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取經」以色列沙漠農業:「貧瘠之地」發展高科技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9月22日,中以產業創新論壇暨(蘭州)綠色產業園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魏建軍 攝

中新網蘭州9月23日電 (記者 魏建軍)「以色列整個南部地區幾乎都是沙漠,這使得以色列和戈壁農業區有相似之處,水質和土壤決定了需要『滴灌+營養』,而且要用高質量完全溶解的無氯無鈉肥料。」以色列海法集團首席農藝師兼市場總監奧德·羅滕貝格表示,他們在全球類似沙漠的眾多地區運用了高科技,相信在中國甘肅也能取得成功。

22日,中以產業創新論壇暨(蘭州)綠色產業園項目籤約儀式舉行。值得一提的是,雙方在戈壁農業、現代生態農業示範、節水技術等領域共同探討、尋求合作。

圖為甘肅張掖山丹馬場的8850餘畝秋季蔬菜陸續迎來收穫期。(資料圖) 王超 攝

甘肅自然條件嚴酷,水資源長期短缺,山地多、平原少、旱地多、水澆地少,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生產條件先天不足。為此,甘肅近年推動戈壁農業建設,引領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發展區域布局。

「甘肅河西地區和以色列在地理、氣候上高度相似,猶太人用70年時間在貧瘠的土地上創造了輝煌。」以色列索麗公司總裁伊薩克·利布雷表示,以色列沙漠農業和甘肅戈壁農業有很多形似之處。冬天,甘肅戈壁要比以色列沙漠更為寒冷,但從3月至10月,生長條件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比以色列沙漠更為有利。

他說,在過去幾十年裡,以色列從沙漠地區出口蔬菜和鮮花,種植者獲得了很多經驗和技術。他們還研發了一些非常適合戈壁種植的蔬菜品種,可引進來,並且可以把「怎樣將鮮花和蔬菜盡最大可能保鮮」這項技術傳給中國。

同時,「滴灌+營養」技術可以把水精確地灌溉到植物所需要的地方。而甘肅,在發展溫室大棚蔬菜方面優勢明顯,雙方可以優勢互補。伊薩克·利布雷說,與中國的合作已經長達20多年,非常願意和中國農民進行合作,並可提供先進的技術培訓,希望有更多地產出。

據奧德·羅滕貝格介紹,在以色列,農業一直是主調,「灌溉+營養」可在沙漠中可實現精確調控灌溉,在這方面,無論氣候是半乾旱還是乾旱,他們都非常有信心,而甘肅在這方面,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維昌洋行投資總監趙峰介紹說,中以(蘭州)綠色產業園是蘭州處在國家技術驅動轉型時期打造高科技名片的難得機遇。他們在先進農業實用技術以及項目設計和實施管理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框架協議籤訂後,希望雙方加快項目建設進展,實現互贏互利。

事實上,維昌洋行已成功在中國執行外國政府貸款項目200餘項。其中,在甘肅張掖和武威兩市六縣有大面積大田節水灌溉示範項目。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李榮燦說,學習借鑑以色列創新機制,吸引利用相關創新資源,共同攜手探討綠色產業發展之路。(完)

相關焦點

  • 土地貧瘠彈丸之地以色列,戰亂不斷,為什麼是實力強勁的發達國家
    說起中東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一望無際的沙漠炮火連天濃煙滾滾,不錯,這裡確實常年混戰哪怕追求和平發展的今天。但這裡卻聳立著一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以色列,在伊斯蘭阿拉伯世界裡顯得那麼特立獨行鶴立雞群,它的高新技術產業與訓練精良的軍隊舉世聞名。
  • 從以色列四大肥料公司一大滴灌公司看以色列農業發展
    作為農業科研部門的一位資深農業人士,從事農業已經四十多年,本次受以色列農業相關部門邀請,踏上了以色列這片神秘的國土。以色列位於地中海東岸,自然條件惡劣,可耕用面積僅為4100平方公裡,國土面積中更是有45%均為沙漠。
  • 全方位了解以色列農業,這篇就夠了!
    1948年建國,全國土地近60%為沙漠,但農業產量幾乎是每十年翻一番,用了三個十年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面對乾旱、缺水、缺地的惡劣自然條件,僅佔總人口的5%的農民可養活全國國民,且向世界60多個國家出口農產品、農資裝備、傳授農業生產技術。
  • 充滿生機的以色列內蓋夫沙漠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王倩):提起沙漠,大家往往想起的是廣袤無垠、荒無人煙。但是在以色列南部的內蓋夫沙漠,卻是處處充滿了生機。不久前,記者受邀前往內蓋夫沙漠參觀,切身體驗了內蓋夫沙漠的別樣風情。吸引眼球的沙漠景觀 沙漠是以色列面積最大的地貌,內蓋夫沙漠覆蓋了以色列60%以上的領土。
  • 在死海尋活水(上):以色列農業裡的生態性
    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從自然資源、農業技術、公眾教育、農村發展以及共同體的營造等幾個方面,觀察這個死海之畔的國度如何理解和實踐農業和食物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在死海邊找到活水,也希望和國內的讀者探討其中值得我們借鑑的經驗。
  • 以色列一半面積是沙漠,水資源缺乏,為何一噸淡水價格不到5元?
    從以色列境內的地形來看,可以劃分為4個明顯不同的區域,其中西北部是與地中海相鄰的狹長平原,這裡水資源相對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是以色列重要的農業區;中北部分布有蜿蜒起伏的山脈和高原(以加利利山脈最為著名),是以色列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南部是內蓋夫沙漠地帶,此片沙漠面積佔到了以色列總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中部高原的東部分布有約旦河谷和阿拉瓦谷地,從地質構造上看這裡屬於東非大裂谷延伸的部分
  • 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甘肅民勤縣地處全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1.59萬平方公裡,沙漠和荒漠化面積佔90.34%。長期以來,「沙患」一直侵害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恆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面對黃沙連綿,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與扶貧開發的雙贏課題,怎麼破?
  • 中國甘肅的奇蹟!一臺機器一天消滅40畝沙漠,為什麼外國不引進?
    而在中國甘肅,卻實現了一個奇蹟,那就是中國使用我們發明的「固沙機器」一臺機器一天消滅40畝沙漠,這個固沙機器的工作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利用載具在地上源源不斷的種上草方格,再夯實地面,高效省力的高科技產品一天甚至就能夠吞噬掉40畝的沙漠。
  • 光伏悄然改變著沙漠、貧瘠的黃土高原,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不經意看到一則十二分鐘的紀錄片《光伏電站「長莊稼」》,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的一期節目,用實際案例詳細解讀了光伏治沙在庫布齊沙漠的成功模式,對新能源的光伏治沙成功範例予以了盛讚。
  • 以色列的九大最尖端科技
    中東地區面積最小國家以色列令人稱奇地卻躋身世界前十,這可是全球強國的排行榜。以色列是世界農業最發達、最先進的國家。以色列嚴重缺乏耕地及淡水資源,但以色列人僅用佔總人口不到5%的農民就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並且向世界各國出口優質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以色列因此被冠以「歐洲廚房」及「歐洲果籃」之稱號。
  • 甘肅民勤沙漠中建成「摘星小鎮」 傳播人沙共生理念
    中新網蘭州2月21日電 (馬愛彬)每到夜晚,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匯處的甘肅武威市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內「摘星小鎮」,絢爛星空與高科技建築交相輝映,呈現出大漠夢幻仙境,引來一波又一波的民眾和遊客前來觀賞。
  • 戈壁灘上的「菜籃子」——永昌縣朱王堡鎮「農業產業強鎮」掃描
    戈壁灘上的「菜籃子」——永昌縣朱王堡鎮「農業產業強鎮」掃描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永昌縣朱王堡鎮地處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近年來,這裡緊抓我省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契機,藉助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農業產業強鎮」項目獎補資金的扶持,不僅將「高原夏菜」闖出了知名度,裝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而且使昔日貧瘠的沙化土地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綠洲源」。
  • 英雄無敵3雪原、沙漠與沼澤——貧瘠之地的特色
    只有一個小願望,那就是開新圖的時候能讓我擁有後勤……m2w1d3德薩招募出地下城的兵力,準備前往地上m2w1d4看看北方這無主之地,就算沒有藍色褐色的牽制,這些野怪也沒有一個能打過的。黃鼠狼專咬病鴨子,這一局的運氣真是低到沒有底線,希望下一張地圖能夠迎來高光時刻吧。
  • 以色列軍工的經典之作---霸氣十足的「沙漠之鷹」手槍
    沙漠之鷹手槍是一種由以色列軍事工業為麥格農研究所(Magnum Research,Inc.)所生產的一種半自動、氣動式手槍。第一把具有完全功能的0.357口徑的手槍問世後成為了收藏家和槍械愛好者瘋狂追逐的對象。
  • 農業產業強鎮系列報導之一 戈壁灘上的「菜籃子」——永昌縣朱王堡...
    地處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永昌縣朱王堡鎮,緊抓我省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契機,特別是藉助農業農村部、財政部
  • 甘肅沙漠沉睡的巨嬰:全長15米堪稱沙漠之子,背後意義發人深省
    甘肅沙漠上沉睡的巨嬰:全長15米堪稱沙漠之子,背後意義發人深省 人們在旅行的時候,都會碰見一些奇形怪異的東西,例如動物,建築物等,在景區或是古鎮裡都會建造一些外觀獨特的建築物,以此來吸引大量遊客,賺取利潤,不過在我國,有些奇怪的建築物不是隨便建造的,它建造的意義重大,並且還含有很多故事,例如在我國甘肅沙漠上
  • 甘肅農業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新東方網
    甘肅農業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 2013-07-08 10:10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以色列著名的4大手槍,第一把是沙漠之鷹,最後一把能當衝鋒鎗使
    1、沙漠之鷹 沙漠之鷹是1980年由MRI發布的一支狩獵手槍。原型槍則在1981年完成,而最終定型則是在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IMI)完成。第一支具有0.357口徑,問世後成為了收藏家和槍械愛好者瘋狂追逐的對象。
  • 甘肅沙漠現神秘「巨嬰」,被稱為「大地之子」,背後含義讓人深思
    隨著我們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人們生活的水平也是在逐漸的提高,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閒暇的時間出門旅行,去體驗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雖然現如今我們人類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但是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仍然有很多人類沒有踏足的地方。
  • 沙產業理論忠實踐行者 挑戰荒漠的大漠之子 ——人物特寫:治沙模範...
    ,通過二十七年來的艱辛努力,已發展成為甘肅河西走廊張掖地區的龍頭企業和治沙典範,這個人就是隴原沙產業企業家柴在軍。「打鐵先須自身硬」他不辭辛苦驅車跑遍全國農林院所及高新農業示範區,在43天時間裡考察了全國9個省的102個縣,還飄洋過海遠赴以治沙節水享譽全球的以色列「取經借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造福一方、追求奉獻的精神贏得了社會的廣泛支持,一些專家學者義務提供技術指導,不計報酬地來公司基地搞研究、抓試驗,讓柴在軍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