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基函【2005】10號
各有關單位: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是我國基礎研究基地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重要內容。1999年,科技部將野外臺站工作納入國家「十五」科技發展計劃,並從各部門的野外臺站中擇優遴選出35個作為國家野外站試點站給予支持。為落實《2004-2005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我部將重點在生態環境、材料自然環境腐蝕、地球物理等方面有計劃地建設和完善國家野外站體系。經研究決定啟動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遴選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申報方向
1、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
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主要是對我國農田、森林、草地、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演變過程進行長期綜合觀測和試驗、研究、示範的定位站。其任務是為生態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野外試驗和研究平臺,為我國生態系統優化管理提供示範模式和配套技術,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宏觀決策依據。
2、大氣成分本底國家野外站
大氣成分本底國家野外站是對全球及我國不同區域的大氣成分本底特徵、變化及其引發的大氣物理、化學過程進行長期綜合地基觀測與研究的基地。其任務是為大氣科學和環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野外觀測平臺,為我國的大氣成分觀測、預報,為氣候預測、預估和區域大氣汙染控制等提供科學依據。
3、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站
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站是對特殊環境(如高寒環境)與山地特殊地質災害進行觀測、研究的定位站。其任務是承擔特殊環境與災害的基本特徵、演變過程、適應機制和對策等方面的長期觀測研究,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野外觀測平臺,為特殊環境的利用保護和地質災害的預防治理提供科學依據,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
二、申報條件
申報國家野外站必須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1、野外站的地理位置具有區域代表性和典型的學科特徵,開展的觀測、研究能反映研究對象所代表區域特徵的變化。
2、具有良好的科研試驗、觀測條件,具備本研究領域研究對關鍵要素的試驗觀測儀器和設施。
3、具有最近連續五年以上的試驗觀測數據和研究成果。
4、依託單位是研究單位、大學或業務機構,並有穩定的經費支持和科研技術隊伍。
5、應具有一定面積的試驗觀測場地和生活設施用地的土地產權或30年以上的長期使用權,具有一定面積的生活、實驗用房。
6、具備較好的後勤基礎條件,並且具備穩定的電力、方便的交通和安全快捷的信息傳輸等條件。
三、申報方式
申報新建國家野外站統一由野外站主管部門向科技部申報。
1、野外站首先通過依託單位向所屬主管部門申請,提交有關申請材料。
2、主管部門審核後,擇優向科技部申報本部門推薦的野外站。
四、注意事項
1、請主管部門根據「生態環境領域國家野外站布局分區圖」(從www.chinalab.gov.cn下載),每個分區最多只推薦一個野外站。科技部將根據規劃布局,按照寧缺毋濫的原則,擇優遴選出最多不超過63個國家野外站。
2、國家野外站試點站無須申報。
3、申報時採用:「XX(野外站所處的地名)XX生態系統(或大氣成分本底、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站」的名稱申報。例如,瀋陽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瓦裡關大氣成分本底國家野外站等(僅舉例說明,不代表是否已正式入選)。
4、各主管部門向科技部申報時應提交本部門的審核推薦意見和推薦野外站的排序,同時還應提交每個野外站的:
① 申請書;
② 平面示意圖(註明經緯度,在平面圖上標註主要的基礎設施和試驗觀測場地);
③ 不超過10分鐘的反映野外站主要類型特徵、工作和生活設施、儀器設備、實驗室和觀測場地等狀況的錄像;
④ 不超過10張的照片;
⑤ 上述材料的電子版光碟。
5、兩個單位共建的野外站,需兩個單位和主管部門籤署同意意見。
6、兩個野外站聯合申報國家野外站,必須具備地理位置接近、野外站代表類型相同、研究的科學問題一致等條件,並以一個野外站為主進行申報。需要兩個野外站的依託單位和主管部門籤署同意意見。
7、《申請書》(格式見附件)用A4紙、仿宋4號字列印,一式15份,並加蓋依託單位和主管部門公章。
8、申報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開始,申報截止日期(以收到時間為準)為2005年7月25日。逾期和不符合條件的申請報告將不予受理。
9、申報工作結束後,科技部將組織專家評審。評審以書面評審、野外站匯報演示和答辯、現場考察等多種方式進行,請相關野外站做好準備工作。
10、本指南同時在網上公布,網址http://www.most.gov.cn和www.chinalab.gov.cn。
五、申報聯繫方式
請主管部門將申報材料交至(或郵寄至):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
地 址:北京市海澱區復興路乙15號
郵 編:100862
聯 系 人:朱慶平,楊曉秋
電 話:010-68576533,68576534
傳 真:010-68576536
電子郵件:pmlab@chinalab.gov.cn
部門諮詢電話:黃珍東、卞松保 010-58881556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
二00五年六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