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灌、微噴灌、滲灌和滴灌等,是常用的節水灌溉方式。這些人為控制灌溉時機和灌水量的「被動式」灌溉,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我國節水灌溉技術使用的情況,因此也成為了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開展的水法執法檢查的重點之一。
在執法檢查過程中,檢查組指出,我國節水灌溉建設步伐加快,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4.66億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69億畝,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要繼續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
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
我國是個水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農業用水的關鍵一個環節是節水。目前,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僅為0.536,遠低於0.7到0.8的世界先進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指出,要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擴大節水、抗旱設備補貼範圍。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採用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穩步發展牧區水利,建設節水高效灌溉飼草料地。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在向檢查組匯報情況時指出,我國認真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的根本方針,分區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先後啟動實施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採、南方節水減排等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2011年以來全國累計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9300多萬畝。因地制宜推廣不同發展模式,通過項目帶動、政策扶持以及開展國家高效節水灌溉示範縣創建活動,一些重點地區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
檢查組在內蒙古自治區了解到,該區將節水灌溉作為戰略工程全面推進。「十二五」期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累計投入124.4億元,牧區節水灌溉工程累計投入10.4億元,先後實施12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開展40個中央財政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截至2015年年底,自治區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712萬畝,包頭市九原區、固陽縣膜下滴灌的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可以達到0.75,玉米畝產由500公斤提高到812公斤。
在雲南,檢查組看到,該省分區域進行節水灌溉工程設施配套,在壩區重點推廣管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適度推廣渠道防滲技術;在山區重點推廣雨水集蓄利用和管池結合等灌溉技術;在九大高原湖泊和重要城市水源地優先推廣高效節水工程、節水減排監控和評價機制。「十二五」期間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8萬畝。全省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0.35提高到0.45,年節水量6億立方米以上。
在廣東,農業節水灌溉以渠道防滲為主。檢查組了解到,截至2015年年底,廣東全省節水灌溉面積444萬畝,其中,渠道防滲面積389萬畝,低壓管道、微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5萬畝。積極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十二五」期間,完成地膜覆蓋面積565.7萬畝,秸稈覆蓋面積254.5萬畝,水肥一體化技術覆蓋面積196.7萬畝。
檢查組在安徽省了解到,該省不斷加大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力度,年均建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1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年新增節水能力1億立方米。該省嚴格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農業用水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推動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針對農業用水比重較高、用水管理方式粗放等問題,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節水措施。扶持節水灌溉設施設備的科技創新、規模化生產和推廣應用,推動節水技術與農藝農技相融合,有效促進高效節水農業發展。
推廣節水灌溉中存在的問題亟須解決
以色列滴灌技術被公認為是目前效果最好的節水灌溉技術,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以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在推廣中遇到的資金投入要求大、管理手段要求高、膜下滴灌造成汙染等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不利因素。
檢查組指出,高效節水灌溉發展緩慢和管理手段落後是亟須解決的重點問題。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僅佔有效灌溉面積的47.2%,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僅佔27.2%。膜下滴灌等節水技術大面積推廣後,由於地膜易碎,難以回收,給農田帶來的「白色汙染」日趨嚴重。
在內蒙古自治區進行檢查時,有關方面向檢查組反映,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一次性投入較大,如膜下滴灌畝均投資1200元,噴灌畝均投資1000元,滴灌帶等灌溉設施為消耗品,每畝每年還需投入150元。自治區發展膜下滴灌是整合了國家旱作節水農業補貼、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和節水增糧行動等項目資金,如固陽縣發展膜下滴灌總投入5969萬元,其中,整合中央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4570萬元,其餘1399萬元需要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自籌。而目前對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的扶持政策較少,地方財政配套困難,在資金投入、技術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包頭市九原區有19萬畝灌溉面積,其中,土渠灌溉面積8萬畝、佔比42%,防滲渠灌溉面積5萬畝、佔比26%,管道和噴滴灌溉面積6萬畝、佔比32%,節水灌溉面積佔比還是很小。
安徽省水利部門在向檢查組匯報情況時反映,農業缺水與浪費現象並存。目前,安徽省農田水利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已由2011年的0.498提高到2015年的0.515。儘管有很大提升,但距離全國0.536的平均水平,特別是0.7至0.8的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在發展節水農業方面,目前存在重灌區工程建設,輕田間管理的傾向;重視通過工程建設節水,忽視農藝農技節水,節水灌溉與旱作節水、水肥一體化聯繫不夠緊密;重視單項工程技術,缺乏與農業節水措施緊密結合的綜合集成技術,這些問題都客觀上造成農業節水難以達到最優水平。
就單純技術層面的問題,有專家指出,經過近60年的發展,我國節水灌溉裝備在理論研究、技術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生產規模基本能滿足中國節水灌溉發展的需要,但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在產品質量、技術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多功能、低能耗、低成本、智能化、精準化、綠色化的節水灌溉裝備,是今後的發展趨勢。
河南省許昌市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內,一臺中心支軸式大型噴灌機在為玉米噴灌。圖/視覺中國
大力推進節水灌溉和水資源保護
節水灌溉在提高農業用水效率、農民增產增收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檢查組提出建議,要堅持節水優先的方針,進一步完善、細化各類節水灌溉規劃,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工程布局。應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步伐,推進灌區現代化改造。繼續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
近些年,北方乾旱地區在推廣農業節水灌溉先進技術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檢查組提出,應努力提高北方乾旱地區的管道化建設水平,通過財政補貼方式引導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噴灌、滴管、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備,對乾旱地區和糧食主產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在扶持政策和資金投入方面給予更大支持。要加強對水資源轉化、作物耗水規律和用水調控、旱作節水作物耕種、抗旱作物種質改良等農業節水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為高效節水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推動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與旱作農業、蓄水保墒農藝措施、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節水裝備設備推廣使用的融合發展,進一步轉變農業用水方式,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在健全完善水資源保護制度方面,檢查組提出建議,應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為核心,加快明確農業初始水權,實行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要建立農業節水激勵約束機制,把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作為考核指標納入政府考核體系。加快實施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示範工程,應將節水設備納入農機補貼範圍,將節水灌溉與農機、農藝、農技措施結合起來。
對於地下水的開採,檢查組指出,要加快推進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實現對全國主要平原、盆地和巖溶山區地下水的動態監測。要實行地下水取用水總量和水位「雙控制」,儘快完成地下水禁採區、限採區範圍劃定,編制地面沉降區、海水入侵區地下水壓採方案,採取水源置換、種植結構調整、節水等綜合措施,全面加強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防止地下水過度開發和破壞。
對於節水灌溉中使用滴灌帶和薄膜等塑料製品造成嚴重「白色汙染」的問題,檢查組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專題研究並積極推進治理。
(文/本刊記者 張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