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11-30 騰訊網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6期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建設與發展》

楊自輝 馬全林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民勤站」)始建於1959年,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綠洲,位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帶(E102.98°,N38.57°),是我國最早開展荒漠生態環境和風沙輸運規律監測的野外觀測研究站,屬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2005年民勤站被科學技術部確定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基礎教育人才培養基地」、科學技術部和商務部「國際(荒漠化防治)治沙技術援外培訓實習基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真實性檢驗站」、國防科技工業局「高解析度衛星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真實性檢驗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全國林業科普基地」「國家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和沙塵暴預警觀測站」「全國物候觀測網聯網觀測站」。

民勤站地理位置特殊,生態類型典型,觀測、研究、試驗示範與共享服務體系完善,是國內外荒漠化防治領域知名的野外研究支撐平臺和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1

觀測研究任務及方向

民勤站立足乾旱荒漠區,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以荒漠草地生態系統為對象,重點針對荒漠草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動態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和應對措施、乾旱內陸河流域水土資源承載力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沙塵天氣發生發展過程,以及荒漠草地生態系統與下墊面耦合關係、荒漠化綜合防治技術與模式等方面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提升石羊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複合生態系統綜合治理能力,強化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產出,為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內陸河流域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主要研究方向:

1.荒漠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資源植物利用;

2.荒漠草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過程;

3.近地面沙塵暴發生發展過程、機制與防治;

4.荒漠化綜合防治技術與模式;

5.石羊河流域生態水文、水土資源承載力及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6.石羊河流域生態安全監測、評估與預警。

2

研究成果與科學貢獻

民勤站堅持以標準化長期定位觀測研究為基礎,積累了近60年長期、連續的荒漠定位觀測數據,在防沙治沙、荒漠生態環境演變、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恢復重建、沙區水土及植物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近地面沙塵運動規律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取得一批科技成果,為河西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西部生態安全等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獲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44項,發表學術論文2 000餘篇,出版專著22部,授權專利159項。

1

創建近地面0—50 m沙塵暴觀測系統

1.該系統利用自主研製的風向跟蹤濾袋式沙塵水平通量儀等6種儀器設備,配置在水平8.3 km、垂直50 m的尺度範圍內,可對民勤縣荒漠、荒漠-綠洲過渡帶、綠洲3種典型下墊面沙塵暴輸運規律、微地貌風沙流輸運特徵和植被類型進行監測。通過近20年沙塵暴、風沙流的觀測應用,在結構、性能、操作性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完善,補充了我國沙塵天氣野外監測技術與方法。

2.實現沙塵水平通量、垂直降塵量、氣溶膠濃度、風沙流流量和風速風向等要素的量化監測,為定量研究沙塵暴、認識沙塵暴的運動變化規律奠定了基礎。

3.揭示了沙塵暴的空間結構與時空變化規律,建立了沙塵輸運規律與氣象、土壤、植被等因子之間的關係,為綠洲邊緣防護體系建設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4.觀測研究表明,民勤縣防護林體系可減少沙塵水平通量76%,量化了防風固沙林和農田防護林對沙塵暴的消減效能,為沙塵暴人工防護提供了依據。

2

荒漠綠洲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過程變化研究揭示了人為因素和氣候變化對植被的影響

1.闡明了人為因素在民勤縣荒漠化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研究了民勤縣生態環境退化與地下水位變化的相關性。

2.發現民勤縣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旱化和梭梭造林密度過大是人工梭梭衰退死亡的主要因素。

3.通過對民勤縣89種典型荒漠植物46年來的物候觀測研究,分析得出氣溫升高,植物物候期提前、物候持續日數增長的規律,闡明荒漠植物物候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提出民勤荒漠區以物候劃分四季的新思路。

3

研發推廣防沙治沙技術與模式

1.發明黏土沙障,結合草方格沙障,研究配套組裝機械沙障固沙和植物固沙造林技術,建立了「民勤宋河」「流沙改造」「四帶一體」等優化防治模式。

2.提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低耗水作物種植比例、推廣全膜覆蓋栽培等技術,研究合理輪作、小規模養殖、發展節水農業、造林-封育-適度放牧綜合治沙技術體系。

3.建站60年來,通過示範、培訓、宣傳等形式,在防沙治沙、防護林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流域生態系統恢復等領域積極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培訓各類人員近15萬人次,發放宣傳材料30多萬份,推廣固沙造林技術示範樣板面積達5 200 km2,有力支撐了區域荒漠化防治、生態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

3

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民勤站現有固定人員28名,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名,國家百千萬人才1名,甘肅省優秀專家1名,甘肅省領軍人才10名。依託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單位籤署共建民勤站和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議,已培養研究生41人,其中博士11人,碩士30人。

4

科研能力與技術平臺

民勤站佔地面積12平方千米,永久性固定觀測樣地38塊,地面氣象觀測場7座,50m低空觀測平臺6座,形成了以地面監測、50m低空平臺監測和高空遙感監測為一體的立體監測網絡,積累了大量長期連續、定位觀測數據。

建有科技成果展覽室、動植物標本館、種子庫、樣品室、中心實驗室等,擁有價值4000多萬元各類儀器315臺(套);建有1500 平方米科研辦公樓,內設有會議室、數據室、資料室、活動室等;建有職工食堂和學生專用食堂、招待室、車庫等,可同時滿足200人用餐和住宿。

5

開放與交流

積極開展荒漠化防治國際科技合作交流。自1993年以來,承辦商務部、科學技術部主辦的防沙治沙、荒漠化防治、退化生態恢復及其治理技術援外培訓班40多期,累計培養各類專員、學者1000餘人,推動了荒漠化防治技術國際化,在強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荒漠化防治領域合作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世界荒漠化防治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開展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完成國家重大與重點科研項目1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餘項。通過數據共享平臺或離線每年向國家生態數據中心提交、發布數據近19萬個,為相關科研人員及來站開展科研工作的碩博士研究生提供基礎觀測數據500多萬個。作為全國林業科普基地、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教育人才培養基地,每年有2000餘名高校師生來站開展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科普教育和生態夏令營等活動。

文章源自:

盧琦,李永華,崔向慧,楊自輝,馬全林,辛智鳴,羅鳳敏,郝玉光.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建設與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6):779-792.

總監製:楊柳春

責任編輯:張帆

助理編輯、校對:PAN

排版:百裡

一周科學看點回顧

2020-06-22

2020-06-15

2020-06-08

2020-06-01

2020-05-25

2020-05-18

2020-05-11

2020-04-20

2020-04-13

2020-04-06

2020-03-30

2020-03-23

2020-03-16

2020-03-09

2020-03-02

2020-02-24

2020-02-10

2020-01-26

2020-01-13

2020-01-06

相關焦點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沙漠何以不荒涼
  •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2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在2004—2006年庫姆塔格沙漠野外科學考察基礎上,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庫姆塔格站」),於2007年開始籌建,2009年正式批准加入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陸地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站網,2015年入選「荒漠化監測和沙塵暴預警觀測站」,2018年被評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優秀生態站
  •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磴口站」)始建於1982年,前身為「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三北』防護林營造技術」的3個地面氣象站,2006年形成「一站四點聯測」布局,隸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 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年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依託河南大學建設的「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大別山國家站」)獲批立項建設。
  • 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成立
    9月27日,記者從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獲得國標認證,正式掛牌成立。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CFERN)所屬重要野外觀測臺站,為我國西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 關於組織申報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通知
    國科基函【2005】10號各有關單位: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是我國基礎研究基地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重要內容。經研究決定啟動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遴選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申報方向  1、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  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主要是對我國農田、森林、草地、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演變過程進行長期綜合觀測和試驗、研究、示範的定位站。
  • 福建有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新網福州1月7日電 (記者 林春茵)福建省科技廳7日透露,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已獲批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這是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首次進入國家級行列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科技部擇優建設名單
    根據「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科技部研究決定將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建設的「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南嶺站」)位列其中,正式進入國家級野外平臺行列。
  •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我省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開展野外觀測、科學實驗、實踐教學和技術示範的重要基礎性平臺。為推動高校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高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能力建設和科學數據積累,提升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實訓水平,教育部近日組織認定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37所高校共52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認定,依託復旦大學建設的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河口溼地野外臺站)獲得教育部認定。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提升野外站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強示範和服務功能,支持相關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 天津市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建設
    新華社天津1月16日電(記者周潤健)記者16日從天津市科技局獲悉,依託天津大學建設的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獲科技部批准建設,成為天津市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於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園區,由天津大學聯合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天津市氣象局、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單位組織建設。
  • 陝西省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報訊 (記者 張梅)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天津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建設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科技部批覆「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這標誌著天津市國家野外站建設實現零的突破。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因所做貢獻突出,1999年實驗站被列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臺站(試點站),2002年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2006成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臺站。
  • 王學路一行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行9人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考察。在封丘站,王學路一行了解了封丘站的建站歷史、發展情況,考察了長期養分觀測樣地,輪作模式樣地、秸稈還田樣地,以及大型作物表型平臺等實驗場地和設施,與封丘站的負責同志就相關科學研究可以進行合作與交流的方面進行了溝通。
  • 陝西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報訊 (記者 張梅)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教育部正式認定[圖]
    上海交通大學雲南研究院報導 教育部日前下發通知,公布了2019年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申請的「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經過評審,正式獲得認定。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是雲貴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我國典型的富營養化初期湖泊。
  • 河南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
    河南商報記者 郭丁然1月12日河南商報記者從河南省科技廳了解到,科技部近日印發了《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