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產業理論忠實踐行者 挑戰荒漠的大漠之子 ——人物特寫:治沙模範...

2021-01-09 中國甘肅網

  特約記者 王潤博

  從蘭州出發,驅車312國道西行600多公裡,在河西走廊張掖地區的高臺縣城西南12公裡處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一片綠洲引入眼帘,像一大塊綠色寶石鑲嵌在浩瀚的大漠邊,這就是柴在軍創辦的大漠紫光基地,步入基地的林蔭道上,各類沙生植物鬱鬱蔥蔥、生機盎然、清水滲灌;繞行樹叢,稀奇植物,爭相怒放,鳥鳴樹梢,聲聲入耳,讓人心曠神怡。這片基地苗圃不但擋住了沙漠向東南移動,還摸索出了沙漠地區綠化及節水的經驗,引起各方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先後來這裡考察、參觀的團體超過千個,近十幾萬人次。在2002年召開的全國光彩事業「國土綠化項目現場會」上,被列為「風沙防護林工程全國重點項目」。沙產業界人士稱柴在軍是繼陝北毛烏素沙漠治沙英雄牛玉琴、甘肅騰格里沙漠治沙英雄石述柱之後湧現出的又一名在西北大漠上的治沙英雄。

  航拍大漠紫光三萬畝黑色食品產業園區

  當今年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這句話時,一個被授予「全國優秀復退軍人」的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已用他過去二十七年間所踐行的沙漠治理詮釋了當代隴原的民族精神,他嘔心勵血全力開拓的沙產業,通過二十七年來的艱辛努力,已發展成為甘肅河西走廊張掖地區的龍頭企業和治沙典範,這個人就是隴原沙產業企業家柴在軍。

  棄商治沙獻青春

  甘肅大漠紫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柴在軍

  大漠陶冶出樸實的品格,血汗播撒出綠色的希望。二十多個寒暑堅持不懈力縛黃龍,在茫茫戈壁上譜寫出風流宏篇。他,就是復退軍人、全省雙擁工作先進個人、甘肅大漠紫光董事長、高級工程師柴在軍。

  柴在軍生在甘肅的大漠邊、長在風沙線,從小就嘗盡了風沙的苦頭。高臺縣地處巴丹吉林沙漠的三面圍攻之下,以南華灘為代表的荒漠風沙肆虐,滿目瘡疾,給柴在軍的孩提時候就留下了深刻的心靈印記,初中時學過一篇《向沙漠進軍》的課文讓他暗暗立下了改變家鄉生態面貌的夙願。1985年,他放棄地質部門工作的「鐵飯碗」,靠著西部人的淳樸和吃苦耐勞精神,開始搞起了西北的運輸,由於他能吃苦、守信譽,在90年代初已成為當地的致富能人。正當事業興旺之際,在大慶油田擔任副總工程師的舅父回家探親,和柴在軍進行了徹夜長談,當談及對於人生追求,舅父一席話讓柴在軍深思,讓他意識到人生在世,需要精神追求,要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1994年,在深受沙塵暴侵害的甘肅張掖高臺縣,柴在軍偶然在報紙上了解到國家提倡治沙,並看到了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沙產業理論。錢學森說:「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就是用現代生物科學的成績,再加水利工程、材料技術、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前沿高薪技術,一定能夠在沙漠戈壁開發出新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農業,即農工貿易的一體化生產基地。」沙產業就是新型的「陽光農業」,「沙產業是密集型的大農業,它對我國當前的農業起著導向作用。」這些文字深深的敲擊在柴在軍的心裡,讓他明白:路就在大漠戈壁、路就在腳下,把錢學森沙產業的理論變成現實,就是我的精神追求,就是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三萬畝沙漠戈壁原貌

  方向明了,決心下了,柴在軍毅然棄商治沙,幹一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他向高臺縣委、縣政府提出申請,懇求承包高臺縣境內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國道312以南、蘭新鐵路以北額沙嘴墩和鹼泉子相間風口的萬畝荒沙灘,縣上領導非常支持,很快給他劃定了區域,治沙事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艱難困苦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戰風沙,睡地窩,啃幹摸,喝涼水,風餐露宿,忍飢握渴,蚊蟲叮咬,寂寞煎熬……所有大自然能夠「惠顧」的一切,他和他的團隊們都「享受」到了。尤其是治理沙漠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剛開始那幾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儘管柴在軍精打細算,恨不得把一分錢拼成兩半花,但他多年的積蓄面對這樣一個投入浩大的工程而言還是杯水車薪,很快就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到年底請來的專家要回家過節,工人的工資要發,民工的勞務費要開支,水電等雜七雜八的費用要支付,在這種情況下,他忍痛割愛先後低價賣掉了住房和小車,「開弓沒有回頭箭」,有淚心裡流,有難自己擔,有苦自己吃,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縱然身邊很多人反對,有的說:「柴在軍掙了兩個錢燒住了!」「吃飽撐的,拿錢填沙坑!」,還有的說:「在沙漠鹽鹼地上綠化建苗圃,天上摘星星,根本辦不到!」柴在軍聽完卻無動搖,不管他人如何說三道四,不管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他的牛勁讓認準的事情頂著壓力和阻力,克服資金不足、技術缺乏的難題,鑽進沙漠,成立了甘肅大漠紫光生物科技公司,一幹就是幾十年,人曬黑了,皮脫了幾層,錢也花光了,臉上皺紋深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帶領員工迎難而上,從改善立地條件著手,大面積治理鹽鹼地,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昔日的荒沙灘變成了三萬畝苗圃綠洲,並引進培育出了美國紅提葡萄、黑番茄、黑土豆、櫻桃、樟子松、祁連圓柏、沙地柏、沙冬青、甘肅紫斑牡丹等高檔果蔬、花卉苗木和常綠飼草。

  「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肩膀上背負著父老鄉親的殷切囑託,脈搏中流淌著農家子弟的澎湃熱血,不僅要通過辦企業讓戈壁荒灘綠起來,更要通過幹事業讓更多的農民兄弟富起來!」柴在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認準只有把企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結成同甘苦、共命運的責任利益「雙贏」聯合體,才能真正解決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難題,打造出擁有特色品牌和科技支撐的規模化現代大農業。要帶領農民從根本上改變的生活現狀,就必須首先用科技知識武裝頭腦,但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決非一墩而就。「打鐵先須自身硬」他不辭辛苦驅車跑遍全國農林院所及高新農業示範區,在43天時間裡考察了全國9個省的102個縣,還飄洋過海遠赴以治沙節水享譽全球的以色列「取經借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造福一方、追求奉獻的精神贏得了社會的廣泛支持,一些專家學者義務提供技術指導,不計報酬地來公司基地搞研究、抓試驗,讓柴在軍如虎添翼。在消化考察學習經驗和組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他又搶抓市上鼓勵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機遇,在高臺和肅南山區發展反季節紅提葡萄產業,2005年春節剛過,就頂風冒雪帶領公司技術人員上山宣講,積極牽頭帶領高臺、肅南兩縣的5個鄉(鎮)16個村建設實施高原冷涼反季節溫室紅提葡萄種植示範項目,以提供技術、賒銷種苗和訂單包銷吸引農戶加盟,協調縣信用聯社為新壩鄉小泉村農民貨款3的萬元,組織打建日光溫室1的座,帶動全縣共落實葡萄溫室255座,已栽植13 . 34萬株,使公司在新壩鄉一炮打響,顯示出日益強勁的示範推動作用。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下好紅提葡萄產業一盤新棋,他與請來的專家拉著鍋灶驅車每天上山下鄉,往來奔波,用行動幫助農民消除顧慮,增強信心。白天在蘭州公司、高臺基地及溫室葡萄的現場穿梭已成了家常便飯,夜間大部分時候在蘭州至高臺的火車上處理業務,忙到凌晨一、兩點才打個純,大家都說他是累不垮的「夜貓子」。涉足紅提葡萄產業對於他來說,僅是萬裡長徵第一步,他憑藉一顆回報社會的赤子之心,通過利用各種關係多方捕捉國內外產業項目、市場供求信息,對適合本地發展的優質高效的新品種、新技術了如指掌,再接再厲引進黑土豆、黑番茄及各種優質水果進行試驗種植及推廣,倡導栽紅植黑、以短養長的種植模式,讓農戶多渠道增加收入,使其見效快、收益高的優勢初步凸現,促進了產業向立體化、多元化和高含金量的方向延伸。

  企業不但建成了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個最大的沙漠苗圃基地,還在敦煌、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祁連山和蘭州中川建立了四個子基地。這些基地均以育苗為主,種植樹木、養畜禽綜合經營,向社會提供西北河西走廊戈壁灘上種植的黑色食品和綠色食品。同時,大範圍的在西北地區實驗推廣超旱生苗木、常綠灌木和飼草,使一片片沙漠披上綠裝。如今,大漠紫光已發展成為集治沙科研、試驗、推廣、育苗、供苗、種植、對外承包綠化一體的農林科技公司,目前,大漠紫光擁有員工2000餘人,其中高技術人員100多人、合作科研院所50餘所,柴在軍與他的團隊,成為了西北河西走廊大漠戈壁的播綠者。

  主攻沙生耐寒旱植物

  黑番茄的水源地巍巍祁連雪山(柴在軍/攝)

  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建立種植基地,不但要有吃苦精神,還必須要有科學態度。只有一步一步踐行錢學森提出的「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技術路線,反覆試驗,不斷探索,把沙漠的缺水劣勢縮到最小,才能使沙漠變成綠洲,創造性地發展戈壁農業。為此,柴在軍的團隊採取了一下幾條措施:

  ——儲水與節水並重。有水就有生命,有水才有綠洲。苗圃劃定後,他們經過勘探,發現這裡地處黑河中遊,地下水豐富,先後投資百萬,打了深120米的4眼機井,日出水量320立方,基本解決了苗木用水問題。沙漠戈壁種樹沒水不行,有了水如何節水也是很大的學問。特別是附近農業開發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事實引起了柴在軍的警覺,加之河西農田普遍採用大水漫灌,每畝年耗水量650-800立方,大部分被蒸發掉了,水資源浪費嚴重。為了既保證苗木用水,又減少水的蒸發量,大漠紫光採取了挖深溝壕、「U」型渠、低壓管道、滴灌、滲灌等灌溉辦法,使水直接滲入苗木根部深處並採用麥草覆蓋的辦法,以降低地面溫度,減少地面蒸發,達到了即用水節水又儘量減少投入的目的,至今已鋪設節水「U」型渠13公裡,徹底改變傳統的常規大水漫灌為節水灌溉,試驗結果:採用這幾種節水灌溉辦法的耗水量,可灌溉800-1200畝,是正常農田用水的十分之一。自1991年以來,治理開發沙荒、鹽鹼地3.05萬畝,基地現有機井5眼,雨水集流水庫2座、容量34萬立方,蓄水塘壩1座、容量8萬立方,承擔著基地近萬畝土地的灌溉用水的保障。

  ——速生樹種先行,鎖定沙龍。河西走廊的戈壁一年一揚風,從春吹到冬,尤其是春秋的沙塵暴,頃刻之間,飛沙走石、農田埋沒,農民看著被埋的麥苗掉淚。柴在軍帶領的大漠紫光在苗圃基地建設初期,用兩年的時間在苗圃周圍27公裡的風沙線上栽植新疆楊樹32萬株,形成了4米寬的綠色長城——防風固沙林帶。新疆楊樹是沙漠大面積造林相對速生的樹種,枝幹挺拔,葉寬稍稠,兩三年可長到三五米高,就可擋風固沙。截至目前,栽植新疆楊防風林帶7公裡,樟子松林帶12公裡,梭梭固沙林20公頃。實現了用比傳統農業少8倍的水來增加三倍以上農業產值的高新節水現代農業,成為西北地區較大的沙漠農林科技示範園區。

  防風固沙林帶一隅(記者王潤博/攝)

  ——精心培育寒旱區適生樹種。這裡年降雨量只有50-80毫米,蒸發量高達2450毫米,地表溼度等於零,夏日暑期溫度高達四五十度,嚴冬時節在零下二三十度。在這樣的寒旱區要把樹栽活,就要選育適生樹種。柴在軍帶領工程技術人員上青海、走新疆、赴內蒙,在沙漠地帶尋找,跑遍全國林業院校,向專家請教,終於篩選出了祁連圓柏、樟子松、沙地雲杉、沙冬青、美國四翅濱藜(極耐鹽鹼、耐乾旱的常綠灌木飼草)、沙地柏、白臘、北美榆等真闊葉耐寒耐寒樹種和優質飼草600多種,並引進基地進行試種和培育。經過精心選育,目前大面積育苗。祁連圓柏是祁連山特有珍稀樹種,生長在祁連山半山腰陽面乾旱地區,屬國家二級瀕危植物。柴在軍和技術人員無數次走進祁連山實地觀察,充分了解其生長習性特徵並移植馴化培育,用其種籽在沙區繁育,現已繁育XX畝,XX萬株。2002年經科技部門鑑定驗收,此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技術水平。沙地柏、沙冬青的育苗技術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填補了省內一項空白。樟子松,是國家「十五」期間在「三北」地區重點推廣的科技星火項目,是風沙前沿的先鋒樹和世界上最耐旱的樹,有沙漠王和中國的「美人樹」之稱。該樹種是一種超旱生樹種,極耐高溫、炎熱、嚴寒和貧瘠,喜陽光喜沙地,主根深至3-5米,根系發達,可與紅柳、胡楊匹配,在沙漠裡僅用其他作物五分之一的水或更少量的水便可栽植生長,1995年,從中國農科院設在遼寧省彰武縣的彰古颱風沙研究所引種培育,用樟子松栽植了15公裡的防風林帶,取得了四季有效遏制風沙的神奇作用。

  防風固沙林帶一隅(記者王潤博/攝)

  ——帶動周圍農村致富。大漠紫光治沙成功的事實,給周圍農村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使人們認識到沙漠是可以治理可以利用的,有些想遷往他鄉的農民們也不走了。治沙成功了,人心安穩了,村上農民們照著大漠紫光的方法幹,在風沙口上、在農田周圍、在村莊、道路邊栽植防風固沙林帶,使綠色在沙漠裡逐漸延伸。若干年來,為了幫助群眾治沙,大漠紫光義務向群眾們教技術、傳經驗,並支援苗木,幫助當地群眾建起和基地苗圃林帶相連接的近10公裡防風固林沙帶,大大的減少了風沙對當地的危害。群眾們高興的說:「這幾年風少了,沙少了,不為風沙流眼淚了!」使周邊村子的農民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路子,並逐步向富裕型小康邁進。基地周邊的南岔、城號、鹼泉、勝利、智號等村的農民就是直接受益者。大漠紫光帶動了周邊南華鎮南岔和成號村民致富奔小康。據甘肅省張掖地區高臺縣政府財政統計,以南岔村為例,全村323戶、1209人,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821元;成號村,全村293戶、989人,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060元。兩個村每年有近300人來在大漠紫光基地務工,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其中長年在基地務工的村民40多人,季節工每年可增收8000元左右,長年務工人員公司每人每月支付工資3000元左右.帶動兩個村村民增加收入350多萬元,人均增收1601.5元,佔兩村村民全年人均純收入的14.64%。

  沙漠裡種出航天專供食品

  在西北乾旱地區,老百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治沙不治窮,到頭一場空」,當地老百姓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治沙與增收二者兼顧難度是相當大的,可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的張掖高臺縣的許多種植戶卻做到了,高臺縣的老百姓是在2009年才開始種植黑番茄,之前,當地種植戶除了種植玉米、小麥這些大田作物外,種植最多的是加工用的紅番茄,2007年,柴在軍打破常規,將黑番茄培育試種成功,在高臺縣推廣種植,種植戶們在甘肅大漠紫光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種出了節水抗旱、效益又高的黑番茄。

  河西走廊地區,有著豐富的光熱資源,晝夜溫差大,在整個黑番茄生長期內,沒有特別需要多澆水的階段,每個月灌一次水就足夠,這種自然條件恰好適合黑番茄的生長,基地引進這個品種叫它大漠紫光,因為種植基地在沙漠邊緣,充分利用白天的光照資源,這個品種適合在沙漠生長,沙子的熱傳導性較強,能儲存更多的太陽光熱,所以沙土地比一般黏土地的溫度要高,而且沙土顆粒較大,空隙多,透氣性好,有利於黑番茄快速成熟,黑番茄整體顏色發紫發黑,所以大家都稱它為大漠紫光。

  黑番茄為什麼比紅番茄金貴呢?這得從它的出身說起,黑番茄祖籍在遙遠的南美洲,因為果實的顏色是黑紫色而得名,黑番茄營養豐富,其中花青素含量高達每公斤89.71克,番茄紅素的含量也達到28.04毫克,是普通紅番茄的7.2倍,在植物中是不可多得的營養果品。

  柴在軍帶領的公司團隊引進了高科技的生產線,進行精加工,進一步提高黑番茄的附加值,黑番茄的身價倍增,所以加工廠給種植戶的收購價格自然就高,種植戶們的收入跟著走高。

  在科技人員帶動下,種植戶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目前,高臺縣近千戶老百姓種植黑番茄達3000多畝,為河西走廊在大漠黃沙中增添綠色,節約了寶貴的黑河水資源,同時還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真正把防沙和致富結合在了一起。

  2012年,甘肅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柴在軍和他的團隊在河西走廊中部高臺縣的鹽鹼地上培育的上百萬株黑枸杞已成功出苗,黑枸杞極耐乾旱、鹽鹼且營養功能獨特,價值極高。這也是大漠紫光繼培育生產出黑番茄、黑加侖、黑桑葚、臘月紅提葡萄之後的又一大漠特色農林作物品種。

  據柴在軍介紹,這是他們公司歷經三年多的技術攻關,在拯救瀕危植物,挖掘稀缺植物資源生命基因機能方面的一項重大技術創新,他堅信20年前他能讓沙漠變綠洲,後二十年就能讓這一無農藥、化肥,無汙染的黑枸杞在乾旱、半乾旱鹽鹼地上再創奇蹟,讓人類的最後一塊天然淨土為人類健康創造無限價值。

甘肅河西走廊高臺縣高速公路出口處(記者 王潤博/攝)

  柴在軍帶領的大漠紫光歷經18年嘔心瀝血在甘肅河西走廊高臺縣沙嘴墩開創了3萬畝沙漠綠洲,自主培育生產出的黑番茄、黑加侖、黑桑葚、臘月紅提葡萄等600多個沙漠特色作物品種,五項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黑番茄的培育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後第三個擁有黑番茄種質源及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國家。更為可貴的是,在河西走廊沙漠地區種植,接受充足光照、祁連山雪融水澆灌、有機標準化栽培的黑番茄,無論是果實品質,還是種子質量指標均明顯高於美國和德國,已通過有機食品認證。

  經農業部,中科院相關部門檢測,黑番茄除含有紅番茄的營養外,特別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維c、維e、葉酸、煙酸且有高鈣低鈉、低糖等特徵,集中了人體所需的主要營養,是不可多得的複合營養果品。2008年,黑番茄被列為奧運會特供產品,曾供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公司現已建成投產繼德國之後、全球第二條的黑番茄綜合加工生產線。沙區農民種植黑番茄每畝地收入由原來傳統作物的800元-1200元提高到了4600元,有些甚至達到近萬元,而耗水僅為小麥、玉米的45%左右。

  經營中,柴在軍把農民種植作為「第一車間」,加工作為「第二車間」,初步達到了種植工廠化、農民工人化、加工現代化。在「第一車間」,柴在軍要求農民充分利用乾旱沙地,不用化肥農藥,基本達到了綠色食品要求,部分達到有機食品。在「第二車間」,他要求開發黑番茄系列產品時絕對不添加化學添加劑,嚴把產品質量,真正做一個「良心食品」。

  如今,柴在軍傾心打造的「大漠紫光」品牌,已經陸續開發出黑三珍高能營養粉、黑番茄籽油軟膠囊、黑番茄醬、咀嚼片、泡騰片等產品,其中,黑番茄、紅提葡萄已通過有機食品認證。黑番茄真空凍乾粉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黑番茄醬等兩項產品被評為「中國優質產品」。

  國際著名的以色列治沙專家尼古拉奧爾洛夫斯基實地考察後說:「我為中國的同行們在開發利用荒漠土地上取得的成就而驚嘆……我深信不疑,再過上10-15年,人們進入這個地區就像步入了常見的生活舒適的環境中。祝願你們為了人民的福祉,獲得更多的成功,向你們致敬,為你們的成績而震驚!」

  柴在軍告訴記者:「世界上沒有貧瘠的土地,只有落後的觀念與思維,面對化肥農藥的大量應用使天然食物的營養成分急劇下降,加之近年來屢屢發生的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一列食品安全事件,讓人們對食品安全尤為重視,我們何不利用大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的日光資源,開發知識密集型原生態綠色食品。」甘肅大漠紫光通過多年大量的科研投入,成功引種黑番茄帶動乾旱沙區農民增收節水,使畝均收入由常規種植收入的1500元提高達到5600元,節水46%, 2010年該公司產品黑番茄真空凍乾粉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大漠紫光」也成為全球第一個專注黑色食品營養與生命科學研究的專業化品牌。

  目前,甘肅大漠紫光所生產的黑番茄、黑加侖、黑桑葚、黑番茄真空凍乾粉產品己進入高端市場,也正式入選中國航天員食品原料供應商。

  積極向外拓展

  柴在軍心裡非常明白,一個地方綠了不算綠,讓更多的沙漠披上綠裝,才能做大做強沙產業。為此,大漠紫光公司應標承包了一系列乾旱地區難度很大的綠化項目,比如高臺縣城至火車站、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敦煌市區到月牙泉的道路和敦煌機場等處綠化項目,合格率均在百分之百,受到社會好評。航天城位於巴丹吉林沙漠中,過去樹木很少,1997年公司苗圃先後承擔了近十公裡的道路綠化和十幾萬平方米的場站區綠化(包括機場、點號)並建苗圃。大膽試驗馴化培育了幾十個適生品種。現在,航天城綠樹成蔭。環境宜人,航天人非常感謝柴在軍為航天城綠化做出的貢獻。烏魯木齊市西山(妖魔山)是個光山禿嶺,市上計劃建設綠色城市化景觀,十幾年來多次綠化沒有成功,2000年,大漠紫光公司試驗承包後,栽植耐旱耐幹樹種祁連圓柏、樟子松等20多個品種,生長普遍良好,現已綠樹成蔭,成為烏魯木齊市民休閒乘涼、旅遊度假的好去處。2004年9月,公司承擔了交通部西北乾旱區高等級的公路連霍公路蘭州段生態環境綠化試驗課題,共栽植各類耐旱樹種4個品種。經中科院蘭州分院、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交通部等單位驗收合格,評價為我國乾旱區公路綠化提供了科技含量高、景觀效益好的超旱生植樹綠化的相關技術數據。被成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公司與中科院寒旱所、新疆生地所分別編制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綠化試驗段的設計方案,大漠紫光派技術人員指導栽植,成活率在95%以上。

  由於大漠紫光的信譽好、樹種好,邀請柴在軍團隊搞綠化的單位越來越多,苗木銷售走俏大半個中國,分別銷往新疆、陝西、寧夏、內蒙、青海、西藏、北京和東北三省等多個北方省市區。

  柴在軍帶領的企業於2002年開始著眼於超旱生、極耐炎熱乾燥的黑番茄種子研發培育,2008年經科技成果鑑定驗收,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全球領先技術,使我國成為繼德國、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個黑番茄種子生產製造商。2010年他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的沙漠戈壁改造基地建成全球首條黑番茄生產加工線。

  黑番茄產品先後被列為「2008年奧運會特供產品」、「中國東協國際博覽會金獎」和「中國太空人太空空間食品原料供應商」,被國家四部委評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針對黑番茄獨有的食療功效,2011年經中國航天員營養食品研究中心動物人體檢測試驗,經北大醫院泌尿外科針對前列腺疾患病人的食療對比食用的醫學對比,今年上半年由衛生部建議由國家新藥研究中心做黑番茄化學營養元素的分析和檢測,按照先期檢測的數據,現已有北大醫院著名泌尿外科專家郭應祿領銜,同時由蘭大二院以進口的保列治和美國偉哥,分別做前列腺和生理機能改善的醫學臨床比較試驗。

  目前,柴在軍帶領的大漠紫光在經歷了與娃哈哈、福耀玻璃、紅牛、天士力、天獅,新時代、四通等一系列企業、品牌的考察洽談後,經對資本、市場銷售運營等的綜合評價,今年10月終與杭州百e達成全面的戰略合作,甘肅大漠紫光專注於研發、生產、加工,由百e國際著力開拓國內外銷售市場,全力開發推廣綠色健康食品黑番茄,致力發展中國西部戈壁沙產業,使其成為服務大健康的重要基地。

  2017年10月17日大漠紫光與百e國際籤約現場柴在軍董事長致辭(記者王潤博/攝)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營養中心、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對黑番茄產品試驗檢測報告表明:曾被歐美譽為天然「植物腎寶」的黑番茄,花青素,維生素E、維生素C、葉酸等含量均居首位,同時富含β胡蘿蔔素、總黃銅、17種胺基酸和硒、鉀、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黃金果品。正是得益於黑番茄的營養保健價值,浙江百e集團與甘肅大漠紫光公司達成戰略合作經營模式,甘肅大漠紫光以60%控股專注於研發、生產、加工,兩家共同成立銷售公司,由浙江百e集團著力開拓擴展國內外銷售市場。

  柴在軍介紹,經此番股份制改造後,2018年種植與生產加工的規劃將大大提升。目前正著手增加設備、擴建廠房、改進工藝。預估2018年產值突破10個億。他說:「此次或將真正開闢一個劣勢變優勢,戈壁變沃土、變金礦,戈壁為人類健康奉獻天然有機的本真食品的夢想。戈壁農業或將開闢一條為人類奉獻財富和健康的新時代,同時也使『一帶一路』的荒涼開始走向繁榮。」

  目前合作方已開始對大漠紫光原有產品進行篩選、梳理,對外包裝等進行再升級。合作方杭州百e國際CEO鄭煒表示,產品定位中高端,從消費升級這波黃金市場切入,聚焦大健康產業,我國正處在消費升級的黃金時期,中產階層有能力有意識去消費一些好產品,關鍵是要能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給他們,為確保產品宣傳推廣的準確性、可靠性,合作方也已再次進行各種送檢,進一步確認產品的有效營養成分。

2017年10月17日大漠紫光與百e國際籤約現場鄭煒致辭(記者 王潤博/攝)

  杭州百e國際已於2017年中已赴高臺縣基地進行考察多次,並已籤署合作協議,同時開始有序推動相關工作,預計在今年11月進入移動網際網路平臺進行營銷推廣。

  沙產業逐步升級拓展網際網路疆域

  柴在軍帶頭治沙,獲得成功,並帶出了一支精幹的治沙隊伍,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他所帶領的企業被科技部、商務部等部門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中國企業誠信建設示範單位」, 「甘肅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業績被載入《中華綠色輝煌》一書。高臺基地曾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質量信得過苗圃」、列為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風沙防護林工程全國重點項目」、省林業廳「沙區針葉樹育苗造林示範基地」,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河西地區針葉樹種科技育苗示範基地」。柴在軍個人也被國家林業局、人事部、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等部門和組織授予「光彩事業國土綠化貢獻獎」、「全國綠化勞動模範」、「造林綠化獎章」和「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中華愛國之星」、「感動張掖.2007十大嬌子」等榮譽稱號。同時,他還擔任了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理事、中華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理事、張掖市政協常委等職務,2008年1月,柴在軍當選為甘肅省十一屆人大代表。創業披荊斬棘,一路坎坷磨難,可他百折不撓,一往無前,這股闖勁來源於他心中矢志不渝的理想,火熱的青春與戈壁為伴,化作了綠色的驕傲。

  目前基地規模目前擴大到3.05萬畝,其中的黑番茄加工項目工程建設佔地30畝,總投資6700萬元,一期項目完成後,種植面積將達到1萬畝,建成投產使用後預計可產生經濟效益6.6個億,增加地方稅收達到5000萬元。此舉必將進一步改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張掖高臺縣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結合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和甘肅省戈壁農業發展、實體經濟振興、產業扶貧與戈壁綠化、治沙治窮,以及十九大提出弘揚當代「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為實現「中國夢」盡全力,將昔日3萬多畝戈壁荒漠,擴大變成河西走廊咽喉要塞的綠洲良田,以科技報國弘揚企業正能量。

  雖然曾經這是個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的弱勢產業,但他無怨無悔,做出了符合時代精神的堅定抉擇,不僅如此,他還常對同行們說:「人生苦短幾十年,三五十萬是屬於自己的,其他都是社會的,這些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把錢投在公益上,讓多數人得實惠,那才叫值得」。他先後為全縣光彩事業捐資捐物折合資金20多萬元,為諸多中學捐資捐物折合資金13萬多元,為20多戶困難家庭捐款上萬元,安排下崗職工多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二十多年來,他人曬黑了,臉上皺紋添了不少,可說是飽嘗了創業的艱辛,但他活得很充實,走得很矯健,目光始終展望著更高的目標。為了使貧窮小山村實現「三年脫貧,五年致富,八年成為甘肅第一村」,他懷著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夢想不斷探索,身體力行,快馬加鞭,讓理想在奮進中實現,品格在發展中升華。

  如今的大漠紫光種植基地擴建工程正在加緊建設、預計2018年的生產任務提高近目前的15倍以上。正如董事長柴在軍所說,「今天,甘肅大漠紫光集團與大健康移動社交電商平臺百e國際正式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推動大漠紫光形成『傳統特色農業+文化藝術+電子商務+IT技術』的全新商業模式,這種全新合作模式將使大漠紫光再次騰飛。」大漠紫光與百e國際達成戰略合作,將是黑番茄產業與沙產業的新起點,是高臺農業經濟的一項裡程碑,必為充滿潛力的黑番茄產業創造一個全新的「走出去」機遇,讓黑番茄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在如今十九大風清氣正的大好形勢下,社會也在不斷向著公平發展的步伐邁進,沙區種植黑番茄的創始人柴在軍深感最終迎來了朝陽,迎來了曙光和更美好,同時也看到了更具有尊嚴的自己與未來。

相關焦點

  • 光伏治沙模式實現「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驅動
    以位於黃河幾字彎南岸的庫布其沙漠為例,這裡被稱為「死亡之海」,據統計,2000年以前每年向黃河輸入泥沙0.24億噸。但這裡同時蘊含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土地資源,全年平均有效光照小時數達3180小時以上,為發展光伏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政策的引領下,綠色能源與沙漠治理走到了一起。
  • 中國治沙江湖:教授點沙成土,騰訊突然入局
    治沙這件事,一代代烏海人都在做,或者說像在「鬥」。1957年,包蘭鐵路修到海勃灣,要保證鐵路沿線的安全,就要建起防沙固沙帶,那時中蘇還關係親密,蘇聯土庫曼科學院院士、專家彼得洛夫把草方格技術帶了過來,教給當地居民們。整個烏金之海都動員了起來,男女老少,沒日沒夜,頂著風沙把一捆捆麥草運到鐵路沿線,用鐵鍬軋進沙地。
  • 感動人物候選 | 「鯤鵬之翼」項目試驗團隊:戈壁灘上的「航天人」
    又恰逢大漠十幾年不遇的異常氣候,揚沙、沙塵暴天氣隔三差五侵襲,建設過程曲折多艱。殘酷的自然環境考驗著他們,身處茫茫大漠,遠離市鎮,手機只是偶爾有微弱信號。他們調侃說:「這個工程堪比上世紀70年代的革命建設」!「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正如詩中所說,沒有旅店,沒有民宿,棲身之所只能自己搭建。
  • 「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事業進入穩定發展新階段。第五次荒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廣大幹部群眾團結齊心、攻堅克難,在茫茫大漠中建起一條條綠色長城,造出一個個綠色寶庫。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讓「沙進人退」的局面向「綠進沙退」轉變。
  • 「死亡之海」播綠人
    在沙漠裡種樹,風吹、日曬、沙打,是家常便飯。官兵們的臉膛被曬得黝黑,嘴唇乾裂就抹上女人的口紅,滿頭沙子無法梳洗,乾脆剃光了頭。於是,「和尚頭」「紅嘴唇」「包公臉」,便成為大漠裡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們,就是達楞太嘴裡唱的「紅嘴羅漢二十三」。大漠若起塵,起塵活埋人。一向任性的「沙魔」怎會輕易低頭!有一天,他們正在沙漠中種樹,遠遠地看到黑色的沙塵暴颳了過來,大家趕緊鑽到卡車底下躲避。
  • 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長期以來,「沙患」一直侵害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恆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面對黃沙連綿,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與扶貧開發的雙贏課題,怎麼破?讓「旱生植物之王」 與「沙漠人參」完美「聯姻」,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蓯蓉讓老百姓有收益,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互促互補,是民勤縣長期與風沙鬥爭中總結出的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共贏的新路子。↑工人們採挖肉蓯蓉。
  • 是他們,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本期,我們走近「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看其帶領職工有效阻止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寶貴經驗。作為防沙治沙的先行者,40年來,王有德帶領林場職工,用腳步、用雙手、用頭腦、用堅持不懈的精神,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建起了一道東西長48公裡,南北寬38公裡的綠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南移西擴的步伐,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 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
    實際上,毛烏素沙地並非自古以來就是荒蕪之地,1000年前也曾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然而,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範圍逐漸擴大,濫伐、墾荒、過度放牧……在這些因素疊加影響下,毛烏素地區逐漸荒漠化,廣袤綠地變成茫茫沙海。新中國成立後,對防沙治沙高度重視,頒布施行《防沙治沙法》,制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相繼實施。
  • 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物,餘留芬南仁東入選(內附視頻)
    深度貧困地區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的優秀代表餘留芬餘留芬以發展經濟、富裕百姓為己任,紮根基層、改革創新,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產業,使巖博村從一個人均純收入不足 王書茂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民科學治沙的探路人 王有德打造壽光蔬菜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典型代表 王伯祥科技興油保穩產的大慶「新鐵人」 王啟民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 王選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楊自輝 馬全林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民勤站」)始建於1959年,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綠洲,位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帶
  • 「綠水青山」助力脫貧致富,「治沙奇蹟」彰顯延安精神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陝西省廣播電視局指導,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陝西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和紀錄片部聯合製作,大型電視理論節目《思想的田野》陝西篇精編加長版(下),將於1月8日(周五)21:10在陝西衛視播出。
  • 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之荒漠化專場與國際VIP專場
    最近我們開過一個研討會,對防沙、治沙、管沙、用沙四個問題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2007-08-23 09:07:23夏日: 錢學森理論給我們講了一個通用的理論,就是它為西部沙區建設生態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指出了路子。大致有這麼幾項內容:錢學森的沙產業理論的概念。
  • 各地林草頭條|甘肅金塔嬗變:荒漠漸生林木 沙地亦可淘金
    、與風為伴的工作面貌,他們用愚公精神創造了「荒漠變林海」的奇蹟,先後栽植胡楊、沙棗、紅柳等防護林7萬畝,使昔日滾滾流沙地變成了東西長20公裡,南北平均寬3公裡,渠路林配套、片帶網成型、喬灌草結合的沙漠綠洲。
  • 中國治沙究竟有多成功?一年一個深圳!老外:了不起
    中國治沙究竟有多成功?一年一個深圳!老外:了不起當人們的生活好了起來之後,人們對待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單純的滿足於吃飽喝足,精神層面的享受更是成為了大眾的追求目標。對於這一種情況,我們中國自然不會放任不理,於是開啟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治沙項目。那麼如今,治沙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中國j治沙究竟有多成功呢?對於許多原本生活在青山綠水的城市人來說,或許都難以感受到中國治沙的變化。小編有一位生活在黃土高坡的朋友稱道,曾經,吃的飯裡面有沙,睡覺的地方有沙子,生活都與漫天黃沙為伴。
  • 《沙石鎮時光》創作初衷:希望玩家在荒漠中創造美好
    大家聽好了——中國,是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高達262.2萬平方公裡,約佔國土面積的27.4%,而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我國才實現土地退化的零增長,新增的土地淨恢復面積全球佔比位居世界第一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成立了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策勒站),科研人員奔赴策勒研究防沙治沙策略。 策勒站,距烏魯木齊市1400公裡,是我國最遙遠的野外科學觀測站之一。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難以想像看到一簇簇堅挺的駱駝刺、一蓬蓬生長的梭梭和一株株妖嬈紅柳時的那份激動。你也難以想像在沙漠的邊緣,策勒站的院子裡,在果樹成熟的季節抬頭就能咬到沁人心脾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