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痕灌技術讓農業「節水增效」

2021-01-09 網易新聞

本報訊

(記者李元程)日前,一種新型的優於滴灌的新技術——痕灌在新疆哈密、昌吉等地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新疆哈密大棗有「天下一絕」的美稱,至今有2000多年種植史。2014年痕灌技術的應用,讓哈密450畝棗林豐收。當地農業水利部門鑑定,相同產量僅用了傳統灌溉不到四成的水,在缺少乾旱的新疆推廣前景可觀。

這項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歷時10多年研發成功。痕灌研究中心主任諸鈞教授介紹,痕量灌溉技術是將裝有控水頭的管材埋設在農作物根部,依靠土壤的毛細力作用自動調節水分供給,使農作物由「被補水」變為「主動吸水」。這項技術經鑑定比廣泛運用30餘年的滴灌技術節水50%左右,在業內被譽為節水灌溉技術的革命。

記者日前在哈密市二堡鎮節水實驗中心看到,225畝的棗樹林沿南北方向種植棗樹,成片的棗樹有100行,樹齡均在5年,配機井一口,水量大致為每小時80立方米。痕量灌溉系統自2014年使用至今系統運行良好,棗樹長勢良好,目前棗樹已經開始掛果,現在正在使用痕量灌溉系統追肥。

諸鈞介紹,我國單位面積用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化肥當季利用率平均為30%,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水平60%~70%的水平。痕量灌溉是繼滴灌後國際上唯一從灌溉理論、產品形態到使用方法的系統原始創新,以全新的形式詮釋了理想的地下水肥一體化體系。哈密地區的實踐證明,採用痕量灌溉技術,同等產量比滴灌節水30%~40%,而且不容易老化。

而現在常見的地下灌溉技術,因滴頭堵塞問題日益走入「死胡同」。我國科學家發明的痕量灌溉有望助推我國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彎道超車。痕量灌溉技術基於獨特的雙層膜結構設計,以極其微小的速率直接將水或營養液輸送到植物根系附近,為根層土壤提供水肥。

2013年,一位從事節水工作20多年、對農業灌溉頗有心得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官員主動找到諸鈞,希望嘗試痕灌技術。當年,50畝哈密棗林採用痕灌僅用了不到40%的滴灌水量生長良好。2014年當地政府增加到了450畝。

有「新疆門戶」之稱的哈密是我國最乾旱的種植區,年降雨量不到50毫米、年蒸發量超過3000毫米。

據悉,未來痕灌面積將擴至2000畝,並開始在其他地州的農作物種植中試用。目前,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瑪納斯蘋果樹榛子樹痕量灌溉示範項目,採用痕量灌溉系統的蘋果樹及榛子樹長勢良好。

作者:李元程

本文來源:中工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痕量灌溉打造農業節水增效新天地
    作為一種節水技術,滴灌技術近些年也在中國得到廣泛的推廣。 「但需要注意的是,滴灌技術走過了五十年的歷史,其局限性正在凸顯。」諸鈞表示,以往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都可以理解成單層結構控水,為了降低流量,滴灌採用迷宮式的流道設計,彎曲而狹長的流道的任何一處不通,流道就不可逆地被堵塞,即灌水器在出水的同時被迫承擔過濾功能,而且流量越小說明孔徑越小,堵塞越快。
  • 節水灌溉: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指出,要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擴大節水、抗旱設備補貼範圍。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採用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穩步發展牧區水利,建設節水高效灌溉飼草料地。
  • 節水農業:向生物節水和工程節水要答案
    而超過 60% 的水資源都耗費在農業用水上。今年是《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 — 2020 年)》實施的最後一年。回顧我國農業節水成效,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農業節水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農業節水要向生物節水和工程節水要答案。農業節水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的重要方向。
  • 華中科大取得痕量灌溉技術多項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餘璐遙)記者日前從新疆水利廳與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聯合召開的「痕量灌溉在極端乾旱地區適宜性研討會
  • 新疆慧爾榮獲「中國水溶肥品牌上榜企業」第一名
    水肥一體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節水型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水溶肥作為「環保型肥料」與綠色發展、高效農業、精準施肥理念一脈相承,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本次會議定位為「彰顯集成優勢發揮協同效應」,關注農業新形勢對於水溶肥的新要求,探討水溶肥技術和應用效果的協同效應,研討新疆市場消費需求走向和服務對接方式。
  • 發力農業科技服務 大禹節水上半年淨利潤增逾兩成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大禹節水8月27日晚間發布半年報。2019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43億元,同比增長7.4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722.67萬元,同比增長21.12%。
  • 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技術可使荒漠變良田
    過去連灌木都很難種植成活的地方,現在創造出盎然綠意的,正是一種全新的節水灌溉技術——「痕量灌溉技術」。    「最初種植這林子時,我們很忐忑不安,」林子的主人老段說:「按照以往的經驗,用以色列先進的滴灌技術,我們每天至少也得用80噸水,而且還未必能保證樹木的成活率。偶然使用了痕量灌溉技術,200畝地每天用水只需要30噸。
  • 痕量灌溉:挑戰農業節水極限
    □本報通訊員 王亮  我國目前常用節水灌溉方法主要有渠道防滲、噴灌、滲灌和滴灌等,都需要人為控制灌溉時機和灌水量,是「被動式」灌溉。如何做到讓水分按照植物需求供給?痕量灌溉技術有哪些特點和優勢?本報就此採訪了瀋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副院長鄒洪濤。
  • 雙良節能開發工業循環水冷卻新技術 節水消霧兩不誤
    對此,國家從戰略層面進一步推動節水,2019年發布《國家節水行動方案》中提出,要求到2022年,在火力發電、鋼鐵、紡織、造紙、石化和化工、食品和發酵等高耗水行業建成一批節水型企業,以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另外,《關於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也相繼發布,劃出了至2030年前全國用水總量紅線,從國家層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
  • 節水怎麼幹?山西6大行動支撐3個階段目標
    人民網太原12月24日電(張婷婷)今日,從山西省水利廳傳來消息,《國家節水行動山西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提出到2020年、2022年、2035年三個階段用水總量和強度等主要節水目標,將著力實施總量強度雙控、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重點地區節水開源、節水科技創新等六大節水行動
  • 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在新疆昌吉成立—新聞—科學網
    新疆農業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糧食、棉花、肉類、乳品等重要農產品增長潛力巨大。 多年來,新疆的「三農」工作一直備受關注。為加快新疆農業現代化進程,滿足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籤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
  • 中國節水灌溉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節水是相對的概念,不同的水資源條件,不同的氣候土壤地形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節水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節水標準是不同的。  節水灌溉,主要是對符合一定技術要求的灌溉而言。節省灌溉用水,首先要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同時把可以用於農業生產的各種水源,如地表水、地下水、灌溉回歸水、經過處理以後的汙水以及土壤水等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起來。
  • 李國英副部長調研痕量灌溉技術(組圖)
    考察痕量灌溉管帶生產線現場查看痕量灌溉技術應用情況  本站訊 1月29日,李國英副部長赴北京市海澱區北安河村工業大院和蘇家坨鎮前沙澗村農場調研痕量灌溉技術。  痕量灌溉技術是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北京普泉科技有限公司歷時10多年研發的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此項技術一改傳統的灌溉理念,將「作物被灌水」轉變為「作物自主吸水」,將附著「控水頭」的管帶埋設於作物根部,依靠土壤毛細力作用自動調節水分供給,使作物根系周圍的土壤水分含量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減少水分地表蒸發和地下深層滲漏,具有較高的節水效率,並使作物產量穩定或有所提高。
  • 土壤水分測量傳感器,是節水農業中的重要指標
    打開APP 土壤水分測量傳感器,是節水農業中的重要指標 工程師周亮 發表於 2018-09-11 10:12:30 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影響因素,土壤水分也是研究農業乾旱及作物乾旱的重要參數,是節水農業中的重要指標。
  • 擰緊城市「水龍頭」,「水靈靈」的寧波節水蔚成風尚
    記者從寧波市水利部門了解到,這幾年,該市科學施策編織密節水網絡,持續推進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據了解,該市通過實行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強化指標的剛性約束,有效遏制不合理需求增長;提高重點領域用水效率,加大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耗力度,推廣工業水循環利用,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提升用水效率;強化管理創新,探索實施高校合同節水工作,逐步推進用水定額管理,加大節水宣傳力度,使節約用水成為全社會、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
  • 澄江市撫仙湖徑流區山區農業高效節水減排項目通過竣工驗收
    2020年12月30日,澄江市水利局組織召開澄江市撫仙湖徑流區山區農業高效節水減排項目竣工驗收會議,對撫仙湖徑流區山區農業高效節水減排項目進行竣工驗收。澄江市水利局、農業農村局、財政局、九村鎮等相關部門人員和項目參建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驗收工作組通過現場實地查看和驗收資料查閱、聽取項目各參建單位工作匯報的方式,對工程建設內容完成情況、工程質量、竣工資料等內容認真查驗,並對撫仙湖徑流區山區農業高效節水減排項目後期的移交、管護和運行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 十大工程助力有機旱作農業標準體系構建
    本報訊(記者王秀娟)1月13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根據《2021年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工作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今年我省主要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農水集約增效工程、旱作良種攻關工程、農技集成創新工程、農機配套融合工程、綠色循環發展工程、保護性耕作工程、品牌建設工程、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信息化工程等十大重點工程。
  • 用事實說話:生物節水大有作為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2006年7月 6日在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部署了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六大戰略任務。其中在「開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保障」的戰略中,指出:開發和應用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等實用技術,重點突破生物節水、農藝節水等水資源安全高效利用技術,研發多功能、智能化節水農業關鍵設備與重大產品。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農業農村部從2018、2019年公開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引領性技術以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一、二等獎的成果中,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讓我們一睹為快。
  • 甘肅瓜州:農業創新「老」產業 走出致富新活力
    今年,瓜州縣西湖鎮持續深化與新疆哈密天雲棉業有限公司的合作,採取「連片流轉、就地務工」的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在北溝村新增機採棉種植面積1000畝,配套節水灌溉設施5套,籤訂土地流轉協議520份,預計可輸轉勞務300餘人,年產優質機採棉2600噸,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新技術應用推廣,真正打造成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