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沙漠何以不荒涼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

 

■本報記者 王晨緋

從大面積流沙治理到沙漠—綠洲過渡帶綜合治理與開發,策勒站在與荒漠化鬥爭的進程中跨了兩大步,實現了由量到質的飛躍——從「人類徵服沙漠」進入到「沙漠造福人類」,為世界、為我國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典範。

策勒,怎會如此生機勃勃

一個年平均降水量35毫米、年蒸發量2751.6毫米的地方,本應滿目瘡痍、寸草不生。

策勒縣曾經是著名「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山地面積佔40.5%,沙漠戈壁佔56.6%,可供人類生存的綠洲僅佔2.9%。

「記得我小時候這裡的風沙特別大。有一年曾有四五個小孩外出放羊,突遇沙塵暴,迷失在沙漠裡再也沒走出來。」託帕艾日克村村民託合提熱介甫·吐爾遜無法忘記兒時的可怕記憶。

從20世紀70年代起,策勒縣最大的農業鄉策勒鄉被沙漠吞掉了四分之一的土地。

沙進人退,沙舌直逼城區,策勒綠洲再一次告急。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成立了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策勒站),科研人員奔赴策勒研究防沙治沙策略。

策勒站,距烏魯木齊市1400公裡,是我國最遙遠的野外科學觀測站之一。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難以想像看到一簇簇堅挺的駱駝刺、一蓬蓬生長的梭梭和一株株妖嬈紅柳時的那份激動。你也難以想像在沙漠的邊緣,策勒站的院子裡,在果樹成熟的季節抬頭就能咬到沁人心脾的水果。

如今,策勒縣威逼城區的沙丘群後退了5公裡,曾經的不毛之地綠意漸多,生機初現——風沙前沿的38個自然村得到保護,曾經被沙逼走的農民陸續搬了回來。

結合一系列研究成果,策勒站帶領當地群眾,創造了獨特的防風治沙體系:溝河堤壩在最前端,攔截流沙;第二道是灌草帶,低矮的灌草防止就地起沙,阻止流沙通過;第三道防線是人工灌木林,阻滯風速,並使浮塵沉降下來;第四道是窄帶多帶式的防風林網,進一步阻擋風沙;第五道是經濟林果帶,既可調節綠洲氣候,又能讓農民增收。

「治沙造林,光靠手心裡脫皮,脊梁上淌汗不行,還得講科學。」提及經濟林,村民阿布都·哈帕爾是科研人員的鐵桿粉絲。近年來,他們家在治沙站科技人員指導下,種起了核桃、石榴等林果植物,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日子過得滿意舒心。如今,許多村民都和他一樣,成為治沙站的熱心志願者。

而策勒站2005年也加入到國家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站,定名為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從大面積流沙治理到沙漠—綠洲過渡帶綜合治理與開發,策勒站在與荒漠化鬥爭的進程中跨了兩大步,實現了由量到質的飛躍——從「人類徵服沙漠」進入到「沙漠造福人類」,為世界為我國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典範。

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對於這場人類與沙漠化的搏鬥,國際地理學會幹旱區資源管理分會主席、德國的豪斯特·G·門森教授在考察了項目實施現場後,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在人類徵服沙漠、沙漠造福人類的鬥爭中,你們作出了讓人類完全信服的成績。這是人類對沙漠鬥爭的偉大勝利!」

黃沙,怎會如此碩果纍纍

黃沙裡不僅長出了杏子、石榴,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策勒站站長曾凡江也在這裡成長起來。

1996年曾凡江來到策勒站工作,在沙漠研究和防沙治沙第一線堅持了17年,年均在站工作時間超過6個月。

「我剛來策勒站工作時,一句維吾爾語都不會。當時,託合提熱介甫·吐爾遜剛好初中畢業,背了個坎土曼(南疆特有的務農鐵鏟)來到站上務工。我們在實驗生產和生活中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他是我的維吾爾語老師,我是他的漢語老師。我們一起並肩作戰,智取流沙,用汗水澆灌了這片綠洲!」曾凡江住在荒涼的沙漠裡,生活卻並不荒涼。

他常常自比為駱駝刺。駱駝刺生得隨隨便便,長得漫不經心,在寒霜苦旱中悄悄地生存。寸寸駝刺如根根銅莖,彈起絲絲古箏,唱那西出陽關。炎熱的夏天,地面的溫度有時可以達80攝氏度以上,但是戈壁灘上的綠色,尤其是自生自滅的駱駝刺並沒有蜷縮或者有任何蔫巴巴的感覺。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沙石的下面,被譽為沙漠勇士,其頑強的生命力,與胡楊、紅柳並稱為沙漠戈壁「三寶」。

「曾老師和它一樣,放棄照顧家人的機會,與我們奮戰在實驗生產一線,也是我們站裡的一寶啊!」曾凡江所帶領的博士後劉波如是說。

二十幾年來,策勒站科研人員經過大量的野外觀測和模擬實驗,建立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建立綠洲防沙體系的基本模式,提出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綠洲防護林結構優化模式。他們提出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適度綠洲的理論、模型和綠洲防護體系的優化模型。

策勒站的種植箱裡,駱駝刺、檉柳、沙拐棗等植物,被精心看護著。極端乾旱風沙區植物生態學研究團隊通過對駱駝刺、胡楊、紅柳等主要自然植被的長期觀測研究,揭示出主要自然植被適應乾旱風沙環境的途徑和策略,劃分出低光合低蒸騰型、高光合高蒸騰型、高光合低蒸騰型、高水勢延遲脫水型和低水勢忍耐脫水型等適應乾旱風沙環境的5種不同類型的荒漠植物。最終,形成乾旱風沙環境主要退化荒漠植被修復的技術體系,建立起適用於多種立地條件類型的通過土壤水分調控促進植物根系生長、進而快速修復植被的技術模式。

目前,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人工輔助措施和灌溉誘導技術在乾旱風沙區退化植被修複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實現了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為乾旱風沙區綠洲外圍的綜合防護體系構建和荒漠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提供了技術保障。

①曾凡江(左)和科研人員進行沙丘氣象觀測。

②科研人員在胡楊地取樣。

③科研人員在策勒站試驗測定。

新疆生地所供圖

《中國科學報》 (2014-07-07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楊自輝 馬全林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民勤站」)始建於1959年,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綠洲,位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帶
  •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6期 辛智鳴 羅鳳敏 郝玉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庫姆塔格站」),於2007年開始籌建,2009年正式批准加入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陸地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站網,2015年入選「荒漠化監測和沙塵暴預警觀測站」,2018年被評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優秀生態站。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就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觀測及研究專程赴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取經。 揚帆起航 太湖位於世界著名湖群之一 —長江中下遊湖群的下遊,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集中。這裡河網密布,有140 多條河流出入,水滯留時間300天左右。
  • 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年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依託河南大學建設的「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大別山國家站」)獲批立項建設。
  • 關於組織申報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通知
    1999年,科技部將野外臺站工作納入國家「十五」科技發展計劃,並從各部門的野外臺站中擇優遴選出35個作為國家野外站試點站給予支持。為落實《2004-2005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我部將重點在生態環境、材料自然環境腐蝕、地球物理等方面有計劃地建設和完善國家野外站體系。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就陸續開始對三亞灣的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三亞灣的水環境特徵,沉積物特性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同時開展了對珊瑚礁的形成演化及其保護、恢復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承擔了一系列國家或地方委託的項目,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及研究成果,為最終建立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奠定了基礎。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考察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6月7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對依託於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建設的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北京森林站」)進行了考察。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植物所研究員韓興國、北京森林站副站長劉玲莉等陪同考察。  孫鴻烈實地考察了長期監測樣地等實驗平臺。
  • 寒旱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
    9月6日,以內蒙古陰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該站的建立填補了我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空白。  據該站站長趙學勇介紹,選擇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的烏拉特高原為研究區,建立荒漠草原長期觀測與研究,通過開展河套綠洲、陰山山地和蒙古高原荒漠與草原生態系統格局、過程、演變規律的觀測與研究,不僅有利於研究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的格局、變化過程,而且還有利於甄別典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區及格局變化規律、揭示生態系統演變與區域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機理、氣候與生態系統的協同演變規律以及開展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和決策支持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的目的是傳承CERN優良傳統、分享經驗,促進CERN的開拓創新和對外開放,傳播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助推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創新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發展和國內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需求的轉變,CERN要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緊跟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科技部擇優建設名單
    根據「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科技部研究決定將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建設的「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南嶺站」)位列其中,正式進入國家級野外平臺行列。
  • 信陽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兩個人的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胡夢君說的另一個人是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青年教師劉彥春,他們都在該學院院長、長江學者萬師強教授的研究團隊工作。二人工作的地方現在叫做信陽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2014年11月由河南大學與信陽市人民政府、信陽師範學院合作成立。
  • CERN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劃研討會召開
    本次會議由森林生態系統科研樣地建設試點站——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清原站)承辦,會議主旨是為做好中科院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網絡科研樣地建設項目規劃工作,保證試點站科研樣地建設順利實施;同時,論證清原站「次生林生態系統科研樣地建設方案」,討論並確定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劃、樣地建設內容與標準等。
  • 寒旱所開展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在此區域內,存在明顯的水熱梯度,使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特徵存在很大的空間變異性,揭示這些變異性對於探討乾旱半乾旱陸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變化規律、未來變化趨勢,以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有關陸地生態系統地上生物量研究大多數側重於森林和典型草地方面,針對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的植被生物量研究相對薄弱。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提升野外站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強示範和服務功能,支持相關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天津市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建設
    新華社天津1月16日電(記者周潤健)記者16日從天津市科技局獲悉,依託天津大學建設的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獲科技部批准建設,成為天津市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於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園區,由天津大學聯合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天津市氣象局、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單位組織建設。
  • 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固氮菌對外源氮輸入方式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喀斯特峰叢窪地草地生態系統不同氮輸入方式對固氮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固氮菌作為生物固氮過程的執行者,對土壤氮素供給和土壤生態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專輯(Special Feature)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成果發布作出批示,副院長丁仲禮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 中國科學院策勒沙漠研究站
    策勒站於 2001 年加入國家林業局荒漠化監測網絡,2003 年加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2005 年加入國家生態系統研究網絡,2013 年加入中國荒漠-草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野外站聯盟。策勒站地處以崑崙山脈為界的青藏高寒區和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之間,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 1400 km 風沙線上唯一的沙漠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