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何以不荒涼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 |
■本報記者 王晨緋
從大面積流沙治理到沙漠—綠洲過渡帶綜合治理與開發,策勒站在與荒漠化鬥爭的進程中跨了兩大步,實現了由量到質的飛躍——從「人類徵服沙漠」進入到「沙漠造福人類」,為世界、為我國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典範。
策勒,怎會如此生機勃勃
一個年平均降水量35毫米、年蒸發量2751.6毫米的地方,本應滿目瘡痍、寸草不生。
策勒縣曾經是著名「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山地面積佔40.5%,沙漠戈壁佔56.6%,可供人類生存的綠洲僅佔2.9%。
「記得我小時候這裡的風沙特別大。有一年曾有四五個小孩外出放羊,突遇沙塵暴,迷失在沙漠裡再也沒走出來。」託帕艾日克村村民託合提熱介甫·吐爾遜無法忘記兒時的可怕記憶。
從20世紀70年代起,策勒縣最大的農業鄉策勒鄉被沙漠吞掉了四分之一的土地。
沙進人退,沙舌直逼城區,策勒綠洲再一次告急。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成立了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策勒站),科研人員奔赴策勒研究防沙治沙策略。
策勒站,距烏魯木齊市1400公裡,是我國最遙遠的野外科學觀測站之一。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難以想像看到一簇簇堅挺的駱駝刺、一蓬蓬生長的梭梭和一株株妖嬈紅柳時的那份激動。你也難以想像在沙漠的邊緣,策勒站的院子裡,在果樹成熟的季節抬頭就能咬到沁人心脾的水果。
如今,策勒縣威逼城區的沙丘群後退了5公裡,曾經的不毛之地綠意漸多,生機初現——風沙前沿的38個自然村得到保護,曾經被沙逼走的農民陸續搬了回來。
結合一系列研究成果,策勒站帶領當地群眾,創造了獨特的防風治沙體系:溝河堤壩在最前端,攔截流沙;第二道是灌草帶,低矮的灌草防止就地起沙,阻止流沙通過;第三道防線是人工灌木林,阻滯風速,並使浮塵沉降下來;第四道是窄帶多帶式的防風林網,進一步阻擋風沙;第五道是經濟林果帶,既可調節綠洲氣候,又能讓農民增收。
「治沙造林,光靠手心裡脫皮,脊梁上淌汗不行,還得講科學。」提及經濟林,村民阿布都·哈帕爾是科研人員的鐵桿粉絲。近年來,他們家在治沙站科技人員指導下,種起了核桃、石榴等林果植物,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日子過得滿意舒心。如今,許多村民都和他一樣,成為治沙站的熱心志願者。
而策勒站2005年也加入到國家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站,定名為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從大面積流沙治理到沙漠—綠洲過渡帶綜合治理與開發,策勒站在與荒漠化鬥爭的進程中跨了兩大步,實現了由量到質的飛躍——從「人類徵服沙漠」進入到「沙漠造福人類」,為世界為我國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典範。
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對於這場人類與沙漠化的搏鬥,國際地理學會幹旱區資源管理分會主席、德國的豪斯特·G·門森教授在考察了項目實施現場後,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在人類徵服沙漠、沙漠造福人類的鬥爭中,你們作出了讓人類完全信服的成績。這是人類對沙漠鬥爭的偉大勝利!」
黃沙,怎會如此碩果纍纍
黃沙裡不僅長出了杏子、石榴,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策勒站站長曾凡江也在這裡成長起來。
1996年曾凡江來到策勒站工作,在沙漠研究和防沙治沙第一線堅持了17年,年均在站工作時間超過6個月。
「我剛來策勒站工作時,一句維吾爾語都不會。當時,託合提熱介甫·吐爾遜剛好初中畢業,背了個坎土曼(南疆特有的務農鐵鏟)來到站上務工。我們在實驗生產和生活中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他是我的維吾爾語老師,我是他的漢語老師。我們一起並肩作戰,智取流沙,用汗水澆灌了這片綠洲!」曾凡江住在荒涼的沙漠裡,生活卻並不荒涼。
他常常自比為駱駝刺。駱駝刺生得隨隨便便,長得漫不經心,在寒霜苦旱中悄悄地生存。寸寸駝刺如根根銅莖,彈起絲絲古箏,唱那西出陽關。炎熱的夏天,地面的溫度有時可以達80攝氏度以上,但是戈壁灘上的綠色,尤其是自生自滅的駱駝刺並沒有蜷縮或者有任何蔫巴巴的感覺。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沙石的下面,被譽為沙漠勇士,其頑強的生命力,與胡楊、紅柳並稱為沙漠戈壁「三寶」。
「曾老師和它一樣,放棄照顧家人的機會,與我們奮戰在實驗生產一線,也是我們站裡的一寶啊!」曾凡江所帶領的博士後劉波如是說。
二十幾年來,策勒站科研人員經過大量的野外觀測和模擬實驗,建立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建立綠洲防沙體系的基本模式,提出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綠洲防護林結構優化模式。他們提出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適度綠洲的理論、模型和綠洲防護體系的優化模型。
策勒站的種植箱裡,駱駝刺、檉柳、沙拐棗等植物,被精心看護著。極端乾旱風沙區植物生態學研究團隊通過對駱駝刺、胡楊、紅柳等主要自然植被的長期觀測研究,揭示出主要自然植被適應乾旱風沙環境的途徑和策略,劃分出低光合低蒸騰型、高光合高蒸騰型、高光合低蒸騰型、高水勢延遲脫水型和低水勢忍耐脫水型等適應乾旱風沙環境的5種不同類型的荒漠植物。最終,形成乾旱風沙環境主要退化荒漠植被修復的技術體系,建立起適用於多種立地條件類型的通過土壤水分調控促進植物根系生長、進而快速修復植被的技術模式。
目前,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人工輔助措施和灌溉誘導技術在乾旱風沙區退化植被修複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實現了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為乾旱風沙區綠洲外圍的綜合防護體系構建和荒漠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提供了技術保障。
①曾凡江(左)和科研人員進行沙丘氣象觀測。
②科研人員在胡楊地取樣。
③科研人員在策勒站試驗測定。
新疆生地所供圖
《中國科學報》 (2014-07-07 第8版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