上遊地區的特色生物資源,針對長江上遊地區生物資源遺傳多樣性高,但生態環境脆弱、保護力度不夠、開發利用程度低等現狀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何中虎: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何中虎: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入黨3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今年有了新的身份——黨的十九大代表。 自1993年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何中虎的工作圍繞就中國三大口糧之一的小麥展開。作為農科院「小麥親本創製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的首席科學家和國家小麥改良中心的主任,他每年有幾個月工作在田間地頭,最敏感小麥的品質,最高興新品種在農民中推廣,最關心「如何把新技術儘快用在農業上」。
  • 新疆痕灌技術讓農業「節水增效」
    、昌吉等地應用,取得顯著成效。新疆哈密大棗有「天下一絕」的美稱,至今有2000多年種植史。2014年痕灌技術的應用,讓哈密450畝棗林豐收。當地農業水利部門鑑定,相同產量僅用了傳統灌溉不到四成的水,在缺少乾旱的新疆推廣前景可觀。這項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歷時10多年研發成功。
  • 引領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蘇州)揭牌
    1月16號,中國農業科學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在蘇州揭牌,為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引領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 農業遙感:修煉災情監測的「火眼金睛」—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劃所)研究員王利民長期從事農情遙感研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遙感技術的特點在於能夠獲取精細化的格網數據,即能夠以空間上連續的方法監測單位面積內農作物的種類、面積、長勢、單產狀況,並估算耕地土壤墒情、病蟲害等作物生長狀態和生長環境信息,滿足指導農業生產及時性的需求。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免生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免生公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是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產業技術轉化、國際合作與交流
  • 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為挖掘基塘農業價值,助力佛山鄉村振興3月28日,在佛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掛牌成立為了深入挖掘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的功能價值,3月29日,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在市農科所掛牌成立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
    △研究生教育發展四個階段科教興農為己任,建設一流研究生院1979年乘著改革的春風,按照中央關於研究生教育的精神,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方軍坦言,農科研究生教育的關鍵就是要處理好教育和科研這一對基本關係,兩點都不能偏廢,不能脫離科研工作來搞研究生教育,也不能單純為了出科研成果,而忽略了人才培養。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採取的是科教深度融合的「兩段式」培養。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這其中,農業科技的貢獻居功至偉。 這一年,雖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農業科學家並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此,本報梳理和盤點這一年中國農業科學家發表的部分重要論文成果,以饗讀者。
  • 四項農業行業標準將於4月1日起實施—新聞—科學網
    近日,根據農業農村部第251號公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中國農學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科技含量最高的最美園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歐淑清)今年9月,在會展中心舉行的2018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和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博覽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落戶大鵬新區,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農業基因組學研究的國家級研究所,主要從事農業基因組學、農業動植物分子育種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推動生命科學前沿學科與農業、食品與健康、生態與環境等三大領域的交叉融合,促進前沿科技在農業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前身,這裡只是一個製衣廠,現在的辦公場所以前都是廢棄廠房。」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研究揭示農業氮肥應用導致的全球土壤氨排放—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鄒建文課題組通過對全球來自於324篇文獻的4590組原位觀測資料的集成與定量估算研究,辨析了全球不同氮肥管理生態系統氨排放係數的差異性特徵
  • 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2019年3月25日,中國北京—今日,科迪華農業科技,陶氏杜邦(NYSE:DWDP)農業事業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籤署合作備忘錄。聚焦科技興農,雙方將根據備忘錄在技術開發、田間現場應用、農藝技能提升以及打造鄉村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等多個領域展開切實合作,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